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植物内生菌是栖居在植物组织内部、以宿主植物代谢物为营养物质的一类微生物。植物内生菌种类丰富,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定殖在植物体内,与宿主植物互利共生。植物内生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增强营养物质吸收、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物质以及诱导宿主植物产生抗性等机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并且其群落的组成因生态环境、寄主植物不同部位、生长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显著不同。人们利用传统组织分离法、高通量测序法以及人工重组生物群落等研究方法对植物与内生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植物内生菌群落的组成、内生菌对宿主植物影响的功能研究以及人工内生菌群的构建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白刺是渤海湾泥岸沿海的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文章提出了野生白刺的人工栽培技术,并对其生态利用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进行了探讨,为科学利用白刺资源,实现泥岸沿海重盐碱地绿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材料的工厂化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它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将彻底改观传统的农业生产,从而造福于整个人类。这项新技术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及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发展。人工种子概念的产生,就始于五十年代这两项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卢少勇  金相灿  余刚 《生态学报》2006,26(8):2670-2677
湖泊等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给人类带来诸多损害,如环境、生态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害。富营养化的原因和控制途径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关注。我国针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氮是引发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之一。外源氮负荷(分点源和非点源两部分)是水环境污染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于收集系统欠缺的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时成本过高。人工湿地是有效削减水环境中外源氮负荷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处理非点源污染源带来的氮负荷时更是如此。人工湿地具有氮去除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投资低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人工湿地非常适合于水环境富营养化的防治。阐明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机理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渗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主要包括挥发、氨化、硝化/反硝化、植物摄取和基质吸附。未防渗的人工湿地中,周围水体与人工湿地的氮交换影响着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一般情况下,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是最主要的氮去除机理。pH值小于7.5时,氨挥发可忽略。pH值在9.3以上时,氨挥发很显著。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在进水负荷低、气候适宜、植物物种适宜和收割频率与时机适宜的条件下,植物收割可能成为主要的去氮途径。人工合理导向的湿地的氮去除效果通常优于天然湿地。合理的设计(填料的搭配、植物物种的配置以及布水和集水的优化)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氮去除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合理的运行,如有效的水位控制,正确的植物培育、合理的植物收割等,能有效地改善湿地中的氮去除。  相似文献   

5.
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工作相结合,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建立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数据库,并提出了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初步调查到宁夏野生食用资源植物共计74科186属348种10类,其中饮料及野果类植物与野菜植物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应该在这些野生食用资源植物中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最终主要集中于人工驯化与栽培上。此外针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需加强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状况的调查,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前面所做的基础研究上,筛选特色的野生食用资源植物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之后对筛选出的野生食用资源植物进行人工栽培等工作,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野生食用资源植物与其他栽培作物间作的模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收集珍贵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植物的种质资源,而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植物人工种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宏波  初立业   《广西植物》1990,10(2):168-174
在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规划中,生物技术是被重视的首领技术之一。植物人工种子正是在创建中的生物技术,由于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美国、日本、法国等都相继地开展了此方面的广泛研究,并在胡萝卜、芹菜、苜蓿、花椰菜、西红柿等植物中获得成功。我国从事此方面研究很少,从1985年开始中科院植物所探索了西洋参、玉米、芹菜等植物人工种子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本文阐述植物人工种子发展历程,人工种子的概念,使用的可行性,优越性及对人工种子技术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前景给以了乐观的估计。  相似文献   

7.
