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系统地对短梗五加、糙叶五加、藤五加、窄叶藤五加四种五加属植物果实中的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紫丁香苷等6种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比较。采用RP-HPLC测定各个活性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ODS C18柱,各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均选择最优的色谱条件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结果显示:糙叶五加,藤五加,窄叶藤五加果实中除紫丁香苷外的其他活性成分含量均高于短梗五加,但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硅胶柱层析、HPLC等多种柱色谱手段对中国南海隋氏蒂壳海绵Theonellaswinhoei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提纯;通过波谱解析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其正丁醇萃取部位首次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thymidine(1),thymidine-5'-carboxylic acidmethylester(2),thymidine-5'-carboxylic acid butyl ester(3),uracil(4),thymine(5),7,8-Dimethyl-iso-alloxazine(6)。  相似文献   

3.
对味噌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味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HMBC、MS)鉴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总共分离得到6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图1),分别鉴定为:染料木素(1)、大豆素(2)、黄豆黄素(3)、4',5,7,8-四羟基异黄酮(4)、4',7,8-三羟基异黄酮(5)、4',7,8-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味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新疆蓝刺头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蓝刺头(Echinops ritro L.)全草为研究材料,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技术对新疆蓝刺头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及1H-NMR,13C-NMR等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是三萜类化合物蒲公英甾醇乙酰酯(化合物1)、蒲公英甾醇(化合物2)、黄酮苷类化合物金丝桃苷(化合物3)、胡萝卜苷(化合物4)与β-豆甾醇葡萄糖苷(化合物5).其中化合物1,2,5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紫色红曲霉(Monascuspurpureus)Mp-21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生物活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反相C18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等柱色谱分离技术对紫色红曲霉Mp-21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鉴定的化合物进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菌株r 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赛氏曲霉;对赛氏曲霉用大米培养基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对其发酵产物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ODS柱色谱层析、薄层色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进行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对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二维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对单体化合物的MIC值进行测定,其中化合物L-1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凝胶LH-20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中药玄参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并结合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哈巴俄苷(1)、哈巴苷(2)、益母草苷A(3)、6-O-甲基梓醇(4)、京尼平苷(5)、6-O-α-L-鼠李糖基桃叶珊瑚苷(6)、ningpogenin(7),甘草素(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麦芽糖(10),熊果酸(11),丙三醇(12),5-羟甲基糠醛(13),胡萝卜苷(14)及β-谷甾醇(15)。其中化合物3、6、8、9、10、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为生物活性导向模型首次研究糙叶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Oliv.) Harms果实的化学成分。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糙叶五加果实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2-糠醛(1)、5-羟基麦芽酚(2)、原儿茶酸(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奈酚-3-芸香苷(6)、(-)-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simplexoside(8)、(-)-芝麻素(9)、松香(10)、苯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O-乙酸酯(11)、3,4-二羟基-p-薄荷-1-烯(12)、(4R)-p-薄荷-1-烯-4,7-二醇(13)、(2E,6R)-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14)、(+)-(3S,4S,6R)-3,6-二羟基-1-薄荷烯(15)、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16)、styraxlignolide E(17)、styraxlignolide D(18)。化合物2、8、10~15、17、18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7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6、9、16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被测试化合物均表现出了一定的NO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4、7、9、12、13、18表现出了适度的抑制NO生成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对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C18、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为polystachyadione A(1)、polystachyadione B (2...  相似文献   

10.
中国红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五加科人参属常用中药红参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参中分离并鉴定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异麦芽酚甘露糖苷(isomaltol-3-α-D-O-mannopyranoside 1),人参皂苷Rc(2),麦芽酚(3),β-谷甾醇(4),棕榈酸(5)。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五加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成虫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用甲醇室温提取, 石油醚、 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梯度萃取,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GC-MS)对七星瓢虫成虫石油醚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 通过硅胶、 凝胶Sephadex LH-20、 ODS-C18柱层析法对正丁醇提取部分的成分进行分离, 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鉴定结构。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七星瓢虫成虫石油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试。【结果】经GC-MS联用技术从石油醚相中鉴定出14个化合物, 从正丁醇相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石油醚提取物对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有抑制作用, 在浓度为100和50 mg/mL时, 抑菌率分别为52.78%和27.05%, 在该浓度下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七星瓢虫C. septempunctata成虫石油醚提取物对肠道沙门氏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合使用硅胶柱色谱、HP20大孔树脂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对木荷(Schima superba)茎皮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以及应用MS、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木荷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烷酸(1)、棕榈酸(2)、Dodecanoic acid(3)、松脂素(4)、槲皮素(5)、山柰酚(6)、Americanin A(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及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化合物1~4 为首次从木荷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9 为首次从木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LH-20,从火麻仁7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理化鉴定和波谱方法鉴定方法确定为CannabsinA(1).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正二十四烷酸(4)、甘露醇(5)、棕榈酸(6)。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聚球藻(Synechococcus)乙醇浸膏进行萃取,获得三种有机相粗提物,其后跟踪检测其抗菌、抗氧化活性,并采用GC-MS分析粗提取的化学组成,确定了石油醚相和正丁醇相的各20种成分.活性跟踪结果显示,石油醚相萃取物的抗菌和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为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水相提取物没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对活性较好的石油醚相依次进行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分离获得一单体化合物,应用1H 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为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菊科植物红花(carth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花体积分数70%乙醇水溶液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酚((+)-pinoresinol)(1)(+)-表松脂酚((+)-epipinoresinol)(2)槲皮素(3)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固体发酵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等分离方法对金针菇大米发酵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鉴定了4个倍半萜,包括1个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3个侧柏烷型倍半萜,分别是flamvelutpenol A(1),aquaticol(2),enokipodin C(3),limacellone(4)。并通过与Rh2(OCOCF3)4络合的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flamvelutpenol A(1)和limacellone(4)的绝对构型。其中化合物3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2.5mg/L,25mg/L。且化合物1-4均是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抑菌活性和化学成分。采用打孔法进行抑菌活性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萹蓄乙酸乙酯部位对五种试验菌均显示一定的抑菌活性,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甲酯(1)、β-胡萝卜甙(2)、山柰酚(3)、槲皮素(4)、没食子酸(5)、萹蓄苷(6)、槲皮苷(7)、myricetin 3-O-(3'-O-galloyl)-rhamnopyranoside(8)、杨梅树皮苷(9)、胡桃宁(10)。其中化合物1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蓼科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化学分类学意义的成分研究,采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和波谱学方法,从糙叶五加叶中分离鉴定了23种化合物,包括3种黄酮类物质(1~3)、一个有机酸(4)、16种三萜皂苷(5~20)、一个蒽醌(21)、一个甾体皂苷(22)和一个脑苷脂(23)。化合物5、6、11、12、14、15、17、19和20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3和21为首次从五加科中分得。同时基于这些分离所得的次生代谢产物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化学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孑遗植物桫椤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甲醇浸泡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法研究桫椤叶的化学成分,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别为牡荆素(vitexin)(1)、异荭草素(isorientin)(2)、芹菜素(apigenin)(3)、木犀草素(luteolin)(4)、diplo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桫椤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20.
利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对叠鞘石斛花瓣的石油醚和氯仿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波谱技术对相关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研究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Rchb.f. var.Denneanum)花的化学成分。从叠鞘石斛花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三十烷酸、邻羟基苯丙酸、β-谷甾醇、二十八烷酸和正二十六碳-5,8,11-三烯酸。结论 这些化合物是首次从该植物花中分离得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