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国产松属(Pinus)23种4变种4变型的针叶,进行了横切面及表皮结构的比较观察与描述,并综合列成检索表,以便从针叶解剖结构上来鉴别松属各种。综合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在横切面上可以将松属气孔分为红松型(单维管束亚属型)及油松型(双维管束亚属型);而此等气孔的外形与其“连接细胞”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表皮上可以根据气孔周围的副卫细胞的数目与形状,以及气孔间“连接细胞”两边有无石细胞存在,而可明显的区别松属的两个亚属。其他如皮下层的类型、树脂道的位置与数目、内皮层的性貭等,也可作为亚属内区分种的重要依据。另外,并讨论了白皮松针叶的解剖特征,认为此系反映出了松属二亚属之间的自然连系。细叶云南松针叶内维管束由两个合并为一个,可能是由于长期适应于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而产生的变化。广东松P.wangii Hu et Cheng var.kwangtungensis(Chun)Cheng et Y.W.Law应恢复为P.kwangtungensis Chun。而黄山松与台湾松的分合问题,则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角质层是表皮细胞壁表面的一层不透水的脂肪性物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紧密结合,植物表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气孔器的形态结构等微形态特征均能在角质层上反映出来。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松属(Pinus)12种植物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详细描述20个性状,其中12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内表面,8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外表面。结果表明,这些特征可为该属属下分类和相似种的鉴别提供有用信息,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①表皮细胞长度、表皮毛长度、角质层外表面起伏程度、表皮细胞轮廓、有无气孔塞和针絮状物质等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具有自身特异性,在属下可作为松属组级水平上的分类依据。角质层微形态 特征不支持将五针松组(P. Section Cembra)和白皮松组(P. Section Parrya)合并为P. Section Quinquefolius的观点,亦不支持将油松组(P. Section Pinus)分成P. Section PinusP. Section Trifolius的看法。②白皮松(P. bungeana)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既与五针松组有相同之处,又与油松组有相似之处,还有部分特征显示出不同于松属其他种类的独特性,可为白皮松亚属(P. Subgenus Parrya)的建立提供新依据。③扫描电镜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纹路,气孔塞有无和外表面气孔形状等特征可为形态相似种火炬松(P. taeda)和湿地松(P. elliottii)提供种间界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杉——东北木材之王红松是一种十分著名的松属树种,被誉为“东北木材之王”。因为它在我国仅自然分布在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林区——东北林区的最著名的森林树种;其树干高大挺拔、圆满通直,材质软硬适中,色泽美观,不翘不弯,是出色的建筑、造船、车辆、家具用材,在国产松属树种中可谓首屈一指。红松的针叶5针一束,叶鞘脱落,叶中只有一条维管束,被分类学家置于松届中的单纸管束亚属之中(另一亚属为双维管束亚属,叶鞘宿存,叶中有两条维管束)。红松重要的识别特征表现在球果上:它的球果特大,呈圆锥状长卵形,长9-14厘米…  相似文献   

4.
