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确城市森林树种组成是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以往研究多局限在特定城市或区域,难以准确揭示其普遍规律。本研究基于百度街景选取全国35个主要城市,共设置88 632个样点。并根据地理区域将这些城市划分为北方、南方、青藏和西北城市,比较不同区域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差异。结果表明:①基于街景调查我国常用行道树共99种,最常见的是杨树(Populus spp.)、柳树(Salix spp.)、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雪松(Cedrus deodar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②我国南方城市行道树种多选用阔叶树如香樟,北方和西北城市行道树则以杨树、柳树和槐树为主,青藏地区行道树以杨树和针叶树为主;③依据10/20/30经验法则,仅有昆明和桂林城市行道树在种的水平上配置较为合理,其他城市植物配置均不合理,尤其克拉玛依市的杨树相对多度高达61.2%,长沙市和杭州市的樟树比例超过树种总数的50%,单个树种优势明显,4个区域行道树树种水平上配置均不合理。今后在行道树种选择时北方、西北和青藏区域城市应减少杨树、柳树、松树和槐树等的利用,南方地区应增加适宜本土生长的其他树木种类。本研究为我国合理规划城市行道树,系统开展多城市对比和综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化环境的美化需要行道树的点缀,行道树的绿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城市绿化工程的成效与效应的发挥程度。本文以行道树绿化作为研究方向,选择徐州市老城区行道树作为研究对象,对行道树种树种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就目前富宁县城市行道树的现状以及城市行道树选择的原则,在对富宁县行道树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富宁县城区道路行道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富宁县目前街道树绿化品种单一、无层次感、不稳定的现状,并提出行道树配置的措施,特别是老城区行道树上的改造方面,为丰富城市行道树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树木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重要组分,其健康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及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生态土地缺失,同时缺乏合理养护加之极端自然条件干扰对树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揭示城市树木健康风险及影响因素,对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117个样地绿化树木进行健康评估,从4个维度12个指标构建树木健康分级体系,基于样地调查结果,分析树木组成、结构、关联性、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揭示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树木健康差异。旨在为研究区树木健康保护、城市绿地可持续经营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城市园林树木乔灌比为8.3 : 1,树木多样性与种间关联程度较低。榆树占比高达43.87%,其中白榆占比22.62%,是主要优势树种;(2)不同树种健康程度呈现差异性,榆树类健康状况呈现圆冠榆 > 大叶榆 > 白榆 > 垂枝榆特征;(3)城市不同功能区树木健康也呈现异质性;以公园和居住小区树木健康分值较高,而行道树和学校庭院树木健康分值相对较低,且冗余分析进一步揭示地面铺装、林木配置结构、生长空间和胸径对树木健康影响程度最为显著。未来优化城市树木生境条件、提升物种丰富度、加强古树名木保育和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是维护和提升绿洲城市树木健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行道树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美化了城市景观,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天津市现有行道树的选择与应用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天津市行道树栽植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变天津市行道树种应用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行道树进行了全面的群落调查。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行道树共 13科 ,2 4属 ,2 2 91株 ,森林覆盖率为 15 13%。胸径 <0 2 5m(1级胸径 )和 0 2 5~ 0 5m(2级胸径 )的树木分别占 4 3 0 %、17 9% ;树高 <4 6m (1级 )的树木占 4 9 8% ,介于 4 6~10 7m(2级 )为 4 3 3% ;健康状况为中等以上 ,沈阳市行道树处于种群稳定时期 ,但树种多样性指数不高 ,结构单一。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行道树的选择标准 ,提出了沈阳市行道树树种选择与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樟树落户山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樟(Cinnamomumcamphora)为阔叶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冠大浓荫,枝叶秀丽而具香气,是城市优良的行道树,也是风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绿化树种之一,寿命可达千年。由于该树种适宜生长于年平均气温16℃以上的地域,在我国长江以北至今为止未见栽植。1996年春季我们对这一优良树种采用了种子驯化育苗的方法,从而在山东地区引种获得成功,下面将其具体的驯化方法简述如下:一、良种的选择与采集优良的种子必须在江南(杭州)的成年樟树上采集。采种母株要生长健壮旺盛、树形美观潇洒、果实浑圆饱满,树龄在青壮年期。采种时间在1…  相似文献   

