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忠  叶恭银  胡萃 《昆虫学报》2004,47(5):551-561
活体微注射测定结果表明,将0.5毒囊当量(venom reservoir equivalent, VRE)的蝶蛹金小蜂毒液注射于其寄主菜粉蝶蛹体内,注射后4~24 h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存活和对Sephadex A50微珠的包囊能力显著下降;以0.002~0.02 VRE/μL的该蜂毒液处理其离体寄主血细胞均能产生同样的生理效应。该毒液抑制90%菜粉蝶蛹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延展的浓度各为0.00076 VRE/μL和0.00804 VRE/μL。可见,蝶蛹金小蜂毒液能显著抑制其寄主血细胞的延展和包囊作用,并导致血细胞的死亡。然而,同样条件下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对其非自然寄主菜粉蝶蛹的血细胞延展、存活和包囊作用则无任何效应。可见,寄生蜂毒液的生理作用具有明显的寄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啮小蜂毒液对寄主亚洲玉米螟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寄生和毒液注射实验表明啮小蜂Tetrastichussp .毒液能永久麻痹亚洲玉米螟蛹Ostriniafurnacalis,较高剂量的毒液对亚洲玉米螟蛹有不同程度的麻痹作用。麻痹的蛹在室温下较长时间内不腐烂和干化。低剂量毒液能延长亚洲玉米螟蛹期 1~ 3d ,导致畸形成虫。啮小蜂初产卵转移寄主实验证实毒液可以帮助啮小蜂卵在亚洲玉米螟蛹体内的发育 ,啮小蜂初产卵在转移寄主体内发育到羽化时间为 2 5d ,比它们在原寄主内的羽化时间增加 8d左右 ,初产蜂卵与 1个毒液储液囊当量的毒液同时注入转移寄主体内 ,初产卵的羽化时间明显缩短 ,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母蜂可合作寄生寄主,但在产卵前需不断蛰刺释放毒液以麻醉寄主.已明确合作可有效制服和寄生体型较大的寄主,但迄今对由此而付出的适合度代价尚不明确.[方法]用管氏肿腿蜂S.guani和替代寄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蛹为材料,在两头已交配雌蜂(母蜂)分别合作0.5,1....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寄生和注射其毒液对寄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蛹中过氧化氢酶表达的影响,采用RT-PCR克隆黄粉虫过氧化氢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序列结构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特征,使用试剂盒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克隆获得的黄粉虫过氧化氢酶基因编码阅读框序列长1 620 bp,编码539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催化氨基酸位点(His-71、Asn-183和Tyr-393)以及过氧化氢酶家族的3个保守基序:近端活性位点序列(FDRERIPERVVHAKGXG)、NADPH结合位点(XXHQXXXXFXD)和血红素配体结合位点(RXFXYXDXH)。被管氏肿腿蜂寄生和注射其毒液后,黄粉虫蛹中的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其血淋巴和脂肪体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毒液能调控黄粉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适宜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寄生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饲料配方。【方法】用10种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饲喂黄粉虫,并观察各虫态生长繁殖情况,再用川硬皮肿腿蜂接种各配方黄粉虫蛹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5 d后计数雌蜂产卵量,并通过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一元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各配方黄粉虫生长繁殖情况正常,指标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和相关性且与一元回归分析所得相关性一致。川硬皮肿腿蜂对黄粉虫蛹寄生率没有显著性,为86.25%~96.97%,表现出较高寄生率。寄生产卵量较高且蛋白质含量为14.09%和13.73%配方组显著高于其他配方组。【结论】黄粉虫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14%(13.73%~14.09%)时川硬皮肿腿蜂寄生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肿腿蜂科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为研究对象,研究该蜂寄生及毒液对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营养代谢的影响。通过Braford法、香兰素-浓硫酸法、蒽酮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分别测定管氏肿腿蜂寄生及注射其毒液对黄粉甲蛹血淋巴和脂肪体中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管氏肿腿蜂寄生和注射其毒液能引起黄粉甲蛹血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脂类含量下降,而脂肪体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和脂类含量升高。