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海静  罗翠 《古生物学报》2024,63(2):138-153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见证了地球—生命系统不同圈层的重大变革, 是复杂多细胞生物演化的重要转折期。华南是开展相关研究的主要区域之一, 但前人工作主要集中在化石材料丰富的浅水台地相区, 深水区生物组成面貌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研究对斜坡相区贵州交榜剖面的留茶坡组进行了详细研究, 通过酸蚀和薄片观察发现了丰富的化石材料, 包括: 海绵骨针、软舌螺、可能的原牙形类(? Protohertzina sp.)和织金钉类(? Zhijinites sp.)、球形疑源类、Megathrix longus, 及不同类型的多细胞藻类, 亲缘关系未定的Poratusiramus sp.、球形化石和形态多样的丝状、片状化石等。该化石组合属于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 其中的骨骼化石以海绵骨针为主。化石组合中既有与浅水区共有分子, 也有深水区特有类群, 丰富了斜坡相区的化石记录, 具有潜在的地层对比和演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化石含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磷酸盐化微体球粒化石,它们主要由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动物胚胎化石组成,此外还包括少量后生动物的幼、成体化石。本文以贵州瓮福磷矿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白色球粒状白云质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瓮安生物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鉴别特征基础上,定量统计采自该层位的两组岩石样品(WA—I和WA-r1)的酸处理砂样中的所有化石。统计结果表明,瓮安陡山沱组该磷块岩中化石质量和岩石中磷酸盐组分质量成正线性相关,两个样品中化石占全部磷酸盐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均在10%左右,其中多细胞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占全部化石含量均少于10%。这一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丰度,证实了保存在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段灰色富氧含磷埋藏相中的瓮安生物群主要由动物胚胎化石组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竹杆坡组顶部及"瓦窑组"底部的牙形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瓦窑组”以N.polygnathiformis繁盛为特征,关岭新铺巴毛林至小洼一带“瓦窑组”一段与杨守仁等(1995)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的下部相当,相当于卡尼阶。“瓦窑组”中N.polyg-nathiformis(Budurov et Stefanov)的幼年期个体丰富,为研究这一晚三叠的重要属种的个体发育提供条件,在该区竹杆坡组上部发现的Celsigondolella baiyunensis sp.nov.和Neogondolella parafoliata sp.nov。为研究Celsigon dolella与Neogondolella这间的演化关系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遗迹化石是埃迪卡拉纪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最有力的证据。但多数埃迪卡拉纪遗迹化石为简单、水平的表面爬迹或潜穴。在湖北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化石的地层中新发现一类形态特别的化石,呈蝌蚪状,一端膨大,一端细管状。通过对化石形态、同位素分析以及沉积学特征的研究,说明该化石为遗迹化石,而不是实体化石。蝌蚪状化石为一种复合迹,垂向活动形成球状的膨大端,平行藻席层活动形成近于水平的潜穴,反映了造迹生物垂向切穿藻席层并沿藻席层进行觅食的行为。该发现说明了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有两侧对称动物开始形成较为复杂的潜穴。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凯里组中发现了新的遗迹化石 9属 ,其中大多数分子属Cruziana遗迹相 ,重要的遗迹属有 :Tasmanadia ,Bostricophyton ,Monomorphichnus,Oldhamia ,Phycodes ,Chon-drites,Treptichnus等。在产凯里化石群的层位中发现有大量的韵律层 ,韵律层中的遗迹化石具有分层性 ,反映不同的水动力环境。遗迹组合与Seilacher(1975)描述的早寒武世遗迹化石组合相似 ,推测凯里化石的埋藏环境为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6.
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为深水陆棚过渡相沉积,在其上部的剑河生物群中发现海绵动物化石,共6属6种,包括次圆柱形细丝海绵Leptomitus teretiusculus Chen,Hou and Lu,1989,小细丝海绵未定种Leptomitella sp.,密集鬃毛状海绵Saetaspongia densa Mehl and Reitner in Steiner et al.,1993,小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ella sp.,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sp.以及疑问原始海绵?Protospongiasp.,占整个生物群组成的6.98%,多为寒武纪第二世常见属种。本文主要描述前4属4种海绵动物。根据目前所采集到的海绵动物高度来看,多处于0—15cm范围内,其中0—5cm的海绵较多,5—15cm的海绵主要为Choiaellasp.。与皖南寒武系荷塘组和澄江生物群的海绵化石相比,"清虚洞组"的海绵动物总体个体较小,这种分层性可能与它们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生态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短剑类(Machaeridia)属于环节动物(Annelida), 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微小且左右两侧对称, 是一类相对稀少但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海相动物化石。在摩洛哥Anti-Atlas地区、中国华南、塔里木等地的奥陶系中皆有短剑类的报道, 但是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报道并描述了产自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剖面庙坡组的短剑类标本3枚, 经初步鉴定为Plumulites sp. A (羽毛虫)和Lepidocoleus sp. (鳞鞘虫), 这项发现拓展了短剑类在华南地区的时限和地理分布, 也可看作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短剑类在扬子台地局部凹陷区域定居的反映。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短剑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框架, 认为早古生代的短剑类根据形态特征和骨片结构, 可以划分为3科: 羽毛虫科 Plumulitidae Jell, 1979、鳞鞘虫科Lepidocoleidae Clarke, 1896、塔形壳虫科Turrilepadidae Clarke, 1896。  相似文献   

8.
