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医院骨科医师和管理者对3D打印技术在骨科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伦理性的感知。方法 对上海市4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所有骨科临床医师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或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邀请4名骨科专家进行定性访谈。结果 3所被调查医院在骨科领域应用了3D打印技术,但使用量有限。被调查的医师和管理者认为:骨科3D打印主要优点是手术时间短、增加手术便利性和手术成功率高,主要缺点是费用高且价格昂贵、缺乏相关规范标准和整个过程相对复杂且耗时长。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长期评价,骨科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需要规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省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概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12月江苏省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信息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果 (1)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高发地点主要为住院病房、门诊和急诊;(2)高发科室为骨科、普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以及妇产科。结论 完善报告制度,强化主动上报意识;丰富报告系统功能,提升统计分析水平;加强高危科室风险防范,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比较研究馆藏标本和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确认Dalbergia beddomei Thoth. 在小叶数目和毛被状况、荚果大小等方面的特征变异式样与锈红黄檀D. rubiginosa Roxb. 相同,两者为同种植物,因此予以归并。  相似文献   

4.
李明  马飞  陈晓娟  王锐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12):2153-2162
为了解盐渍化土壤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选取盐渍化荒地(CK)、水旱轮作12年玉米地(PD12Y)、连续种植12年水稻地(P12Y)、水旱轮作12年水稻地(DP12Y)以及连续种植12年玉米地(D12Y)的土壤,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变形菌门是研究区所有土壤中最为优势的菌群,占21.25%~46.87%;其次为芽单胞菌门,占7.10%~25.36%,其丰度在盐渍化荒地(CK)组最高(25.3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96.28%~257.18%(P<0.05);第3大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占5.30%~18.87%,放线菌门在CK中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105.00%~261.51%(P<0.05)。(2)在属水平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盐渍化土壤中耐盐性的Salinimicrobium、unidentified ActinomarinalesCandidatus entotheonella等显著下降(P<0.05)。(3)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全磷在PD12Y和D12Y处理中最高,其中碱解氮在D12Y处理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全磷在PD12Y处理组最高(P<0.05);速效磷在PD12Y处理组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土壤pH(P<0.05)、电导率值、含水量在PD12Y处理组最低。(4)冗余分析(dbRDA)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总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采用ITS1序列分析的手段,对来自Dekkera/Brettanomyces/Eeniella的15株菌株进行了分子分类学的研究。研究结果支持4个Dekkera/Brettanomyces种类的确认:D.anomala/B.anomalus,D.bruxellensis/B.bruxellensis,D.custersiana和D.naardenensis,以及把E.nana合并于Brettanomyces属的建议。此外,研究也揭示了I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2007—2009年全国监测点医院的药物使用状况。方法 根据全国监测点医院的用药数据,采用金额分析和数据汇总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监测点医院的购药总金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各个省市的增长速度有所区别。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用药连续3年位列前3名。结论 随着医疗市场的扩大,药品消耗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用药结构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大型综合医院效率。方法 采用DEA的CCR模型、BCC模型进行年度分析,再采用Malmquist指数进行跨期分析。结果 在所研究的22所大型综合医院中,2006—2007年有68.2%的医院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2006—2007年,63.6%的医院生产率变化主要是受到技术变化的影响,13.6%生产率变化是受到效率变化的影响,其他变化则是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共同作用。结论 研究期间,22所大型综合医院纯技术效率基本稳定,多数医院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生产率主要受技术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对北京汉族D3S1358、vWA、FGA、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13S317及D7S820等9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利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及毛细管电泳自动荧光检测的方法,对236名无关个体获得9个STR基因座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计算了各基因座的杂合度(H)、个人识别能力(DP)、偶合率(PM)、非父排除率(EPP)和多态性信息总量(PIC)等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表明,这9个STR基因座多态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人类遗传分析及法医学中的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  相似文献   

