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濒危植物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种子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种子吸水规律测定及其种子水浸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究了羽叶丁香种子的基本休眠机制。通过室内发芽试验探究了不同浸种温度和赤霉素(GA3)浓度对羽叶丁香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并且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羽叶丁香种子随温度升高吸水速率加快,最终吸水率在96%~121%之间,表明种子吸水性良好,不具有物理休眠特性;种子内部含有水溶性萌发抑制物,具有化学休眠特性,可通过控制浸种时间解除萌发抑制物的限制;30°C是羽叶丁香种子最好的浸种温度,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到了86.00%±4.00%和54.00%±8.71%,发芽指数为5.44±0.44;浸种处理后的种子放在15和25°C恒温无光照条件下测试所得的发芽指标最好,发芽起始时间最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光照是影响发芽率最显著的生态因子;GA3处理并没有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但高浓度(400~800 mg·L-1)GA3处理能够加快胚的生长速率,缩短萌发持续时间,说明羽叶丁香种子具有部分形态休眠特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培养皿种子萌发及土壤盆栽方法对新疆特有藜科1年生盐生植物异子蓬(Suaeda aralocaspica)在不同盐分(NaCl和Na2SO4)、变温(4~30℃)和激素(GA3)处理下的种子萌发及成苗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异子蓬2种种子在NaCl和Na2SO42种盐胁迫下的萌发和休眠特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黑色种子的萌发率比褐色种子低;黑色种子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可分别通过15/30℃变温处理、4℃低温层积30 d及用800mg·L-1赤霉素处理促进其萌发;盐处理及温度变化对褐色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影响显著,对黑色种子则不明显,说明黑色种子萌发存在着持续性的缓萌机制,有利于其形成持久种子库,以上特性均显示出其对初春盐生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大果木莲种子具吸水性,胚未完全发育。新鲜种子25℃下的萌发率仅2%,在30/20℃和20/10℃的条件下30d内分别有27%和36%种子萌发。在20/10℃下,1000mg·L^-1浓度的GA3可以有效打破种子休眠。冷层积120d的种胚生长不显著,大果木莲种子具有条件休眠特性,属于浅度简单型形态生理休眠。种子经冷层积60d的萌发率最高,而后下降,提示其可能有休眠循环现象。  相似文献   

4.
皂荚天然群体间种实表型特性及种子萌发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湖北京山、湖南城步、贵州兴义、重庆秀山、四川成都、广西桂林、山东费县和甘肃天水的8个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天然群体间果实和种子表型特性及种子萌发率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种子特性与萌发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皂荚群体间荚果的长度、宽度、厚度和质量以及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O.01);在低纬度、高降雨量和干扰程度相对大的区域产生的荚果及种子均较大。在不同温度(昼/夜温度35℃/20℃、30℃/15℃、25℃/10oC和15℃/5℃)条件下,8个皂荚群体间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萌发率为7.70%;种皮经人为损伤后种子萌发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差异显著,其中在昼/夜温度15℃/5℃的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低于其他处理温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的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质量与萌发率均呈正相关,但总体上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皂荚群体的荚果和种子特性变异较大,且在降雨量高的地区其果实和种子较大;低温对皂荚种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种皮损伤处理可解除皂荚种子的物理性休眠,但皂荚种子还可能存在生理休眠现象;一定程度的种子复合休眠可能是皂荚群体适应不同生境的重要生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青阳参种子的萌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阳参(Cynanchum otophyllum)种子在11月成熟时有休眠习性。收获后将其种子种植在自然温室内,到第二年的春天种子才会萌发,且大多数种子在3月28至4月4日间萌发,这期间的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为19.0℃和9.9℃。层积能有效地打破青阳参种子的休眠,休眠种子通过大约1周的层积便能萌发。种子在有光的条件下层积1周后转移到25/15℃的黑暗条件下萌发率可达到75.4%。青阳参种子不论在有光的条件下还是在黑暗环境中层积2~3周后转入30/20和25/15℃进行变温处理,其萌发率最低能达到66.4%,而转入20/10℃变温处理其萌发率最多只能达到20.1%,但若层积6周,即便在20/10℃变温处理的情况下其萌发率也可以达到65.3%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毛叶山桐子种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 var. vestita Diels)的休眠类型和解除休眠的最适方法,为生产实践中的种苗繁育提供一种能有效解除毛叶山桐子种子休眠和提高萌发率的方法。方法:以成熟的毛叶山桐子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的水分透性及温度、光照、去垢剂、后熟、层积和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结果:(1)种子具有发育成熟的胚,种皮被有蜡质层但具有透水性;(2)在10~35℃和交替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光强度为144μmol·m-2·s-1)下萌发30 d,种子的萌发率低于30%,具有休眠特性;(3)种子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萌发,是一种需光性种子;(4)4℃和10℃层积30 d显著地增加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后熟90 d则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5)GA3能部分解除种子的休眠和促进萌发,将萌发率提高至56.7%,氟啶酮则没有作用。结论:毛叶山桐子种子的休眠类型为非深度生理休眠,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最适方法是将种子在4℃或者10℃中层积30 d,然后在25℃和交替光照中萌发。  相似文献   

7.
