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确芒果园中蓟马复合种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粘虫板定期定点监测芒果园中蓟马的种群消长情况;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芒果花期蓟马种群数量为全年发生高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日蓟马种群数量与日平均气温(℃)、日最大风速(m/s)显著正相关,与日最低气温(℃)显著负相关。芒果花期蓟马种群数量与2月降水量(mm)、3月平均风速(m/s)、1-2月平均气温(℃)、2月月均最高、最低气温(℃)、2-3月平均相对湿度(%)及1-3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月平均温度(℃)和月最低气温(℃)是影响蓟马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对蓟马种群动态的影响达56.0%。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月均最低气温(℃)对芒果蓟马种群数量影响最大。月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温度(℃)是影响芒果园中蓟马复合种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气象因素。芒果蓟马复合种种群数量受食物、种群扩散、天敌、自身繁殖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背景下杉木年轮密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杉木年轮密度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以60年生杉木种源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整轮密度、早材密度、晚材密度、晚材最大密度和早材最小密度,分析在气候变暖条件下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对杉木年轮密度及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年轮密度指标均受到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的显著影响。早材密度与当年夏季最高温度、当年5月降水量,最大密度与当年10月、当年秋季降水量,最小密度与前一年秋季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滑动相关分析表明气候因子在短时间尺度上对杉木生长影响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其中杉木年轮最大密度与当年10月、秋季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最小密度与当年2、3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和前一年秋季的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降水量的负相关关系最为稳定。杉木年轮最小密度对前一年气候要素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且晚材密度对当年春季的气候要素响应也存在滞后效应。研究结果对开展亚热带针叶树种年轮生态学和年轮气候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选择武夷山的天然林获取更长年表用于重建古气候。  相似文献   

3.
开展羊肚菌低温冷害气候风险精细区划,可为羊肚菌特色农业栽培规划、低温冷害动态评估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川西高原海拔3000 m以下17个县(市)2011—2020年气象数据,分析羊肚菌典型年份致灾临界气象条件;选取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10℃初日之间多年平均积寒与冷害频次作为川西高原羊肚菌出菇期间低温冷害区划指标,建立冷害指标的地理空间分布模型,划分川西高原羊肚菌冷害风险等级,评估羊肚菌冷害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羊肚菌冷害风险温度指标为日最低气温≤2.0℃,日平均气温<6.0℃将导致生长缓慢或者停止生长,设定为冷害风险预警指标。羊肚菌冷害发生频次沿大渡河流域和岷江流域从南向北增多。冷害总次数最少的地区是汶川、茂县、理县,九龙、雅江、巴塘最多。冷害日数以持续1~3 d为主,持续4~5 d次之,持续5 d以上较少,其中,乡城、巴塘、九龙、雅江、小金冷害持续5 d以上的次数多于持续4~5 d的次数。羊肚菌冷害年均日数3.0~27.4 d,冷害发生时段的日均最低气温-0.84~1.36℃、极端最低气温-5.8~0.1℃、平均积寒0.16~9.64℃·d,冷害平均日数、平均积寒随...  相似文献   

4.
于1990~1992年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金线莲开花特性进行观察:花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花时间多在午夜,气温22~26℃、相对湿度86%~95%时开花多;高地比低处开花早,后开的花不稔。  相似文献   