同时,该蜂寄生和注射其毒液,均能引起黄粉甲蛹血淋巴和脂肪体中的总糖、海藻糖和还原糖含量升高,但糖原含量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毒液能调控寄主黄粉甲蛹血淋巴和脂肪体中营养物质的代谢,为揭示该蜂对寄主的营养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毒液对其寄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Na_2-EDTA分离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尼龙毛法分离浆血细胞,再利用细胞离体培养法,测评了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寄主美国白蛾两种血细胞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美国白蛾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强于浆血细胞。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两种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均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所有浓度毒液处理下,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最强。未经小蜂毒液处理的浆血细胞包囊指数在15 h时达到最强,但经浓度为0.01~0.03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达到最强,而经浓度为0.04~0.10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包囊指数在9 h时最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强于浆血细胞。毒液对两种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毒液处理对浆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影响较小。【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可以抑制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且随着毒液浓度的增加,两种血细胞的免疫作用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用替代寄主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Y型嗅觉仪进行双向选择实验,研究了用替代寄主黄粉虫蛹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寄主搜索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羽化期和成虫初期经历松枝皮、松针、松节油、杉枝皮等的挥发物后,雌蜂对这些挥发物的选择性明显提高,但对杉叶挥发物无明显的学习行为。羽化期和成虫初期是否投放新鲜寄主,对雌蜂的气味选择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成蜂取食黄粉虫蛹和蜂蜜时均可联系性学习松枝和杉枝气味。取食并经历杉枝和松枝挥发物4天和8天的寄生蜂之间对相应气味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63-767
为了得到大量用作实验室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种蜂,并提高双条杉天牛的生物防治效果,在室内进行双条杉天牛人工养殖的基础上,开展了川硬皮肿腿蜂复壮技术的研究,并进行室内放蜂试验检验复壮前后川硬皮肿腿蜂的搜索寄生能力差异。结果发现,在双条杉天牛的实验室饲养过程中,发现该天牛各虫态出现的时间均比野外环境下早10天左右。通过对川蜂进行连续三代复壮并进行室内放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野外收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的平均搜索率为39.33%,寄生率为37.33%,复壮后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8.11%,寄生率为34.4%,两者在对双条杉天牛的搜索寄生能力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黄粉虫繁殖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0%,寄生率为24.4%,搜索寄生能力存在明显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刘奎  林健荣  符悦冠  彭正强  金启安 《昆虫学报》2008,51(10):1011-1016
为了测明椰扁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寄生对寄主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蛹的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开展了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对椰心叶甲蛹血细胞数量和延展性、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血淋巴黑化百分率和血细胞凝集素活性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同期未被寄生蛹相比,寄生蛹血细胞总量在寄生后2 d显著降低,但寄生后4 d显著升高; 寄生蛹的浆血细胞延展率在寄生后2 d显著降低,寄生后4 d显著升高;寄生蛹的血淋巴黑化百分率在寄生后0.5~2 d较高,寄生后3~4 d降低直至为0;寄生蛹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寄生后0.5 d,1 d和4 d时显著升高;寄生蛹的血凝素活性在寄生后2 d较高,寄生后1 d和4 d较低。结果说明椰扁甲啮小蜂寄生使寄主椰心叶甲蛹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呈现不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颈双缘姬蜂毒液对寄主小菜蛾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 (Gravenhorst)及其毒液引起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一些生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颈双缘姬蜂寄生寄主后可引起寄主小菜蛾蛹总血细胞及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数量的上升。寄生后1天观察,血细胞延展行为受到影响,表现在颗粒血细胞放射状丝的产生及浆血细胞伪足的形成受到抑制。