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米根霉菌球特性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考察了接种量、蛋白胨和CaCO3浓度对菌球特性(形态、大小、密度和内部结构)的影响,并结合菌球内部结构深入剖析了菌球特性对乳酸发酵的影响。【方法】将孢子液接入到含不同蛋白胨和CaCO3浓度的种子培养基,控制不同的初始孢子浓度,培养36 h,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菌球内部聚集形态结构分析,并进行乳酸发酵。【结果】结果表明,接种量是影响菌球形成以及大小的重要因素,接种量越大,菌球直径越小;蛋白胨浓度对菌球密度影响最大,浓度越高密度越大;CaCO3浓度主要影响孢子萌发以及菌丝分枝频率。【结论】菌球密度是影响乳酸产量最显著的因素,低密度的菌球易形成较薄外层和内部菌丝松散或者中空的结构,乳酸产量低,乳酸产量随着密度而增加,当密度增大到50-60 kg/m3时,菌球内部形成外层较厚且紧密程度分布均一和内部较为松散的结构,此时乳酸产量最大;当密度过大时,菌球内部结构致密,影响传氧传质,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灵芝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与胞外多糖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灵芝菌体形态在发酵过程存在由丝状体(0-48h)到球状体(48h以后),再到部分丝状体的转变(72h开始)。以葡萄糖,玉米粉、酒糟、酵母膏和麸皮为碳源和氮源时的实验结果表明:菌球直径小,数量多,松散和丝状体比例高,有利于胞外多糖的形成。较高的摇瓶转变速和接种量有利于多糖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研究阿魏蘑菌体形态与漆酶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玻璃珠的添加可改变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漆酶产量在球状菌体条件下高于丝状、絮状菌丝:直径分布在0.2~0.4 mm范围的菌球对漆酶的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适合的葡萄糖、玉米粉和麸皮添加量,对直径在0.2~0.4 mm范围的菌球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添加惰性载体同样可以控制菌球的直径分布,但对漆酶的合成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VC二步发酵新组合菌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组成一新组合菌系 ,其摇瓶发酵转化率较原菌系提高 4 .83% ,且具有耐受高浓度 (10 % )山梨糖的特性。在 4m3 发酵罐中 ,连续 4批发酵平均转化率较对照菌系提高 8.16 % ,周期缩短 2 3.7%。新菌组合系的发酵转化率与玉米浆浓度成正相关性 ,尿素浓度x2 =1.4 5 % (g/ 10 0mL)时 ,转化率达最大。  相似文献   

5.
就维生素C微生物一步发酵方法进行了探索,构建了酮古龙酸杆菌、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芽孢杆菌三菌混菌一步发酵的方法。研究发现,植物内生芽孢杆菌可以与酮古龙酸杆菌配合,促进酮古龙酸杆菌生长和产酸。在有山梨醇存在的条件下酮古龙酸杆菌及其伴生菌能够快速地生长增殖,植物内生芽孢杆菌在发酵的10h中不断消耗山梨醇。5L的发酵罐中,酮古龙酸杆菌、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植物内生芽孢杆菌三菌混菌一步发酵在恒定的30℃温度,600r/min搅拌速度和1.5vvm通气条件下,补料发酵过程中醇酸质量转化率达到了81.89%,在分批发酵过程中,醇酸质量转化率达到了87.90%,进一步优化了维生素C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通过优化胞磷胆碱底物浓度的发酵条件,提高酿酒酵母发酵菌浓及胞磷胆碱转化率.分别以胞苷酸、磷酸胆碱、硫酸镁和乙醇等底物和反应关联物质诱导酿酒酵母,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优化发酵条件.优化后,酿酒酵母C401菌株摇瓶培养的菌浓为70 g/L,胞磷胆碱转化率为53.3%,比诱导前提高了33.5%.30 L发酵中菌浓可达90.5 g/L,胞磷胆碱转化率为59%.  相似文献   

