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论和综述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现状”·······”·“···“一朱季美(1):1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概况·一···~·”······一唐惕(l):17镍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一·····“···“··一邹邦基(1):22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冷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晰种植唐古特大黄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测定方法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中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量磷(MBP)含量随着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的增加而表现出“马鞍型”变化趋势,同一生长年限的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MBC/MBN值在8.85%~18.94%之间,说明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已向“真菌型”转变。MBC/SOC、MBN/TN和MBP/TP值均低于植被覆盖良好区域。同一生长年限的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在不同生长年限的唐古特大黄间,纤维素酶活性随着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增加也呈“马鞍型”变化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唐古特大黄生长年份增加而增高。结论:连续种植唐古特大黄能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一方面增加了根部土壤真菌数量,另一方面根部土壤积累过氧化氢类物质,可能导致唐古特大黄根系易发生病害或损伤。因此,研究认为唐古特大黄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最适生长年限为4年。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四种功效组分的地理变异,以及与多层次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揭示唐古特大黄不同化学型形成的生态学机制。运用聚类方法研究唐古特大黄成分地理变异的空间规律,并利用相关系数法分析气候因子与唐古特大黄成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功效组分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青海和甘肃地区的唐古特大黄属于结合蒽醌化学生态型;而四川所产唐古特大黄为游离蒽醌化学生态型。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因子与唐古特大黄组分间的响应特征为:结合蒽醌类物质与年均温呈强负相关,多酚类物质与年均温和年降水为负相关,而与年均日照时数为正相关;结合蒽醌类物质与最冷季节温度是强负相关,多酚类物质与最冷季节温度和最湿季降雨量呈强负相关;月均温和月均日照对结合蒽醌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影响大,其中1月至6月平均气温和9月至12月平均气温与蒽醌类物质呈强负相关,多酚类物质与5月日照量、6月日照量和7月日照量表现出强正相关。地区间的温度和日照量差异是唐古特大黄不同化学型形成的气候原因。最冷季的低温和最湿季的日照量是影响唐古特大黄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和主要时间窗口。温度浮动大,日照量高且降水量少的低温区域有助于结合蒽醌类和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和累积。  相似文献   

4.
利用叶绿体基因(trnL-trnF和rpl16)对青藏高原地区的18个唐古特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居群(209个个体)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以揭示唐古特虎耳草的现有遗传结构及其历史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从20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4个单倍型,且只有单倍型H5在居群中广泛分布,71.62%的单倍型为居群特有单倍型。(2)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91.85%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居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F_(ST)=0.081);遗传分化系数N_(ST)(0.109)大于G_(ST)(0.097,P0.05)但不显著,表明唐古特虎耳草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3)中性检验表明,Tajima’s D(-2.045 07,P0.05)和FuLi’D*值(-3.629 27,P0.05)均为显著的负值,结合单峰的错配分布曲线,表明该物种经历过近期扩张。研究推测,唐古特虎耳草在第四纪冰期时可能存在多个微型避难所,由于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波动,使得原来连续的居群片段化,避难所内的居群单独进化,从而形成了大量特有单倍型;唐古特虎耳草居群对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的反应可能更多的表现为垂直海拔高度的迁移,而非大规模的水平迁移。  相似文献   

5.
鲁中历史文化名城青州,自西汉初期始为广县县治之所在,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作为青州刺史部治所,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始至今,城区建筑虽屡遭兵火毁焚,经历过“三迁四建”等重大变故,如今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且具有特殊风格的现代化城市,但仍遗存了众多文物古迹,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今人凭吊瞻仰的名胜景点。其中不乏珍贵的古树名木,记载了许多奇闻轶事。在青州的古树名木中,又以“唐揪”、“宋槐”和“明桂”最受游人青睐。“唐揪”现仅存两株,均位于范公亭公园的二贤词内。该词系青州人为纪念宋朝有德政的…  相似文献   

