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乱菌苗是预防霍乱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目前在研制的霍乱菌苗均有许多不足之处,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来制备霍乱菌苗可能较为理想。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新型重组霍乱菌苗的构建、全细胞加重组B亚单位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 由于常规霍乱菌苗保护力低,人们注意力已转向了更能有效刺激肠道免疫的口服菌苗。本文,我们评价了口服B亚单位-全菌体死菌苗(BS-WC),与全菌体死菌苗(WC)的保护效果(PE)。  相似文献   

3.
霍乱O139型菌苗的试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来自孟加拉、泰国、印度、中国四地区O139型霍乱菌株进行了毒力、免疫原性、免疫力与相互交叉保护力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分离的O139型霍乱弧菌其所试特性相互间无差异。用中国(93-3)株试制的菌体菌苗,其抗原性、毒性、免疫力安全性等经检定符合霍乱菌苗规程要求。鉴于O139型霍乱弧菌存在荚膜的特性,而现有的几种荚膜多糖菌苗都显示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而,使用O139型菌苗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O139型霍乱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对霍乱菌苗的研究,始于Koch发现霍乱弧菌的1883年,隔了一年(1885)首次使用霍乱菌苗进行免疫,已经过了100多年。期间包括用遗传工程手段组建的霍乱活菌苗在内,先后推出几个类型的免疫预防制剂供做人体使用和考察,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安全有效的菌苗,以预防危害严重、流行猖獗的霍乱。世界范围的第七次大流行仍未终止,因此,霍乱免疫问题,不能不说是个十分复杂的课题。现在就霍乱菌苗本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做一小结,提出愚见,以供抛砖引玉。 霍乱菌苗先后有单纯菌体菌苗、菌体菌苗加毒素衍生物的二价菌苗;有加佐剂的吸附菌苗和亚单位菌苗,有弱毒株活菌苗和遗传工程菌苗等。但均可以归于霍乱死菌苗和霍乱活菌苗两类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 当前使用的霍乱菌苗有两大类,一是由全菌体加或不加毒素B亚单位组成的死菌苗,给苗途径可肠道外或口服;二是口服活菌苗,由霍乱弧菌基因工程减毒株或由表达霍乱抗原的异源载体菌(即伤寒Tyzla)组成。前一类费钱效果不理想,后一类有反应原性、变异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问题。 最近,我们鉴别出了菌毛定居因子(协同调节的毒素菌毛( toxin coregulated pil-usTCP),它可能是审定菌苗可否应用的一种重要的新免疫原。本文介绍TCP菌毛应用于霍乱菌苗研究中的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6.
基因重组技术在霍乱菌苗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基因重组技术在霍乱菌苗研制中已获得一定进展,并已研制了霍乱减毒活菌苗,伤寒/霍乱双价菌苗以及表达菌毛的减毒菌苗等,经动物实验与志愿者试用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广西田阳县中学生中,分6组共697人进行了O139型霍乱菌苗与O1群霍乱菌苗的双盲、有对照的人体反应现场观察。结果表明,不加铝佐剂的O139型霍乱菌苗及O1群霍乱菌苗,不论是低剂量组(两剂全程接种45亿菌体)抑或常剂量组(全程接种90亿)接种人群均可产生10~25%的体温呈轻度升高的弱反应,并且同种菌苗的两剂量组的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第一剂接种的反应率(19~25%)较第二剂接种的(10~15%)高,P<0.05;接种局部反应轻微,只有个别受试者出现直径小于15mm的硬结;加佐剂的O1群吸附霍乱菌苗的反应较其它组强。结果证实,甲醛灭活的O139型霍乱菌苗和O1群霍乱菌苗是安全的,接种人体对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正>霍乱灭活菌体菌苗的流行病学予防效果,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不够理想。甚至有人认为接种菌苗所化费的人力物力与予防效果的收益相比,简直是得不偿失,而且提出应该仃止霍乱菌苗的予防接种。其实,这种意见是不全面的,企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往往是不妥当的。霍乱的予防必须依靠综合性防御措施,而予防接种就是综合性防御措施之一。希望象消灭天花一样,依靠予防接种去消灭霍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然而,必须看到霍乱菌苗的效果是肯  相似文献   

9.
<正> 虽然肠道外霍乱菌苗已存在一个世纪了,但由于它们只产生短期低水平的免疫力,致使在控制霍乱中未能起到重要作用.自70年代初。WHO对使用这样为菌苗已失去信心,因为它们效力低,以及害怕无效的免疫会分散注意力而不能采取更有效的对策来处理和控制这种疾病。同时,以死菌和抗原、或者活菌、减毒的霍乱01群菌株为基础研究来发展有效的口服菌苗一直在进行.本次会议回顾了近年来这些研究所出现的结果,包括两种模式的现场试验,一为在孟加拉国用灭活的口服霍乱菌苗.  相似文献   

