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党参总皂苷(TSC)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SASP)阳性对照组(0.3 g/kg)、TSC高剂量组(1.2 g/kg)、TSC低剂量组(0.4 g/kg),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联合灌肠制作大鼠UC模型,给药21 d后,通过观察大鼠症状和体征、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粘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形态;测定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最终评价TSC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CMD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粘膜损伤严重,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TSC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UC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P<0.05);改善结肠黏膜形态;升高结肠组织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P<0.05),抑制结肠组织中IL-6、TNF-α mRNA水平,促进IL-10 mRNA表达(P<0.01);同时降低结肠中NF-κB蛋白表达(P< 0.01),且TSC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TSC对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以高剂量组为佳;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芒果苷(MGF)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选用昆明种小鼠,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UC模型。动物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DSS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对照组(900 mg/kg)、MGF组(300、150、75 mg/kg)、MGF固体分散体(MGF-SD)组(折合成MGF为3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水溶液造模,连续14 d,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隔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第14 d处死小鼠,对结肠进行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后进行结肠病理组织学指数(CHPI)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4、IL-6和IL-10水平。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DAI、CMDI和CHPI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MGF可显著改善UC小鼠的DAI、CMDI和CHPI评分。MGF组和MGFSD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1β水平(P0.05);MGF高剂量组和MGF-SD组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6水平,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药物组对结肠组织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表明MGF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能与下调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有关,进而调节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提高MGF的溶解度不能提高其对UC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用3%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0、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结论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马齿苋水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C57BL/6复制UC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DSS模型组,SASP对照组,马齿苋低、中、高剂量组(100,200 mg/kg和400 mg/kg),每天ig给药1次,记录小鼠体重并统计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连续7天。于第8天,测定结肠长度,测定MDA、SOD以及NO含量,观察结肠病理学形态变化,并测定IL-6,IL-1β与TNF-αm 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小鼠体重,结肠长度及SOD有显著降低(P0.05),而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而马齿苋水提物中、高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的体重,结肠长度以及SOD含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有所改善,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水提物对UC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变SOD、NO与MDA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下调TNF-α,IL-6与IL-1β等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靛蓝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125 mg/kg)和靛蓝组(50mg/kg),每组小鼠各9只。观察给药后小鼠体征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切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针对16S rRNA基因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内容物的菌群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靛蓝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靛蓝可改善UC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t=4.377 0、5.374 0、12.140 0、5.508 0,P=0.011 9、0.005 8、0.000 3、0.005 3),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t=3.716 0,P=0.020 5)。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靛蓝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结论 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 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TLR4、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及其对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LR4m Ab干预组。模型组及TLR4m Ab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造模,TLR4m Ab干预组给予TLR4m Ab10μg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生理盐水代替TLR4m Ab腹腔注射,剂量及频次相同,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分别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及组织病理学(HPS)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的原位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模型组DAI及HP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LR4m Ab干预组较模型组有所缓解(P0.05)。TLR4、TNF-α、IL-1β在模型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LR4m Ab干预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TLR4m Ab可影响肠黏膜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减轻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肠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探究木犀草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机制。6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木犀草素组、木犀草素+3-TYP组,每组12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模型,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大便稠度和大便潜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计算Th17/Treg比值;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0、IL-17和IL-23含量;RT-qPCR检测结肠组织RORγt和Foxp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SIRT3、AMPK、p-AMPK、mTOR、p-mTOR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升高,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降低(P<0.05)。经药物干预后,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降低,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升高(P<0.05);3-TYP可减弱木犀草素对UC小鼠Th17/Treg细胞分化平衡的影响(P<0.05)。木犀草素可改善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中Th17/Treg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AMPK/mTOR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IL-10、TLR4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购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SPF级BALB/c小鼠60只,按照区间分组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UC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各12只。