短剑类(Machaeridia)属于环节动物(Annelida), 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微小且左右两侧对称, 是一类相对稀少但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海相动物化石。在摩洛哥Anti-Atlas地区、中国华南、塔里木等地的奥陶系中皆有短剑类的报道, 但是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报道并描述了产自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剖面庙坡组的短剑类标本3枚, 经初步鉴定为Plumulites sp. A (羽毛虫)和Lepidocoleus sp. (鳞鞘虫), 这项发现拓展了短剑类在华南地区的时限和地理分布, 也可看作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短剑类在扬子台地局部凹陷区域定居的反映。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短剑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框架, 认为早古生代的短剑类根据形态特征和骨片结构, 可以划分为3科: 羽毛虫科 Plumulitidae Jell, 1979、鳞鞘虫科Lepidocoleidae Clarke, 1896、塔形壳虫科Turrilepadidae Clarke, 1896。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贵州金沙岩孔镇长岩沟下寒武统(纽芬兰统—寒武系第2统)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中呈碳质薄膜保存的宏观藻类化石,共3属3种:美丽遵义藻Zunyiphyton pereleganus Yang et Zhao,1999,云南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yunnanensis Chen et Erdtmann,1991,文德带藻(未定种)Vendotaenia sp.。该组合中主要分子是Zunyiphyton pereleganus和Vendotaenia sp.,它们也是遵义牛蹄塘组宏观藻类组合中最主要的分子。而遵义牛蹄塘组宏观藻类组合的另一特征分子贵州约克那斯藻Yuknessis guizhouensis及底栖固着型藻束状陡山沱藻Doushantuophyton comet在金沙岩孔牛蹄塘组宏观藻类化石组合中未见,说明产于浅水台地的牛蹄塘生物群宏观藻类组合既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钙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藻是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形成钙质"骨骼"的分属多个门类的藻类的俗称。钙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发生第一次辐射演化。本文系统讨论了绿藻门绒枝藻目(Dasycladales)、羽藻目钙扇藻科(Udoteaceae)的科和属级分类标准和红藻门珊瑚藻科、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属级分类标准及其中各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塔中—巴楚台地和塔北台地发育了一套礁滩相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其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本文系统描述了来自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塔北地区取心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岩层中的钙藻化石11个属15个种。包括绿藻门绒枝藻目西莱特藻科(Seletonellaceae)的Dasyporella,Kazakhstanelia,Vermiporella,Aphroporella,Arthroporella,绿藻门的羽藻目Bryopsidales(siphonales)的钙扇藻科的Dimor phosiphon,Palaeo porella,红藻门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管孔藻科的Solenopora,Parachaetetes及Corallinales incertus familiae的Petro-phyton,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Monili porella。其中绒枝藻Ajakmalajsoria被视作Kazakhstanelia的同义名。  相似文献   

11.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式溥 《古生物学报》1994,33(3):350-358
凯里组发现遗迹化石9属14种,主要是以PhycodespedumSeilacher为主的遗迹群落,重要的遗迹属如:Cochlichnus,Gordia,Monomorphichnus,Oldhamia,Planolites,Treptichnus等常见于世界各地寒武纪Cruziana遗迹相。根据遗迹化石表明凯里组沉积于盐份、含氧量正常,海水能量中等的浅海软基底潮下带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文中对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磷块岩中一类具螺旋孔的微体球形化石进行形态功能学分析,并与原生动物肉足虫纲的类群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它们是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并命名为瓮安旋孔虫(新属、新种)(Helico foramina wenganica gen.et sp.nov.),与已报道的胚胎化石很可能没有亲缘关系。虽然这类化石生物很可能属于原生动物肉足虫纲,但还不能归入其已知的目,也许属于新的目一级分类单元。螺旋孔是伪足伸出的孔洞,它们起到了取食、运动和排泄的作用。该类化石生物的个体生长是通过阶段性地脱去外部壳体、再由原生质体分泌出新壳体的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文中首次报导贵州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或乌训组)宏观藻类,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and Zhou,1997和云南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yunnanensis Chen and Erdtmann,1991,它们是澄江生物群最常见的两类宏观藻类具有澄江生物群宏观藻类的组合特征。"清虚洞组"位于黔东统上部,介于杷榔组和凯里组之间,该组宏观藻类的发现,为寒武纪宏观藻类演化链的完整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寒武纪海洋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曾被报导出现在云南澄江生物群和贵州凯里生物群中,延续了一个相对短的地质时间。本文报道了在贵州省剑河县辣子寨村杷榔组中上部发现的Occacaris。杷榔组的Occacaris以壳背缘和前腹边缘呈大角度相交为特征,不同于澄江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发现的背缘和前腹边缘交角均小于90°角的O.oviformis Hou,1999和O.magnus(Yao,2009),应为一新种,命名为O.lazizhaiensis sp.nov.。O.lazizhaiensis sp.nov.在贵州杷榔组的发现表明起源于云南寒武纪早期扬子地台浅水区的Occacaris,在寒武纪早中期开始向贵州较深水区的杷榔组迁移,延续进入时代较晚的凯里组,为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出现了体构上较大的差异。杷榔组Occacaris的发现增加了Occacaris分类学、生态学、古地理分布和演化发育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5.
