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覆花属植物中倍半萜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是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以桉烷型、吉马烷型和愈创木烷型为主。本文综述了该属植物中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杜松烷型倍半萜是一类双环倍半萜,立体化学复杂,具有广泛药理活性,如抗菌、抗炎、降糖等.迄今为止,已从多种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具有不同结构及生物活性的杜松烷型化合物,相关杜松烷型倍半萜合酶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按5种结构类型对近4年(2017-2020年)文献发表的结构新颖的124个杜松烷型化合物进行整理,并对其...  相似文献   

3.
对珍珠菜属(Lysimachia)植物中已报道的三萜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本属中的三萜皂苷均以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为苷元基本骨架,根据皂苷元结构,可将皂苷分为13β,28-环氧-齐墩果烷型(Ⅰ型)和12-烯-齐墩果烷型(Ⅱ型),同时论述了Ⅰ型和Ⅱ型皂苷元化学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4.
大型担子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它们是重要的食药用资源的宝库。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等,这些化合物具有预防、缓解或治疗癌症、抑郁症、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功效。目前,从担子菌中分离出的二萜类化合物基本骨架结构特征主要为鸟巢烷(cyathanes)型、截短侧耳素(pleuromutilins)型、guanacastanes型、海松烷(pimaranes)型、松香烷(abietanes)型和毛皮伞烷(crinipellins)型6大类型。本文综述了担子菌中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对参与担子菌中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二萜合成酶进行了分类,对两种重要的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论述。本文将为未知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功能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葫芦科植物三萜皂甙研究十年进展(1980—1992)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综述了2980年至1992年以来葫芦科盒子草属,土贝母属Cayaponia属,南瓜属,Fevillea属,纹股蓝属,雪胆属,丝瓜属,苦瓜属,棒锤瓜属,罗汉果属,赤bao属,Wilbradia等13属24种植物200多个三萜类新化合物的研究概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环三匝齐墩果烷型大环皂甙,四环三萜葫芦烷型甜味甙,非葫芦烷型三萜皂甙,达玛烷型皂甙和巴查烷型三萜皂甙的发现。文末附参考文献83篇。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蒲公英赛烷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波谱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重点讨论该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并与齐墩果烷型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进行比较,为该类型化合物的快速鉴定及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木虱啮小蜂Tetrastichussp.对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YangetLi分泌物脂溶性物质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木虱啮小蜂的嗅觉行为反应不仅与脂溶性物质有关,而且与每一种物质的浓度也有关系。同一种脂溶性物质因浓度不同对木虱啮小蜂的作用可为吸引、排斥和无反应3种情况。浓度为0.76%正十四烷、1.52%正十四烷、1.84%正十七烷和0.49%正十八烷对木虱啮小蜂吸引作用显著(P<0.01)。0.76%(+)长叶烯、1.52%(-)长叶烯、1.14%正二十烷、2.28%正二十烷1、.22%正二十一烷以及0.62%正二十二烷对木虱啮小蜂吸引作用较前4者弱,显著水平为P<0.05。0.76%正壬烷、0.64%正十三烷、1.96%正十八烷、0.53%正十九烷及1.24%正二十二烷对木虱啮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苯并噻唑、正十一烷和正十六烷对木虱啮小蜂无作用。浓度为0.49%正十八烷和0.57%正二十烷对木虱啮小蜂有吸引作用,而浓度为1.96%正十八烷和2.28%正二十烷对寄生蜂却有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目前在自然界发现的Casbane烷型二萜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分布状况和合成研究,同时针对文献中该类成分的骨架编号顺序混乱并造成化合物命名错误问题,我们采用J Buckingham的编号方法,对所有casbane烷型二萜化合物结构进行重新编号,对部分化合物命名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9.
从白黄小脆柄菇(Psathyrellacandolleana)发酵液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血苋烷型倍半萜(1)和一个已知的没药烷型倍半萜(2)。通过质谱、核磁等方法确定化合物1的结构为15-hydroxy-drimenol。通过文献对照核磁数据确定化合物2为1α-hydroxy-bisabola-2,10-dien-4-one。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甾醇.甾烷醇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以游离型、脂肪酸酯或糖苷形式存在。植物甾醇.甾烷醇能抑制小肠内胆固醇的吸收,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由于其来源于天然植物,且吸收率很低,因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本文对植物甾醇.甾烷醇的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从橙黄网孢盘菌(Aleuria aurantia)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1R,7S)-15-hydroxy-1.epi-β-bisabolol,命名为alemiol(1).没药烷型倍半萜在盘菌科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从白黄小脆柄菇(Psathyrellacandolleana)发酵液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血苋烷型倍半萜(1)和一个已知的没药烷型倍半萜(2)。通过质谱、核磁等方法确定化合物1的结构为15-hydroxy-drimenol。通过文献对照核磁数据确定化合物2为1α-hydroxy-bisabola-2,10-dien-4-one。  相似文献   

13.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含量较多、分布较广的一类重要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病毒、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通过微生物转化技术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为生物活性筛选提供更多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进而为研发出生物活性更强的五环三萜类新药奠定基础。本文对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3种结构类型(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和羽扇豆烷型)中最具代表的5个化合物,即齐墩果酸、甘草酸、甘草次酸、熊果酸和白桦脂酸在近10年微生物转化研究成果上进行综述,为天然产物生物转化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距花山姜(Alpinia calcarata Rosc.)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各种高分辨核磁共振光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为两个新的含有环丁烯结构的半日烷型二萜双聚体,命名为距花山姜素(calcaratarin G)和距花山姜素H(calcaratarin H).这种类型的半日烷型二萜双聚体在植物中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15.
