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3种田间常用药剂产生抗性的速率和稳定性,为叶螨的抗性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对截形叶螨进行药剂的抗性筛选、衰退和再恢复规律研究。【结果】经过连续30代的药剂汰选,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3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指数分别达到197.50、19.56和12.57;停止喷药后,其抗性都有所下降,其中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最不稳定,培育至30代后,抗性衰退率达到63.54%,对阿维菌素的抗性较为稳定,抗性衰退率为23.30%;再次恢复用药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抗性再度回升,以抗哒螨灵品系的抗性恢复最快,药剂汰选30代后,增长率达到了58.47%,阿维·哒螨灵次之(增长率为38.67%),抗阿维菌素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增长率仅为22.86%。【结论】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不稳定,停止用药后,敏感性易恢复,对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的抗性较稳定,一旦抗性产生不易衰退,故田间应用时应交替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2.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和敏感品系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截形叶螨 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抗哒螨灵品系体内解毒酶活性分析和增效剂与哒螨灵混用的增效作用测定,明确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动态及抗性机理,获得抗性治理的途径。【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培育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微量滴度酶标板测定抗性和敏感品系体内解毒酶比活性、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度(Vmax),再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甲苯酯(TPP)进行增效作用测定。【结果】室内筛选的截形叶螨对哒螨灵产生了抗性,筛选至49代,抗性倍数达到955.25;PBO,TPP和DEM对哒螨灵药剂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相对增效系数分别为95.97%, 85.14%和97.37%;抗哒螨灵品系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较敏感品系显著性提高(P<0.05),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的活性与敏感品系差异不大(P>0.05);抗性品系中的CarE,GSTs和MFO 3种解毒酶的米氏常数(Km)下降,最大反应速度(Vmax)高于敏感品系。【结论】截形叶螨对哒螨灵产生抗性可能与其体内CarE,GSTs和MFO 3种解毒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提高和代谢能力增强有关;3种增效剂(PBO, TPP和 DEM)与哒螨灵混用能提高对截形叶螨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敏感品系(SS)、抗哒螨灵品系(Py-R)体内的自由基和保护酶的变化,探究截形叶螨在药剂和高温的双重胁迫下的应激反应,为叶螨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经哒螨灵和38 ℃高温处理后,测定截形叶螨不同品系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自由基(·O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分析自由基和3种保护酶的变化与药剂和高温双重胁迫的相关性.[结果]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经哒螨灵和高温处理后体内·O2-含量分别是对照的5.5192倍和1.3462倍,SOD活性分别是对照的5.3447倍和7.1052倍,CAT和POD活性也均高于对照.[结论]截形叶螨体内的·O2-、SOD、CAT和POD与哒螨灵药物和高温胁迫有关,Py-R在长期哒螨灵胁迫作用下对保护酶活性的诱导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陕西省苹果园的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种群对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建立了山楂叶螨室内饲养的相对敏感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同时从陕西乾县、礼泉、兴平、澄城、安塞、淳化、凤翔和扶风8个不同地区的苹果园采集山楂叶螨,分析这些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结果】山楂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最高,对毒死蜱敏感性最低;各种群对哒螨灵已产生了13.29~69.63倍的抗性;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已经产生了7.99~46.74倍的抗性;除兴平种群对阿维菌素表现为低抗水平外(抗性倍数7.63),其余种群对阿维菌素表现为敏感或者敏感性下降(抗性倍数1.89~3.94);除扶风种群对毒死蜱抗性水平处于敏感性下降的阶段外,其它7个种群对毒死蜱的均处于敏感阶段;各种群对噻虫嗪均处于敏感阶段。【结论】山楂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对5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各田间种群对哒螨灵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两种药剂已经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药性,除兴平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低抗水平抗性外,其余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毒死蜱和噻虫嗪抗性均表现为敏感或者敏感性下降;田间防治时应该减少哒螨灵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两种药剂的使用,同时注意不同农药的轮换使用,以此延缓山楂叶螨对杀虫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肃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6-9月采自甘肃省8个不同生境的34个截形叶螨种群的518头螨样品进行mt DNA COI基因PCR扩增、测序,并利用MEGA7.0和Dna SP5.0等软件分析截形叶螨不同种群的mt DNA COI基因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在34个截形叶螨地理种群中共获得518条mt DNA COI基因片段,测定片段长度为402 bp,T,C,A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43.2%,10.5%,32.2%和14.0%,A+T含量(75.4%)明显高于C+G含量(24.6%),有明显的A/T偏倚性;核酸多样性性指数为0.0328。