10.
霍乱菌苗的研究经历了死菌苗、减毒活菌苗、亚单位菌苗和基因工程菌苗等,至今尚无一种理想可行的菌苗供推广使用。现回顾其发展简史、菌苗种类及存在的问题,以寻求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容易推广应用的霍乱菌苗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霍乱似乎能产生抗霍乱再感染的自然免疫力达数年,表现在流行区为有症状的再感染率低,非流行区给志愿者的感染以保护性。另一方面胃肠道外免疫的全菌体霍乱菌苗仅有小于6个月的部分免疫力。这些菌苗可能由于缺乏毒素衍生抗原和胃肠道外途径不足以刺激肠道局部的免疫应答而失败。 临床霍乱在肠道和血清中能引起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用小鼠、家兔观察了rBS-WS疫苗免疫的部分方案的效果。rBS与WC单独使用的免疫效果不如组合使用的效果好;小鼠或家兔的免疫间隔作适当缩短对免疫保护影响不大;小鼠一次大剂量口服疫苗后亦可获得良好保护。家兔肌肉注射免疫条件下rBS-WC与吸附霍乱类毒素菌苗(上海苗)及吸附霍乱菌苗(武汉苗)进行比较,武汉苗无抗CT反应,对CT攻击无保护,对Eltor(小川)攻击保护效果较差,上海苗则抗CT反应较低。家兔口服rBS-WC半年后,抗CT及杀弧菌抗体维持较高水平,显示其动物免疫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霍乱弧菌毒素共调菌毛(TCP)的遗传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用以研究霍乱菌苗等方面作了综述,提示对TCP的研究可能提供研制菌苗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仿照人口服免疫程序用小鼠为模型对冻干口服霍乱rBS-WC菌苗制品进行了安全及保护率评价。给KM小鼠口服三种不同剂量的rBS-WC菌苗后,无发病,无体重减轻,无死亡现象,表明该菌苗安全,无毒副作用。免疫组与安慰剂组小鼠用肠结扎攻毒试验评价保护效果,两组小鼠用吴江-2及滨-43活菌攻击后,免疫组显示良好保护作用(P<0.05)。此法可以用于口服型rBS-WC菌苗的评价,但也存在需要动物数较多,个体间差异较大,手术较麻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吸附霍乱菌苗免疫后人群血清杀弧菌抗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霍乱杀弧菌抗体微量法,检测经O1型吸附霍乱菌苗免疫前后人群的O1型霍乱和O139型霍乱的血清杀弧菌抗体。结果表明,免前人群的Inaba、Ogawa、O139型三种自然杀弧菌抗体很低(GMT在5.49以下),免后Inaba和Ogawa型杀弧菌抗体大幅度增加,GMT分别达到782和592、O139型霍乱杀弧菌抗体免疫前后无变化  相似文献   

16.
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纯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的纯度、免疫力和毒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菌苗中不仅含有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而且还含有百日咳凝集素和百日咳粘着素。菌苗的纯度为50%-95.7%,菌苗中PT和FHA的比例为1:1-1:18。  相似文献   

17.
1992年9月首次分离到O139群霍乱菌株以来,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O139群霍乱弧菌所致霍乱的流行,本文对O139群霍乱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正> 肠道菌苗目前有伤寒菌苗(包括TAB)、霍乱菌苗,大部分国家均在生产。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菌,但因对人所致疾病都是肠道感染,所以归于一类。此外正在研制的有痢疾菌苗,大肠埃希氏菌菌苗等。有可能进行研制的还有鼠伤寒菌苗、付溶血弧菌菌苗。肠道传染病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腹泻病控制计划(CDD)负责人Merson1981年报告,1980年全世界(主要是第三世界)七亿人口中(不包括中国)有400万人死于腹泻。最近的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19.
O139型霍乱菌苗生产用菌株93-3经过30代连续传代,与原代菌株作比较,结果表明:该菌传代前后表型生物学特征(生长特性,生化反应,特异性血清学反应,耐药性等),及遗传学特征(G+Cmol%测定)均未发现明显差异,证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霍乱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乱作为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危害人群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霍乱病例的报道仍为每年14~59万例,研制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霍乱疫苗便成了预防和控制霍乱流行和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国内、外学者对霍乱疫苗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120年,获得了多株疫苗候选株,其中rBS/WC疫苗和CVD103-HgR疫苗已证明是安全的,而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对霍乱提供较好和较持久的防御作用,但对2岁以下幼儿保护作用较小,还不适用于国家的婴儿免疫计划,故主要用于旅游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