8.
根据实地踏查和文献资料详细调查广州大学城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 各类绿地的树种结构和组成。调查发现,大学城道路绿化率高达90%,行道树应用树种有70种,隶属于29科;附属绿地树木有122种,包含42科106属。结合道路和各单位附属绿地的树木种类及其出现频率,进一步分析大学城城市森林的树木配置和美学价值,并针对绿化树种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筛选提升南亚热带人工林生产力的树种配置模式,选择南亚热带8个乡土树种,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建立了树种多样性梯度(1、2、4、6个树种)人工新造林试验平台,研究树种多样性及不同功能特性树种混交对人工林早期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树木生长第5年,树木生长并没有随树种多样性增加而增加;速生树种马尾松和米老排纯林生长量是珍贵树种红椎和格木纯林的2.5~4.5倍;2个树种混交和4个树种混交情况下,针阔树种混交、速生树种与固氮树种混交显著提高树木生长量51.5%~132.8%,而当6个树种混交时,不同树种组配对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土壤氮、磷养分是影响树木早期生长的主要因素。针阔树种混交、速生和固氮树种混交能显著提高南亚热带人工林树木的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i-Tree模型对青岛市南区的行道树组成体系进行分析,统计并量化了2012年青岛市市南区内行道树截留雨水、CO2吸收和固碳、改善空气质量、节能等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市南区主要道路有行道树43种,共计12322株,其中悬铃木、银杏等10种主要树种占整个行道树树木总数的84.4%;行道树胸径径阶分布主要以中(DBH为15~30 cm)、小(DBH<15 cm)胸径为主,分别占53.54%、29.06%;行道树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树木占总数的97.4%;市南区行道树年生态效益价值2303.2万元,单株行道树加权平均效益为1869元。本研究可为城市行道树种植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浓度O3对树木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O3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大气O3浓度的不断升高,O3对植物的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O3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森林树木.结合近年来对城市森林主要树种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和相关文献调查,综合报道和分析了国内外高浓度O3对森林树木生理生态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具体包括高浓度O3对树木的可见伤害、树木的生长和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及其与其它生态因子(如温度、干旱、CO2等)复合作用对树木生理生态的影响.提出了一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展望.这些报道为进一步开展高浓度O3对树木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特别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以及树种选择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银杏为重要的城市绿化树种,但在城市环境中常出现生长不良和受害的现象,作为行道树时该树种衰退死亡现象尤为多发,相关生理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生长在沈阳市区行道和公园两个不同生境的银杏,对其受胁迫伤害程度、水力功能性状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NSC)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行道银杏枝条及叶片相比公园中的银杏受...  相似文献   

13.
以关帝山4 hm2云杉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技术规范对样地树木进行连续定位监测。利用2010至2015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生长量观测数据,结合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调查及采样测定数据,分析了树木种群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及其随生境的变化,并探讨了树木种群径向生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杄、华北落叶松、红桦、白桦和辽东栎为云杉次生林主要树种,在样地4个生境型(山脊生境、低海拔缓坡生境、高海拔缓坡生境、低洼地陡坡生境)中均有分布且呈现不同的径级结构。标记相关函数分析显示,同一生境型中,5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各异;对于同一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自相关性不仅具有尺度依赖性,同时生境型的不同导致树木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发生变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初始胸径对树木径向生长的显著正效应在样地各类生境型的所有种群中普遍存在;生物因子对树木径向生长的显著影响只在特定生境型的青杄种群中被检测到,表明树木径向生长受同种邻体影响,但其影响显著性因树种而异;环境因子中,海拔和凹凸度对树木径向生长呈显著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林带空间配置与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空间配置与布局是影响防护林结构和防护效益发挥并持续的关键因素.为达到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最大并持续的经营目标。在保证林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林带必须具有空间上布局的合理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经过多年防护林营林研究实践.在对1992年于辽宁省昌图县双井子乡设计营造的试验示范林带调查的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单条林带方向的设置、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方式、树种组成形式,多条林带或林网的带间距离以及大面积或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景观布局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单条林带和林网走向都应以垂直主害风作为设计的原则;林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以“品”字型为佳,在不同树种混交的同一条林带中,可利用“边行优势”将生长相对缓慢的树种配置于边行.生长相对迅速的树种配置于内行;多条林带或林网空间配置参数——带间距离的设计应以林带达到初始防护成熟龄时的树高作为成林高.以林带结构变化规律和降低害风比例作为林带设计关键参数;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布局应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对林网体系进行评价与调控.  相似文献   

