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山县1961—1964年四年放养金小蜂的经验证明,防治棉仓越冬红铃虫效果平均达92.69%,田间效果在第一代达64.18%,第二代达31.84%。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饲料问题不易解决,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红铃虫茧收集方法试验,初步得出以盒装草灰强制红铃虫结茧法最为理想,方法简便,收茧量大,养蜂效果优良。两年来,应用灰茧饲养繁殖金小蜂达721万头,金小蜂的生活力及在棉仓内寄生率与草茧均无差别,为今后解决大量繁殖金小蜂饲料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的情况 金小蜂Dibrachys carus(Walker)是仓库中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天敌,在我省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金小蜂的研究和应用又获得蓬勃的发展。不少县、区、社和国营农场都连续坚持大面积饲、放金小蜂工作在十  相似文献   

3.
黑青小峰(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是红铃虫的重要天敌,应用于棉仓越冬红铃虫的防治,效果显著。目前若干主要棉区正在推广之中。应用此蜂采取的是大量散放的办法,在散放之前,必须人工大规模进行繁殖。据观察,此蜂繁殖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  相似文献   

4.
1973年,湖北省随县采集避债蛾(蓑蛾)茧共8万多头,饲养金小蜂120万头,释放在1,000多个生产队棉仓内,防治红铃虫的死亡率达80%以上。具体做法是: 采集树上悬挂的避债蛾茧,选取雄茧备用。因雌茧内幼虫皮厚,金小蜂不易寄生。一般雌茧比雄茧大三分之一,雌茧黑褐色,雄茧黄白色,雌雄幼虫的体色均与其茧色一致,可作区别。  相似文献   

5.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ilk.属于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是仓库里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分布很广,利用它来防治仓库里的越冬红铃虫还是史无前例的尝试。我们于1955年开始采种研究,1958年利用,1960年推广到全国主要棉区,效果良好。据全国13个省市30余处的不完全统计,放蜂的仓库内,越冬红铃虫的被寄生率平均为90%,最高100%,最低60%,在棉田内第一代红铃虫为害花朵的数量较不放蜂的棉区平均降低75%左右。  相似文献   

6.
胡萃 《昆虫学报》1964,(5):689-714
黑青小蜂系棉红铃虫的外寄生蜂。在杭州,年发生11代,少数12代。主要以幼虫在越冬红铃虫的茧内越冬。每雌平均寄生红铃虫10.67头,产子蜂100.47头。若寄主供应不充分,则子蜂数量显著减少。性比高,通常为80-90%。成虫寿命与温度关系密切,雌蜂一般长于雄蜂。喂以蜂蜜或给以寄主供其寄生,寿命均能显著延长。卵期2—5天;非越冬幼虫历期5—14天,越冬幼虫历期141—145天;非越冬蛹历期5—35天。 综合文献记载,已知寄主6目36科148种(包括亚种)。经室内试验,能顺利地寄生并育出子蜂的,尚有米淡墨虫、中国齿腿瘦姬蜂以及一种绒茧蜂。后二者均为红铃虫的寄生蜂。 此蜂易于饲养,采取一系列简易的办法,能顺利地进行大量繁殖。在二百余棉仓放蜂116万余头的结果,对活红铃虫的寄生率自33.61%提高至95.93%,增高1.85倍,红铃虫活虫率则自19.32%降至0.86%,抑低95.55%。 越冬红铃虫能在沙土中作茧;所结之茧,此蜂同样寄生、发育并羽化,可望通过这一途径,改进繁殖用寄主的采集方法,以节约劳力。幼虫于5℃上下、0—10℃范围内冷藏64天后表现仍正常,但长期冷藏则生活力大受影响,而繁殖一代后又显然有所恢复。各地蜂种比较结果,以运城的为最差,九江、杭州、永济表现良好,三者之间差异尚不显著。种内杂交有可能提高生活力,“杭州×永济”杂交第一代比母系,平均寄生能力提高40.71%,子代数增加25.34%,雌雄蜂寿命延长16.81%与60.32%;与父系相比,提高更多。此蜂既能原寄生,又可重寄生,既有益又有害,应用时应加注意,惟初步估计棉仓放蜂的弊害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7.
<正> 过去在稻田金小蜂的分类上比较混乱,这对天敌资源的调查和生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现根据K.Kamijo博士及E.E.Grissell博士1982年的研究结果,摘译以供参考。在日本和我国的稻田中,常见的金小蜂有4种,即:负泥虫金小蜂Trichomalopsis shirakii Cra-wford、绒茧蜂金小蜂T.apanteloctena(Craw-ford)、稻虫金小蜂T.oryzae Kamijo和平背金小蜂T.depanata Kamijo。后2种是K.Ka-mijo氏所描述的新种。Eupteromalus parnaraeGahan和T.apanteloctena(Crawfold)是同物异名,根据优先律把属名Eupteromalus改为Trichomalopsis。由于这四种金小蜂常寄生同一种寄主,而易被人们所混淆。  相似文献   

