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瓜头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 Al.Iljinski)中分得10种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光谱分析及化学反应鉴定为7-脱甲氧娃儿藤碱(Ⅰ),表赤杨醇(Ⅱ),β-谷甾醇(Ⅲ),三十烷酸(Ⅳ),蔗糖(Ⅴ),氧化脱氧娃儿藤次碱(Ⅵ),磁麻脂(Ⅶ),牡丹酚(Ⅷ),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Ⅸ)和葡萄糖(Ⅹ)。其中Ⅵ为微量新生物碱。生物试验结果表明,Ⅰ、Ⅵ及反应产物Ⅺ均具有细胞毒作用,后者亦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化铁还原细菌能够在还原Fe(Ⅲ)的同时将毒性较大的Cr(Ⅵ)还原成毒性较小的Cr(Ⅲ),解决铬污染的问题。【目的】基于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cum)LQ25异化铁还原过程制备生物磁铁矿,开展异化铁还原细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方法】构建以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和葡萄糖为电子供体的异化铁培养体系。菌株LQ25培养结束时制备生物磁铁矿。设置不同初始Cr(Ⅵ)浓度(5、10、15、25和30mg/L),分别测定菌株LQ25对Cr(Ⅵ)还原效率以及生物磁铁矿对Cr(Ⅵ)的还原效率。【结果】菌株LQ25在设置的Cr(Ⅵ)浓度范围内都能良好生长。当Cr(Ⅵ)浓度为15 mg/L时,在异化铁培养条件下,菌株LQ25对Cr(Ⅵ)的还原率为63.45%±5.13%,生物磁铁矿对Cr(Ⅵ)的还原率为87.73%±9.12%,相比菌株还原Cr(Ⅵ)的效率提高38%。pH变化能影响生物磁铁矿对Cr(Ⅵ)的还原率,当pH2.0时,生物磁铁矿对Cr(Ⅵ)的还原率最高,几乎达到100%。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生物磁铁矿表面有许多孔隙,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生物磁铁矿中Fe(II)的存在形式是Fe(OH)_2。【结论】基于异化铁还原细菌制备生物磁铁矿可用于还原Cr(Ⅵ),这是一种有效去除Cr(Ⅵ)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川续断皂苷Ⅵ(asperosaponin Ⅵ,ASA Ⅵ)对睡眠剥夺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对C57BL/6J小鼠进行睡眠剥夺,期间腹腔注射ASA Ⅵ进行干预,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认知功能,运用q-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小鼠海马区的炎症水平、神经发生及信号通路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中的小胶质细胞呈激活状态,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新生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5),并导致认知功能下降。ASA Ⅵ干预显著改善了睡眠剥夺小鼠的认知功能,抑制海马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P<0.05),同时显著提高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和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P<0.05)。ASA Ⅵ干预还显著提高了睡眠剥夺小鼠海马中的p-PI3K、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及新生神经元数量(P<0.05)。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处理显著降低ASA Ⅵ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ASA Ⅵ可改善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相关。因此,作为抗炎、神经保护药物,ASA Ⅵ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1994年从北京腹泻儿童中鉴定的国内首例G9型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株T203属于G9-Ⅵ(VP7基因进化树支Ⅵ),而之后国内流行的G9型RVAs主要属于全球广泛流行的G9-Ⅲ(VP7基因进化树支Ⅲ)。本研究于2010年通过基因测序从北京腹泻儿童中再次鉴定了一例RVA G9-Ⅵ。为了解北京儿童中G9-Ⅵ再次流行的情况,本研究对国内外人G9型RVAs的VP7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在G9-Ⅲ和G9-Ⅵ病毒各自VP7基因序列比较保守、彼此间变异集中的区域设计杂交探针,经PCR合成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建立区分G9-Ⅲ和G9-Ⅵ的斑点杂交方法;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RVA常见G和P基因型杂交鉴定方法,对2011-2012年门诊腹泻就诊患儿中RVAs的流行进行调查。结果显示G9型检出率最高(43.5%,57/131),其次是G3(30.5%)、G1(12.2%)和G2(11.5%),未发现G4型。P分型结果显示P[8]为主要基因型(85.2%),其次P[4]型(14.8%),未发现P[6]型。对57例G9型RVAs全部进行G9-Ⅲ和G9-Ⅵ杂交鉴定。