9.
光周期可影响鹿角脱落和新茸再生,麋(Elaphurus davidianus)冬至解角,冬季持续的光照时长改变对鹿茸生长速度、角形态发育及夏季的繁殖溢出效应尚未见相关报道。依托北京麋鹿苑2018年出生的同父异母雄性麋鹿12头,于2021年11月-2023年3月进行光照时长处理实验,依次分组为:自然光照(对照组)、缩短光照2h、延长光照3h和6h;记录实验麋鹿解角日期,红外测量新茸再生速度,测定脱落的麋角形态参数,并持续追踪记录翌年发情期等级序位、打斗、交配、繁殖绩效等参数。结果显示:持续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提前(8.5±0.4)d、缩短2.93cm(P < 0.01,n=3)、减轻9.81g(P < 0.01,n=3);延长3h光照(10L∶14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推迟(10.5±0.3)d、增长5.47cm(P < 0.01,n=6)、增加18.64g(P < 0.01,n=6);延长6h光照(12L∶12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推迟(13.5±0.6)d、增长10.43cm(P < 0.01,n=6)、增加44.31g(P < 0.01,n=6)。光照时长对麋角切片重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 < 0.01,n=6),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减轻(0.1230±0.0561)g/片;延长光照3h(10L∶14D)、6h(12L∶12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增加(0.1200±0.0318)g/片、(0.3133±0.0618)g/片;冬季延长光照可明显增加夏季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和爬跨时长,增加发情持续天数、累积持续时间,增加查验母鹿发情、维护领地和圈群次数,提高交配成功率。综上所述,麋角脱落与光照时长之间密切相关,冬季持续光照时长变化对麋角脱落日期及繁殖产生了溢出效应,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不同光照对麋角脱落及新茸再生多样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可指导鹿科动物鹿茸产量提高、育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类胡萝卜素在耐辐射奇球菌辐射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中类胡萝卜素的生化合成基因及其在该细菌抗辐射机制中的生物学作用,通过有机溶剂提取及LC-MS技术分析了D. radiodurans所产类胡萝卜素物质的主要组分,运用PCR及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对该菌中类胡萝卜素生化合成途径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crtB)及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hytoene desaturase,crtI)基因进行了缺失突变,通过表型观察及HPLC定量分析突变株所产类胡萝卜素的组分变化确证突变株构建成功.野生株及crtBcrtI基因缺失突变株对电离辐射和H2O2的敏感性差异比较分析显示,和野生株相比,两种突变株对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和不同浓度H2O2的敏感性更强.crtBcrtI基因功能研究表明,这两个关键性合成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株不能催化合成类胡萝卜素生化合成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体——番茄红素及一系列下游产物.通过λ原噬菌体紫外线诱导系统、电子自旋共振 (ESR)及DMPO自旋捕集技术,分别在体内和体外评价了其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类胡萝卜素对超氧阴离子(O2·)及羟自由基(·OH)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探究D. radiodurans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和生物学功能,及类胡萝卜素在D. radiodurans抗辐射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直接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骨科3D打印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非对照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分析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无对照研究分析显示:螺钉穿破皮质发生率为3.83%(按螺钉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为2.13%,手术感染发生率为0.28%,假体问题发生率为0.79%,平均手术时间为139.23分钟,部分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与有对照研究的结果相似。结论 虽然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有一定价值,但其推广还需经济学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3D打印技术骨科临床应用的效应。方法 通过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比较3D打印技术与传统常规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的效应。 结果 对25篇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显示,3D打印技术可减少骨科手术时间(26分钟左右),降低术中出血量(77毫升左右),提高植钉准确率或成功率(为传统常规技术的2.10倍),但未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3D打印技术骨科临床应用的短期效应总体较好,但在我国骨科临床应用应谨慎发展。  相似文献   

13.
3D打印(3D printing)是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的一项技术。由于3D打印具有灵活和精密的特点,这一技术已经在军工、航天等制造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3D打印的独特优势,该技术也可以在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文概述了3D打印技术以及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花特征进化研究,同时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前,比较复杂的股骨远端C3型骨折和膝外翻的矫形手术都需要应用到独立的股骨内侧接骨板。以往术者都是将对侧股骨的外侧接骨板进行预弯曲,以达到贴近骨骼自然形态的目的,而这种冷变形会改变接骨板的金相结构,进而破坏接骨板的生物力学,接骨板螺钉孔的位置有时也会影响到骨折的愈合情况。与传统制造技术相对比,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不必事先制造模具,不必在制造过程中去除大量的材料,也不必通过复杂的锻造工艺就可以得到最终产品,更适合于难加工材料的制造、外形设计检查、装配检验和快速反求工程等。本文将股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的个性化设计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从接骨板的应用、3D打印技术的现况及其应用于制作股骨远端内侧个性化解剖型接骨板的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Advances in catheter-based interventions in structural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have mandated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three-dimensional (3D) visualisation of complex cardiac anatomy. Despite progress in 3D imaging modalities, the pre- and periprocedural visualisation of spatial anatomy is relegated to two-dimensional flat screen representations. 3D printing is an evolv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where computerised digital surface renders are converted into physical models. Printed models replicate complex structures in tangible forms that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can use for education, preprocedural planning and device testing.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different steps of the 3D printing process, which include image acquisition, segmentation, print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We also examine the expanded applications of 3D printing in the catheter-based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structural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hile highlighting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this technology in terms of segmentation, model accurac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Furthermore, we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resources needed to establish a hospital-based 3D printing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16.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a layer‐by‐layer deposition technology, has a revolutionary role in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As an emerging advanced fabrication technology, it has drawn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advantages including the freeform construction and controllable 3D structural prototyp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3D‐print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EESDs), which bridge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futur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asic 3D printing systems and material considerations are described to provide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print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EESDs. The performance metrics of 3D‐printed EESDs are then given and the relate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Next, the recent advances of 3D‐printed EESDs, including sandwich‐type and in‐plane architectures, are summarized. Conclus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with some unique challenges and important directions are then discussed.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with the help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will be greatly promo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置钉技术用于寰枢椎不稳椎弓根置钉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病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个体化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模拟置钉,获取最佳置钉点、置钉角度等个体化置钉数据,并于术中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通过CT扫描评价置钉准确性,测量术前、术后患者寰齿间隙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颈延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固定效果、稳定性、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采用3D打印辅助置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复位及内固定效果满意。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29枚完全在椎弓根内,置钉准确率为93.5%。寰枢椎较术前明显复位,术后寰齿间隙、颈延角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3D生物打印技术是应用包含生物材料与活细胞在内的生物墨水来构造生物医学产品的技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3D打印的组织是静态的,而人体的组织则处于实时动态之中,并且随时能够发生形态及性能的变化,要提高体外环境与体内真实环境的吻合度,就需要一种能够模拟这种动态过程的体外组织构建技术。4D打印概念的提出,给实现这种复杂技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4D打印可理解为“3D打印+时间”,在3D打印基础上,4D打印应用一种或多种对刺激具有响应的智能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相应的刺激下改变它们的形态、性能及功能,以满足多种需求。本文重点关注4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应用领域,为该项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及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患者脊柱的立体实物模型,并探讨其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9月~2017年8月的15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采集患者的薄层CT扫描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实物模型,术前模拟置钉、模拟截骨,完善术前规划,并按照术前计划进行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按照根据术前3D打印模型制定的手术方案完成手术,术中置钉顺利,置钉准确率为93.6%。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为术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立体、即时的影像资料,能够完善术前规划,提高置钉准确率,降低手术风险,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