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子标记青蒿素提取自传统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用于治疗疟疾。为监测具有青蒿素抗性的疟原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识别出"镰刀形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的一个主要决定因子。该寄生虫的PF3D7_1343700kelch propeller domain(K-13propeller)中发生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增加与最近的抗药性传播有关。该发现除提出一个有用的分子标记外,还有助于加深对抗药性形成的认识,并为在新型抗疟疾药物减少抗药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2009,(10):I0001-I0001
造成最致命类型的疟疾的疟原虫正在首次表现出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种药物被誉为根除疟疾的最大希望。关于耐药性的报告——其中一份报告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证实了一种担忧,即提取自一种中药植物中的药物青蒿素正在去其效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增进对青蒿素作用机制的了解,探讨参与调节线粒体体积的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在青蒿素抗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青蒿素能否直接作用于离体线粒体导致线粒体体积变化;利用等效应图分析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抑制剂是否拮抗青蒿素的抗疟作用.结果:青蒿素可以直接导致离体疟原虫线粒体肿胀,而不会影响鼠肝线粒体体积;两种不同的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抑制剂均可拮抗青蒿素的抑疟效果.结论:青蒿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离体疟原虫线粒体导致线粒体肿胀,且青蒿素导致线粒体肿胀的物种选择性与细胞毒性的物种选择性一致.此外,利用抑制剂阻断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的开放可以拮抗青蒿素的抗疟效果,证明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在青蒿素抗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主要由疟原虫经蚊虫叮咬引起。目前,在临床上疟原虫对治疗疟疾的药物(如氯奎等)有较强的耐药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交叉耐药性。来自黄花蒿的青蒿素具有极其明显的抗疟活性,成为临床首选的药物,因此青蒿素的获取成为关键。本研究采用无载体固定化法培养黄花蒿生产青蒿素,初步研究了无载体固定化细胞的生长特性。检测发现,利用该方法生产的青蒿素是常规细胞培养法的9倍,因此该方法有望成为青蒿素生产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一项研究发现,用能够耐受从黄花蒿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常见抗疟药青蒿素的啮齿类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当让它们食用整株黄花蒿的干样本的时候,寄生虫载量减少了,而且一种非青蒿素耐受性小鼠疟原虫物种对整株植物疗法出现耐受性的时间长度是对青蒿素出现耐受性时间长度的3倍,这提示整株植物可能拥有增强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有效性的特性。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  相似文献   

6.
正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的研究团队解开了青蒿素强力疟原虫杀灭效果背后的谜团。青蒿素被认为是抵御疟疾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其耐药性的出现,这些发现可能导向新疗法的设计,从而对抗耐药性寄生虫。该研究领导者之一、NUS理学院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Lin Qingsong解释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与凶猛的动物比如狮子和鲨鱼相比,小蚊子和疟原虫每年夺去的人类生命更多。疟原虫感染后,会在人体内快速繁殖并在短时间内消耗高达80%的红细胞,导致一系列致命性症状。"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获得的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经化学改造后可产生不同的衍生物。本文从炎症的不同环节对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进行综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特点及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8.
正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plasmodium)类寄生虫引起的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在热带地区特别常见,仅在非洲地区每年就可导致百万人的死亡[1].中国科学家于1971年重新发现中药青蒿(Artemesia annua L)叶片提取物具有抗疟效果,并于1972年鉴定出是其活性成分为"青蒿素"(后被翻译成英文"arteminisin"),至1978年揭示了该分子的化学和空间结构,于1979年研发了效力更强同时又能溶解于水或油的衍生物.所有这些惊人的科学发现皆  相似文献   

9.
正青蒿素是一类倍半萜,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对疟疾尤其是耐药性强的恶性疟有显著疗效。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文章从文献和专利两个方面简要分析青蒿素类药物的全球研发概况。2015年10月5日,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凭借在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的创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在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共266例在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治疗,观察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调节阴道内微环境后的临床疗效,远期自愈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的近期治愈率相似,近期治疗效果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给予乳酸杆菌活菌胶囊治疗远期自愈率28.57%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复发率为1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2%,分娩时复发率(10.29%)明显低于对照组(29.23%),两者比较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好,远期自愈率高,复发率低,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尽管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推广度及疗效仍极为有限。新近研究发现,经典抗疟一线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抗肿瘤活性。大量研究提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细胞毒性效应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也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另一方面,可通过凋亡、自噬、铁死亡途径导致细胞死亡。还可调控肿瘤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然而,尽管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潜能,但其作用机制仍十分复杂。本文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吕晔  何霞  王剑 《蛇志》2003,15(1):9-10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血流诊断系统(TCD),随机选择60例脑血流速度加快偏头痛患者,分治疗组30例,应用降纤酶5u加入生理盐水250m1中静滴,每天1次,7—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30例,应用尼莫地平6mg加入生理盐水250m1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36.7%。治疗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3个月内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降纤酶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近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中药青蒿的生态生理及其综合利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药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是抗疟药的原料,青蒿素是其有效抗疟成分。本文对青蒿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生长栽培和生理生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提高青蒿素含量的可能途径及其综合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中药参苓白术散与西药诺氟沙星治疗慢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慢性肠炎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诺氟沙星治疗组(对照组)与参苓白术散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口服诺氟沙星,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两个疗程(10天为一疗程),采用统计学方法观察两组疗效与半年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半年复发率为50%,治疗组半年复发率为10%,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要优于诺氟沙星,且不易复发,建议在临床上优先选择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肠炎。  相似文献   