通过毒液对寄主离体幼虫血细胞延展行为、形态及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毒液抑制了寄主离体浆血细胞的延展,但对颗粒血细胞的影响不明显;毒液引起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破裂和死亡,毒液对寄主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反应至40、60及80 min时,毒液处理和未经毒液处理的寄主血淋巴在490 nm处的吸光值差异比较明显。对毒液蛋白成分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毒液中有9种多肽,分子量介于9~50.2 kD,其中50.2、30.5、28.2、25.1 和12.6 kD的多肽含量较高, 与其他蜂毒液的一些作用已知的蛋白条带相似,因而推测它们同样具有免疫及发育抑制作用。结果证明颈双缘姬蜂毒液能破坏寄主细胞及体液因子调节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饲养温度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幼虫生长发育和体液免疫防御的影响。【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8, 22, 26和30℃)下饲养的黄粉虫幼虫的发育历期、蛹重、化蛹率;采用抑制区分析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饲养的免疫(用生理盐水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配制成1×104个菌体/μL悬浮液,用微量注射器将其注入虫体腹部的背面,每头幼虫注射1 μL)和非免疫(注射生理盐水)黄粉虫幼虫血淋巴的抑菌和溶菌酶活性,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酚氧化酶活性。【结果】结果显示,黄粉虫幼虫发育历期随饲养温度的上升而明显缩短(P<0.0001),而不同温度下蛹重(P=0.067)与化蛹率(P=0.869)差异不显著。免疫组黄粉虫幼虫血淋巴的抑菌、酚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随饲养温度上升而降低:抑菌和酚氧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01),溶菌酶活性差异显著(P=0.013)。【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黄粉虫的生长发育和免疫防御具有较大的影响,低温下黄粉虫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但其体液免疫防御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44-48
采用不同诱导方法、不同诱导剂量及不同诱导时间诱导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产生抗菌肽,通过研磨提取法提取幼虫抗菌肽粗提物,并对所提取粗提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以优化黑水虻幼虫抗菌肽的诱导条件,为黑水虻抗菌肽的分离纯化提供最佳的实验方法。结果表明,不同龄期黑水虻幼虫产生抗菌肽的抑菌活性不同,最佳诱导龄期为5龄;不同诱导方法产生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抑菌活性不同,大肠杆菌菌液针刺浸泡60 s,诱导后饲养24 h提取抗菌肽抑菌活性最好,其次为超声波100 W诱导20 min产生抗菌肽抑菌活性,但二者活性相比差异不显著;大肠杆菌菌液、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注射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针刺浸泡诱导及40 w超声波诱导所产生抗菌肽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寄生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主搜索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寄生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masichuanensisXiao寄主搜索行为的影响的结果表明,在指形管内,有寄生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产卵准备时间比无寄生经历蜂短,寄主搜索控制时间更少,寄主搜索控制成功率更高。1~3次经历蜂随着经历次数的增加,产卵准备时间逐渐缩短。无经历、1次、2次、3次经历蜂的产卵准备期分别为:6.3,5.3,4.9,4.6d。但3次经历后,准备时间的变化即不显著。无经历蜂与1次经历蜂、5次经历蜂的搜索控制寄主时间分别为:820,240,30min,对寄主的搜索控制成功率分别为72.97%,100%,100%。寄生经历蜂接蜂3d时卵子发育速率更快,寄生经历蜂与无寄生经历蜂在替代寄主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黄腹潜蝇茧蜂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研究了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幼虫的生理效应。黄腹潜蝇茧蜂携带的主要因子是毒液。毒液器官是由一个土黄色的锥形毒囊和7个透明的椭圆形的毒腺及导管构成的;毒液的电泳图谱显示约有12条蛋白带,其中绝大多数低于100 kD,含量最高的3条蛋白带为43.5、25.9和20.1 kD;杜氏腺约有15条左右蛋白质条带,其中有5条含量很高(121.4、77.0、51.5、42.7和36.5 kD)。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在黄腹潜蝇茧蜂毒腺分泌细胞和卵巢表皮细胞中新发现存在一种类病毒颗粒,这些球状颗粒直径大约为50 nm。雌蜂经Co60辐射处理后再寄生(即假寄生)3龄寄主幼虫,被寄生后的寄主依然能正常化蛹,但不能羽化;7 h后寄生体壁开始出现红斑;脂肪体形态结构无显著变化;绝大多数的蜂卵没有被包囊。推测在正常寄生的情况下可能是毒液抑制了寄主的包囊作用,而新发现的类病毒颗粒是否参与了这一过程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选择-表现"假说认为,成虫应该选择有利于子代发育的高品质寄主,但在寄主选择中,除了寄主品质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寄主选择决策。寄主选择研究通常以成虫为对象,而对那些初龄幼虫选择寄主的寄生性昆虫很少关注。