7.
未曾包被输卵管分泌物的卵球,即无胶膜卵球,在授与高浓度精液(0.9—3.8×10~8个精子/毫升)条件下,并不能受精,从而进一步证实,输卵管分泌物是卵球受精的必要因素。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未曾接触输卵管分泌物的体腔卵球和体外排出卵球的卵黄膜中,有许多纤维束(直径1200—1500A),纵横交织。在输卵管中运行时,卵球外周包被输卵管分泌物。输卵管各部分(直部、卷曲前部和卷曲部)分泌物中,都含有松散卵黄膜纤维束的因子,经其作用,卵黄膜纤维束松散成微纤维(直径50一70A)。卵黄膜纤维束松散程度与胶膜作用时间的长短呈现正的相关性;卵黄膜纤维束松散程度与卵球受精率可能亦具有正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目的产物R-(+)-2-(4-羟基苯氧基)丙酸(D-HPPA)的产量,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合成D-HPPA的影响。[方法]在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和全细胞催化三种生物合成方式中,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浓度以及添加时间对D-PPA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固态发酵中添加0.5%的斯盘-80,液态发酵及全细胞催化中添加2.5%的斯盘-80均取得较高的D-PPA转化率,分别为99.64%±0.47%、60.60%±0.85%和54.50%±0.69%。在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方式中,发酵48 h时添加表面活性剂结果均为最佳,且表面活性剂添加时机与D-PPA一致。[结论]在三种生物合成方式中添加斯盘-80均能提高D-PPA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从捣碎大麦芽的增菌培养液表面的悬浮物中发现很多细菌芽孢。纯化后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乳酸旋光性测定等表明,此菌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产芽孢,周身鞭毛,产物为DL-乳酸,系同型乳酸发酵类型。再经乳酸发酵试验,50℃发酵120小时,以葡萄塘为碳源,对葡萄糖的转化率为86.5%。以玉米糖化液为碳源,对糖的转化率为85.2%。  相似文献   

10.
Vc 二步发酵中的微生物生态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Vc二步混合菌发酵中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与巨大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株混合菌在发酵中可形成一种协同共生,促进2-酮基-L-古龙酸产生;二菌协同共生的过程及条件不同,促进产酸能力亦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二菌协同共生,优化环境因子可显著改善二菌协同共生效率,并提高醇到发酵转化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Vc二步混合菌发酵中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与巨大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株混合菌在发酵中可形成一种协同共生,促进2酮基L古龙酸产生;二菌协同共生的过程及条件不同,促进产酸能力亦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二菌协同共生.优化环境因子可显著改善二菌协同共生效率,并提高醇酸发酵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菌丝粗壮、分布均匀的菌球可提高赭曲霉11α羟基化的效率.控制赭曲霉菌球直径的平均大小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培养温度、装液量、以及转速等因素而达到.通过正交分析,确定培养温度为30 ℃,按孢子悬液浓度为108个/mL接种,装液量为50 mL/250 mL三角瓶,摇床转速为200 r/min时,菌球达到最佳直径2~3 mm之间...  相似文献   

13.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1简介 隐球菌属在真菌分类学上归人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两种隐球菌的无性繁殖体均为无菌丝的单芽孢酵母样菌,在体外为无荚膜或仅有小荚膜,进入人体内后很快形成厚荚膜,有荚膜的隐球菌菌体直径明显增加,致病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实验充分利用混合菌系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混合发酵的优良特性,通过在发酵过程中间歇流加L-山梨糖的方法,实现了在自动控制温度、pH和溶氧的条件下,高效发酵L-山梨糖生成2-酮基-L-古龙酸(2-KLG)的目的。结果表明:当将L-山梨糖的终浓度调高到14%(w/v)时,2-KLG产量为130mg/mL左右,转化率达90%,发酵周期40—60h之间。结论:发酵过程中间歇流加L-山梨糖可以解除高浓度糖对产酸的抑制作用,提高了糖的转化率,但是发酵周期略有延长。  相似文献   