共检出12个单倍型,单倍型指数为0.8004,其中,H2出现了14次,分布于5个生态区域,为主体单倍型,占个体样本的41%。单倍型网络中介图表明各单倍型明显聚为5个聚类簇;12个单倍型的NJ系统发育树明显地分为4支,该结果与单倍型中介网络图的结果基本一致。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1~0.08955之间。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JQ(酒泉)种群和HS(合水)种群与其他种群相比分化明显。Mantel检测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的相关性(r=0.043,P0.05)。34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1995,种群间变异比例为1.20%。【结论】甘肃省8个生态区的34个截形叶螨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截形叶螨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还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Ugarov etNikolski)和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的控制能力。【方法】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食时加州新小绥螨的净增值率(R_0=33.236)、内禀增长率(r_m=0.218),大于以截形叶螨为食时的值(R_0=32.458,r_m=0.207),而世代平均周期(T=16.340)和种群倍增时间(t=3.173)小于以截形叶螨为食时的值(T=16.849,t=3.355)。【结论】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食有利于加州新小绥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7.
用经室内诱导的抗溴氰菊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种群与室内饲养多年的敏感种群进行杂交,研究了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交后的显性度(D)分别为0.34和0.35,F1与亲本回交的期望值与实际值在比值是1 ∶1时差异显著,回交平台在35%~45%,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可能是一个以上主基因的不完全显性遗传。生化分析表明,抗性种群的。-乙酸萘酯酶活力与敏感种群的差异显著,这可能是棉铃虫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药性的重要解毒酶之一。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遗传和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力测定显示,抗马拉硫磷品对杀螟松、二嗪磷、异丙威和仲丁威都有明显的交互抗性产生,但对醚菊酯和吡虫啉没有表现出显的交互抗性。抗性遗传研究显示,正交和反交后代F1和F1'的显性值D分别为0.4014和0.3780,说明抗性主效基因是不完全显性的。通过自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的LD-p线观察及与期望曲线比较,证明抗性遗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螨,其抗药性发展严重阻碍了对该螨的科学防控。为了实现田间二斑叶螨对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早期快速检测,本研究拟建立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的特异性等位基因PCR(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PASA)检测技术。【方法】玻片浸渍法测定了联苯菊酯对二斑叶螨不同种群的毒力,克隆了二斑叶螨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S6的DNA片段,基于该片段中包含的抗性和敏感种群中的点突变,建立了PASA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中抗性基因F1538I点突变频率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相比,二斑叶螨北京通县和海南三亚种群均对联苯菊酯产生了抗药性,LC50分别为1 982.6 mg/L和2 767.4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6.0倍和8.4倍;PASA检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中存在杂合子个体,F1538I点突变频率为10.0%,而北京通县和海南三亚种群中该突变频率则分别达50.0%和53.3%。【结论】建立的PASA技术可以快速检测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是否存在与击倒抗性相关的基因点突变,从而判断其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为害多种农作物的世界性重大害螨。本研究旨在明确二斑叶螨不同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抗性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及其表达量变化。【方法】采用药管浸叶法测定了我国二斑叶螨8个地理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并检测其抗性基因突变频率,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高抗种群中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测试的二斑叶螨8个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具有抗药性。北京密云、山东潍坊、海南三亚和湖南长沙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 526.75,481.00,315.25和160.75倍,而北京通县、北京海淀、山西运城和山东泰安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达54.38~136.38倍,处于高抗性水平。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相关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基因Glu Cl的突变频率在各个田间种群中存在差异。北京密云种群中Glu Cl的突变频率最高(91.7%),其次是山东潍坊(66.7%)和海南三亚(63.3%)种群;山西运城种群最低(13.3%),且点突变频率与抗性倍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相对敏感种群相比,高抗性二斑叶螨种群中Glu Cl和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GABAR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普遍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相关基因Glu Cl的点突变及其表达量的降低可能与田间抗药性产生相关;田间防治二斑叶螨应避免使用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11.