白皮松松脂的化学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白皮松松脂的化学特征,得出它含有25个主要组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很高,占 46.4%,尤其β-蒎烯的含量高达24.8%。同时,与单维管束和双维管束松亚属16种松树松脂比较分析, 发现白皮松松脂在异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糖松酸和枞酸等树脂酸含量与单维管束松树不同,而与双维管束松树相似。这一结果为建立白皮松亚属提供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松属植物种子油脂肪酸的分布及化学分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析了6种双维管束松亚属树种: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Zucc.)、黑松(P.thambergii Parl.)、油松(P.tabulaeformis Carr.)、巴山松(P.henryi Mast.)、黄山松(P.taiwanensis Hayata)、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和2种单维管束松亚属树种:白皮松(P.bungeanaZucc.)及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cc.)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这8种松属植物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有相似的分布情况:最主要成分都是亚油酸C_(18:2(9,12));都同时含有3种Δ~5的不饱和脂肪酸:C_(18:2(5,9)),C_(18:3(5,9,12))和C_(20:3(5,11,14))。这两个特征可以作为松属(Pinus L.)的化学分类证据。结果还表明同一属内各种间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木材构造特征在裸子植物系统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木材构造特征的进化趋势对裸子植物,特别是松杉纲内各目、科的系统位置和等级 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1.南洋杉科可从松杉目中独立出来成立南洋杉目。2.银杏更近于松杉目而与苏铁科有明显区别。3.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应置于南洋杉科之后,松科之前,三尖杉科与红豆杉科亲缘关系更接近。4.建立金松科是合理的。5.为侧柏从崖柏属中分出成立侧柏属补充了木材方面的证据。6.进一步探讨了松科中一些属的系统位置,并建议松属可区分为三个亚属。7.穗花杉属置于红豆杉科中更为合适。 8. 同意郑万钧在铁杉属内建立长苞铁杉组。合并黄山松和台湾松。  相似文献   

7.
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一科,有10属,200多种。在大自然中,几乎走到哪里都能见到这一家族的成员。我们通常所说的松树,实际上是泛指松属(Pinus)内的某一个种,但如只从中文名称看,带“松”字的却又不一定是松属的成员。因此,弄清松科树种的分类地位,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松属──松科中的旺族松属有80多种,比松科内的其它属都大。该属植物的外表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常绿的针形叶。随不同的种,针叶可以是2针一束,也可以3或5针一束。为什么叫一束,这是由于针叶是至少2针同生于一个极短的短枝上,肉眼几乎看不清。这短…  相似文献   

8.
冷杉属植物叶角质层内表面的观察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冷杉属全世界36种2变种的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根据叶角 质层内表面胞间凸缘特征的显著差异,将冷杉属植物归为4类:(1)直且发达的单凸缘;(2)双凸缘; (3)不发达的单凸缘;(4)弯曲且发达的单凸缘。并发现这四种凸缘类型在冷杉属中的分布格局与该 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相关性。根据所观察的结果和前人的属下分类系统以及化石资料,认为北美西部是现代冷杉属植物的一个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9.
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居间的种子类型。结果表明,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果实有短而疏的刺毛,无气孔,种子为无翅类,扁平,外围轮廓长椭圆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植物果皮为百合花杜鹃型,具有鳞片,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一致,其种子为百合花杜鹃型,表面具宽而浅的沟,呈脑纹状,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果皮为云锦杜鹃型,其角质层表面不规则,无表皮毛,偶见气孔;种子为云锦杜鹃型。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果皮为岭南杜鹃型,密生长表皮毛,角质层致密;种子为南边杜鹃型和岭南杜鹃型。微形态特征与“常绿杜鹃亚属和(国产)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明显,支持各自为独立的单系类群。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果皮特征明显,可与其他亚属区分,但种子类型更接近常绿杜鹃亚属。本研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将腺萼马银花处理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0.
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是我国特产的三针型松属(Pinus)植物。松柏类植物的染色体的细胞学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仅松属中已作过组型分析的物种已有六、七十个。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报告尚不多见,对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亦未见报道。本文对白皮松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证明了它与它种松类植物在染色体的组型方面有许多基本共同之处;也发现了在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的小随体,是这个物种的显著的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1.
6种松科植物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邵邻相  张凤娟 《植物研究》2005,25(3):281-28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松科(Pinaceae)3个属6种植物叶表皮特征。金钱松气孔带位下表面,气孔区与非气孔区表皮细胞形态差异很大,气孔细缝状;雪松针叶四面都具气孔线,气孔下陷,孔口光滑,针叶表面具较厚的角质层,表皮细胞形状观察不清;五针松针叶仅两腹面有气孔线,气孔有隆起的圆环围绕,表面角质层呈条纹状排列,形成一种沟槽;黑松、湿地松、马尾松针叶腹背面都有气孔线,气孔呈蜂窝状排列成行,气孔下陷,孔口角质化强烈。结果表明松科3个属植物叶表皮的形态结构及气孔器差异显著,一定程度上证实了3属是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12.