结果显示:G9-Ⅵ占96.5%,取代G9-Ⅲ(3.5%)成为优势流行的G9型病毒。从VP7基因进化树图上看到,本研究鉴定的北京人RVA G9-Ⅵ同国内外近期多地出现的人RVA G9-Ⅵ进化关系密切,并且和加拿大的猪RVA株F7P4进化距离近。国内外新近重新出现的人G9-Ⅵ RVAs是否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比以往广泛流行的RVA G9-Ⅲ更强的传播能力或致病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高毒性的Cr(Ⅵ)还原成低毒的Cr (Ⅲ),是处理含Cr(Ⅵ)废水常用的方法之一.以高效还原Cr(Ⅵ)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407为研究对象,将转座子随机突变载体pIC333转化Bt407,构建容量为1 500株的随机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出Cr(Ⅵ)还原能力极显著差异(P<0.01)的突变株14株.通过扩增并测定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确定Bt407-Cr244突变株的转座子插入位点为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Bt 407及其14株突变株的生长曲线十分相近,表明突变株Cr(Ⅵ)还原能力发生改变不是由菌株繁殖能力提高引起的.在培养24 h后,Bt 407-Cr1 49和Bt 407-Cr285培养液中的总络浓度比Bt 407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这2株突变株在解毒Cr(Ⅵ)过程中除了还原作用,可能还具有生物吸附,而其余12株突变子主要通过还原Cr(Ⅵ)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千金藤属植物小叶地不容中的生物碱(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叶地不容(Steghania succitera Lo.et Tsoong)的块根中分得11种生物碱,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测定,鉴定为克班宁(crebanine)(Ⅰ),四氢巴马汀(tetrahydropalmatine)(Ⅱ),去氢克班宁(dehydrocrebanine)(Ⅲ),巴马汀(palmatine)(Ⅳ),去氢紫堇单酚碱(dehydro-corydalmiae)(Ⅴ),克班宁硝酸盐(Ⅵ),氧代克班宁(oxocrebanine)(Ⅶ),紫堇单酚碱(corydalmine)(Ⅷ),phanostenine(Ⅸ),离木明碱 discretamine(Ⅹ),及 corypalmine(Ⅺ),化合物(Ⅳ)、(Ⅴ)、(Ⅵ)、(Ⅶ)、(Ⅸ)、(Ⅹ)和Ⅺ为首次报道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从 Cephalotaxus sinensis(Rehd.et Wils.)Li 分离到七种生物硷,通过元素分析、熔点和光谱数据,鉴定其中六种是已知生物硷:cephalotaxine(Ⅰ),Ⅱ-hydroxycephalotaxine(Ⅱ),drupacine(Ⅲ),demethylcephalotaxinone(Ⅳ),c-3 epi:wilsonine(Ⅴ)and wilsonine(Ⅵ)。Cephalotaxine是该植物的主要生物硷。(Ⅰ—Ⅳ)是粗榧型生物硷,另外二种(Ⅴ—Ⅵ)是高刺桐型生物硷。(Ⅶ)可能系一新生物硷,其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种南海海绵(Acanthell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国南海海绵(Acanthella sp.)中分离得到了11个有机化合物。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和X-衍射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α-amuurolene(I),(1R,6S,7S,10S)-10-isothiocyanato-4-amorphene(Ⅱ),acanthene B(Ⅲ),isothiocyanate 1(Ⅳ),( )-10(R)-isothiocyanatoalloaromadendrane(V),axisordtrile-3(Ⅵ),kalihinene(Ⅶ),kalihiolA(Ⅷ),胆甾醇(Ⅸ),麦角甾醇(Ⅹ)和麦角甾-6,22-二烯-5,8-环二氧-3-醇(Ⅵ)。其中化合物Ⅱ-Ⅷ是首次从中国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的异腈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氨氮(AN)与硝酸盐氮(NN)对沙雷氏菌S2还原Cr(Ⅵ)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中模拟常见的环境中氮污染,S2在含Cr(Ⅵ)培养的同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剂量的AN或/和NN,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培养体系的菌量(A600)、Cr(Ⅵ)还原率、AN含量、NN含量。【结果】低、中浓度AN能缓解Cr(Ⅵ)对S2生长的抑制作用;高浓度NN和AN可加快S2的衰亡。AN独立作用时,各组间Cr(Ⅵ)去除率和氨氮含量无显著关联。NN独立作用时,S2的Cr(Ⅵ)去除率在低浓度组降低10.0%以上(P0.05),在高浓度组增高7.1%(P0.05);S2能在4 h内使200 mg/L的NN降至对照组水平。双氮联合作用时,低浓度组对菌株除Cr(Ⅵ)能力的影响与AN单独作用类似,而高浓度组则类似NN单独作用。【结论】AN的存在对S2的Cr(Ⅵ)还原能力无明显影响,NN浓度高低对S2的Cr(Ⅵ)还原能力有不同影响,S2具有很强的除NN能力,可同时去除环境中Cr(Ⅵ)和硝酸盐氮污染。  相似文献   

10.