15.
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在区域乃至更大尺度范围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近几十年,秦岭地区大幅升温且存在空间异质性。研究秦岭针叶林带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气候变化下山地森林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秦岭西部、中部和东部不同海拔针叶树种树木生长与气候的响应关系,从树木径向生长、NDVI、物候和物种分布范围等方面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的影响,并对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木兰科树种幼树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南京地区引种的13种木兰科树种进行了生长特性的分析和比较。1.主成分(PCA)排序出的速生树种,幼林年平均生长量大于对照树种广玉兰,一年中有两次生长高峰,速生点多数在梅雨季节。 .2.木兰科树种的季节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模型。通过对模型求导或参数求解,能够分别揭示出各树种的速生点、速生期和速生长量等信息,从而为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及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3.树木速生时间和最大生长速度的乘积与树木的生长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为常绿乔木,其生长速度中等偏快,耐贫瘠、喜酸性粘质土壤,是绿化的重要树种。由于大树移植较难,故进入城市园林不多。如果掌握了马尾松移植的技术要点,让它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发挥作用,还是很有可能的。现将移植技术介绍如下:一、时间和地点选择为保证树木移植成活,移植工作一般在阴天和多云天气时进行。马尾松为强阳性树种,怕盐碱,适合生长的pH值为4.5—6.5之间,故选择酸性粘质的空旷地较好,也可按园林整体布局选择位置。二、挖坑填土孤植马尾松可按园林整体布局定穴。若丛植、群植则要考虑群体后期的通风透光…  相似文献   

18.
芦芽山不同海拔白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山林线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但林线形成机制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为了检验高山林线形成是由碳限制还是生长限制决定, 并探讨林线树种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 选择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芦芽山, 沿3个海拔梯度测定了林线树种白杄(Picea meyeri)各组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 白杄总体及各组织NSC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林线树木不存在碳限制; 白杄NSC源、汇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源-汇比在3个海拔之间没有差异, 表明源-汇平衡关系对海拔的适应性, 林线树木碳源活动没有受到限制; 各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 说明树木生长的环境越寒冷, 树木组织中表现出越明显的保护策略, 也可能暗示林线区域的树木更多地受到生长限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生长限制”假说。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不同类型居住区树种组成结构及其三维空间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城区3种不同类型居住区为对象,对其树种组成、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在胸径、树高和树冠等级上的三维空间配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居住区既有相同的核心树种又有各自的特色主导树种,其中,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各类居住区重要值均较高的共同核心树种,而泡桐(Paulewnia fortunei)、雪松(Cedrus deodara)、加杨(Populus canadensis)和银杏(Ginkgo biloba)等高大挺拔树种是单位附属居住区中的重要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枣树(Ziziphus jujube)等传统乡土树种是胡同居住区中的重要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cv.Pendula)等优良园林景观树种则是混合居住区中的重要树种;从居住区树木三维空间配置结构来看,不同类型居住区树木在水平胸径等级、垂直树高等级和树冠等级结构上的总体分布均表现出向上发展的潜力,整个居住区树木仍处于一个快速生长阶段;从3种类型居住区的比较来看,单位附属居住区的树木密度、树冠覆盖度以及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水平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居住区,其空间绿量相对充实,而胡同居住区由于受土地所限已难以大幅提升绿量水平,但混合居住区内仍有较大的空间绿量增加潜力.  相似文献   

20.
 空间异质性研究对认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空间异质性特征和比较研究了我国东北红松老龄林中主要树种,即红松(Pinus koraiensis)、云杉(Picea korai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枫桦(Betula costata)和紫椴(Tilia amurensis)的空间异质性程度、空间异质性组成、尺度和格局问题。结果表明:红松老龄林中主要树种虽然生长在同一林分中,但是它们的空间异质性与格局具有明显的差异。红松的空间异质性程度最高,分数维较低,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空间自相关部分组成,在450m的尺度内,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枫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最低,分数维最大,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部分组成,在大于100m的尺度上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云杉和冷杉由于生长的立地相似,因此具有相似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和格局。紫椴是红松最重要的伴生树种,其空间异质性程度、空间异质性组成、尺度和格局等方面与红松接近。红松老龄林中主要树种空间异质性与格局在一定尺度上的差异,反映这些树种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