朱砂叶螨对不同农药抗药性发展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郭凤英  赵志模 《蛛形学报》1999,8(2):118-121
探讨朱砂叶螨室内种群的抗药性发展状况。实验结果表明,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双甲脒、哒螨灵对于朱砂叶螨种群,只要给予一定的选择压力,经数次用药该螨就会发展对这些杀虫(螨)剂的抗性,且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各品系抗药性呈现上升趋势。在相同条件下,该螨对上述药剂的抗性发展速率不同,4种杀虫(螨)剂抗性发展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氧化乐果、双甲脒、三氯杀螨醇、哒螨灵。  相似文献   

12.
朱砂叶螨抗氧化乐果品系选育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孔明  刘芹轩 《生态学报》1994,14(4):392-396
对采自棉田的朱砂叶螨种群使用氧化乐果选择压(66.67-133.33μl/l)16次筛选后,抗氧化乐果由8、33倍上升到36、93倍。利用此抗性品系(R)和采自河南省固始县的敏感品系(S)杂交和回交,研究了朱砂叶螨抗氧化乐果的遗传方式,正交和反交(SR和RS)F1代的LC-P线介于S与R之间偏向R方,显性系数DSR和DRS分别为0.5679和0.5659,表明抗性是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对F1杂合  相似文献   

13.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 和相对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就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和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进行了研究。室内选育的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与同源的敏感品系杂交、F1代自交、F1代与亲本回交,结果表明:杂交后的显性度(D)分别为-0.64和-0.52,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是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χ2检验证实,可能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杂交F1代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比抗性亲本有所降低,F2代及回交后代三种酶的活性继续降低。种群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有0.84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抗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及螺螨酯混剂的实时定量PCR最优内参基因。【方法】选取5.8S rRNA, α-tubulin, TBP, β-actin, ELFn, RPL13a, GAPDH和SDHA 8个候选内参基因,以GeNorm, BestKeeper和Normfinder 3个软件分析这8个基因在二斑叶螨多重抗性品系中的表达稳定性, 并以筛选的内参基因分析二斑叶螨P450酶系CYP392A亚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经GeNorm, BestKeeper和Normfinder 3个软件综合评价确定ELFn基因为二斑叶螨敏感品系(susceptible strain, SS)和多重抗性品系(multi-pesticide resistant strain, Mp-R)各发育阶段的最优内参基因。以ELFn为内参基因对二斑叶螨CYP392A亚家族16个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多重抗性选育40代后,Mp-R品系卵期CYP392A1表达量显著上调;CYP392A16基因在各发育阶段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S品系相应发育阶段;其他基因表达量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筛选出了SS和Mp R品系中各发育阶段最佳内参基因为EFLn;Mp-R品系CYP392A亚家族16个基因的表达量在幼螨和若螨阶段低于卵与成螨阶段,其中CYP392A16基因在二斑叶螨多重抗性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该结果为二斑叶螨多重抗性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c urticae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性种群。选育至12代,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长到6.72倍,对哒螨灵抗性增长到12.1倍,对甲氰菊酯抗性增长到19.9倍。酶抑制剂和离体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抗性种群的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二斑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的活性增强有关;而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增强可能是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的二点叶螨Tetranychusurticae为敏感品系 ,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喷雾处理 15次 ,其抗性水平分别为 38 5、 479 8和 6 7 3倍。将抗性品系分别与敏感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的结果表明 :抗氧乐果品系的显性系数DRS (R♀×S♂ )为 0 470 0、DSR (S♀×R♂ )为 0 4749;抗甲氰菊酯品系的DRS (R♀×S♂ )为 0 5 15 5 ,DSR 为0 5 2 37;抗四螨嗪品系的DRS为 0 3134 ,DSR 为 0 2 46 6。表明二点叶螨对这 3种药剂的抗性均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在连续 10个月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 ,3个抗性品系的抗药性都有下降 ,抗氧乐果品系的抗性下降最快 ,只有敏感品系的抗性倍数的 3 6倍 ;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性下降较慢 ,为敏感品系的 95 9倍。