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永定河谷庄户洼剖面中新元古界雾迷山组产出大量叠层石。本文对其形态进行分析测量,获得叠层石优势生长方向的雷达图,结合雾迷山组时期古板块方位、波痕构造所指示古水流方向及当时的构造应力方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叠层石形态生长控制因素进行综合探讨。分析表明,因雾迷山组形成时期华北板块位于赤道附近,永定河谷庄户洼剖面雾迷山组叠层石形态不受阳光控制,控制其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古水流。另外,构造应力活跃所引起的古地震频发导致了软沉积物向深海滑塌也影响了叠层石的生长形态,硅质填充物在后期破坏了叠层石的形态。对叠层石形态生长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帮助理解叠层石形态生长机理和古环境,具有重要的地球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叠层石学科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经中国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叠层石研究取得多项成就,主要有:建立了华北元古宙叠层石组合序列;对某些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微生物组分和微生物席特征进行了初步揭示;从理论上对矿化叠层石的成因提出了解释;提出假裸枝叠层石科(Pseudogymnosolenaceae)可作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利用雾迷山组的叠层石标本开展了古生物钟研究的尝试以及探明新元古代一种特殊的叠层石微构造可能具等时性.  相似文献   

3.
13亿年前叠层石的生长节律和地-日-月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的微小型叠层石Pseudogymnosolen f.产于华北蓟县中元古代蓟县系雾迷山组,年龄近1300Ma。该种叠层石具有非常清楚的生长节律,而且由小到大至少可划分出三个的级别,即“基本层”、“基本层组”和“叠层石带”,它们分别被解释为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根据月节律中的昼夜节律数和年节律中的月节律数,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近1300Ma以前,古月球绕古地球旋转1周至少需要42天,古地球绕古太阳公转一周,古地球至少要自转546周,古月球绕古地球至少要旋转13周,古地球自转1周最多仅需16.05小时。  相似文献   

4.
北京十三陵地区位于燕山的中段,是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的地区之一。本区雾迷山组厚两千余米,主要分布在萃花山,小宫门东山及卧虎山一带。数年前,笔者在本区萃花山雾迷山组一段采集到一批微小的柱状叠层石与层纹状藻席相互共生的标本,其中一些标本是由黑色燧石组成的。通过切片方法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由黑色燧石组成的叠层石和藻席中保存有多种形态的微化石。作者扼要记述了这些微化石的形态特征,并将这一微化石群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寒武纪微生物组合进行比较,并探讨了这一微化石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蒋振华 《古生物学报》2003,42(4):626-626
1 .一篇科学论文和全方位的新闻炒作近期 ,天津地矿所朱士兴和黄学光教授在《微体古生物学报》第 2 0卷第 1期发表了题为《1 3亿年前叠层石的生长节律和地 日 月动力学》论文。作者吸收了前人研究思路 ,补充了数个C ,O2 同位素测定数据 ,对天津蓟县中元古代雾迷山组 (距今 1 2— 1 3亿年的沉积 )的Pseudogymnosolen叠层石的纹层韵律进行了研究和解释。结论是在近 1 3亿年以前地球上每个月超过 4 2天 ,每天仅相当于现今 1 6个小时。尽管文章结论仍需资料佐证 ,但该文无疑具一定的科学价值。论文发表后 ,由于过多的新闻炒作 (包括报刊 ,电…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中的燧石相岩层中,共鉴定出10个属19个种,其中含1个新种,3个未定种,以及2个相似种。化石类型以蓝细菌中的颤藻科、念珠藻科和色球藻科属种为主,还保存有少量绿藻和大量分类位置未定的藻类。新的化石资料必将进一步丰富燕山雾迷山组的微化石群的内容,并为进一步评价雾迷山组微化石的生物演化和多样性的水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叠层石的形态和它们与陆源沉积的关系反映了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在巴西中部地区 ,叠层石出现在中元古和新元古代的 Paranoa′群、Vazante群和 Bambui′群。根据沉积学和矿物学的研究分析 ,Paranoa′群形成于被动边缘盆地 ,而另外两个群形成于前陆盆地。Vazante群沉积在形成巴西褶皱带的山脉附近 ,然而 Bam bui′群的大部分都形成于克拉通地区。通常远离山脉褶皱带的 Paranoa′群和 Bambui′群内的叠层石建造的形态和规模的改变与环境的变化有关。在柱状生长方向的频繁变化和不规则的丰富陆源物质的夹层进入叠层石 ,表征活跃的构造背景 ,例如在Vazante,Paranoa′群和 Bam bui′群的西部  相似文献   

8.
叠层石的形态和它们与陆源沉积的关系反映了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在巴西中部地区,叠层石出现在中元古和新元古代的Paranoa群、Vazante群和Bambui群.根据沉积学和矿物学的研究分析,Paranoá群形成于被动边缘盆地,而另外两个群形成于前陆盆地.Vazante群沉积在形成巴西褶皱带的山脉附近,然而Bambui群的大部分都形成于克拉通地区.通常远离山脉褶皱带的Paranoá群和B2mbuí群内的叠层石建造的形态和规模的改变与环境的变化有关.在柱状生长方向的频繁变化和不规则的丰富陆源物质的夹层进入叠层石,表征活跃的构造背景,例如在Vazante,Paranoá群和Bambuí群的西部.  相似文献   

9.
国际著名的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环境和生态学系教授,我的良师益友张昀同志,因意外事故,离开我们已近半年了,张昀同志潜心学问,孜孜不倦,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堪称我辈之楷模。张昀对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他研究前寒武纪古生物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作一些回顾,以表达对他深切怀念之情。张昀同志是我国研究叠层石形态和组构特征数值化的学术带头人。叠层石具有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潜在用途,特别是对于前寒武纪。但因叠层石微构造和基本层的形态主要受建造叠层石微生物群落的控制,而叠层石柱体和礁的特征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叠层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对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类型众多的叠层石属种,并把叠层石组合应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近年来,为了揭示叠层石的形态发生,中国学者正在探讨硅质叠层石的生物组构模式和叠层石微层理的成因,以及叠层石中微生物生长、运动和造席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