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复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铎  李国忠  王江  凤佰良 《昆虫知识》2010,47(6):1208-1211
为探索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物防治新技术,春季应用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封玉米秸秆垛加夏季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方法,实施了大面积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利用白僵菌封垛加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复合技术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达70.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6.45%。这种复合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田间玉米螟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延长了控制玉米螟的时间,可以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和玉米生产的需要而应用。  相似文献   

2.
1974年我市生物防治工作有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高粱螟的试验,面积达10万亩左右。经白僵菌防治的地块,玉米、高粱上虫孔少、折倒少,杀虫率达80%以上。 菌剂 利用经南开大学复壮的白僵菌。以麦麸、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是河北省主要粮作害虫。过去在玉米心叶期应用颗粒剂防治已可基本控制为害。近年来一些地区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为害又有所回升。我们1974年在永清县对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对玉米螟发生期及生活史的系统调查,初步澄清耕作改制后,夏玉米由收麦后平播,改变为麦垄套播,玉米螟第二代卵,主要产在抽雄吐丝期,而麦茬平播夏玉米则心叶期和穗期各半。这点是近年穗期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2.通过试验、示范,找出代替有机氯治螟的药剂。如1%、0.5%、0.25%1605颗粒剂效果高于或略低于5%DDT颗粒剂;白僵菌20倍加0.5%1605,或白僵菌20倍加0.1%1605颗粒剂,效果分别高于或稍低于5%DDT颗粒剂。0.1%、0.2%辛硫磷颗粒剂效果高于0.1%六六六颗粒剂。2.5%螟铃畏颗粒剂,效果与5%DDT颗粒剂相仿。 3.通过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我们认为本地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概括为:“越冬防治,处理秸秆,诱杀成虫,压低虫源;田间防治,菌药结合,安全经济,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4.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站为了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植保工作方针,进一步探索了白僵菌的使用途径,1974年在后岭大队第二生产队用白僵菌粉封玉米茬垛防治玉米螟,获得显著效果。 (一) 试制方法 于五月十七日用白僵菌粉封茬垛,垛长4.0米,宽  相似文献   

5.
浙北稻区二,三化螟1996—1997年大发生原因与综合治疗对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潘欣葆 《昆虫知识》2000,37(3):134-136
浙北稻区螟害在历史上是一大灾害性虫害。据报道 ,2 0世纪 40~ 5 0年代螟害率一般在2 0 %以上 ,5 0年代中期 ,由于水稻种植制度由单季向双季逐步过渡 ,连晚秧田以三化螟枯心为主的螟害率曾达 2 0 %~ 3 0 % ,高的达 70 %~80 % ,每公顷产量不到 80 0 kg。后来推广六六六治螟才得到有效控制 ,70年代后螟害率基本稳定在 1 %以下。80年代后期 ,停用有机氯高残留农药 ,但高效低毒治螟农药缺乏 ,同时春花作物免耕栽培推广 ,单季稻重又开始种植并逐步扩大 ,螟害明显回升 ,特别是三化螟。根据本地以粮桑混栽区为主 ,经试验示范 ,开始推广杀虫双颗…  相似文献   

6.
我从1973年接受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课题。一开始就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的教导,到农村蹲点,和群众一起搞研究。四年来,在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关怀下,我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共同战斗,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使这项科学试验推广工作件到了迅速的发展。1976年全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二十一万亩,防治效果在70—80%以上,桦南县金沙公社已经全面推广了利用赤眼蜂冶螟。几年来还扩大了防治对象,对高粱螟、谷螟和甘兰夜蛾善都有限好的防治效果。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育蜂治虫,工省效宏”。  相似文献   