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预防和解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解除休眠和经高温诱导产生次生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探讨预防和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GA3和乙烯利不能阻止已解除休眠水曲柳种子在25℃下萌发时诱导的次生休眠。干燥和短时间低温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不明显,较长时间(大于2周)的低温对解除水曲柳种子的次生休眠有一定的效果。综合来看,10^-3mol·L^-1的乙烯利或GA4+7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和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种子对西南獐芽菜种子萌发特性的结果表明,西南獐芽菜种子为休眠型种子,其最适合萌发温度为20℃。光照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影响并不显著。低浓度(10mg·L-1)6-BA促进西南獐芽菜种子萌发,而高浓度(50mg·L-1)的则抑制其萌发,不同浓度和浸种时间的赤霉素(GA)和IAA均促进种子萌发,GA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云南萝芙木(Rauvolfia yunnanensis)种子吸水及内源萌发抑制物特性,探讨了赤霉素浓度、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萝芙木新鲜饱满种子28℃和31℃/22℃光照或黑暗下1个月内不萌发,种子胚已分化发育完全,种皮透水,种仁含有萌发抑制物,GA可促进种子萌发,说明云南萝芙木种子具有浅度生理休眠。400-1800mg·L-1是打破云南萝芙木种子休眠的适宜GA处理浓度范围。云南萝芙木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范围为22~2822和31℃/22℃变温,28%发芽指数最高,1023种子不萌发。云南萝芙木种子在周期性光照和全黑暗下均可萌发,但31℃和31℃/22℃下周期性光照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三种外源激素和萌发温度对花楸树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5℃(16h光/8h暗,10d)-5℃(暗110d)变温可极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发芽势,但极显著延迟发芽初始时间。200mg·L^-16-BA溶液中吸胀2d后经历25℃·5℃变温可使种子发芽初始时间最短(33d),发芽率(62.25%)和发芽势(57.88%)最高。GA3或ABA与温度的结合处理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小于6-BA与温度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1.
种子的萌发特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固有属性。对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的种群更新和种子育苗。本文旨在阐明我国重要资源植物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的种子休眠类型和萌发特性。研究结果发现:①苦槠种子在其果实中占比非常高;②苦槠的果皮限制了种子对水分的吸收;③苦槠果皮阻碍了种子的萌发,除去果皮以后种子能够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萌发;④除去果皮以后,苦槠种子在低温(15/5 ℃、20/10 ℃)下萌发困难,在25/15 ℃、30/20 ℃和35/25 ℃这3个温度梯度下均能迅速萌发。结果表明,苦槠的传播体(果实)具有物理休眠的特性。因此,壳斗科(Fagaceae)是具有物理休眠和脱水敏感性的一个新纪录科。结合壳斗科的系统发育位置,本研究支持物理休眠是一种较为进化的性状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12.
