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森林蒸散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对目前国内外森林蒸散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蒸渗仪法、风调室法、涡动相关法、水量平衡法、能量平衡法、波文比法、彭曼联合法、SPAC法、经验公式法和应用遥感数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其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简单介绍了应用闪烁计数器直接观测显热通量以及应用双频微波辐射计探测大气水汽、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技术.提出通过对大气水汽平衡的研究来推求蒸散量的设想,预测了森林蒸散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17,他引:60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综述了近10余年来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归成3类;(1)环境因子,(2)凋落物质量,(3)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其中环境因子中的土壤温、湿度是影响土壤氮矿化的最重要因子,氮素可利用性、氮转化与群落演替、植物多样性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研究CO2倍增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潜在影响也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研究进展。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来源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镉污染来源有明显差异。林地污泥应用、污灌、含镉磷肥的施用以及大气沉降等是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主要来源。镉污染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有毒害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使其在环境镉污染监测和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4,自引:6,他引:84
对森林凋落物的概念、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作了阐述,特别就凋落物收集面积和分解袋孔径大小、凋落量时空动态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目前森林凋落物研究的重要结论有:海拔和纬度因子是通过对光、温、水等生态因子的再分配来影响凋落量,其中主导气候因子是年均温。凋落物的分解与化学组成和环境因子有关,C/N和N含量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水分是影响凋落物分解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土壤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影响,前期是通过真菌破碎凋落物表层使内居性动物得以侵入凋落物内部,后期则以细菌降解有机物为主。凋落量、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子,以及凋落物的生态作用等内容应是凋落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6.
森林具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环境净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开展森林生态质量评估对了解全球碳循环、能量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介绍森林生态质量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森林生物量、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结构三个综合性指标对森林生态质量评估进行分析与总结.着重陈述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数据获取和... 相似文献
7.
森林碳计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巨大的碳库而且对减缓气候变暖具有积极作用。科学有效的森林碳计量方法,有助于加深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理解。然而,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对森林碳计量的估算结果普遍存在精度低、不确定性高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大量对森林碳计量进行估算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样地清查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碳估算、基于生长收获的经验模型估算、基于定量遥感雷达观测的遥感估测、基于多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网络的通量观测和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等方法。在实际的森林碳计量中,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特征和数据获取情况,往往采取不同的碳计量方法,甚至不止一种。以生态过程模型模拟、遥感反演和数据同化技术为主要手段,基于碳通量观测数据、控制实验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发展多学科、多过程、多尺度的综合联网观测,充分认识森林碳循环过程中碳源/汇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区域、洲际乃至全球尺度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的系统性、集成性研究,以便建立高效、可靠的碳计量体系是未来林业碳计量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中国迫切需要科学的方法体系计量森林碳源/汇,提升我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国际发言权和主导权,同时对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建议与支持。分析了各类森林碳计量方法的主要特征、优缺点,同时探讨了目前的森林碳计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不同时空尺度下森林碳计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经济的概念自提出以来,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都积极开展路线图规划和实施相关项目部署,以培育国内新的经济增长点,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近年来,生物科技领域创新与产业飞速发展,生物经济有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加凸显的作用和贡献,主导引领经济形态的新一次轮换。为了更好的掌握全球生物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规模,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的生物经济测算方式开展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经济的定义,提出我国生物经济测算框架并得到初步测算结果,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最后,对我国生物经济未来发展规模做出展望,同时也对我国生物经济测算框架的下一步改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森林健康评价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开展森林健康评价,是进行森林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森林健康概念出发,明确了森林健康的内涵;森林健康评价主要以林分、森林类型及小班作为评价单元;评价指标主要由森林资源特征指标、灾害指标及社会经济指标构成。文中对森林健康评价模型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森林健康评价趋向于定量化和可视化,诸如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数学方法则逐渐被用于森林健康的定量评价。目前,森林健康评价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取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套量化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加强森林健康评价技术和方法的对比研究,并长期进行森林健康动态监测评价是未来森林健康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全球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测的 2种主要方法 ,即测定表面通量的微气象学方法 (涡相关法 )和生物量清单统计方法。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应用上述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对今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森林调查数据的长白山天然林森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森林生物量估算是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动态分析的基础,但现有估测模型存在着总量与分量不相容的问题.本文以吉林省汪清天然林区为例,提出了基于森林调查的相容性森林生物量模型设计思想,并采用联立方程组为不同森林群落构造了一系列引入林分蓄积因子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得到的预估精度较高.其中,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森林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均在95%以上,基本上解决了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相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两个森林群落冬季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气候变暖情景下雪况变化对高寒森林冬季土壤氮转化的影响,测定了川西亚高山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MF)和冷杉次生林(SF)三类雪被斑块(浅雪被、中厚度雪被和厚雪被)内冬季土壤氮矿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冬季(2011-2012),两个森林群落土壤净氮氨化量都为负值,净氮硝化量都为正值,且净氮硝化量显著高于净氮氨化量;冬季土壤氮氨化、硝化、矿化和固持量都是中度雪被厚度最高,但各雪被斑块之间都未达到显著水平。各雪被斑块下,冷杉次生林土壤氮矿化参数都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但雪被斑块和林型交互作用对冬季土壤氮矿化无显著影响。这表明,该区冬季土壤氮矿化以硝化过程为主,硝化和氨化过程可能受不同微生物群落调控;短时期内,未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雪被减少对该区森林冬季土壤氮转化影响可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林网内蒸发水平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水面蒸发观测资料分析,提出林网内相对蒸发变化可用分段曲线拟合,分为对数区与二次曲线区两部分.对数区相对蒸发变化服从对数规律EA/E0=a1+b1lnh,二次曲线区相对蒸发变化服从二次曲线规律Eh/E0=a2h2十b2h+c.在蒸发水平分布特征研究基础上,对林网内平均相对蒸发强度进行了估算,并讨论了保水性能最佳防护林带距间题.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雪灾对武夷山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冰冻雪灾,通过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而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福建武夷山遭受冰冻雪灾不同危害程度(轻、中、重3种类型)的毛竹林为试验地,探讨了08雪灾干扰后毛竹林不同土层(0~10、10~25、25~4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25~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外,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硝态氮含量均随受灾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重度受灾竹林也显著高于轻度与中度受灾竹林。不同受灾竹林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与土壤温度、雪灾输入林地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竹林郁闭度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不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由于雪灾导致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改变,土壤中的氮可能以硝酸盐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形式从生态系统中流失。 相似文献
15.