自头序楤木70%EtOH提取物分得6个化合物,应用光谱技术(IR,MS,(?)~HNMR,~(13)C NMR.DEPT,2DNMR)及化学方法.确定了他们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Ⅰ),胡萝卜甙(Ⅱ),齐墩果酸(Ⅲ),竹节参皂甙 (?)(Ⅳ):竹节参皂甙Ⅳa(Chikusetsusapomin Ⅳa)(Ⅴ),常春藤皂甙元—28-O-β-吡喃葡萄糖醛酸(1→4)-β-D-吡喃葡萄糖甙(Ⅵ),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Ⅵ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叉子圆柏中的抗肿瘤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叉子圆柏(Sabina vulgaris Ant.)的树皮中分得12种成分,根据其理化性质、化学反应及光谱分析,其中11种成分鉴定为反式璎珞柏酸(Ⅰ),顺式璎珞柏酸(Ⅱ),山达海松酸(Ⅲ),异柏油酸(Ⅳ)、柳杉酚(Ⅴ)、12-羟基-6,7-断松香烷8,11,13三烯6,7二醛(Ⅵ),β-足叶草素 A 早醚(Ⅶ),佛手内酯(Ⅷ),β-谷甾醇(Ⅹ),二十四烷酸(Ⅺ)和蜡酸(Ⅻ),另一种是新的3,4苯并香豆素类化合物,命名为圆柏内酯(sabilactone,Ⅸ),Ⅳ-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生物试验表明Ⅰ、Ⅱ、Ⅲ、Ⅳ、Ⅵ和Ⅶ具有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党参中水溶性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从伞形科植物明党参根的水溶液中,分离得一种无色结晶(晶Ⅵ),经理化、色谱、光谱和x-衍射分析,确定晶Ⅵ为L-天门冬酰胺(L-Asparagine)。晶Ⅵ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得到,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用高效薄层扫描法测定其不同产地药材中的含量,结果表明,江苏句容产者含量最高,为1.07%。  相似文献   

13.
一、参加ⅥIAPTC大会概况简介第六届国际植物组织培养会议(ⅥIAPTC),于1986年8月3—6日在美国密里苏达州密里苏达大学(在st.Paul和Minneapolis市)召开。到会人数约1,540人,有57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紫杉烷二萜,通过波谱分析分别确定为:14p羟基巴卡亭Ⅵ(1),巴卡亭Ⅵ(2),巴卡亭Ⅳ(3),1β-去羟基巴卡亭Ⅳ(4),云南红豆杉酯甲(5),2α-去乙酰-2α-苯甲酰基-13α-乙酰基云南紫杉亭(6),5α-羟基-2α,7βp,9α,10β,13α-五乙酰氧基紫杉-4(20),11-二烯(7)和Taxaein(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并报道八个化合物在丙酮中测得的核磁共振信号,化合物8的数据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盐含铬废水的去除过程中,Cr(Ⅵ)还原菌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对耐盐菌株的Cr(Ⅵ)脱毒特性及机理的分析仍较少。[目的]比较两株耐盐菌株的Cr(Ⅵ)移除特性,并区分Cr(Ⅵ)耐受机制的差异;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从基因层面推测铬耐受相关基因;构建铬还原菌的混菌体系,考察两者对去除污染物的协同作用。[方法]从青海茶卡盐湖分离耐盐菌Staphylococcus sp.YZ-1,与Bacillus cereus CC-1进行基础特性和Cr(Ⅵ)去除性能的比较,并通过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验证特性测试的结果。[结果]两株菌都具有铬移除特性,但CC-1的铬移除效率更高,在初始Cr(Ⅵ)浓度为0.1 mmol/L情况下,CC-1能在12h内移除95.3%的Cr(Ⅵ),而YZ-1只能移除40.1%。在进一步实验中发现YZ-1只能对Cr(Ⅵ)进行还原,将其转化为可溶的有机态Cr(Ⅲ),而CC-1能同时对Cr(Ⅵ)进行还原和吸附。全基因组分析发现YZ-1具有编码外排泵蛋白的基因和编码NAD(P)H氧化还原酶的基因,而CC-1具有编码铬转运蛋白ChrA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的基因。两株菌的混菌体系在处理含Cr(Ⅵ)、Te(Ⅳ)的废水时,菌群能将还原产物聚集成团并沉淀到底部。[结论]菌株YZ-1和CC-1均为耐盐铬还原菌,但YZ-1中的铬还原酶为诱导型酶,CC-1则为组成型酶。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别出两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铬耐受机制相关编码基因。混合菌群可以结合YZ-1的自絮凝特性和两者均有的Te(Ⅳ)/Cr(Ⅵ)还原活性,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高盐含铬废水的去除过程中,Cr(Ⅵ)还原菌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对耐盐菌株的Cr(Ⅵ)脱毒特性及机理的分析仍较少。[目的]比较两株耐盐菌株的Cr(Ⅵ)移除特性,并区分Cr(Ⅵ)耐受机制的差异;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从基因层面推测铬耐受相关基因;构建铬还原菌的混菌体系,考察两者对去除污染物的协同作用。