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是我国两种重要的林业蛀干害虫,存在很多共同的寄主植物。为了阐明两种星天牛之间的物种竞争关系,本文采用行为观察试验,研究两种星天牛寄主危害部位、异种危害寄主识别和种间争斗行为等试验。结果显示,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危害部位有很大差异,光肩星天牛主要取食寄主植物的枝条上部,取食面积为2 390.0 mm2,占整个寄主植物取食面积的69.3%,星天牛主要取食寄主植物的树干上部,取食面积为3 140.0 mm2,占整个寄主植物的96.6%;两种星天牛都能识别异种天牛危害过的寄主,对其具有显著的回避性,其中光肩星天牛对星天牛危害过的寄主取食量平均值为420.8 mm2,显著低于健康寄主取食量平均值2 518.8 mm2,同样,星天牛对光肩星天牛危害过的寄主取食量平均值为436.8 mm2,显著低于健康寄主取食量平均值1 803.5 mm2,而对同...  相似文献   

2.
3.
光肩星天牛种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蔚文  陈斌 《昆虫知识》2003,40(1):19-24
评述了我国光肩星天牛种组种类的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主要鉴别特征、寄主、地理分布、起源及其演化。光肩星天牛主要分布在山西吕粱山、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 ,寄主广泛 ,主要有榆、复叶槭、杨、柳、五角枫等。黄斑星天牛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 ,山西吕粱山、太行山以西的陕甘宁地区 ,向东已扩展到河南、河北 ;主要危害杨树 ,也为害柳、榆。四川星天牛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云、贵、川地区 ,主要危害柳树 ;在这里至今还没有发现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  相似文献   

4.
通过Mallory和HE染色,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npenn脑部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的脑由前脑、中脑、后脑三部分组成.前脑叶髓层包括一对蕈形体、一个中央体、一个脑桥体和一对附叶,其中每个蕈形体仅有一个帽状的蕈体冠.中脑触角叶较大,由九簇放射状排列的触角神经束组成,中央的一束较粗,说明其嗅觉发达.后脑较小.  相似文献   

5.
杨树光肩星天牛成虫扩散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标记-回收技术,系统收集了光肩星天牛成虫种群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扩散资料,按照动态分析方法,对天牛成虫在杨树农田林网中的扩散格局进行了研究,在求得扩散参数的基础上组建其扩散模型,并对影响天牛成虫扩散的因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和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为研究对象,以各种天牛的最适条件和最佳材料进行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试验结果如下:松墨天牛的最佳试验材料为7日龄蛹的精巢或卵巢,染色体数目2n=20,性别决定机制为Xyp,有大型染色体5对,中型染色体4对,性染色体在其大小排列中位于最末位,为中型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5L+4M+Xyp;光肩星天牛的最佳试验材料为初羽化成虫的精巢或卵巢,染色体数目2n=20,性别决定机制为Xyp,有大型染色体6对,中型染色体3对,性染色体在其大小排列中位于最末位,但也为中型染色体,染色体组式:6L+3M+Xyp。  相似文献   

7.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黄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数值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斌 《昆虫学报》1989,32(3):341-349
本文选取不同地区的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Ganglbauer)、光肩星天牛A. glabripennis(Motsch ulsky)及类似的有代表性的雄性个体作为分类单位(OUT),利用27个性状,分别进行了不同相似性系数基础上的UPGMA法及等价类的模糊聚类法Q型分析,R型聚类分析,也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是一致的.A. nobilis及分布于北方的A. glabripennis不仅在表型图上形成差异很大的两类元,而且在成虫、雄性外生殖器和幼虫上都存在系列特征差异,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种级相似性系数水平在四个Q分类结果中分别是1.75、1.38、0.15和0.77.以四川为分布中心的A. glabripennis和西北的相比达到种级水平,表现出系列特征差异,认为它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9.
光肩星天牛两型种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国内最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之一,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近年来,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A.nobilis(Ganglbauer)很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型。定量研究光肩星天牛两型的差异与表型多样性。【方法】作者以光肩星天牛的20个地理种群的光肩星天牛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头长、头后缘宽、前胸后缘宽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型特征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13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78%,群体内变异是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后翅长度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海拔极显著正相关以及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体长与鞘翅斑纹颜色与海拔高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在不同地理种群中,鞘翅斑纹颜色的分化系数达到最大,为50.53%;而以鞘翅斑纹颜色分类的两型差异显示各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大幅度降低。【结论】本研究首次将鞘翅斑纹的颜色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各个颜色类群的分化系数均大幅度减小,说明颜色类群之间的分化要小于地理隔离所造成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为同一种的不同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光肩星天牛研究回顾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瑞桐  李国宏 《昆虫知识》2001,38(4):252-258
本文对光肩星天牛目前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着重在其行为学、对寄主的选择、造成的经济损失、生物防治、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方面作了广泛描述。  相似文献   

