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管中白细胞等的粘附、聚集问题能够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乃至形成血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内毒素注射大白鼠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电磁水能够减轻内毒素所致的炎症刺激,并能够降低白、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能降低白细胞的渗出,能提高红细胞的电泳率,能抑制血流速度的减慢和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t检验,差异显著(P<0.01)以及差异明显(P<0.05)。揭示电磁水能够提高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负电荷密度,并可以减轻外因(如,内毒素)对体内细胞和血管的损伤。说明电磁水能够改善微循环,维系正常血流和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中文吖啶橙荧光标记技术,结合微循环观察用显微超高速摄录像装置,观察了内毒素对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毒素对大鼠的血压、微血管口径和微动脉血流速度影响不大,微静脉血流速度在滴注内毒素后45和60min下降了16.67%和17.95%(P<0.05);但内毒素能迅速改变微静脉内的白细胞流态,明显增加附壁滚动的白细胞数和粘附白细胞密度指数,经测量同一微静脉内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流速,求得白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的破裂力在5min和15min时下降了25.96%和42.88%(P<0.01),下降趋势持续整个实验过程;说明内毒素能明显地增加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力。由此提示,研究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力增强机制及寻找其抑制因素对改善微循环紊乱、抢救休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几种不同刺激对血管内白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几种刺激引起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变化。方法:本实验采用脉冲电刺激、缺血再灌、内毒素和白介素-8等物理或药物的作用,观察大鼠肠系膜细静脉内白细胞粘附及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粘附之间的差别。结果:缺血再灌、内毒素、内毒素、脉冲电刺激和白介纱-8(IL-8)作用后肠系膜细静脉白细胞粘附数量比正常组明显增多,IL-8用药后30min细静脉内白细胞粘附数量最多、缺血再灌、内毒素、脉冲电刺激后白细胞粘附数量大致相同。结论:缺血再灌、内毒素、脉冲电刺激能诱导白细胞的粘附作用。造成内皮损伤,IL-8诱导白细胞的粘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血管壁剪切应力系统及用于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对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施加剪切应力的系统。通过对系统中的血管内流场分析表明,该系统中的血管段的中间部分作为研究剪切应力对内皮细胞作用,以及研究内皮细胞与其它细胞粘附力的场所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该系统对在体内皮细胞研究发现:当对内皮细胞施加28dyn/cm2的剪切应力时,内皮细胞并未出现暴发性释放前列环素的现象,前列环素释放水平略有升高(0.41±0.05ng/cm2min)以后呈线性下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上(0.17±0.04ng/cm2min)。在28dyn/cm2剪切应力下,受机械损伤的内皮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内皮细胞仍能与较多白细胞粘附,而在正常内皮细胞和去掉内皮细胞的动脉壁几乎无白细胞粘附,说明在内皮细胞受损或动脉粥样硬化时,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附增强  相似文献   

5.
