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愈来愈多的单位利用血小板聚集实验,探讨血小板在某些血管、血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或作为研究中西结合活血化瘀治则的一种手段,观察活血化瘀药的疗效以及阐明药物的作用原理。临床上还可借助该法协助诊断某些血小板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研究血小板聚集的最理想方法应在体内系统,因为(1)血液在其正常容器——血管内,聚集反应可在生理温度、压力及流量等条件下进行;(2)无需加抗凝剂,可避免抗凝剂干扰;(3)其它血液细胞“照常工作”,能保持红、白细胞等对血小板的影响;(4)所有的血小板都能参与反应。如制备富有血小板血浆(PRP),  相似文献   

2.
川芎嗪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祖国医学对其活血化瘀作用早有所知。其化学结构已查明,并有合成制品在市上销售。 临床试用表明,川芎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有效。本文研究证明,川芎嗪在体外对由诱导剂二磷酸腺苷、胶原、凝血酶诱导所致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强烈抑制作用,同时也能抑制血小板丙二醛的生成。对外源性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则无抑制作用。川芎嗪能加强家兔动脉环保温液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给家兔静脉注射大剂量花生四烯酸钠盐,可使动物突然死亡。但如预先注射川芎嗪,则可使动物得到一定保护。  相似文献   

3.
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或能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方法,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关注点.不断发展成熟的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深入开展高质量的血小板病生理特征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血瘀证实质与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化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临床治疗中医血瘀证的主要药物——活血化瘀中药不少具有抗血小板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作用,但缺乏明确的作用靶点.冠心病、血瘀证及血小板功能状态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采用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冠心病血瘀证活化血小板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分析其功能不仅对阐明活血化瘀抗血小板中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此类新药开发及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本研究对近年来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探索应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4.
冠心Ⅱ号是根据“活血化瘀”治则所拟定的方剂,由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降香组成。该方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表明,具有降低实验性家兔血脂,对抗大鼠心肌缺血和增强缺氧耐力以及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等作用。随着对血小板形态、生理、生化的深入研究,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功能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在血小板药理研究方面,乙酰水杨酸、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双嘧啶类等血小板功能抑制药(platelet-suppressive agents)试用于冠心病、心肌梗塞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白藜芦醇甙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内钙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研究白藜芦醇甙(polydatin,PD)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应用Bom比浊法和Grynkiewicz方法分别测定PD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内钙水平的影响。PD在体外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lrasphate,ADP)诱导的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5.13及10.0μmol/L;5、10和20mg/kg的PD静注均明显降低兔血小板聚集率,且呈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PD明显减少兔洗涤血小板内钙释放及外钙内流,本实验说明PD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机制与其降低血小板内钙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聚集的药理性解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家绮  张之南 《生理学报》1989,41(5):482-488
在进行中的不可逆聚集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解聚剂,测定其解聚程度。以一系列作用机制不同的血小板解聚剂对ADP、胶原、花生四烯酸、U_(46619)(血栓素A_2类似物)、PAF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的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作用得以维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机制的参与,并和促聚剂种类有关。维持ADP诱发的聚集,需要外源性Ca~(2 )及细胞内Ca~(2 )的动员。PAF U_(46619)和花生四烯酸诱发的聚集作用的维持也需要细胞内钙的动员。但是胶原诱发的聚集作用的维持,有除Ca~(2 )、ADP以外的其他途径。维持持续的聚集并不依赖于血小板TXA_2(血栓素A_2)的持续合成,钙调节蛋白在血小板的持续聚集中起重要作用。钙调蛋白抑制剂都是有效的血小板解聚剂。各种血小板解聚剂的拮抗效果取决于(1) 采用促聚剂的种类、(2) 加入解聚剂时血小板聚集的时相、(3) 解聚剂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抗血小板药物虽能有效缓解血栓形成,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大量研究发现,多种天然生物活性肽存在抗血小板激活、聚集等活性,且安全有效、来源广泛、副作用小。本文首先介绍了血小板激活的不同机制,再对近年发表的抗血小板活性肽的来源、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以及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抗血小板肽作为膳食补充剂用于功能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紫锥菊提取物及酚酸化合物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采用Born比浊法,以聚集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为指标评价。同时采用分子对接方法,选择凝血因子V(F5)、凝血因子VIII(F8)及凝血因子XI(F11)与酚酸类化合物进行虚拟对接,研究其抗血小板聚集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表明化合物S-1~S-10及其提取物对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S-6与靶点的结合位点更多,选择性更强。紫锥菊中酚酸类化合物及其提取物在体外均显现出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紫锥菊体内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实验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为诱导剂,探讨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采用ADP静脉注射致小鼠肺栓塞方法以及下腔静脉结扎致大鼠静脉血栓方法,考察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对经口给药的对羟基苯甲醛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对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半数抑制率(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2mmol/L,对PAF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能明显降低小鼠肺栓塞死亡率,并显著对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形成。说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在体外、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经口给药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LD50)为1.23 g/kg。  相似文献   