山西野生有毒植物组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有毒植物是能引起人类或其它生物中毒死亡或有机体长期或暂时性伤害的植物。但是,有毒植物也有积极有益的一面.在人类生活、生产中起着很大作用。本文中重点介绍了山西有毒植物的组成.计47科、105属、150种.其中草本植物126种,木本植物24种.并对有毒部位与毒性作了说明.最后对有毒植物应用前景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白族食用香料植物资源状况,挖掘白族特色饮食文化中食用香料植物的利用。方法: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集贸市场为研究区域,应用民族植物学调查法对该区域食用香料植物种类、利用部位、烹饪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食用香料植物128种,隶属于41科101属。其中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最多,共记录到18种;食用部位主要以果实(32.81%)和茎(28.13%)为主;食用方法以炖煮、炒食和凉拌为主;该区域饮食主要以鲜、辣、酸口味最为突出,其中酸木瓜(Pseudocydonia sinensis)、长梗梅(Prunus mume var. cernua)等味酸性植物被广泛运用于白族特色菜肴中。结论:大理白族具有丰富的食用香料植物资源,食用香料植物种类、食用部分、食用方法等具有多样性,形成了白族特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挖掘大理白族香料植物利用价值,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与水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大型称重式电子蒸散系统研究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量与水分平衡,结果表明∶固沙造林初期,年平均降水量186.6 m m 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是保证植物固沙成功的基本条件. 正常降水年份,植物(密度为75 株/100 m 2)蒸散耗水量大于降水量. 油蒿(Artem isia ordosica Kraschen.)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Kom .)的蒸散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36.6% 和131.1% ,两种植物的蒸腾量分别占其蒸散量的45.6% 和43.4% . 在100~200 m m 降水范围内,沙地物理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大;降水量100m m 时,是人工固沙植被所需降水的最低下限. 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地表结皮的形成对人工植被水分平衡与水分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研究法、村社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及民族植物学定量评价法,对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食用酸味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食用酸味植物共22种(变种),隶属于9科18属,其中蔷薇科(Rosaceae)种类最多,为12种。以果实(含幼果)为食用部位的酸味植物种类最多(16种),以茎叶(含嫩茎、嫩叶和茎)为食用部位的酸味植物种类也较多(4种)。以生食(16种)和腌制(11种)为食用方法的酸味植物种类较多。食用类别包括调料、零食、食疗、水果、饮料和蔬菜,其中,作为调料、零食、食疗和水果食用的酸味植物种类较多,分别有11、10、9和9种。该地区酸味植物共具有16种功能,其中,具开胃、消食、解暑、治痢疾和祛风湿等功能的酸味植物种类较多。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毛叶木瓜(Chaenomeles cathayensis Schneid.)、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长梗梅[Armeniaca mume var.cernua(Franch.)Yüet Lu]、梅(Armeniaca mume var.mume Sieb.)、高河菜(Megacarpaea delavayi var.delavayi Franch.)、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和云南杨梅(Myrica nana Cheval.)的食用植物文化重要性指数(CFSI)较高,说明其在当地的利用价值较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食用酸味植物的种类、食用部位、食用类别、食用方法和功能方面具有多样性,传统利用知识丰富。此外,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食疗功能方面分析了大理地区白族喜食酸味植物及其制品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大理地区白族特色植物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植物是生物界的第一生产力,植物能利用光、水和二氧化碳等原料制造有机物质,供人类和其他动物食用。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没有人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因此植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全世界的植物,仅高等植物就有近30万种,这些植物种类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进化而来的,通过遗传、变异、选择而形成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植物界。在植  相似文献   

12.
人工染色体     
着丝粒、端粒和复制起点是保持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稳定性的重要组分,利用酵母染色体的这些组分,1983年人们首次成功地构建了酵母人工染色体(YAC).此后,生物学家对于构建以人类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的人工染色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于1997年成功地构建了第一条人类人工染色体(HAC).人工染色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必需组分的基础,还为基因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人们正致力于人工染色体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并期望在包括绿色植物的更多物种中构建人工染色体,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饲料养蚜虫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利用人工饲料饲养蚜虫的方法、人工饲料类型及其组成做了介绍.概述了利用人工饲料饲养蚜虫的效果.并结合献报道和作本人经历.讨论了影响蚜虫人工饲料饲养效果的关键因子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摸清云南省菜食花植物资源种类、自然分布与食用地区、食用方法等土著知识,对云南省16个地州102个县(市)农贸市场、地方菜餐馆、民间食花者进行了访问调查,对菜食花植物进行了植物学实地鉴定。调查到云南省菜食花植物140种,隶属52科108属,其中木本植物82种,草本植物58种;人工栽培76种,人工驯化栽培14种,野生资源50种。首次报道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Franch.)Rehder)、滇海水仙花(Primula pseudodenticulata Pax)、长毛黄葵(Abelmoschus crinitus Wall.)