[方法]从青海茶卡盐湖分离耐盐菌Staphylococcus sp.YZ-1,与Bacillus cereus CC-1进行基础特性和Cr(Ⅵ)去除性能的比较,并通过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验证特性测试的结果。[结果]两株菌都具有铬移除特性,但CC-1的铬移除效率更高,在初始Cr(Ⅵ)浓度为0.1 mmol/L情况下,CC-1能在12h内移除95.3%的Cr(Ⅵ),而YZ-1只能移除40.1%。在进一步实验中发现YZ-1只能对Cr(Ⅵ)进行还原,将其转化为可溶的有机态Cr(Ⅲ),而CC-1能同时对Cr(Ⅵ)进行还原和吸附。全基因组分析发现YZ-1具有编码外排泵蛋白的基因和编码NAD(P)H氧化还原酶的基因,而CC-1具有编码铬转运蛋白ChrA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的基因。两株菌的混菌体系在处理含Cr(Ⅵ)、Te(Ⅳ)的废水时,菌群能将还原产物聚集成团并沉淀到底部。[结论]菌株YZ-1和CC-1均为耐盐铬还原菌,但YZ-1中的铬还原酶为诱导型酶,CC-1则为组成型酶。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别出两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铬耐受机制相关编码基因。混合菌群可以结合YZ-1的自絮凝特性和两者均有的Te(Ⅳ)/Cr(Ⅵ)还原活性,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铬(Chromium,Cr)是过渡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六价[CrO_4~(2-),Cr_2O_7~(2-),Cr(Ⅵ)]和三价[Cr(OH)_3,Cr(Ⅲ)]为主。很多微生物在长期铬胁迫的条件下,进化出了一系列铬转化和抗性机制。微生物对铬的转化包括Cr(Ⅵ)的还原和Cr(Ⅲ)的氧化。微生物的Cr(Ⅵ)还原可以将毒性强的六价铬转化为毒性弱或无毒的三价铬,这类微生物有较强的土壤和水体铬污染治理潜力。Cr(Ⅲ)的氧化也在铬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Cr(Ⅵ)的还原,微生物对铬的抗性机制还有:(1)减少摄入;(2)外排;(3)清除胞内氧化压力;(4)DNA修复。本文主要介绍微生物的铬转化和抗性机制,以及其在铬污染生物修复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秋水仙花生物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昭通引种欧洲秋水仙花中分离出6个生物碱:秋水仙碱(Ⅰ),2-去甲秋水仙碱(Ⅱ),2-去甲脱羰秋水仙碱(Ⅲ),2-去甲-17-羟基秋水仙碱(Ⅳ),2-去甲-β-光秋水仙碱(Ⅴ),β-光秋水仙碱(Ⅵ)。  相似文献   

19.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纳米δ-Bi2O3负载多孔沸石球填料(Bi-PZSF),研究其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性能(包括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稳定性)以及溶解氧、pH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朗格缪尔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在中性条件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对吸附速率影响较小,Bi-PZSF的最大吸附量为955.69 mg·kg^-1,比天然沸石的吸附量提升了近120倍;Bi-PZSF在NO3^-和SO4^2-的溶液中呈现出较强的选择吸收Cr(Ⅵ)能力,Cr(Ⅵ)去除率均在97%以上;同时,Bi-PZSF在吸附Cr(Ⅵ)后表现出高稳定性。Cr(Ⅵ)的去除主要是通过与附着在Bi-PZSF上的纳米δ-Bi2O3的表面羟基交换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陈红星  吴星  毕然  李莉霞  高蜜  李丹  谢凌天 《生态学杂志》2015,26(10):3226-3234
随着工业,特别是不锈钢产业的迅速发展,环境中的铬污染问题日益严重,Cr(Ⅵ)能够很容易地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和生物体内,其毒性远高于Cr(Ⅲ).铬作为变价金属,其在鱼类体内能够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对机体产生氧化胁迫效应;此外,Cr(Ⅵ)在细胞还原作用下生成的中间产物\[Cr(Ⅴ)、Cr(Ⅳ)等\]会进一步和DNA结合,导致基因的损伤和突变,从而危害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结构.本文在不同水平上,系统总结了Cr(Ⅵ)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从多个层次(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阐述了Cr(Ⅵ)的毒性作用机制和鱼类相应的毒性解毒机制,并对于Cr(Ⅵ)的毒性研究中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考察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