15.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产PHB重组大肠杆菌中的引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 (vgb)采用插入染色体的方式引入产聚 β 羟基丁酸酯(PHB)重组大肠杆菌VG1 (pTU1 4)中 ,以从分子水平上提高克隆菌对氧的利用率 ,解决PHB发酵生产过程中的供氧矛盾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一氧化碳差光谱分析明表 ,vgb基因可以在VG1 (pTU1 4)中成功表达 ,且其表达量受溶氧水平的调控。Vgb基因的引入可以同时促进菌体生长和PHB产品的积累 ,且溶氧水平越低 ,VHB表达量越高 ,这种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混菌发酵改良棉粕蛋白工艺及协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筛选到的Aspergillus niger P1和Bacillus subtilis H1混菌发酵改良棉粕蛋白,以提高其利用率。结果表明,混菌发酵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棉粕 40 g,硫酸铵0.2%,麸皮15%,含水量50%,接种量 15%,同时接菌且两菌接菌比例(A.niger P1 ∶ B.subtilis H1)为2 ∶ 1,发酵温度30 ℃,pH约为6.0,发酵时间 60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棉粕小肽含量可提高至18.36%,平均肽链长度可降至4.23,体外消化率可提高至88.59%,显著提高了改良棉粕蛋白的效果。在相同发酵条件下比较单、混菌发酵过程的各营养指标发现:A.niger P1可分泌丰富的酸性蛋白酶,B.subtilis H1可分泌丰富的中、碱性蛋白酶,混菌发酵各种蛋白酶的活性显著提高。混菌发酵将大多数大于1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降解为1~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菌发酵。两菌株具有很好的"协同性",可充分利用棉粕基质,协同改良棉粕蛋白。  相似文献   

17.
新组合菌系氧化葡萄糖酸杆菌SCB329-苏芸金芽孢杆菌SCB933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的转化活力且具有极强的抗杂菌污染的特性。在一次投糖分批发酵的基础上,探索在控制溶氧、pH、温度等条件下,分批加入L-山梨糖发酵生产2-酮基-L-古龙酸新工艺。采用新工艺,既充分利用了菌系的优良特性,又避免了高糖浓度可能对菌系造成的不良影响。L-山梨糖最终浓度达到14%(w/v),产酸120—135g/l,转化率90%左右,发酵周期40—65h。  相似文献   

18.
分别考察C.acetobutylicum 810705、810706以不同浓度的麸皮和玉米粉添加物作为营养元素,纤维二糖直接进行丙酮丁醇(ABE)发酵的结果,发现2株菌对于玉米粉和麸皮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C.acetobutylicum 810706转化率较高。纤维二糖ABE发酵工艺条件表明:玉米粉添加量为总糖含量的30%、底物糖质量浓度60 g/L,pH 6.5、温度35℃时,C.acetobutylicum 810706转化率达到37.38%,总溶剂质量浓度22.43 g/L,比葡萄糖、木糖ABE发酵转化率高。模拟纤维素酶水解产物配制混合糖培养基,其溶剂转化率较单独的葡萄糖、木糖发酵的转化率高,为34.95%。对比纤维素酶水解条件,C.acetobutylicum 810706具有优良的纤维素酶水解同步糖化ABE发酵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武香一号香菇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原有培养基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碳源和氮源配方,确定最佳浓度、合适的碳氮比.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武香一号香菇液体摇瓶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15%、麦芽糖1.5%、酵母浸粉0.7%、麸皮3%、KH2P04 0.3%、MgSO4·7H2O0.2%、琼脂0.2%;并研究了香菇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菌丝球数量及形态、摇瓶总重、pH值、多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绘制该菌发酵产糖的过程曲线,确定最佳发酵时间为11d.结论:菌丝生物量与摇瓶质量变化随发酵时间变化规律的一致性.摇瓶质量变化可以作为发酵终点判定的一个指标,简单易行,且不易染菌.  相似文献   

20.
以谷氨酸生产菌天津短杆菌(Brevibacteriumtientsinens)T6-13为出发菌株,经菌体或原生质体紫外线(UV)、氯化锂、香豆素等多因子诱变和高温驯化,选育出琥珀酸、生物素营养缺陷型,耐高糖、耐高谷氨酸又不利用谷氨酸,且温度适应范围大(既可在常温32-38℃发酵,又可在高温36-42℃发酵)的突变株GMH-908。以淀粉糖为碳源,生物素亚适量,摇瓶常温发酵产酸95g/L以上,高温发酵产酸74.9g/L,比出发菌株T6-13分别提高26.67%和22.99%;工业生产常温发酵月平均产酸85-88g/L,转化率52-54g%,单罐最高产酸108g/L,转化率58%;高温发酵产酸达76.5g/L,转化率4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