6.
综合唐古特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有效药用成分(蒽醌、番泻苷、鞣质)含量等因素,探索唐古特大黄药材的最佳干燥方法。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干燥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散失,生理活性、物理形态、有效成分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干燥方法对唐古特大黄的品质影响较大。综合唐古特大黄的外观色泽、耗时、耗能、折干率、蒽醌、番泻苷、鞣质含量、设备要求和适宜大规模推广等方面因素,唐古特大黄干燥建议采用阴干、晾晒或45~55℃烘干。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四纪动物区系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根据现有的古生物学资料,简略论述我国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或“现代”)各时期内,大陆(陆地和淡水)动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与这些改变有关的地质背景。要了解某一动物类群,或某一地区内动物区系的演变历史,除了研究现代动物区系内主要类群的分布和系统发育外,还须要确定各主要类群(属、科或目)的起源或发生的时间、地区和种系分化(属、种、亚种)和发育的历史,在这些方面主要依靠古生物提供的证据。古生物学在我国虽然己有三十余年的研究历史,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对于时代较新和陆上及淡水堆积的地层(第三系和第四系)中化石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少,且与现代动物学研究的联系也不够。因此,本文中所引用的主要是根据哺乳类的资料,其他在淡水斧足类和鱼类及爬行类方面,只有少数零星材料作为补充。关于第四纪各时期内我国动物地理区划,裴文中教授过去曾作过一些研究(裴文中,1957)。本文中关于我国动物区系的划分,为了便于与现代动物研究相  相似文献   

8.
鲍鱼的解剖     
鲍魚是名貴的食用軟体动物之一,肉柔软,味极鮮美,可鮮食,制为罐头,或制为干鲍,我国人民对干鮑的制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所謂“明鲍”及“灰鮑”二类。其壳医药上名“石决明”,用途甚大,如用作鑲嵌螺鈿的材料,药用及其他工艺品,如肥皂盒、烟灰碟等。目前,我国已提出作为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但是,在我国对鲍魚的各方面资料仍属缺乏。鲍魚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捩神经亚纲(streptoneura 或称前鳃亚纲 Pro-sobranchia),楯鳃目(Aspidobranchia 或称双心耳目 Diotocardia)、扇舌亚目(Rhipidoglossa)、鮑科(Haliotidae)、鲍属(Haliotis)。就目前资料所知,南海产的有6种,黄渤海产者仅有1种,名盤大鮑  相似文献   

9.
冰川的范围怎么越来越小了?——“天地生人”系列讲座(一)徐钦琦中学地理课本中提到“地球上冰川分布”,列表说明了北极区、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极区的冰川分布面积,而总计是1632.12万平方公里。这只是今天的情况,而地球历史上早期的冰川分布范围却要大...  相似文献   

10.
Tangut一词是指我国隋唐时期在西陲众多的羌族部落支系中的一支,称党项羌。到北宋时,党项族逐渐强大,建立西夏王国,自称大夏。本文分析了以Tangut-为种加词语干的40余个种的学名,以它们的主模式、后选模式或合模式的分布区为依据并吸取前人的研究结果,划出唐古特区系的范围。本区系的范围,北方以甘肃祁连山南坡为界,最北起自镜铁山,向南一直延至甘肃洮河流域,南方以青海布尔汗布达山和阿尼玛卿山(积石山)为界,西起柴达木盆地东缘(不包括柴达木盆地),东边从洮河向西延伸至四川东北部一小部分,大致为松潘、理县以北地区。我们深知一个植物区系的界定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在这里仅以一些分类群的采集地区为依据是不充分的。但又考虑到本区系包括的范围不大,而收集到分类群达40个之多,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做是从历史的角度划分植物区范围的探索性尝试。  相似文献   