11.
星天牛属的数值分类研究初探(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斌 《动物分类学报》1989,14(1):96-103
本文选取了92个综合特征对星天牛属 Anoplophora 的九个种分别进行了系统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灰星天牛 A.versteegi(Ritsema)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种,在体型和一系列特征上都与其它星天牛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把它从本属中分出,归入安天牛属Annamanum是比较合理的。许多学者将 Anoplophora分开成两个亚属,甚或两个不同的属,数值分类结果表明,除A.versteegi外的所有种中,不存在明显的类元划分界线,且也不存在秩级划分的重要特征,而是呈均一的自然类群。 用三个相似性系数借助于三个协表相相关系数作为最优性分类的评判标准对系统聚类法的九种聚合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UPGMA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12.
狼蛛科蜘蛛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军  宋大祥 《蛛形学报》1999,8(1):55-62
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狼蛛科蜘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简要综述,内容涉及狼蛛科蜘蛛的求偶、交配、产卵和携卵、携幼等4方面的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异色瓢虫雌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Nakamuta(1982)装置研究两种光照条件下异色瓢虫雌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结果表明:1、五种刺激均能激发搜索行为由广域型转换为地域集中型;2、摄食时间越长,GUT值越大;3、摄食的最后一个食饵大小决定GUT的长短;4、光照对搜索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蝾螈科动物的反捕行为(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蝾螈科(Family Salamandridae)动物演化出了卓越的,多种多样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皮肤毒腺存在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这些反捕食行为机制分布列入表1,并以照片解释其反捕行为,来用于已创建的定义和术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定义和术语与不同反捕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该科中大多数蝾螈都有鲜艳的腹部色型,有皮肤分泌物毒素存在以警告捕食者。有的蝾螈,象兰尾蝾螈Cynops cyanura和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甚至向上翻转显示腹部颜色。  相似文献   

15.
伤齿龙(Troodontids)筑巢产卵的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薄壳理论研究中国和北美西部出土的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伤齿龙蛋以平卧和竖立两种方式埋在沙土中受压破损的抵抗能力 ,分析伤齿龙蛋在蛋窝中特有的排列方式与其蛋壳的抗失稳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于伤齿龙蛋壳很薄 ,其抗失稳能力很差 ,如果这种蛋以横卧方式埋在沙土中就可能在很小载荷下因失稳屈曲而破裂 ;但是 ,如果把蛋竖立起来埋在沙土中 ,则蛋的抗破碎能力比把它们平放埋在沙土中要高出 4~ 5倍。从而认为 ,伤齿龙在筑巢产卵时把一个个蛋竖立起来埋在沙土中是为解决其低强度蛋壳在保护胚胎 ,避免外力损伤和在卵的孵化后期幼雏能够破壳而出这两方面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说明这些体征很像鸟类的兽脚类恐龙 ,其智商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在此基础上 ,探讨和复原了伤齿龙筑巢产卵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 Wu et Chen)的寄生行为(英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带电视摄录像系统的体视显微镜观察了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 wu et Chen的寄生行为.该种黑卵蜂的寄生系列行为可划分为5个连续的步骤:检查、探测、钻入、产卵和标记.此全过程平均需时17min 20 s,其中钻入和产卵的时间占86.5%.观察结果发现,雌蜂在首次寄生时有一个识别寄主的学习过程.该蜂对野桑蚕Theophila mandarina(Moors)卵的过寄生率,在第一粒寄主卵上是70.6%,而在第4粒卵上则为14.7%,前者为后者的4.8倍.  相似文献   

17.
CLASSIFICATION OF WEDDELL SEAL DIVING BEHAVI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st studies of pinniped diving behavior have manually grouped dives according to similarities in the depth, duration, and appearance of the dive profile. Dives of 15 adult female Weddell seals ( Leptonychotes weddellii ) were recorded with time-depth recorders and 39, 119 dives were classified manually and statisticall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shape-fitting algorithms). Four dive types, common to all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a fifth dive type, common to two of the methods, represented most of the observed diving behavior. However, a few variations of these dive types, specifically a flat-bottomed dive determined manually, may have also represented important behavior.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se methods, all dives were classified into six dive types, Inspection of dive variables (mean maximum depth, mean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ver time for each dive type, as well as comparisons to previous studies of pinniped diving behavior, indicated different behaviors that the dive types may represent. Hypothesized functions for the dive types were pelagic foraging, benthic foraging, exploration, and travel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trong similarities in diving behavior across various phocid species, that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diving behavior are useful in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data set, and that these analyses reduced human subjective bias in interpreting diving behavior.  相似文献   

18.
肖蛸科蜘蛛的捕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蛸科蜘蛛捕食过程中的行为单元、捕食的策略以及不同种类肖蛸捕食行为的多样性及其进化。  相似文献   

19.
四川梅花鹿的社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郭延蜀  胡锦矗 《兽类学报》1991,11(3):165-170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的性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结果表明,茶小卷蛾性行为反应与成虫的虫龄关系甚为密切;当天羽化的雌雄蛾已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尾能力。如和交尾能力更强的1,2天虫龄的异性配对时,性行为反应的比率达到实验最高值;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24小时内性行为反应基本类似,雄虫振翅和交尾率均在凌晨6:00-7:00达到了高峰。茶小卷蛾和棉小卷蛾交叉配对时,交尾率达53.33%和60.00%。但当苹小卷蛾和茶小卷娥配对时.则未见任何交尾活动。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显示出很强的同源性;本讨论了我国北方棉褐带卷蛾(苹小卷蛾)与南方棉褐带卷蛾(棉小卷蛾、茶小卷蛾).目前可视为两个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