体外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的白细胞-内皮细胞动态粘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一个用于体外研究特定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动态相互作用的方法。利用建立的平板流动小室系统可在体外产生特定的流动剪切力。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装入平板流动小室后 ,以 0 .71dynes/cm2 的流动剪切力把含有吖啶橙染色的白细胞的灌流液导入流动小室 ,由此产生了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动态粘附过程。整个粘附过程通过OlympusIX70倒置荧光显微系统观察 ,同时通过CCD摄象头录像。然后用图象采集卡将录像采集为数字图象并保存。利用针对实验设计的图象处理和分析方法 ,对采集的数字图象进行处理和测量 ,可以得到粘附白细胞的个数和滚动白细胞的速度。通过研究内毒素脂多糖 (LPS)对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促进及地塞米松 (DXM )对该刺激的抑制作用来验证。对于用内毒素脂多糖 (LPS)处理的内皮细胞 ,固定粘附和慢速滚动的白细胞的个数比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 2 3.7倍和 4 .1倍 ,同时白细胞在粘附作用过程中慢速滚动和快速滚动的速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了 2 5 .6 %和 2 6 .1%。而对于脂多糖和地塞米松 (DXM)处理过的内皮细胞 ,上述内毒素引起的影响被显著抑制了。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化学和物理刺激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机制 ,及用来评价各类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肝素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过程中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肝素减轻LI/R损伤的可能机制,为LI/R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本室常规方法复制大鼠LI/R模型,正常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肝素组(H组)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两组动物均于再灌注损伤后2h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黏附、白微栓及微血管壁的完整性(管周出血)等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中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值。结果: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微血管中大量白细胞贴壁、粘附,白微栓形成增多,与I/R组比较,H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流速度(AFV)和微静脉血流速度(VFV)显著下降(P0.01);血浆黏度(ηp)、全血低切还原黏度(Lηre)、全血高切还原黏度(Hηr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沉方程K值(ESRK)、红细胞刚性指数(TK)均显著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EDI)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P-选择素、I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肝素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P-选择素和ICAM-1的水平而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全身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白细胞流变性和细胞粘附分子(CAMs)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DXC-300A型核孔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JYJ-Ⅲ型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36例创伤后MOF患者、31例创伤患者和35例健康人外周血液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MOF患者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粘附率(LAR)、白细胞CD180表达、sICAM—1,sVCAM—1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F=68.45-116.20,q=12.161—21、374,P〈0.001),MOF组死亡者各指标变化较存活者更明显(t=6.920—11.665,P〈0,001)。MOF患者LFI和LAR与sICAM—1,sVCAM—1和白细胞CD18表达呈正相关(r=0.691~0.844,P〈0.001),LFI与LAR呈正相关(r=0.771,P〈0.001)。结论:白细胞流变性和CAMs水平异常参与了MOF的发生,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浆对内毒素休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淋浆组,以颈静脉注射LPS(15 mg/kg)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造模15 min后,淋浆组自颈静脉注射正常淋浆(占全血量1/15),观察对平均动脉血压(MAP)、回肠下段肠系膜微循环、细静脉壁白细胞粘附数、血浆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含量的影响。结果:正常淋浆可防止内毒素休克的MAP进行性下降,解除肠系膜微血管的病理性缩窄,减少白细胞在细静脉壁的粘附,改善微循环的流态,降低血浆P-选择素和ICAM-1的水平。结论:小量正常淋浆对LPS攻击导致内毒素休克的微循环障碍和低血压均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其机制与减少细胞粘附分子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降纤酶是国产蛇毒类新型溶栓抗凝药物 ,它是采用高科技分离提纯的单一组份酶制剂 ,能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减少血小板粘附聚集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 t- PA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 ,降低 PAL - I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 l) ,使形成的纤维蛋白很快被清除 ,并能抑制红细胞聚集 ,缩短红细胞通过时间 ,从而起到降低全血粘度 ,改善微循环 ,加速血栓溶解 ,使阻塞的血管再通和防止血管再栓塞的作用。而抗栓酶 - 3号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年 ,具有抗凝、溶栓、去纤、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等作用。我院于 1 998~ 1 999年联合应用降纤酶与抗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压力二氧化碳气腹对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8只雌性健康实验兔按气腹压力随机均分为三组:气腹压0mmHg组(Ⅰ组)、气腹压10mmHg组(Ⅱ组)和气腹压15mmHg组(Ⅲ组)。每组兔均在不同的压力下接受气腹1h。在二氧化碳气腹前5min(T0)、气腹后30min(T1)、气腹后60min(T2)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并记录在相应时点的上述参数值。结果:气腹后30min、60min,Ⅱ组与Ⅰ组比较,HR、MAP、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著增加(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显著下降(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各参数变化更为显著(P〈0.01)。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气腹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二氧化碳气腹后血液流变性减弱;虽然HR、MAP增加,但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