以1龄幼虫积极搜寻寄主的寄生性花绒寄甲为模式生物,采用双选试验设计,观察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在不同体重青杨天牛幼虫之间、在已被寄生与健康的黄粉虫蛹之间的寄生选择性;然后采用回归设计,观察了花绒寄甲寄生若干不同体重的青杨天牛幼虫后的发育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体型较大的青杨天牛幼虫的选择偏好显著大于对体型较小的寄主幼虫的选择,选择大体型幼虫的比值比是选择小体型幼虫的4.55倍;对已被寄生的寄主黄粉虫蛹的选择偏好显著大于对健康寄主蛹的选择,选择已被寄生寄主的比值比是选择健康寄主的12.57倍。寄生青杨天牛幼虫的花绒寄甲幼虫发育历期平均为11.49 d、蛹历期为26.67 d、幼虫发育至成虫的羽化率50%,这些发育表现与寄生时青杨天牛幼虫的体重没有显著关系。但刚羽化寄甲成虫体重与寄生时寄主的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直线关系:寄生时的寄主体重每增大0.01 g,羽化出的寄甲成虫体重增大近0.08%;方差分析寄甲成虫体重在不同寄主体重水平之间的差异表明,从体型较大寄主中羽化的寄甲成虫体重显著大于从体型较小寄主中羽化的成虫。研究结果说明,花绒寄甲初孵幼虫在寄主选择决策时,在寄主体型大小与被寄生状态之间可能采取折衷对策,而且对体型大小不同的寄主选择与子代发育适合度表现存在一致性,从而支持"选择-表现"假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寄生的5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采用体外注射腰带长体茧蜂雌性成蜂的萼液成分、毒液成分、萼液与毒液混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各种主要生理因子对寄主血清中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生蜂寄生可明显抑制寄主体内的酚氧化酶活性,减少黑色素产生;被寄生组FITC标记的血细胞阳性百分率低于未被寄生组,差异极显著( P<0.01);萼液成分可明显地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清中酚氧化酶的活性 (P<0.01);萼液与毒液混合物对酚氧化酶活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研究认为寄生蜂产卵时注入的萼液、毒液可对寄主昆虫酚氧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萼液是抑制寄主免疫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红脉穗螟寄生蜂繁育技术,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红脉穗螟幼虫寄生蜂褐带卷蛾茧蜂和蛹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海南种)对4种昆虫的寄生效果,并对最佳接种比例进行筛选。[结果]褐带卷蛾茧蜂对大蜡螟幼虫寄生效果优于米蛾幼虫,且对黄粉虫和大麦虫幼虫不表现寄生特性,褐带卷蛾茧蜂和大蜡螟幼虫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和2∶1,其中在2∶1接种比例处理中的寄生率和单寄主产蜂量分别为76.67%和34.60头;4种昆虫蛹均可用于繁育周氏啮小蜂,从寄主的繁育成本和寄生效果分析,以黄粉虫蛹效果较最佳,接种蜂虫比以2∶1为宜,此时的单寄主产蜂量为148.60头。[结论]寄主和接种比例不同会影响寄生蜂的寄生效果,本研究中褐带卷蛾茧蜂适宜寄主为大蜡螟,最优蜂虫比为1∶1和2∶1,周氏啮小蜂(海南种)适宜寄主为黄粉虫,最优接种蜂虫比为2∶1。  相似文献   

19.
黄芳  时敏  陈学新  章金明 《昆虫学报》2011,54(9):989-996
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优势内寄生蜂, 拥有毒液、多分DNA病毒(PDV)等寄生因子,能有效调控寄主幼虫的营养生理和免疫系统, 但其毒液在这过程中的功能不明。本文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半闭弯尾姬蜂毒液的蛋白组分,利用寄主幼虫血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噬菌能力在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半闭弯尾姬蜂毒液蛋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5~220 kDa之间,少数小于15 kDa,但分子量处于35~70 kDa之间的蛋白含量较高,与其他寄生蜂毒液蛋白相似。半闭弯尾姬蜂毒液单独对寄主小菜蛾幼虫功能血细胞(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能力和吞噬功能不产生破坏作用。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短时间内,寄主功能血细胞的延展受到抑制,然而功能血细胞仍然能识别外源异物, 却无法进一步吞噬外源物; 寄生后24 h,功能血细胞的延展力恢复,颗粒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可顺利完成。本研究证明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能暂时性地抑制颗粒血细胞的延展性从而影响其噬菌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布拉迪小环腹瘿蜂Leptopilina boulardi的生物学特性,明确该寄生蜂寄生对寄主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运用形态成像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发育历期和寄生效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后寄主黑腹果蝇发育历期以及蛹期体长和体重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卵期平均为0. 98±0. 22 d,幼虫期为10. 22±0. 57 d,雄虫蛹期为8. 09±0. 19 d,雌虫蛹期10. 07±0. 30 d,雌蜂平均比雄蜂约晚2 d羽化。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黑腹果蝇2龄幼虫后,黑腹果蝇幼虫出现明显的黑化包囊反应,幼虫发育显著延缓,蛹长和蛹重也显著降低。【结论】布拉迪小环腹瘿蜂是黑腹果蝇的专性寄生蜂。本研究的结果为寄生蜂调控寄主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