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研究常温和低温储藏方式及赤霉素、光照、温度等不同处理对滇海水仙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及清水浸泡处理有利于滇海水仙花种子的萌发;在光照条件下滇海水仙花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 ℃,发芽率可达94%,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均会降低种子发芽率;5 ℃低温储藏方式能较好保持滇海水仙花种子的活力,但贮藏时间不宜超过4个月,最好随采随播。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新疆野杏(Armeniaca vulgaris)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对果肉和埋土深度的响应,以期为新疆野杏的天然更新与实生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通过2种果皮结构(有果肉和无果肉)的种子在不同埋土深度(地表至18.0 cm的14个梯度)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果皮结构和埋土深度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与成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肉和埋土深度显著影响野杏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与质量(P<0.05)。埋土深度<3.0 cm不利于成苗,埋土深度>6.0 cm时,萌发能力与幼苗生长量随埋土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0~6.0cm为适宜埋土深度。无果肉种子萌发优于有果肉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成苗率、活力指数分别增长了37.18%、3.88%、37.18%、26.59%,幼苗高、基径、叶片数量、根冠比、幼苗质量指数分别增长了36.99%、7.48%、68.69%、20.61%、14.29%,其萌发能力与幼苗生长量显著高于有果肉种子(P<0.05)。有无果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与埋土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无果肉处理对新疆野杏种...  相似文献   

14.
用10、50、100、150和200mg·L-15种浓度赤霉素(GA3)溶液处理于10℃冰箱中贮藏5年的花椰菜老化种子。结果表明,100mg·L-1GA3浸种22h的效果最佳,老化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根长均有提高,畸形苗率下降;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脱氢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也提高,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则下降。另外,100mg·L-1GA3处理后的种子在温度为25℃条件下贮藏时间不宜超过25d。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L.)Jacq.]种子的休眠特性和地理变异特性,测定了云南省元谋县凉山乡(属北亚热带区)和坝区苴林乡(属南亚热带区)车桑子种子形态,观察了种子的休眠特性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两地的车桑子种子都具有物理休眠特性,经热水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未处理的种子(P=0.001)。两地种子在长、宽、长/宽以及种子百粒重上十分接近,其萌发特征和幼苗生长特征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坝区苴林乡和凉山乡种子并未发生地理变异,两地均适合车桑子采种,但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休眠破除,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6.
以紫斑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100、300、500 mg/L)赤霉素(GA3)浸种和不同温度温水浸种(25、30、40和50℃)处理,考察各处理种子生根率的变化,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生根发育时期种子种胚超微结构,探究赤霉素和温水浸种处理解除紫斑牡丹种子休眠进程中种胚超微结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休眠解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GA3和温水浸种均明显提前了紫斑牡丹种子生根时间,并以300 mg/L GA3和40℃温水处理的生根效果最好,分别较对照提前14.7 d和16.0 d,生根率分别达62.33%和67.00%。(2)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GA3、温水浸种处理较对照组紫斑牡丹种胚子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及排列方式无明显影响,但其厚度均变薄,维管束结构明显,以300 mg/L GA3和40℃温水浸种处理生根效果最佳。(3)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各GA3浸种和温水浸种处理下,紫斑牡丹种子萌发前期,种胚子叶脂类物质出现降解现象,脂体呈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块状分布在细胞壁周边,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明显,核仁清晰,出现少量线粒体,细胞质内开始有蛋白质积累,在液泡的周围形成蛋白质沉积物;在种子萌发后期,种胚子叶细胞内物质稠密,脂体已降解融合成较大块状,细胞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基本降解完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出现,结构更加完整,表明此时细胞内物质代谢活动加强,种子休眠解除,且300 mg/L GA3、40℃温水浸种处理种子种胚子叶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研究发现,300 mg/L GA3浸种和40℃温水浸种均可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且40℃温水浸种的效果更好,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使用温水浸种法。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measured the embryo morphology and size of Magnolia wilsonii seeds. And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KNO3 and soaking on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 were studied. Seeds were desiccated to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and then stored at 4℃ and -20℃ for 100 d. The effects of desiccation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on seed viability of M. wilsonii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derdeveloped embryos of Mwilsonii seeds needed cold stratification to achieve physiological afterripening. The favorable temperature for germination of Mwilsonii seeds was 25/20℃. Cold stratification and GA3 could effectively overcome dormancy of Mwilsonii seeds. Therefore, Mwilsonii seeds have morphophysiological dormancy. About 5350% of seeds could survive in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539%. After 100 d storage at -20℃, all seeds in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s died. However, after 100 d storage at 4℃, 76% of seeds survived. Thus, Mwilsonii seeds exhibited intermediate seed storage behavior. The optimum storage environments was dry or moist storage at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