7.
固体法生产白僵菌,一般要经过一、二、三级培养,生产时期长,数量大,操作比较繁重,技术掌握不好,易造成杂菌污染。为简化白僵菌生产方法,1976年我们初步试验成功了玉米心叶繁菌治螟法,进行了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1977年我们又在45亩的玉米田进行了防治示范,另外,牡丹江地区林口县新城公社、合江地区防治示范面积各约1万亩,都获得了良好效果。这种方法,就是用二级母剂接种三级原料后,不经过室内培养,直接撒在玉米心叶里,使白僵菌在玉米心叶中自然繁殖,达到治螟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肯定了6月5—10日为安徽省沿长江两岸水稻产区的中稻安全移植期的极限, 过此后延, 不仅螟害加重, 且产量显著下降, 同时水稻植株及稻桩内三化螟含虫量增多, 虫口基数大, 以致直接影响第二年三化螟前期发生量的增长, 威胁水稻。 通过近年来大面积生产实践结果证实:中稻早栽避螟是农业栽培技术防治最好的治螟措施, 具有治螟和增产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浙北稻区螟害在历史上是一大灾害性虫害.据报道,20世纪40~50年代螟害率一般在20%以上,50年代中期,由于水稻种植制度由单季向双季逐步过渡,连晚秧田以三化螟枯心为主的螟害率曾达20%~30%,高的达70%~80%,每公顷产量不到800kg.后来推广六六六治螟才得到有效控制,70年代后螟害率基本稳定在1%以下.80年代后期,停用有机氯高残留农药,但高效低毒治螟农药缺乏,同时春花作物免耕栽培推广,单季稻重又开始种植并逐步扩大,螟害明显回升,特别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10.
冯成玉  李昌华 《昆虫知识》1991,28(4):215-217
通过1987~1988年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表明棉花蕾花期的二代螟害对棉花产量与产值无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螟害株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及棉花品级等均无明显下降。二代螟害所造成的断株虽比对照健株单株皮棉下降12.24%,但断株的紧邻棉株具有与断株产量下降数相近的增铃补偿作用。由此根据当地历年棉田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及目前药剂防治费用等,在提出棉田二代玉米螟防治指标为蛀茎率42.13%的同时,提出正常年份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可不予防治或在早发棉田内实行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MINERAL ACCUMULATION IN COR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yre JD 《Plant physiology》1948,23(3):267-281
  相似文献   

12.
12#Bt/CXC是以能定植在玉米维管束系统的内生菌I>Clavibacter xyli subsp.Cynodon—tis(CXC)为宿主菌,将Bt urstaki的δ—内毒素基因cryIA?整合到其染色体上形成的内生工程菌。以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为供试昆虫的生测结果表明:在同一浓度下,12#菌株对玉米螟的毒力均高于野生型Bt菌株HD73和空白对照(最低浓度除外)。浓度最高时12#处理的死亡率为63%,而m工73为53%,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12#大于rHD—73。在用12#Bt/CXC接种玉米的活体生测中,人工接虫4周后检测,注射接种法效果明显优于种子处理法。不同浓度的注射接种处理,玉米螟幼虫减少率最低70%,最高可达96%,与未处理对照相比差异显著。12#菌剂处理后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也有抑制作用,虫体重减轻26.4%~44.5%,处理株虫龄平均为2龄,而对照株为4龄。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以玉米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 ,比较了二者的液化和糖化 ,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木薯淀粉液化时间较短 ,玉米粉液化时间较长 ,但二者的液化液均较易糖化。然后分别以玉米粉和木薯淀粉糖化液为原料 ,用耐高渗酵母发酵生产甘油 ,研究了玉米浆对二者甘油发酵的影响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当玉米粉和木薯淀粉糖化液还原糖含量分别为 2 5 % ,尿素为 0 .2 % ,pH为 4 .5时 ,用玉米粉糖化液发酵甘油时可不添加玉米浆 ,甘油产量最高可达 2 % ,而用木薯淀粉糖化液发酵甘油时 ,适宜的玉米浆为 0 .15 % ,甘油产量最高可达 4 .9%。对二者的比较结果表明 :用玉米粉糖化液为发酵原料时 ,发酵时间较短 ,残糖降低较快 ,甘油产量较低 ,在 36h之后 ,甘油开始反耗。而用木薯淀粉糖化液发酵时 ,发酵时间较长 ,残糖降低较慢 ,甘油产量较高 ,在 72h之后 ,甘油开始反耗。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玉米钻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觉民 《昆虫学报》1959,(6):528-539
1.在南京地区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下列3种即: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各占百分率依次为3.22%,61.98%,34.8%,因此高粱条螟在南京地区为玉米钻心虫主要害虫。 2.玉米螟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蛾高峯如下: 第1化蛾高峯:5月31日—6月12日 第2化蛾高峯:7月24日—7月28日 第3化蛾高峯:8月24日—8月31日 而其中以第3化蛾之高峯最盛。 3.三种玉米钻心虫越冬耐寒力以玉米螟最强,高粱条螟次之,桃蛀螟最弱。 4.根据南京地区玉米遭受3种钻心虫为害,以迟播者严重,故宜适当提前播种。 5.五个玉米品种受害轻重为:小粒红<华农2号<早玉米<金皇后<甜玉米。 6.查得卵寄生蜂一种初步鑑定,为褐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在南京地区寄生率不高,而在徐州地区寄生率在第3代玉米螟卵中可高达90%以上。 7.药剂喷射以1:300的6%γ可湿性666液剂喷射全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