再经甲氰菊酯、氧乐果、四螨嗪分别连续15次喷雾处理后 ,3个抗性种群的抗性水平又再度回升 ,抗甲氰菊酯品系回升较快 ,抗性为敏感品系的 5 2 3 5倍 ,抗四螨嗪品系次之 ,抗氧乐果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联苯肼酯的亚致死质量浓度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解毒酶系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揭示截形叶螨的代谢抗性及联苯肼酯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联苯肼酯对截形叶螨雌成螨的LC50,应用毒力回归方程计算截形叶螨雌成螨死亡率为10%和30%时联苯肼酯的亚致死质量浓度LC10和LC30,并处理截形叶螨雌成螨,以甲醇水溶液作为对照,测定并分析其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及酶动力学常数(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变化。【结果】比活力与对照相比,LC10、LC30处理后,截形叶螨雌成螨体内CarE、GSTs和MFO的比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且LC30处理组CarE、GSTs(除24 h外)比活力显著高于LC10(P0.05)。酶动力学常数:体内CarE的Km显著减小或无明显变化(P0.05),Vmax显著增大(P0.05),即CarE与底物亲和力增大,反应速率加快;而GSTs和MFO的Km显著增大或无明显变化(P0.05),Vmax均显著减小(P0.05),说明GSTs和MFO与底物亲和力低,反应速率降低。【结论】联苯肼酯对截形叶螨雌成螨体内的解毒酶系有诱导作用,CarE在截形叶螨对该杀螨剂的代谢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对螺螨酯的抗药性,并明确其对7种杀螨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山楂叶螨对螺螨酯的抗性发展趋势及其交互抗性。【结果】用螺螨酯筛选山楂叶螨21代,抗性上升11.65倍;抗性品系对乙螨唑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6.30;对噻螨酮存在负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0.69;对阿维菌素、炔螨特和三唑锡不存在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25、1.78;对哒螨灵和联苯肼酯有产生交互抗性的可能,抗性倍数分别为3.46和2.79。【结论】螺螨酯防治山楂叶螨存在抗性风险,抗螺螨酯的山楂叶螨品系会产生交互抗性,上述结果可为果园科学使用螺螨酯和合理轮换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顺义  岳秀利  王进军  沈慧敏 《昆虫学报》2013,56(10):1152-1159
【目的】 筛选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敏感品系(SS)、 抗阿维菌素品系(Av-R)和抗螺虫乙酯品系(Sp-R)中合适的内参基因, 研究二斑叶螨不同抗性品系CYP392E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RT-PCR)技术, 对二斑叶螨α-tubulin, β-actin, ELFn, GAPDH, 5.8S rRNA基因和SDHA共6个看家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斑叶螨不同品系P450酶系CYP392E亚家族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在二斑叶螨SS, Av-R和Sp-R品系中稳定性最高的内参基因为ELFn。以ELFn为内参基因, CYP392E7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二斑叶螨Av-R品系中显著高于SS品系(P<0.05), 为后者的2.18倍, 而在Sp-R品系和SS品系中差异不显著; 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个抗性品系中均没有增加, Av-R品系的CYP392E4, CYP392E9和CYP392E10基因以及Sp-R品系的CYP392E1和CYP392E9基因相对表达量甚至显著下调, 分别为SS品系的48%, 74%, 65%, 63%和73%。【结论】在二斑叶螨SS, Av-R和Sp-R品系中ELFn为理想的内参基因, Av-R品系CYP392E4, CYP392E7, CYP392E9和CYP392E1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显著变化可能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形成有关, Sp-R品系CYP392E1和CYP392E9基因也可能与二斑叶螨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形成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海南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田间种群对2种新型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施用与烟粉虱的田间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采自海南省6个地点烟粉虱田间种群为材料,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mtCOI)测序及mtCOI PCR-RFLP分子标记对采集种群隐种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2种药剂对各地区田间种群的致死中浓度(LC_(50))。【结果】在海南省6个烟粉虱田间种群中,三亚市吉阳区种群为MEAM1隐种,澄迈县永发镇种群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冲坡镇种群以MED隐种为主的MEAM1(10%)与MED隐种(分别为94.6%和92.9%)混合种群,其他3个田间种群均为MED隐种。与溴氰虫酰胺敏感种群相比,除乐东黎族自治县十所种群已处于低水平抗性(RR:5~10倍),其他5个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RR5倍);所有6个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均处于敏感水平(RR3倍)。【结论】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可作为烟粉虱防控的新药剂,并可作为其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但同时应密切关注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抗性水平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