5.
木棉花形态结构特征和观赏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嫁接繁殖栽培试验,对木棉的花期和花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木棉花期、花型、花瓣大小和花瓣颜色等形态特征在产地和单株间存在差异,花期2月28日至4月26日,花期延续时间可达57 d,盛花期为3月下旬中期;花型可分为直伸、反卷和内含花型,分别占调查无性系的79.25%、13.21%和7.54%;花长在6.8~12.5 cm,平均为10.4 cm;花径8.4~17.7 cm,平均为13.0 cm;花瓣颜色可分为深红色、红色、橙红色、橙黄色和黄色,分别占调查无性系的10.37%、33.02%、38.68%、14.15%和3.78%;花瓣长7.4~13.3 cm,平均为10.3 cm;花瓣宽2.8~6.2 cm,平均为4.7cm。聚类分析揭示木棉可分为较早花橙红小花型、较早花较小花型和早花中等偏大花型等7个类型,其中早花中等偏大花型12个单株是较优良的观赏类型,是选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大花百子莲的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2年对引种植物大花百子莲在中国上海市人工种群的开花物候、结实情况进行观测记录,从不同水平分析了大花百子莲的开花物候对其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花百子莲在引种地的开花时间为6月初至7月末;种群花期历时40 d左右,单株花期在14~31 d波动,单花寿命主要为2~3 d;2年的开花振幅平均在6朵·株-1·d-1左右,花朵开放百分率值在3.69%~4.87%左右,平均开花式样为11~17朵。(2)大花百子莲种群内2007年比2008年的各项开花物候指标均提前6~9 d;种群开花进程为渐进式的双峰曲线;种群花期重叠时间较长,2年的平均开花同步指数分别为0.663、0.695;植株个体相对开花强度主要分布频度为50%~70%。(3)开花物候指数与座果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始花时间与开花数目、座果数、花期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开花数目与座果数、花期长度以及花期长度与座果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一花序内单花所发育成果实的数量与单花开放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大花百子莲始花时间早的植株比始花时间晚的植株花期更长,开花数目多的植株比开花数目少的植株花期更长,花期长的植株比花期短的植株座果率更高;而且在同一花序上,越早开放的单花其结实的可能性越大。作为引种植物,大花百子莲开花物候年度间具有相似性,说明其在引种地可以适应环境压力,形成稳定的开花时间与开花模式;较长的花期重叠和大量的开花数目可以吸引较多的传粉者访问,为其生殖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桃始花期的长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军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876-1878
根据桃开花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及桃始花期资料,分析得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与桃始花期基本吻合,相关系数为0.9853(n=15)。在历史气候资料基础上,运用周期分析方法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进行预报。结合当年的天气特点进行上海地区桃始花期预报,2002~2004年预报平均误差为2.3d。  相似文献   

