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tenella感染鸡CD4+、CD8+T细胞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感染雏鸡后各免疫器官和盲肠局部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 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雏鸡初次感染E.tenella后,免疫器官盲肠扁桃体、脾脏、胸腺和盲肠黏膜中的CD4 T淋巴细胞均于第2天开始增殖,第6天~8天达到峰值;二次感染后第2天有短暂的下降,第5天开始缓慢回升,第8天二次达到峰值,但第二个峰值比第一个峰值低,说明CD4 T淋巴细胞积极参与启动免疫应答和抵抗初次感染。(2)雏鸡初次感染E.tenella后,免疫器官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脾脏、胸腺和盲肠黏膜中的CD8 T淋巴细胞都于第2天开始增殖,第8天达到峰值;二次感染后立即回升,第5天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且第二个峰值比第一个峰值高,表明CD8 T淋巴细胞是抵抗再感染的主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多糖对患有口腔溃疡大鼠(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根据溃疡面的直径计算愈合率及HE染色观察溃疡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EGF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实验结果显示治疗20 d后,黄芪多糖组大鼠溃疡面积减小,愈合率为87.5%~1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CD4+T细胞数减少、CD8+T细胞数升高,CD4+/CD8+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数升高、CD8+T细胞数降低,CD4+/CD8+比值回升(P<0.05)。EGF水平在造模后出现明显下降,黄芪多糖灌胃治疗后有升高。提示黄芪多糖能够提高RAU实验性大鼠EGF的水平和改善T细胞亚群的失衡状态,具有明显地促进口腔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圈养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检测,探讨林麝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并探索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为研究林麝重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健康林麝和患呼吸道疾病林麝各5头,以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羊源CD4、CD8的流式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林麝细胞并有效检测;患病林麝与健康林麝相比,外周血CD4~+细胞含量无差异(P 0.05),CD8~+细胞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1),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 0.01)。结果表明,患呼吸系统炎性疾病的林麝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8~+亚群变化显著,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林麝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口腔溃疡患者铁代谢水平及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对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确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比色法检测受试者的血清铁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试者铁蛋白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和CD8~+)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D3~+、CD4~+和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铁蛋白、血清铁、CD3~+、CD4~+、CD8~+、CD4~+/CD8~+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铁蛋白和血清铁的OR值高于其他参数,其次为CD4~+。研究获得初步结论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铁蛋白、血清铁、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且上述指标均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妇科疾病患者外周静脉植进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感染者病原菌分布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63例妇科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女性50例为对照组,采用菌种分离鉴定法分析观察组患者病原菌分布,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象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共分离出102株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19.61%)、肺炎克雷伯菌(14.71%)、铜绿假单胞菌(9.80%)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50.98%);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占34.31%;真菌数量最少,占14.71%。感染前后观察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CD8~+细胞及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象(均P0.05)。感染后,观察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显著低于感染前,CD8~+细胞及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感染前(均P0.05)。结论妇科疾病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者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水平严重失调,患者免疫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对创伤感染患者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创伤感染患者85例,其中重度感染39例,将所有患者按感染轻重进行平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应用布洛芬治疗,研究组应用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创伤感染的关系。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细胞-6(IL-6)和白介素细胞-1(IL-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中CD3+、CD4+、CD8+和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巨噬细胞分泌功能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低的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概率较高(P<0.05);巨噬细胞分泌功能与创伤感染呈正向关联关系(P<0.05,OR>1);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创伤感染呈负向关联关系(P<0.05,OR<1);治疗方法以研究组方法为优(P<0.05,OR>1)。结论: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治疗创伤感染患者效果更显著,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是创伤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对66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其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差异。结果:鼻咽癌患者CD4+细胞数减少(40.58±15.2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细胞数增加,Th/Ts比值下降或倒置(0.92±0.57)。结论:鼻咽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动态观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鼠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其亚群的变化,为正确评价T淋巴细胞在Mp感染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Mp滴鼻感染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ELISA测定脾细胞上清中TGF-β1、IL-10含量。结果表明,Mp感染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CD4+/CD8+比值下降。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第3天、第7天,TGF-β1、IL-10表达水平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对CD4+T淋巴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周血TGF-β1、IL-10的表达与脾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成反比。提示TGF-β1可能参与了对Th1细胞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5例IM患儿外周血T、B和NK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患儿中的7例进行治疗2周后细胞亚群的测定以观察动态变化;对患儿进行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IM患儿CD3、CD8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19、NK、CD4和CD4/CD8值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例IM患儿治疗2周后T细胞亚群的测定值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CD4/CD8值低于治疗后,治疗前CD8高于治疗后.IM患儿急性期CD8、CD4/CD8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10%和>1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旱期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B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服药持续时间为四周.结果:两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NF-α及IL-10浓度比较亦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比较,CD3+、CD4+、CD8+升高,CD4+/CD8+比值变小,TNF-α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和上调抗炎因子水平从而改变炎症因子网络平衡,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