11.
Tangut一词是指我国隋唐时期在西陲众多的羌族部落支系中的一支,称党项羌.到北宋时,党项族逐渐强大,建立西夏王国,自称大夏.本文分析了以Tangut-为种加词语干的40余个种的学名,以它们的主模式、后选模式或合模式的分布区为依据并吸取前人的研究结果,划出唐古特区系的范围.本区系的范围,北方以甘肃祁连山南坡为界,最北起自镜铁山,向南一直延至甘肃洮河流域,南方以青海布尔汗布达山和阿尼玛卿山(积石山)为界,西起柴达木盆地东缘(不包括柴达木盆地),东边从洮河向西延伸至四川东北部一小部分,大致为松潘、理县以北地区.我们深知一个植物区系的界定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在这里仅以一些分类群的采集地区为依据是不充分的.但又考虑到本区系包括的范围不大,而收集到分类群达40个之多,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做是从历史的角度划分植物区范围的探索性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以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沙漠-河岸过渡带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沙堆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株估算法对不同发育类型(包括发育型、成熟型和衰退型)唐古特白刺沙堆的形态特征(包括高度、半径、表面积、体积和土壤干质量)、唐古特白刺单株干质量(包括单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质量及单株总干质量)和土壤碳储量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并对这些指标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型沙堆的形态特征、唐古特白刺单株干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显著(P0.05)高于发育型沙堆和衰退型沙堆;并且,除唐古特白刺单株地上部干质量外,发育型沙堆的上述指标均低于衰退型沙堆。据估算,样地内唐古特白刺植株的总碳储量为429.123 kg,土壤总碳储量为445.415 kg,且后者为前者的1.038倍。拟合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的单株干质量与沙堆各形态特征呈正相关,且与沙堆体积的相关性最高;土壤碳储量与沙堆各形态特征也呈正相关,且与沙堆体积和土壤干质量的相关性最高;成熟型沙堆中唐古特白刺单株干质量与土壤碳储量的相关性高于发育型沙堆和衰退型沙堆,且不同发育类型沙堆中唐古特白刺单株地下部干质量与土壤碳储量的相关性高于唐古特白刺单株地上部干质量和单株总干质量与土壤碳储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沙漠-河岸过渡带的唐古特白刺沙堆能够固定大量的碳,其中,成熟型沙堆的固碳能力最强;并且,唐古特白刺根系对土壤中碳的固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一种具有药用、食用和饲用价值的荒漠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白刺被誉为沙漠樱桃,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还富含黄酮、生物碱等多种药用成分,因此人们对其药用成分、含量、功效及药理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现有唐古特白刺黄酮类物质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调研,首先对唐古特白刺中已分离出的黄酮类物质进行分类,其次对唐古特白刺主要组织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整理和分析,另外对唐古特白刺中各种黄酮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分析,最后对唐古特白刺中总黄酮、各类黄酮、黄酮单体化合物的药效及药理进行综述。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白刺黄酮类物质药用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基于此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思路并对未来白刺黄酮药用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唐古特白刺植物黄酮类物质药用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西宁地区人工栽培的唐古特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和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两典型高山植物对青藏高原强太阳辐射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PSⅡ反应中心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合功能的相对限制(L(PDF))的分析表明,强太阳辐射会导致光合作用的光抑制,但并不造成PSⅡ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猝灭分析表明,唐古特山莨菪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小于唐古特大黄,非光化学猝灭(NPQ)和(qN)则相反(p<0.05),意味着唐古特山莨菪将PSⅡ反应中心吸收的过剩光能以热耗散等非光化学过程消耗的能力大于唐古特大黄,因而降低了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qN的3组分中,qNf所占比例较大;尽管相对份额很小,中午强光下两高山植物的qNm都有增大趋势,表明它在过剩光能的非光化学耗散中也起重要作用。NPQSqNs的日变化趋势很相似;同样,NPQFNPQ的主要组分,且唐古特山莨菪的NPQFqNf都显著大于唐古特大黄(p<0.05)。唐古特山莨菪PSⅡ天线色素吸收光能中分配于光化学反应的相对份额(P)始终低于唐古特大黄,而用于天线热能耗散的相对份额(D)则大于唐古特大黄,两者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以上结果表明,唐古特山莨菪的ΦPSⅡ较唐古特大黄小是因为PS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中分配于光化学反应的相对份额或光化学猝灭的比例较小,而分配于天线热耗散的相对份额或非光化学过程的比例较大的缘故。唐古特山莨菪的NPQqN较大,与NPQFqNf以及NPQSqNs都显著大于唐古特大黄有关(p<0.05)。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刘慎谔教授于1964年2月在沈阳对“中国历史植物地理资料”問題作了为期半月余的初讲。参加讲学会的有全国各地有关28个单位,共87人。通过讲学和討論、座談,結合我国各地植物种属的分布以及存在的問題等各方面,互相交流了意見,展开了討論,对今后积累有关历史植物地理资料和开展历史植物地理学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初步的方向。全部讲学內容分五部分,共15讲: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白刺(Nitraria)离体腋芽的分化,生根、增殖继代,试管苗移栽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唐古特白刺(N·tangutorum)、大果白刺(N·ropovowskii)的种间培养差异进行了探索;为了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培养效率,还进行了液体生根培养。结果表明:白刺离体腋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 BA2.0 ppM IBA 0.6ppM”;最适生根培养基“1/2MS IBA0.5ppM”;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唐古特白刺与大果白刺在分化及生根方面存有差异,当分  相似文献   