8.
与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对植物物候影响研究相比,其他气候因素(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对物候影响报道较少,果树花期物候对光合有效辐射变化响应的研究更是未见报道。本研究以1963—2008年间北京板栗始花物候资料及相应的日光合有效辐射数据为基础,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确定了PAR影响板栗始花物候的两个关键阶段,进而分析了两阶段内PAR、温度及相对湿度变化对板栗花期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北京过去50年两相关阶段内PAR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9月24日至次年2月5日问PAR下降对板栗花期提前具有促进作用,可解释12%的花期提前趋势;2月6日至次年5月31日间PAR下降促使花期延迟,但未达显著水平(P〉0.1)。板栗花期提前主要与2月6日至次年5月31日间温度升高有关,其间温度变化可解释41%的花期提前趋势;其次是相对湿度,PAR变化对花期影响较小。鉴于PAR、温度及相对湿度间的互作效应,PAR和相对湿度对花期物候的影响可由温度效应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下芒果苗的受害症状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芒果嫁接苗(台农1号)为试验材料,对人工气候箱设置2、1、0、-1、-2和-3℃共6个日最低温(Tmin),在日较差分别为15℃和6℃下处理1~3 d。观察处理后芒果苗的叶片变化情况,并取其叶片测定超氧岐化酶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离子渗出率、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综合叶片受害症状、生理指标与Tmin及其持续时间的关系,确定芒果苗期的低温受害指标,并在5个地理移置点进行自然低温试验,验证和完善芒果苗的短期寒害指标。结果表明: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时芒果苗死亡;极端最低气温高于3℃(≤3 d)芒果苗正常生长;极端最低气温在3~5℃持续9 d,芒果苗的叶片无受害症状。本文结果可为芒果种植区划及引扩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黑莓的花期生物学特征及花粉活力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莓(Rubusspp.)9个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花器官性状及花粉生活力进行了观察,并对其花粉的贮藏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莓开花期为4月中旬至6月初,花期长19~35 d;每株有花穗50.67~127.33个,花穗长8.30~14.95 cm,每穗有花4.95~7.63朵;花色为白色、粉红色和红色,花冠直径3.07~5.28 cm。黑莓不同品种的花期、花穗数量与大小、花色和花冠大小等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黑莓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可达50.29%~85.16%;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粉萌发率逐渐下降;在0℃~4℃、相对湿度10%~20%条件下密封贮存,有利于保持花粉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莎车县农业气象试验站2008—2013年巴旦姆物候期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巴旦姆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日照时数对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旦姆花期之前的物候期始日之间均呈正相关,与花期之后的物候期始日的相关性大多较小,花芽膨大早迟与休眠期、生长期天数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以果实成熟期为界,气温对之前、之后物候期间隔日数的影响分别为负相关和正相关,日照时数与物候期间隔日数大多为正相关.果实成熟 叶变色始期间隔日数对平均最高气温以及花序出现 开花末期、叶变色始期 落叶末期间隔日数对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响应.当巴旦姆休眠期符合日平均气温-3.0~-7.5 ℃的天数满30 d后,经过17~28 d将进入花芽萌动期.花芽萌动期、开花始期、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始日分别与首个候平均气温≥4 ℃且候平均最高气温≥12 ℃、春季侯平均气温≥14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22 ℃、秋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0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18 ℃和冬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9 ℃的候序一一对应.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巴旦姆盛花期始日预测模型,经过检验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籼稻颖花分化与退化对不同播期温光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三系杂交籼稻‘五优308’和‘天优华占’以及常规籼稻‘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0个播期,研究田间不同温光条件对籼稻生育期天数、颖花分化和退化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3个籼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比日照长度大,平均温度升高1 ℃,播种-穗分化始期天数平均减少1.5 d,而穗分化历期天数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均不密切.不同播期间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分化数存在显著差异.穗分化期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升高,有效积温增加,昼夜温差扩大,光辐射增强,有利于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和颖花分化,各品种趋势一致.穗分化期间有效积温增加50 ℃,颖花分化数增加10.5朵,昼夜温差扩大1 ℃,颖花分化增加14.3朵,总光辐射量增加50 MJ·m-2,颖花分化数增加17.1朵.颖花退化率与温度呈现二次项相关,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的自然条件不利于颖花形成,但低温天气对颖花退化的影响大于高温.温度低于临界温度,颖花退化率大幅增加,穗分化期临界积温为550~600 ℃,日平均温度为24.0~26.0 ℃,日最高温度为32.0~34.0 ℃,日最低温度为21.0~23.0 ℃.适宜高温、昼夜温差大、光照辐射强的自然条件利于颖花分化,并减少颖花退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粤北山区南岭南北坡面11个自动气象站2009-2011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包括平均气温≥10 ℃初日、平均气温≥15 ℃终日、10~15 ℃持续日数、平均气温≥10 ℃活动积温、最低气温≤5 ℃日数、逐月平均气温等热量因子,并建立了各热量因子与海拔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南岭山区热量因子与海拔呈极显著相关,相同海拔南北坡面的热量资源有着明显差异;随海拔升高,界限温度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界限温度持续日数缩短、活动积温降低、积温日数减少、年平均气温下降;南坡的各热量因子垂直变率均大于北坡.本研究结果可用于拟合无测站地区垂直方向上的热量资源分布,并为农业气候精细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温度对叶用莴苣春化的影响,进而明确其春化类型,本试验选用两个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和GB-31为试材,分别进行20 d的4、20和25 ℃处理,然后均进行高温胁迫促进抽薹,采用石蜡切片观察茎尖花芽分化进程,并结合后期抽薹开花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春化,并确定其春化类型.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前期经过3种温度处理后,在高温胁迫第8天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抽薹.两个品种不同温度处理下花芽均进行了分化,前期4 ℃处理并没有使其花芽分化明显提前,后期的高温胁迫可以明显促进花芽分化进程.两品种间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完成各发育阶段所需天数存在差异,两品种各处理从催芽到开花以及从高温到开花的有效积温也存在差异.前期未经低温处理的叶用莴苣也进入花芽分化、抽薹、现蕾及开花阶段,表明叶用莴苣为非低温春化型植物,后期高温处理能明显促进其抽薹开花,而且从催芽开始只有有效积温达到约2500 ℃·d才能开花.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18年羌塘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台站的地表逐日最低温度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近38 a以及全球变暖1.5℃和2℃阈值时羌塘自然保护区地表土壤冻结天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8 a近地表土壤冻结开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率为7.72 d·10 a-1,冻结终止日期以8.17d·10 a-1的速率显著提早;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均呈显著缩短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缩短14.69和11.19 d;同时段内,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土壤冻结参数的变化率均大于青藏高原。(2)在年代际变化上,自然保护区呈现土壤冻结开始日期推迟、冻结终止日期提前、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缩短的变化特征。(3)土壤冻结参数在21世纪初均发生了气候突变,较青藏高原土壤冻融时间的突变点偏晚。(4)在全球变暖1.5℃时,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自然保护区土壤冻结参数变化值相同,冻结开始日期推迟25 d,冻结终止日期提早22 d,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分别缩短46和28 d;变暖2.0℃时,RCP4.5...  相似文献   