8.
棉花红铃虫在不同处所的越冬比例,据1951年在南京、浏何两地考查结果,每公斤棉籽内有越冬红铃虫10.6—17.6头,占越冬总虫数13.9%。由於各地棉区条件不同,或因气候变化的差异,棉籽内红铃虫常有增减,越冬比例并不固定。目前,棉籽榨油工业,多半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榨油用的棉籽,转移距离、流动方向、加工时间都有一定范围,棉籽内的越冬红铃虫也因此受到了限制,活动面不大。最引人注意的是充作播种材料的棉种;在交换品种或推广良种时,借人为的力量,随棉种转移,传至各地,  相似文献   

9.
齿肥瘦姬蜂Pristomerus vulnerator(Panzer)(以下简称姬蜂)是棉红铃虫的天敌。雌虫产卵于红铃虫幼虫体内,孵化后随着红铃虫幼虫的生长而营寄生生活,幼虫老熟时已食空红铃虫内脏,奇主仅剩一层薄皮,破皮而出后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每只红铃虫幼虫只能容一只姬蜂幼虫寄生。 我们除室内试验研究外,还在田间放蜂观察防治效果,认为利用姬蜂在田间杀灭红铃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药膜法研究了多杀菌素和氟虫睛对3种瓢虫、2种寄生蜂和菜缢管蚜的选择性。与菜缢管蚜相比,2种杀虫剂对3种瓢虫的毒性较低(LC50比值=1.73-41.9),尤其是氟虫睛对3种瓢虫以及多杀菌素对稻红瓢虫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LC50比值大于5)。菜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对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远高于3种瓢虫和菜缢管蚜,2种杀虫剂对菜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均是高毒的(LC50比值=0.006-0.05)。3种瓢虫对多杀菌素和氟虫睛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这将有助于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取食行为对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Walker)雌雄虫体内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其体内可培养真菌进行多样性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不同培养基通过分离培养法研究丽蝇蛹集金小蜂体内真菌,将培养所得真菌采用形态和分子方法(ITS基因序列)进行鉴定。【结果】取食前后丽蝇蛹集金小蜂雌、雄虫体内共分离得到49种真菌,隶属子囊菌门,盘菌亚门的座囊菌纲、散囊菌纲、锤舌菌纲、子囊菌纲,共10个属,其中以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cdosporium)、青霉属(Penicillium)为优势属。【结论】丽蝇蛹集金小蜂体内可培养真菌物种数目,雄虫多于雌虫,取食后多于取食前。本研究结果说明食物、性别是丽蝇蛹集金小蜂体内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孟国玲  何道 《昆虫知识》1998,35(2):94-97
黑胸茧蜂除寄生根红铃虫、梨小食心虫外,豆荚螟是又一发现的新寄主。黑胸茧蜂对棉红铃虫寄生率高,豆荚螟、梨小食心虫依序次之。在湖北,黑胸茧蜂越冬代于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5月中、下旬寄生第二代梨小食心虫,6月中、下旬越冬代大量羽化集中寄生春大豆上第二代豆荚螟,7月上、中旬转移至棉田寄生第一代棉红铃虫,8月上、中旬又向棉田四周的夏大豆田转移寄生第三代豆荚螟,9月上、中旬迁回棉田寄生第三代棉红铃虫直至越冬。  相似文献   