15.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对人类健康意义重大。该文通过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的介绍,综述了利用异源生物通过组合生物合成途径生产青蒿素及其前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NO对疟原虫红内期侵袭相关分子MSP-1、AMA-1和RhopH complex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过雌性BALB/c小鼠腹腔感染1×10^6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体内给予NO长效(NOC18)和短效(NOC5)发生剂进行干预后,纯化疟原虫成熟裂殖体,提取总RNA,通过Real—time 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MSP-1、AMA—1和RhopH complex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和正常感染组相比,NOC5处理后疟原虫侵入的关键分子MSP—1、AMA-1和RhopH complex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而NOC18处理则未见这一现象。本研究结果提示NO抑制疟原虫侵袭关键分子的转录水平,进而可能下调疟原虫相应蛋白的表达,从而影响疟原虫的侵入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药复方制剂抗人乳头瘤病毒软膏(优必清软膏)对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脱疣的疗效、复发和安全性的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观察,共150例.尖锐湿疣优必清软膏组(试验组)60例,尖锐湿疣足叶草脂液(别名鬼臼根树脂、疣必治、鬼臼素酯,其活性成分为足叶草酯毒素)组(对照组)60例.作为参考选取外阴假疣优必清软膏组30例与尖锐湿疣优必清软膏组60例平行对照.局部外涂覆盖疣体,隔日一次,疗程1-4周,随访3-6个月.CA脱疣疗效、复发率作为观察指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作为安全评价.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脱疣的有效率为95%和86.67%,两组的复发率为5%和23.33%,试验组脱疣疗效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优必清软膏治疗CA,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临床用药安全.优必清软膏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氯喹株感染的RBC,与0.4mmol/L氯喹一起培养2小时后,敏感和抗氯喹株感染的RBC,对[~3H]次黄嘌呤、[~(14)C]精氨酸和[~3H]甲硫氨酸的摄入量分别被抑制67.3%、41.8%和35.7%以及65.4%、45.6和46.9%。 感染疟原虫的小鼠,经氯喹10mg/kg肌注20小时后,各氨基酸组成,在敏感株疟原虫中普遍的较不服药的对照组上升,而在抗氯喹疟原虫中,升高的氨基酸主要是与多胺、谷胱甘肽有关,如精氨酸、鸟氨酸、甲硫氨酸、脯鼠酸、甘氨酸和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19.
Ri质粒转化的青蒿发根培养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转化药用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并建立了发根体外培养系统。Southern杂交、NPT Ⅱ酶的检测证明Ri质粒的T—DNA转移并整合到植物的核基因组上。在发根培养系统中,检测了青蒿的重要次生代谢物一青蒿素的含量,检测了不同理化因子对发根生长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日光灯,12h光周期,20001x)有利于次生产物青蒿素的积累。培养基的pH值为5.4。蔗糖浓度为3%不仅促进发根的生长,而且促进青蒿素的积累。低浓度萘乙酸(NAA)对发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抑制青蒿素的合成。赤霉素GA,对发根的生长及次生产物的合成都具有促进作用,其最适浓度为4.8mg/L。  相似文献   

20.
1967年北京《5.23抗疟计划》付诸实施,在全国多个研究单位协作下,组织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等专业200多人,搜寻对抗耐氯喹恶性疟疾的新药.他们追索我国历代抗疟方剂,用约200种草药制成380多种抽提物,再筛查其对小鼠疟疾模型的疗效.最后确定,在60℃用乙醚萃取中药青蒿的黄花蒿所得第191号中性抽提物,对感染鼠疟和猴疟的小鼠与猴以及21例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均能奏效.1972年11月,从该抽提物分离出相对分子质量0.282 kD的无色结晶,命名为青蒿素.它属于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继后青蒿素纯品的胶囊被用于临床数千例疟疾患者.2006年以来,为克服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挽救了80个国家100多万人的生命.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本文对青蒿素发现的争议,如何恰当评价其他科学家的贡献,以及开发植物界以外青蒿素新药源的近况,均作了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