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为跨阶地层,以镍钼矿层为分界面,其上部属于筇竹寺阶,下部为梅树村阶。近期,作者利用15%左右的醋酸浸泡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底部(梅树村阶)的岩样,发现了以球形化石为主的单胞、多胞球形类小壳动物化石,包括Olivooides pearformis和其余两类未确定的球形化石。此次球形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面貌,而且为解译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胚胎生物学提供了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6.
贵州剑河辣子寨村辣子寨剖面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化石丰度较高且较复杂多样的动物群。该产地的化石库含有两个化石富集的层位,即下化石层和上化石层。通过对两个化石富集层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特征、生物类群组成及化石丰度和保存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下化石层与上化石层内化石组合和埋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下化石层类群组成多样、化石丰度较高,以掘头虫类三叶虫、三叶形虫Naraoia、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Isoxys、Tuzoia及古蠕虫、海绵等为主,且化石主要保存在事件沉积层内,保存质量较好,为外陆棚沉积环境下大量生物个体发生原位快速沉积埋藏作用形成。而上化石层内化石以具硬壳的三叶虫为主,有较大的埋藏量,少量或碎片状的Naraoia,Isoxys,且这类化石数量少,主要在背景层中保存,可能为静水沉积时,沉积界面积累了大量生物遗体并暴露于基底表面一定时间后,再被沉积物逐渐堆积掩埋而形成,为生物遗壳的原位或近原位埋藏。  相似文献   

17.
产凯里生物群的台江八郎剖面凯里组疑源类组合包含 18形态属 ,2 0形态种和 11未定种 ,疑源类化石以无明显附属突起的球形亚类和翼环亚类最多 ,网面和棘剌亚类次之 ,而梭形亚类和对弧亚类很少。具有明显装饰的疑源类类型Micrhystridium ,Retisphaeridium ,Goniophaeridium仅在第 9层、第 2 1— 2 4层出现。在与国内外同期疑源类对比的基础上 ,对下、中寒武统界线进行了划分 ,划分的界线与三叶虫划分的界线位置大体一致 ,并根据疑源类组合特征 ,对沉积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凯里生物群既是中国华南寒武系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已知少数微体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之一,化石以二维的有机质壁形式保存。本文改进孢粉学处理方法,对来自中国贵州寒武系凯里组苗板坡、丹寨、竹坪和屯州等几个剖面以及相邻地层的共22个样品进行酸泡处理,获得微体化石新材料。结果显示,苗板坡剖面保存的化石多样性明显较高,其中发现的疑源类和丝状藻类最多,占统计总数(N=1549)的90%以上;同时还发现少量的后生动物残片,如威瓦西虫的骨板、腕足动物壳体残块以及蠕形动物表皮等,这些后生动物化石残片为研究某些后生动物的细微结构提供了重要补充信息,有助于对这些动物化石进行分类鉴定,并可能具有一定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中描述了采自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泥麦古剖面和安顺市关岭县麻洼剖面三叠系法郎组竹杆坡段的康尼克贝类腕足动物:Koninckella guizhouensis,Koninckella zhenfengensis和Koninckina sp.。结合牙形石、菊石生物地层及同位素测年等证据,对黔西南地区法郎组竹杆坡段的时代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其下部属拉丁阶(Ladinian),上部属卡尼阶(Carnian),在此基础上对黔西南地区报道的康尼克贝类的层位进行了讨论。综合全球已报导的三叠纪康尼克贝类化石记录可知,该类群于中三叠世起源于中国黔西南地区,在晚三叠世逐渐繁盛并向特提斯洋西部的欧洲地区和特提斯洋中部的西藏地区进行迁移扩散。受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影响,康尼克贝类的多样性在瑞替期(Rhaetian)显著降低,直至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Sinemurian)才再度复苏。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由大量的海绵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腕足动物、半索动物及藻类等门类化石组成 ,其下部生物群的时代早于澄江生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