13.
1956-1958年间, 作者在南京考查菜粉蝶天敌, 发现重要种类有:黄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L.))、广大腿蜂(Brachymeria euploeae Westwood)、菜粉蝶黑疣姬蜂(Pimla sp.)和黄绒茧蜂(Apantelesglomeratus(L.))等数种。幼虫期寄生蜂的寄生率平均为3.3%, 蛹期为53.86%。黄金小蜂为蛹寄生蜂, 一年发生11-12代(室内), 以幼虫或蛹在寄主蛹壳内越冬, 寄生率平均为50.52%, 高者可达80%以上;雌峰率为65.12%;羽化率为93.17%。广大腿蜂寄生率平均为3.34%, 蛹寄生, 雌蜂率为58.43%。菜粉蝶黑疣姬蜂在国内寄生于菜粉蝶, 尚属初次报导。单寄生于越冬寄主蛹内, 寄生率为1.91%。黄绒茧峰只在一头菜粉蝶幼虫中发现, 寄生率为3.3%。黄金小蜂为菜粉蝶生物防治较合理想的一种寄生蜂, 但不能终年抑制菜粉蝶的猖獗。作者建议:(1)增加早春黄金小蜂的虫口数量;(2)解决8月间寄主数量的不足, 从而使黄金小蜂充分发挥其寄生能力, 达到菜粉蝶生物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寄生蜂主要有10种,即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 sinicus(Holmgren)、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夹色姬蜂Auberteterus alternecoloratus(Cushman)、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Gregopimpla)kuwanae(Viereck)、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以及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7-9月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为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蛉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但这些寄生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对二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高。水稻二化螟越冬期的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3种,即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其中二化螟盘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优势种。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调查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在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波动,但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9.88%,因此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压低来年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越冬基数。此外,3种寄生蜂出茧时间在1月和2月之间达到最长,分别达到19.79 d、17.26 d和27.00 d,该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这3种寄生蜂可能都存在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 红铃虫性引诱剂(高斯、海克)和红铃虫粗提物,均对红铃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1976年在第二代红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发现棉小造桥虫Anamis flava Fabricius粗提物也能引诱红铃虫雄蛾,经过大面积诱捕和小区对比试验,说明这种粗提物的效果相当于化学合成性引诱剂和红铃虫粗提物。具体作法是:把从棉田树枝把上诱到的棉小造桥虫雌蛾(不分交配和未交配)剪下腹部末端、用有机溶剂浸渍抽提、将  相似文献   

16.
黑光萤光灯诱集棉红铃虫及其他棉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红铃虫的成虫趋光性问题在文献中有不同意见。巴劳(Ballou,1918)在埃及曾用电灯光从仓库内诱到了大量红铃虫蛾。布司克(Busck,1917)则认为该虫无趋光性。却普曼(Chapman)认为红铃虫蛾趋向蓝色光线。朝鲜的报告认为该蛾趋向紫光。1953年富洛斯忒(Frost)曾用紫外线灯与白色灯光作诱虫比较,就诱虫总数而  相似文献   

17.
六盘山翠金小蜂Tritneptis sp.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茧期的体外复寄生性天敌。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蜂在宁夏六盘山1年2代,以幼虫在寄主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取食,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蜂从6月中旬开始羽化,每头虫茧平均出蜂6.14头,雌雄比1.79∶1,雌蜂6月下旬开始产卵,一只雌蜂一生可在12.2头寄主虫茧上产卵,第1代寄生蜂幼虫7月上旬开始孵化并吸食寄主营养发育,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交尾、产卵寄生。该蜂体型较大,对寄主跟随性强,无重寄生天敌,自然寄生率7.3%~33.6%,是一种优良天敌寄生蜂。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及药物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潜叶跳象Rhynchaenu sempopulifolis Chen是杨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该虫在北京密云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上树危害。4月上旬成虫交尾,4月中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叶片背面,孵化后即开始潜入叶肉内为害,4月下旬化蛹。5月上旬成虫羽化,然后继续上树取食叶片,直到10月下旬进入枯枝落叶内、石缝、表土中进行越冬。发现2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杨跳象金小蜂Pteromalus miyunensis和三盾茧蜂Triaspissp.。它们对害虫种群起着较大的控制作用。用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杨潜叶跳象成虫和蛹的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4.05%和66.5%。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明确温度对象虫金小蜂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Howard)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文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下以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为寄主的象虫金小蜂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用线性回归、Logistic模型以及"王-兰-丁"模型对温度与象虫金小蜂发育速率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象虫金小蜂卵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为25℃时,象虫金小蜂的孵化率最高,达到88.67%;象虫金小蜂幼虫期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即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发育历期明显缩短。象虫金小蜂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呈现缩短趋势,22℃平均寿命长达17.88 d,31℃平均寿命仅为9.89 d,成虫产卵量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7.81℃,有效积温为138.48日·度;各参数表明直线模型和Logistic模型比"王-兰-丁"模型更能拟合象虫金小蜂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论】温度对象虫金小蜂种群发育和繁殖具有显著影响,25-31℃是象虫金小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20.
草地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暴发性害虫,某些年份春季越冬代成虫的来源无法应用传统理论来解释.分析了1997~2007年草地螟历次迁入峰的虫源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草地螟"发生基地"的种群虽可迁入东北构成当地大发生虫源之一,但并非主要虫源.多数年份天气系统不利于华北地区的草地螟向东北进行远距离迁飞.最近一次暴发周期中(1996~2007年),东北地区草地螟种群主要来自当地及境外越冬区.全球变暖使二代幼虫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是越冬虫茧在这一地区大量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