、尖叶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lytum var.openshawianum(Rehd.et Wils.)Chamb.)、大纽子花(Vallaris indecora(Baill.)Tsiang et P.T.Li)、大花虫豆(Cajanus grandiflorus(Benth.ex Baker)Maesen Vaniot der Maesen)、须弥葛(Pueraria wallichii DC.)、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等9种植物的花可以做菜食用。菜食花植物自然分布区与食用地区并非完全重叠,食用地区一般分布有该植物,而分布有该植物的地区不一定食用;食用种类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点,与食花植物丰富度和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关系;食花习俗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主要体现食花的种类和烹饪口味上。不同菜食花食用的部位不同,烹饪方式也呈多样化。本文针对食用花传统文化的消失与野生菜食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两栖榕在人工湿地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研究了两栖榕在潜流型人工湿地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一年多的实验表明,生长在人工湿地的两栖榕具有发达的侧根和不定根,保持正常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根系活力生长速率。两栖榕人工湿地对TN,TP,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54.2%、40.9%、72.4%和74.3%,与无植物系统相比较,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7%、12%、10%和11%,此外,两栖榕人工湿地系统中,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率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建议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测定了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根据22个断面,199个采集点,398个样方的测定结果,得出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431.76万吨(湿重),即相当于5.44×10~(-15)焦耳(能量)。其中,马来眼子菜、苦草和黑藻等3种合计约占总生物量的71.46%。全湖可供草食性鱼类食用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约占总量的86.9%。文中还对4个植物带和9个群丛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工增殖草食性鱼类,调整湖中植被组成,保护和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等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水生植物资源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壮族文化多样性与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互动共存状况,采用资料查阅、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桂西壮族不同方面的文化习俗与植物资源利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在地域文化、色彩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均与植物关系密切。用植物命名的自然村有108个,涉及79属88种植物且多数种类具有经济用途;染色植物有17科21属22种,其中茜草科(Rubi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和菊科(Asteraceae)种类相对较多;常见的食用野菜有13科31种,以菊科种类最多(12种),唇形科(Lamiaceae)和伞形科(Apiaceae)种类也占一定比例,且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多样。民歌中涉及的植物有260多种,多数种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其中包括野菜植物24种、野果植物11种、染料植物7种以及部分药用植物。研究结果显示:壮族文化中的地域文化、色彩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植物崇拜和乡规民俗等对当地的植物资源保护有重要作用,但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民间野菜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民间作蔬菜利用的野生植物共有23种.记录了植物的学名、汉名、食用部位、食用方法,分析讨论了鄂温克族民间利用野菜的特色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关键信息报告人访谈法以及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法,对重庆金佛山地区居民利用野生药食两用植物的种类及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金佛山地区居民常用的野生药食两用植物共55科100属117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以蔷薇科(Rosaceae)(15种)、菊科(Asteraceae)(13种)和百合科(Liliaceae)(11种)种类较多。根据食用价值,该地区药食两用植物可以分为茶饮类(代茶类54种和药酒类18种)、野菜类(46种)、野果类(水果类24种和坚果类2种)、调味品类(5种)和淀粉类(3种)。根据药食两用植物的食用部位,食用部位为嫩茎叶(32种)、根(31种)和果(29种)的种类较多,食用部位为叶(嫩叶)(14种)和全株(10种)的种类也较多,其他食用部位的种类较少。该地区药食两用植物共具有45种药效,其中具清热、解毒、祛风湿、止痛、滋补、止血、止咳、活血、利尿、化痰、促消化和消肿等药效的种类较多。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金佛山地区居民拥有丰富的药食两用植物传统知识与该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居民保健治病的需求有关。该地区药食两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主要通过家庭中长辈向晚辈口授手传的方式传承。民族植物学知识的应用对金佛山地区居民在家乡生产创业、改善当地居民经济条件、减少留守儿童问题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可食性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长特性、地理起源等,并基于相关指标对其食用推广价值进行了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可食性入侵植物共计114种,隶属30科,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苋科和柳叶菜科植物为主,且多年生和1年生草本植物占据多数;其地理起源上多源自美洲地区,以人为有意引入为主;大多数可食性入侵植物可以直接被人类、家畜和家禽等食用对象所直接食用,可食性器官以茎、叶为主;属于高、中、低食用价值等级的外来可食性植物分别有9种、76种和29种,中等可食性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利用某些入侵植物的可食性来减少其种群危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