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收集粪便做大便隐血实验检测、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判断疾病活动指数;于建模成功7 d后采集各组眼眶静脉血、断头法处死后获取结肠组织,检测IL-10、TLR4,进行UC组织病理学评分,并取小鼠粪便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第3、7、21 d 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DAI评分均低于UC组,且UDCA联合组DAI评分低于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第21 d UC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的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体质量均高于UC组,且UDCA联合组体质量高于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P0.05)。对照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UC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均低于UC组,UDCA联合组低于UC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P0.05)。UC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条带数较对照组减少,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条带数较UC组增多,UDCA联合组条带数多于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P0.05)。UC组、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杆菌数量均较对照组少;而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UDCA联合组较UC组多,且UDCA联合组较UDCA组、双歧三联活菌组多(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UC小鼠,可明显降低IL-10、TLR4水平,增加肠道菌群数量,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结合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型UC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肾阳虚型UC模型7、14d及21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脾肾阳虚型UC模型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尤以模型21d组最为明显。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及IFN-γ在脾肾阳虚型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家药三颗针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以及三颗针低、中、高剂量组,自由饮用7 d 2.5%的葡聚糖硫酸钠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同时给予药物干预,连续10 d,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三颗针对UC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三颗针组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病理损伤减轻,肠黏膜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三颗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且趋近于正常组。本实验揭示了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可能是三颗针干预UC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肠道菌群的角度为三颗针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工艺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蔗糖为辅料,膏料比按1∶2、1∶3、1∶4和1∶5制备颗粒,从外观性状、溶化性和粒度三方面对颗粒进行质量检查,从颗粒粘度、粒径和pH三方面对颗粒溶液及稀释液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考察;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灌胃125mg/kg柳氮磺胺吡啶为阳性对照,给药组分别灌胃各膏辅比颗粒溶液,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症,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并观察结肠组织形态、肠道菌群整体轮廓和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进行菌群物种注释及差异分析。结果综合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结果和颗粒剂评价结果,膏辅比1∶3所制得颗粒各项参数较其他配比表现良好;给药治疗UC小鼠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症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小鼠结肠黏膜上皮溃疡处有不同程度修复;肠道菌群轮廓和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菌群物种注释及差异分析结果说明给药后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菌群结构的恢复,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结构的恢复从而减轻肠道炎症,LefSe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科的一些菌群对UC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结论获得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的最佳膏辅比。给药治疗UC小鼠后,从DAI、HE染色、肠道菌群变化方面得出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对UC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为临床治疗UC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一氧化氮(NO)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UC的相关机制。方法筛选出能稳定表达具有生物活性hIL-10蛋白的BL-hIL-10菌株。用5%DSS诱导UC小鼠模型,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BL治疗组、BL0治疗组和BL-hIL-10治疗组,每组10只。计算小鼠DAI、HE染色评估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IL-13、VEGF-A和NO的含量。结果 (1)BL-hIL-10可以降低UC小鼠DAI,减轻UC小鼠结肠组织炎症程度。(2)BL-hIL-10能降低UC小鼠血浆和结肠组织NO、VEGF-A和IL-13水平。结论口服BL-hIL-10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NO产生及下调VEGF-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唑酮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建立,并评估其在UC研究中的价值.方法:30只BALB/C小鼠被随机分成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予恶唑酮建模后,治疗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治疗,观察三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一周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其病变结肠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检测脾组织重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三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2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病变结肠组织学改变与人类UC病变结肠形态相似,其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变.血清IL-10含量显著增高,IL-2含量明显下降,免疫脏器脾脏的重量明显减轻.结论:恶唑酮能诱导出与人类UC发病相似的实验小鼠模型.可作为研究UC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oll 样受体4 单克隆抗体(TLR4m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TLR4、TNF-alpha、IL-1beta表达的影响及其对 UC 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LR4mAb 干预组。模型组及TLR4mAb 干预组采用三硝 基苯磺酸(TNBs)法造模,TLR4mAb 干预组给予TLR4mAb10 ug 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生理盐水代替TLR4mAb 腹 腔注射,剂量及频次相同,第8 天处死全部大鼠。分别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及组织病理学(HPS)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 测结肠组织TLR4 的原位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白细胞介素-1beta(IL-1beta)的浓 度。结果:模型组DAI及HPS 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LR4mAb 干预组较模型组有所缓解(P<0.05)。TLR4、TNF- alpha、IL-1beta在模型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LR4mAb 干预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TLR4mAb 可影响肠黏膜TLR4 及下游炎症因子 TNF-alpha、IL-1beta的表达,减轻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肠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吲哚丙酸(IP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巨噬细胞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SPF级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模型组,饮用3%DSS7 d)及IPA组(在DSS给药前2 d行IPA灌胃),每组12只。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DSS给药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及评定病理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例,并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缩短(均P<0.05);与DSS模型组比较,IPA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程度降低,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均降低(均P<0.05);增加了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增加了普雷沃菌属丰度,减少了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丰度。