Mercury evaporation from undisturbed iron‐humus podzol lysimeters was measured over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ith HgCl2 spiked with radioactive 203Hg. The relative evaporation rate from HgCl2 treated soils followed the sum of two exponential functions. Because evaporation asymptotically approaches zero with time, the integral of the fit curve represents the evaporative loss in percent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For the soil investigated, about 5% of atmospheric Hg deposition was reemitted into the atmosphere.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mercury evaporation can decrease the leaching of mercury in and from soil significantly; this effect is probably increasing with decreasing rain acidity or soil acidity. Mercury deposited as soluble salt remains susceptible to reemission to air for 300 d after incorporation into the soil matrix. Indications are found that Hg evaporation from soils in geological background areas predominantly derives from recent atmospheric Hg deposition and not from geological sources.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与育种技术的进步,动植物的基因组选择成为研究热点。在家畜育种中,基因组选择凭借其准确性高、世代间隔短和育种成本低等优势被应用于各种经济动物的种畜选择中。本文详细介绍了基因分型技术和基因组育种值估计方法(最小二乘法、RR-BLUP法、GBLUP法、ssGBLUP法、贝叶斯A法、贝叶斯B法等),并对这些育种方法选用的标记范围、准确性以及计算速度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我国和其他国家基因组选择在种畜选择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目前国内外在基因组选择上的最新研究动态及进展,以期为其他育种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基因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Ladislav Holko Jaroslav Škvarenina Zdeněk Kostka Michal Frič Juraj Staroň 《Biologia》2009,64(3):594-599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the spruce forest on precipitation interception and evolution of snow cover in the mountain
catchment of the Jalovecky creek, the Western Tatra Mountains, Slovakia. Both processes were monitored at the elevation of
1420 m a.s.l.. Interception was measured from the end of August 2006 until November 2008 by a network of 13 raingauges. Mean
interception over the studied period in forest window was 23%. Mean values for the dripping zone under tree branches, near
stems of the trees and under the young trees were 28%, 65% and 44%, respectively. With exception of forest window, the interception
at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positions was highly variable. Calculated daily precipitation thresholds needed to fulfill the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canopy were about 0.8–0.9 mm.
Differences in snow accumulation and melt in the open area (elevation 1500 m a.s.l.) and in the forest were measured in winters
2003–2008. Snow depths (SD) and water equivalents (SWE) were typically smaller in the forest, although the differences were
getting smaller towards the end of snow season. SD and SWE in the forest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open area for a short time
before the end of season in winters 2003 and 2005.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D and SWE in the open area and in the forest
explained about 90% of variability. The energy balance snow model UEB satisfactorily simulated the evolution of snow cover
in the forest and in the open area. 相似文献
18.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of seedling snow gum ( Eucalyptus pauciflora Sieb. ex Spreng.)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were related to variation in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regime in a fragmented forest. Seedlings were planted in four treatments along transects perpendicular to tree island edges to characterize plant responses to microclimates ranging from those of cleared areas to those beneath forest canopies.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of seedling leaf display, in combination with in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s about shading from overstory canopie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tercepted amounts of direct radiation energy for unit area of leaves on clear days (IDRE) . IDRE was highest on the outside, most variable at the edges and lowest well inside the tree islands. Minimum temperatur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view of the sky. Photoinhibition, measured as decrease in F v / F m , was correlated with spati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weekly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IDRE . Seedlings in the open and under the most canopy cover, with low variability in IDRE in a scale of weeks, exhibited less variability in photoinhibition than those growing along forest edges. Seedlings in the open tended to be most photoinhibited and grew the most. The combination of increased IDRE with reduced minimum temperatures resulted in persistent and strong photoinhibition as the season progressed.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otential for seedling establishment following forest fragm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流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双星数据对黑龙江流域2003—2012年的积雪覆盖面积进行提取和验证,然后基于合成的数据分析研究区积雪覆盖面积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 双星合成降低了云的影响,总体精度>91%,可以满足分析和研究需求.研究期间,黑龙江流域积雪覆盖面积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7、8月的积雪最少,几乎为零,1月积雪覆盖面积最大,占流域的80%以上.2003—2004、2009—2010年冬季积雪覆盖面积较高(>180×104 km2),2011年冬季最大积雪覆盖面积较低(150×104 km2).积雪覆盖的年际变化与年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的波动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积雪覆盖面积较低年份对应的年降水量较少、平均气温较高,反之亦然.2003—2012年,研究区5、6月的积雪覆盖面积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和气温的升高与积雪覆盖面积减少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估算--方法综述与选择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估算是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的基础研究领域之一。选择适宜的估算方法与提高数据质量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估算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估算方法的研发背景、估算模型、输入参数与应用实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数据需求与适用条件,进而探讨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估算方法的选择策略,即综合考虑估算对象的系统边界、产品类别、数据来源与质量等特征选择适宜的估算方法。可以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的估算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