10.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TMV)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狗、家兔、豚鼠)血小板的活化,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强度与加入TMV的量有关。豚鼠血小板对TMV最为敏感,TMV引起豚鼠、家兔、狗和人的血小板聚集的最低剂量分别为0.6、12.5、2.0、2.0μg/ml。EDTA抑制而肝素不影响TMV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TMV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伴有5羟色胺的释放,引起家兔血小板5羟色胺最大释放(72%)的TMV剂量为100μg/ml。TMV还可以诱导血小板血栓恶烷A_2的形成。阿斯匹林能阻断TMV诱导的血栓恶烷A_2的生成,但并不抑制TMV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提示TMV可能通过不依赖于血栓恶烷A_2的途径活化。初步结果表明TMV是研究血小板生理机制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1.
王辉  黎肇炎  黄江南 《蛇志》2008,20(2):91-93
目的 研究广西眼镜蛇中提取的L-氨基酸氧化酶(L-amino acid oxidase)在人体外及家兔体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用比浊法测定广西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AA)在人体外及家兔体内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 实验中,能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广西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在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治疗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IIb/IIIa 受体的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目 前的研究发现,多种新型多肽能与 GP IIb/IIIa 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分类综述含有或类似 RGD 序列和非 RGD 序列的新型抗血小板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起因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活性氧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进而引起血小板形变、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以及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的聚集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过度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相关疾病。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常见诱导剂活化血小板的机制进行详尽阐述,为预防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何坎  刘怀琼 《生理学报》1990,42(6):591-594
大肠杆菌 O55B5内毒素在体外可抑制人血小板自发性聚集,并使血小板内 cAMP、钙调素明显增高,但对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无作用,也不能引起血小板致密颗粒和α-颗粒的释放。此外还观察到内毒素组无血小板上清液中5-HT 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5.
魏海燕  史宏伟  张媛 《生物磁学》2011,(7):1391-1393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可经各种途径被激活,导致α-颗粒释放,发生粘附、聚集、收缩、释放等反应,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在围体外循环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对血小板进行功能性保护,而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使血小板避免体外循环的打击,得到数量和功能的双重保护。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可经各种途径被激活,导致α-颗粒释放,发生粘附、聚集、收缩、释放等反应,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在围体外循环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对血小板进行功能性保护,而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使血小板避免体外循环的打击,得到数量和功能的双重保护。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兔体内、外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内cAMP水平降低。山莨菪碱能抑制内毒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水平。山莨菪碱提高血小板内cAMP 的作用可为β-受体阻断剂心得舒阻断。  相似文献   

18.
L—精氨酸L—门冬氨酸盐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YY  Wang JY  Fu YL  Wang C  Peng SQ 《生理学报》2001,53(4):303-306
用血小板聚集、粘附、释放实验和出血时间测定观察L-精氨酸*L-门冬氨酸盐(DR)对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DR15mg/kg静脉给药,可明显抑制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P<0.01);15mg/kg单次口服给药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其药效可持续8h以上(P<0.01);DR7.5、15、30mg/kg灌胃给药(Bid×3.5d),可明显抑制ADP、胶原或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P<0.01),并延长出血时间(P<0.05)。DR30mg/kg可明显抑制大鼠血小板粘附,并促进血管内皮释放前列环素(PGI2),但对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血拴素(TXA2)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发现,DR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这些作用部分是由于DR增加了血管内皮PGI2的释放。此结果为血小板功能的调节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9.
褐藻酸钠硫酸酯对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藻酸钠硫酸酯(Sodium Alginate Sulfates SAS)是以褐藻酸为原料经磺化、酯化而成的硫酸酯多糖的钠盐系列物(Ⅰ、Ⅱ、Ⅲ、Ⅳ)。本文研究了SAS对兔和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SAS静注5mg/kg能够显著降低高切、低切下的全血比粘度,降低血细胞压积,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红细胞沉降率,从而改善血液的流变特性。实验中还发现,SAS体内外均可缩短大鼠红细胞电泳时间,体内还可以缩短大鼠血小板电泳时间,而体外则可延长血小板电泳时间。SAS体外可诱导兔、大鼠血小板聚集,能够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则无促进作用。结果提示:静注SAS能够改善血液的流变特性,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间的粘附和聚集,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抗血栓作用。同时还提示,SAS在体内循环和代谢的过程中,结构可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其体内、体外的作用特征出现了相对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LSA引起信号传递以及PLC 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的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配体-受体结合及血小板聚集和分泌实验,研究LSA诱导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及参与的信号分子。结果:LSA引起了整合素Ⅱb 3上LIBS表位表达明显增加,PLC 2可能以一种酪氨酸活化依赖性的方式参与了这种信号传递。结论:LSA引起的信号传递是由β3介导的,并且LSA可引起不依赖于聚集的活化剂的分泌,而这些活化剂能引发聚集依赖性Ⅱb 3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