结论 IPA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巨噬细胞M1/M2的比例和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缓解UC小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株乳杆菌(植物乳植杆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和副干酪乳酪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缓解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法构建C57BL/6J小鼠急性UC模型,并在造模前后均给予乳杆菌干预治疗;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分析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情况;转录组测序分析小鼠结肠组织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与DSS模型组相比,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t=2.285,P=0.045)和副干酪乳酪杆菌干预组(t=2.360,P=0.040)小鼠体质量增加显著;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t=2.335,P=0.042)结肠长度显著增加;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ZO-1:t=4.975,P=0.003;Occludin:t=2.629,P=0.034)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干预组(ZO-1:t=3.523,P=0.013;Occludin:t=2.525,P=0.040)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乳杆菌干预组结肠黏膜组织病理损伤得以缓解,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得以改善。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vs DSS模型组共有69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分析提示差异基因富集于免疫调节、内分泌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等通路上。结论3株乳杆菌对UC小鼠展现出较好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修复肠道屏障、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降低肠道炎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 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以1.048 g/mL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溶液,阳性药对照组予以0.031 g/mL的嗜酸乳杆菌(益君康)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7 d的治疗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结肠组织和肠内容物。实验过程中监测小鼠的体质量、精神等一般情况,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小鼠肠道病理变化,进行HS评分。提取肠道菌群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16S rDNA V4区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t=4.137 0,P=0.000 4),药物干预后,中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DAI评分明显下降(t=2.240 3,P=0.035 0;t=2.081 6,P=0.048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S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其余组别小鼠HS评分均明显降低(空白组:t=5.452 8,P=0.000 2;中药组:t=3.117 1,P=0.009 8;阳性药对照组:t=3.306 2,P=0.007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均明显降低,药物干预后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提高,模型组致病菌丰度较高,药物治疗后可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PCR荧光定量检测乳杆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其余组别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空白组:t=3.871 8,P=0.002 6;中药组:t=2.224 3,P=0.048 0;阳性药对照组:t=2.976 4,P=0.012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t=2.007 0,P=0.070 0)。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和恢复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丰度比例,从而发挥对急性UC的治疗作用,其中乳杆菌发挥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肠黏膜Toll样受体(TLRs)表达的调控及其在U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金双歧治疗组(C组)、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 Ab)干预组(D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造模,C组给予金双歧灌服,D组给予TLR4m 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对每组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及组织病理学(HPS)评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TLR4、TLR2 m RNA的表达。结果 B组DAI及HPS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较模型组均有所缓解(P0.05)。TLR4、TLR2 m RNA在B组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组和D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TLR2表达异常,益生菌能抑制TLR4、TLR2的表达,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U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法用于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8周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溃疡组和罗格列酮组。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灌肠和灌胃,模型组为TNBS/乙醇混合液灌肠和生理盐水灌胃,罗格列酮组则从灌肠造模成功后的第二天起,每天采用罗格列酮灌胃给药1次(5 mg/kg)。观察大鼠的一般活动状态,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于灌肠后第60天处死大鼠,镜下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DMI),苏木色精-伊红法(HE)染色后,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组织学评分(HS)。生化法用于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免疫组化(IHC)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_(-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溃疡组的DAI、CDMI和H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SOD含量显著降低,MDA和MPO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PPARγ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NFκB和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溃疡组相比,罗格列酮组的大鼠DAI、CDMI和H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SOD含量显著增加,MDA和MPO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PPARγ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NFκB和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增加SOD和PPARγ表达,降低MDA、MPO、NFκB和TNF-α表达来缓解炎症反应,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金银花(忍冬)和山银花(灰毡毛忍冬和黄褐毛忍冬)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忍冬组、灰毡毛组和黄褐毛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5 d后,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腹腔注射LPS,建立ALI模型。检测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大鼠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升高(均P0.05),组织切片显示肺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忍冬组和黄褐毛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降低(均P0.05),灰毡毛组对ALI改善不明显(P0.05)。Alpha多样性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除灰毡毛组外均能下调急性炎症引起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增加。利用LEfSe分析挖掘差异菌属,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志贺菌属、Turicibacter、变形杆菌属丰度增加,Adlercreutzia丰度减少。忍冬可降低变形杆菌属丰度,增加阿克曼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Adlercreutzia等的丰度;黄褐毛忍冬使脱硫弧菌属丰度减少,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瘤胃球菌属等丰度增加。由菌群与炎症因子的关联性分析看出,志贺菌属、脱硫弧菌属、梭菌属与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呈正相关,阿克曼菌属、瘤胃菌属、双歧杆菌属与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呈负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忍冬和黄褐毛忍冬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炎症因子水平而对急性肺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