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开亮  司全金  张帷 《生物磁学》2011,(7):1305-1307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F、CO、E/A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可以强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并增强抗栓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CH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血小板聚集率(PAG)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PAG显著下降,APTT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PT、P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CHD患者,较单用阿斯匹林治疗更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并能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开亮  司全金  张帷 《生物磁学》2011,(8):1529-153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CH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血小板聚集率(PAG)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PAG显著下降,APTT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PT、P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CHD患者,较单用阿斯匹林治疗更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并能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8月在我院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85例(替格瑞洛组),按性别、年龄2:1匹配原则随机抽取同一时间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70例(氯吡格雷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剂量2天(PCI术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经ADP途径及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6.60±25.57)%、(82.10±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50%患者占总人数的29.4%,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50%的患者占总人数的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75%者占总人数的41.8%;而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75%的患者占总人数的69.4%,两组抑制率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70±23.89)%、(90.32±18.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全球范围内引发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由于血小板聚集引起冠脉急性闭塞所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经成为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防止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然而,尽管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可再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考虑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研究表明,亚洲人群中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基因多态性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全面了解不同基因型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差异,结合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合理选择P2Y12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改善AC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其中88例设置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11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效果评分为3.87±0.03,高于对照组3.24±0.05(P0.05);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3.18±0.03 min和1.39±0.02次/d,均低于对照组3.62±0.07 min和2.81±0.03次/d(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积指数分别为0.78±0.02 P a o s,0.33±0.02 L/L和7.13±0.04(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因脑梗死且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100 mg·d-1口服,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75 mg·d-1口服,共21 d。比较两组患者血Hcy、UA、血小板(PLT)、血流动力学水平及NIHSS评分。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Hcy、UA及血小板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Hcy、UA及血小板水平较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伴有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对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PCI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60例实施PCI后常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0mg/d,20例),泮托拉唑组(40mg/d,20例)和对照组(20例),连续用药30d。分别在服药前1d及服药15d,30d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和比浊法检测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并观察30d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与对照组相比,服药前1d及服药15d,30d用血栓弹力图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和比浊法检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均无明显变化;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服药15d,30d与服药前1d相比,每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5d和30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三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服药组间比较,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具有增强血小板抑制,降低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而不同机制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对PCI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不降低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同时明显降低患者胃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8 例高危非ST 段抬高型 ACS患者,根据PCI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12 例,以氯吡格雷300 mg+ 替罗非班(用法同 观察组)治疗,观察组:96例,以氯吡格雷600 mg +替罗非班0.4 滋g/(kg·min)在30 min 内静脉注射。继以0.1 g/(kg·min)由微量泵 静脉持续泵入至手术后36 h,分别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PCI 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随访住院期间 和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情况、PCI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给药时间、支架置入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用药后2 h、6 h、术后24 h两组MPAR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6 h两组MPAR 均低于用药后2 h (P<0.05);用药后2 h时观察组MPAR 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TMPG 3级获得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0 d内复合心 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负荷氯吡格雷600 mg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 抑制患者的MPAR,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时仍可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单用或联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97例冠心病患者分成阿斯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阿斯匹林与氯吡格雷两者联合用药组,比较各组用药前后四种不同诱导荆作用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阿斯匹林组由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9.9±11.0)与正常对照组(78.0±13.1)及用药前(96.8±8.1)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与之类似,氯吡格雷组由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联合用药组四种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单用时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仅限于ACA、ADP,而联合用药对四种诱聚剂均有抑制作用,因此联合用药对预防血栓形成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疗效及其对患者血脂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缺血性脑卒中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血脂水平及认知功能改变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总分为(93.75±11.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4.11±12.0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认知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 年3月-2016 年3 月在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9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9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及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 及TNF-alph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 及TNF-alph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 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 及TNF-alpha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 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 例老年 ACS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非介入组(60 例)和介入组(60 例)。每组患者再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非介 入组中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 非班持续治疗72 h。介入组应用PCI,其中对照组在PCI 术前嚼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中鞘内注射肝 素;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于PCI术前10 min 开始以10 滋g/kg 的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各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 疗后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介入组和非介入组的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后48 h的血 清sCD40L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降低ACS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从而发 挥除抗栓以外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西洛他唑预防和治疗老年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地分为加用或未加用200 mg西洛他唑负荷剂量组。术前、术后24小时及术后30天时检测和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的PRU、ARU及P2Y12%inhibition值均较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和两联负荷剂量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给药时间(第一次投药至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0.2小时(95%可信区间:7.4-13.1小时)和7.8小时(95%可信区间:4.5-11.2小时),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术前HPPR(83.3%和46.7%,P=0.003)、术后24小时(36.7%和13.3%,P=0.018)及术后30天HPPR(40.0%和16.7%,P=0.045)的发生率均较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30天的随访观察期间,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并进行了血运重建术;无1例心源性死亡、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次要终点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两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附加200 mg西洛他唑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的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接受保守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机体炎症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ACS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提供更充分的临床依据。方法:200例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分层后随机分2组,阿司匹林高剂量治疗组,阿司匹林低剂量治疗组。阿司匹林高剂量组患者在入院给予300mg阿司匹林负荷后继以150mg/d治疗。阿司匹林低剂量组患者入院给予150mg负荷后继以75mg/d维持,两组患者其余基础的治疗一致。患者在入院时及干预1周后,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及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NO、ET-1的变化。结果:①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时发现高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抗炎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两组间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在因出现不良反应而终止试验的人数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拮抗机体炎症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值得在ACS患者的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在巨大子宫肌瘤(Huge leiomyoma uterus,HLU)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HLU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进行分组,其中LAVH组65例,TAH组65例,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结果:LAVH组的肛门排气时长、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均显著少于TAH组,但手术时长大于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的术后并发症与TA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的VAS评分及VDS评分均显著低于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AVH术式在HLU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应重视其适应证,优先选择此类术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