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是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祁连圆柏对高原寒旱环境的适应特性,该研究以青海省祁连圆柏当年生针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测定其叶宽、叶厚、下角质层厚、下表皮细胞厚、叶维管束木质部及韧皮部厚,并利用回归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讨了针叶解剖结构对经纬度、海拔、坡向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祁连圆柏针叶解剖结构在经纬度上无显著变化,其解剖结构与经纬度均无显著相关性。(2)祁连圆柏针叶解剖结构与海拔关系存在阶段性和结构间的差异性,在环境压力较小的低海拔段(<3 200 m)无显著变化;在海拔3 200 m以上,祁连圆柏叶宽、叶厚、下角质层厚、下表皮细胞厚随海拔升高而不同程度地增厚;当海拔高于3 680 m时各针叶解剖结构增长趋势变缓,尤其是叶宽、叶厚增速下降比例更大;下角质层厚和下表皮细胞厚与海拔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叶厚、叶宽,但叶维管束木质部厚以及韧皮部厚与海拔始终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3)6个地区阴坡祁连圆柏针叶下角质层厚均高于阳坡,且下角质层厚与坡向显著相关。研究认为,祁连圆柏对高原寒旱环境适应性强,经纬度变化、低海拔段和阳坡的环境压力不足以使其产生相应结构变化;在阴坡其通过增厚针叶下角质层厚来提高耐寒性,在高海拔段其通过增厚下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层以及叶宽、叶厚来适应极寒极旱等复杂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3.
云杉针叶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针叶树云杉的针叶进行了表面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云杉针叶表面有较厚的角质层,角质层呈条纹状排列。从横切面上看,针叶为四角形,叶的四面均有气孔。云杉的气孔下陷,呈蜂窝状,叶表皮具有瘤状突起物, 这些构造特征,都有利于减少植物体水分的散失。通过对云杉这些结构的观察研究。可以为它的品种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9种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和芦荟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沈宗根  Yitzchak  GUTTERMAN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278-286,T001
9种芦荟属植物叶的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旱生叶的结构特征,其维管束的韧皮部内都有大型薄壁细胞,但其表皮角质膜的厚度,表面纹饰,气孔上,下腔的形状和大小,同化组织 导 ,细胞分化情况,维管束的大小,分布密度和其大型薄壁细胞占维管束的比例,中央贮水组织占叶横切面的比例等特征,在各种间存在差异,且性状稳定,可以作为该属内种间分类的解剖学指标,植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9种植物叶内蒽醌类物质的主要种类和含量不同,其含量高,低与叶内维管束密度,大型薄壁细胞占维管束的比例以及同化组织的厚度密度切相关,从而为芦荟属植物选育商业用良种提供了植物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分布于南半球的柏科Cupressaceae单种属Pilgerodendron u viferum及其相关类群的代表种Austrocedrus chilensis、Libocedrus plumosa和Papuacedr us papuana叶角质层内外表面的微形态特征。发现Pilgerodendron uviferum叶角质层外表面 光滑,不具Florin环,而其余3个属的代表种均有明显的Florin环;且仅L.plumosa叶角质层外 表面有乳状突起。观察结果支持传统的观点,即将P.uviferum作为独立的属;不支持基于DNA 分析的结果,即将P.uviferum归并到Libocedrus属。发现Papuacedrus papuana叶角质层外表 面有许多明显的小凹陷,与其相对应的叶角质层内表面有凹陷的小狭缝,该性状以前未见报 道。  相似文献   

16.