从距花山姜(Alpinia calcarata Rosc.)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各种高分辨核磁共振光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为两个新的含有环丁烯结构的半日烷型二萜双聚体,命名为距花山姜素(calcaratarin G)和距花山姜素H(calcaratarin H)。这种类型的半日烷型二萜双聚体在植物中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16.
胶粘香茶菜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胶粘香茶菜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两个二萜化合物‘经各项光谱数据和化学反应确定,其中一个为四环二萜化合物,对映-贝壳杉烷-16β,17-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1);另一个为三环二萜对映-异海松烷型(ent-isopimarane type)新化合物,命名为胶粘香茶菜素(glutinosin)(2)。对映-异海松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对于从化学上阐明香茶菜属植物中大量存在的对映-贝壳杉烯型四环二萜化合物的生源关系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臭灵丹中四个新的倍半萜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云南省芒市产臭灵丹[Laggerapterodnta(DC.)Benth]中,分离得以4个新的桉烷型倍半萜酸,结构鉴定为5,12-二烯-桉烷-13-酸(1);1β-式-5,12-二烯-桉烷-13-酸(2);3β-羟基-5,12-二烯-桉烷-13-酸(3)。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桑天牛成虫释放的化学信息素成分及其在两性通讯中的作用,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桑天牛整体及其腹末组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雌雄成虫对5种主要提取物标准品的嗅觉反应,以及雌雄虫对涂抹标准品的洗脱同性与异性成虫的接触反应。结果表明: 桑天牛雌雄成虫整体及其腹末组织提取物化学成分主要为10个碳以上的烷烃和烯烃,其中顺-9-二十三碳烯含量最高,其次为二十七烷、二十九烷、十九碳烯、二十八烷和9-己基-十七烷等,以及少量醛类和酯类物质。嗅觉行为反应结果显示,二十九烷对雌雄虫的引诱作用显著,二十七烷仅对雌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十九碳烯则对雌成虫产生显著的驱避作用,1-二十二碳烯和顺-9-二十三碳烯对桑天牛雌雄虫作用不明显。接触反应结果显示,雄虫对涂抹1-二十二碳烯、二十七烷和二十九烷的洗脱成虫表现出明显的求偶行为,而雌虫仅对涂抹二十九烷的洗脱成虫表现出明显的求偶行为。综合分析发现,1-二十二碳烯、二十七烷和二十九烷是桑天牛性信息素的重要组分,在两性通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脐腹小蠹聚集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和引诱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脐腹小蠹Scolytus schevyrewi Semenov的聚集信息素成分,对脐腹小蠹成虫后肠和虫粪的挥发物进行了提取鉴定和引诱试验。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结果表明:雌成虫后肠挥发物成分有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十八烷、十九烷、十二酸和十四酸,其中十四酸含量最高,达到了42.2%;雄成虫后肠挥发物成分有十一烷、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十八烷和十九烷,十六烷(23.3%)和十九烷(21.5%)含量最多;雌成虫虫粪挥发物成分有十一烷、十二烷、十四烷、十六烷、十八烷和十九烷,十九烷含量最高,为29.9%;雄成虫虫粪挥发物成分有庚烷、十一烷、十二烷、十四烷、十六烷、十八烷、二十二烷和二十三烷,庚烷(20.5%)相对含量最多。此外,借助触角电位仪测定了脐腹小蠹雌雄虫触角对这些单一物质刺激的反应,结果显示,触角电位相对值较大的为十二酸、十四酸和十八烷。雌雄间比较发现十二酸、十四酸和十九烷刺激后雌雄间触角电位相对值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田间诱捕结果显示,十二酸、十四酸、十九烷对脐腹小蠹的引诱数量雌雄间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成虫诱捕总量最多的是十八烷,诱捕量达32.1头,其后诱捕量较多的为十二酸(24.1头)和十四酸(22.7头)。可以推断,十八烷、十九烷、十二酸和十四酸是脐腹小蠹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0.
荔枝蝽成虫对其臭腺分泌物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皿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臭腺分泌物的乙醚提取物对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臭腺乙醚提取物中具有5种挥发性物质,即(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及一个未知组分.荔枝蝽对(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与十三烷这4种组分的触角电生理(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能引起荔枝蝽成虫的EAG反应,其中(E)-2-辛烯醛引起雌雄成虫触角的反应最强,分别为0.50 mV与0.4 mV;"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E)-2-辛烯醛对荔枝蝽成虫能产生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 <0.01).可见,荔枝蝽成虫臭腺分泌物对荔枝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应用于荔枝蝽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