16.
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苹果冷热积累变化及其对始花期的影响研究,对指导苹果种植及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山东福山、山西万荣、甘肃西峰和新疆阿克苏代表中国北方苹果主产地,利用1996—2018年红富士苹果的始花期观测资料和逐时气温数据,采用动态模型、生长度小时模型分别计算逐日冷积累量(CP)和热积累量(GDH),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逐日冷、热积累量和各地苹果始花期进行相关分析,以明确各地苹果冷、热积累起止日期和积累量,以及冷、热积累期内温度变化对始花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主产地苹果冷积累时段集中于10月1日前后至2月中下旬或3月中旬,积累量为74.1~89.3 CP;热积累时段集中于1月下旬前后至始花期,积累量为4010~5770 GDH。西峰和阿克苏冷积累期内平均气温每升高1 ℃,冷积累量将分别增加3.8和5.0 CP;各地热积累期内平均气温每升高1 ℃,热积累量将增加725~967 GDH。与冷积累期内温度变化的影响效应相比,热积累期内温度变化主控我国北方主产地苹果始花期,且气候变暖总体有利于冷积累期内平均气温较低地区的苹果开花和生产。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地区小白杨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82—2006年内蒙古地区17个小白杨物候观测站的气温以及小白杨春季和秋季物候资料,对该区小白杨春季和秋季物候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物候期变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白杨始花期和落叶期变化的预估模型.结果表明:1982—2006年间,研究区气温呈增加趋势,该区小白杨春季物候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呈延后趋势;小白杨始花期与冬、春季气温呈负相关,主要影响因子为3—4月的平均气温;落叶期与秋季气温呈正相关,主要影响因子为8—10月的平均气温;根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未来内蒙古地区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升高1.5 ℃~5.4 ℃和1.2 ℃~4.4 ℃,小白杨始花期将提前3.9~17.8 d,落叶期将延后3.0~12.4 d.  相似文献   

18.
桂花开放期间色泽和香味均发生明显变化,目前对于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四季桂"金玉台阁"为实验材料,对初花期和盛花期桂花花朵进行转录组测序。去除低质量数据后,初花期桂花文库得到6 342万条Clean reads,盛花期桂花文库得到4 941万条Clean reads,经de novo组装后共得到113 292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775 bp。在设定阈值下(|log2 Ratio|≥1且FDR≤0.05),有1 381个Unigenes上调表达,464个Unigenes下调表达。Gene Ontology (GO)分析显示有47个GO类别被显著富集;KEGG分析显示有24代谢通路显著富集,涉及植物激素与信号传导、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萜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淀粉与蔗糖代谢等代谢过程。此外,还在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9个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和3个香味形成基因,大部分基因在盛花期的表达量要高于初花期。本研究有助于桂花花色和香味形成关键基因的挖掘,且对今后桂花遗传改良育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Pollen viability and ergot severity were monitored in a line evaluation nursery at Potchefstroom and Bethlehem (South Africa). Percentage grain fill was also evaluated at the latter locality. Changes in pollen viability with flowering date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ergot severity (r = 0.91 and r = 0.81 at Potchefstroom and Bethlehem, respectively). Pollen vi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pre-flowering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s < 16°C at both localities during the period 23–27 days before flowering. The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ergot severity closely mirrored changes in pollen viability. Lines differed in their ability to tolerate low pre-flowering minimum temperature. Lines with pollen viabilities > 60% despite pre-flowering minimum temperature <14°C were observed. A number of lines with inherent low pollen viability, despite minimum temperatures >17°C were also found. Avoiding these in favour of vigourous pollen producers may contribute towards enhancing escape resistance in sorghum to ergot.  相似文献   

20.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irst flowering date (FFD) in plants flowering in early spring. Prunus yedoensis Matsum is a good model plant for analyzing this effect.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degree day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ir temperatures on the FFDs of P. yedoensis at Wuhan University from a long-time series from 1951 to 2012. First, the starting date (=7 February)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low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FFD and the daily average accumulated degree days (ADD). Second, the base temperature (=−1.2°C)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lowest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FFDs based on the mean of 62-year ADDs. Finally, based on this combination of starting date and base temperature, the daily average ADD of every year was calculated. Performing a linear fit of the daily average ADD to year, we find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that indicates climate warming from a biological climatic indicator.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minimum annual temperature also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FD of P. yedoensis using th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This study provides a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climate change on the FFD in plants'' flowering in early sp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