5种松属树种光合功能及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松属5种代表树种日本五针松、华山松、白皮松、油松和赤松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它们针叶的形态特征、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5种松树的针叶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油松的针叶长度和密度最大;白皮松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但赤松的光合速率最大,日本五针松的光合速率最小.5种松树针叶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5种松树的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J相和I相.尽管5种松树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以及到达最大荧光所需的时间(Tfm)差异不显著,但日本五针松的反应中心关闭净速率dV/dto和dVG/dto以及J相和I相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和Vi)显著大于其他4种松树,能量分配比率Ψo、φEo、φRo显著低于其他4种松树.这可能与日本五针松的质体醌库大小(Sm)、质体醌库还原速率(Sm/Tfm)和质体醌A(QA)的周转次数(N)最小有关.日本五针松的性能指数PI(ABS/CSo/CSm)和光合驱动力(DF)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松树,而赤松PI和DF最高.其中PI(Cso)和PI(CSm)与5种松树的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松树光合能力的荧光指标.  相似文献   

17.
蒋辉 《植物研究》1984,4(4):137-143
对松属九个种花粉显微结构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均表明,其本体腹侧纹饰是花粉粒一个非常稳定的形态特征,可作为松属分类的重要依据,据此探讨了白皮松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18.
康云  张明理 《植物研究》2009,29(1):25-3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16种1变种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在各种植物的上、下表皮均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规则形与多边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有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表皮细胞形状与垂周壁的式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与亚属的分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扫描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上有角质层,气孔下陷,气孔的外拱盖及其内缘特征在亚属内都比较一致。表皮细胞角质层的纹饰在个别类群中有一定的变异,对种类的鉴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松阴吉丁Phaenops yin KubánBily是危害油松的重要蛀干害虫,研究其成虫对不同树种的行为趋向反应,可为配制人工植物源引诱剂,利用化学生态手段开展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室内利用养虫笼观察松阴吉丁对不同树种的选择行为,采用Y-型嗅觉仪和单盒单头饲养方式进一步测试松阴吉丁对于具引诱活性的植物气味源的趋性反应及取食量。【结果】松阴吉丁成虫在阔叶树毛白杨、国槐、垂柳的枝条上既无着落现象,也无取食现象;在雪松枝条上偶有着落现象,但无取食痕迹;在油松及白皮松枝条上均有着落和取食现象。松阴吉丁雌性成虫对白皮松针叶、油松针叶以及油松韧皮部的趋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其对白皮松针叶的趋性反应及取食量均大于油松针叶,但差异不显著。雄性成虫对白皮松针叶、油松针叶的趋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对油松韧皮部的趋性反应大于空白对照,但差异不显著。与白皮松针叶相比,雄虫更趋向于油松针叶气味源,但差异不显著,其对油松针叶的取食量也明显高于白皮松针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松阴吉丁不喜阔叶树。白皮松针叶和油松针叶均能引诱松阴吉丁雌雄成虫,且伴有取食现象。野外尚未发现松阴吉丁危害白皮松,因此白皮松可能是松阴吉丁的潜在危害寄主。另外,在防控松阴吉丁时,除利用油松和白皮松的挥发性成分配制植物源引诱剂外,可考虑采用阔叶树中对试虫具有拒避作用的挥发性物质配制拒避剂,以期更好的利用"推-拉"理论,有效防控松阴吉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鸢尾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分类学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宏  申晓辉  郭瑛 《植物研究》2008,28(1):30-37
以中国北方生长的鸢尾属9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叶表皮细胞形状及大小、气孔大小、气孔分布及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等叶表皮构造特征进行观察,并探讨了叶表皮特征在鸢尾属内各个亚属、亚组间的分类学价值,结果表明:表皮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显示了同亚属或同亚组植物之间较为明显的亲缘关系,在区分鸢尾属下不同亚属或亚组植物上也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鸢尾属内分类学价值不大,但却能很好地反映不同鸢尾属植物与生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表皮构造特征上证实了野鸢尾与射干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且近于鸢尾属内的其他植物的结论;此外,通过对鸢尾属植物叶横切解剖结构的观察:从维管束、横切面形状、表皮细胞与角质层、乳突、气孔、气室大小、叶肉细胞的分化这7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探讨了由于生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植物形态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