17.
2001年高考中的生物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生物学通报》2001,36(3):33-34
20 0 0年高考广东、山西、江苏、吉林和浙江 5省实行了“3 X”科目设置方案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 3个学科 ,是考生的必考科目。“X”是考生的选考科目 ,主要是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等的单科考试 ,以及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含物理、化学、生物 3科内容 )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含历史、地理、政治 3科内容 )和文理综合能力测试 (含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 6科内容 )。在 2 0 0 0年的高考中 ,生物学科除作为山西、江苏、吉林和浙江 4省实施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广东省实施的“文理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内…  相似文献   

18.
采用HPLC-DAD法测定了不同切片厚度在不同烘干温度下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含量,探究切片厚度和烘干温度对唐古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色谱柱采用的是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 6×250 mm,5μm);流动相A相为色谱级别甲醇,B相为0. 1%冰乙酸溶液;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75℃烘干,切片厚度以0. 4~2 cm或6~7 cm; 25、50℃时烘干,切片0. 4~3 cm或6~8 cm,药材总蒽醌含量较高,其他厚度含量较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含量也符合上述规律。结论唐古特大黄产地初加工时,75℃烘干,切片厚度以0. 4~2 cm或6~7 cm为宜; 25和50℃时烘干,切片0. 4~3 cm或6~8cm为宜,从而保证唐古特大黄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昆虫知识第5卷第2期57—60页 发表谢含秋同志的“云南省棉虫发生的 特点”一文对研究云南蕾铃期棉虫有一 定的价值。但由于牵涉的问题较广,汇 集的资料了解不够。有些论点与事实有 出入,值得榷商。 一、学名错误:如57页“元江粉缘象(虫甲)”的种名,应改为Squamosus。根蝇的属名,应改为Hylemyia或Hylemya(1830.Robineau-Desvoidy)。58页表2内小叶黄花(木念)的种名,应改为retusa。野黄麻的种名,应改为acutangulus。野长蒴黄麻的种名,应改为olitorius。辣子的属名,应改为Capsicum。番茄的属名,应改为Lyco-  相似文献   

20.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以唐古特白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沿300—40 mm年降水梯度,测定了7个样地的唐古特白刺叶片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结果表明:(1)沿降水梯度变化,7个地区唐古特白刺叶宽、长宽比、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片δ~(13)C和δ~(15)N变异性显著(P0.05),而叶长差异不显著(P0.05)。唐古特白刺通过叶片各功能性状间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形成性状间的最佳功能组合。(2)唐古特白刺叶片δ~(13)C与叶面积、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与叶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仅与地下水埋深表现出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在降水量小于100 mm的区域,白刺主要利用地下水源,成为隐域植被,从而降低了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响应。(3)叶片厚度和叶氮含量可以作为体现不同地区间唐古特白刺差异的叶功能性状。数据显示叶片厚度与年平均温度正相关(P0.05),尤其与年最高气温大于35℃日数关系更为密切(P0.01);在高温环境下,叶片增厚的同时叶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这一过程中叶片δ~(15)N值却有增加趋势(R~2=0.62,P0.05),因此叶厚度和叶氮含量对叶片δ~(15)N的相对影响在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发生转变,这为进一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被的水分限制阈值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