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水稻蛀秆螟虫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蛀秆螟虫是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为了明确湖北省水稻蛀秆螟虫的种群发生现状和幼虫越冬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2013年至2016年连续调查研究了武穴、崇阳、广水、曾都、公安和远安等地螟虫的越冬生物学。对蛀秆螟虫越冬生物学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田间蛀秆螟虫发生种类为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未见有褐边螟和台湾稻螟等。其中,二化螟为田间发生优势种群;三化螟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大螟亦有一定程度地发生,并有加重趋势,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这几种螟虫均以高龄老熟幼虫在稻茬中越冬,且在虫龄分布、越冬部位和头部朝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趋性,可能与其耐寒性、地区气候和栽培制度等有关。并对螟虫发生现状与栽培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掌握越冬螟虫虫口密度的变动规律,是进行第一、二代预测的重要依据。因此,越冬调查方法完善与否,对预测的准确程度密切相关。全国螟虫测报办法规定,越冬后的死亡率用调查时所获活虫数和死虫数来计算。这种方法在具体应用上,嫌有不足之处,即只能表示调查前15—20天的死亡情况,至于春前的死亡率。因虫尸业已腐烂无法查出。春前死亡情况,虽可通过多次调查获悉,但整个越冬期间的死亡率还是无法推算。笔者几年来一直采用“定点调查法”进行调查,以弥补一般调查方法的不足,使资料更加准确。现将  相似文献   

3.
田间试验表明,玉米螟微孢子虫病垂直传播时发病较重,收获期虫口密度显著降低,水平传播时发病较轻,虽然发病率高达91.5—95.5%,虫口密度降低也不显著。越冬期染病螟虫虫口进一步降低,至前蛹期达到高峰,但残存虫仍有近半数带病虫羽化成为新的传染源。试验还表明,在单株含虫1—12头范围内,两个玉米品种单株每增1虫减产1.32—1.39%,另一品种不同虫量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表现高度耐螟,微孢子虫和耐螟品种在控制玉米螟虫口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糜子是嫩江地区主要杂粮之一,历年均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但常遭受螟虫危害而减产。以往误认为是玉米螟或栗灰螟。笔者在研究玉米螟及其近缘种的试验观察中,发现糜子上螟虫种类、危害情况与前人所述不同。经鉴定为糜禾草螟Chilo panici Wang et Song。  相似文献   

5.
竹螟又叫竹苞虫,我地群众有的叫打苞虫、苞叶虫等。从1968年起开始为害水稻,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据我们在1973年调查,发生严重的丘块,早稻苗期被害比当代螟虫还重得多。 竹螟的越冬场所和虫态未摸清。已调查到,4月初开始见蛾,盛蛾期为4月23日左右,以后分别于5月30日、7月21日、9月27日出现几个蛾高峰。成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 1957年我站在百色地区水稻螟虫试验研究工作中,作了观查为害水稻的4种螟虫,卽: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对提早春耕灌水浸田漚田后,要經过若干时間才能完全死亡的探討。兹摘录其結果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螟虫是水稻主要的敌害.在螟灾猖獗地方,受害的水稻最少损失5%,严重的达90%以上,颗粒无收不是希罕的事情.近来,在推行水稻改制的地方,螟害严重地妨碍改制工作的开展.所以,消灭螟灾是水稻增产上极为必要的措施. 解放以来,在党与政府正确领导之下,大力开展治螟运动,获得巨大成绩,逐渐解决螟害问题.今后继续不懈地努力,可于7-12年之内基本消灭螟灾.  相似文献   

8.
关于玉米螟有无远距离迁飞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螟有无远距离迁飞,未见过这方面的材料,晋南区有些情况好象有远距离迁飞现象存在,但又确定不了。因此,提出以下问题商榷,以供螟情测报参考。 一、夏玉米区第一代螟虫中间寄主问题 六十年代初在运城以西的永济等县观察,发现5月中下旬越冬代蛹开始羽化。当地基本上不种春玉米等春播寄主作物,夏播玉米到7月中旬才能长一尺来高,免强接受螟虫为害。此时为害玉米的肯定不是当地第一代螟虫,从越冬代羽化到此时,中间相隔约两个月的时间,第一  相似文献   

9.
茴香薄翅野螟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艳  刘永范 《昆虫知识》1998,35(6):331-332
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extimalisScopoli又名茴香螟、油菜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它是最近几年来在我省密山地区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油菜、茴香等植物越来越重的害虫之一,以幼虫钻蛀植株的角果食籽粒。随着春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该虫的发生日趋严重,一般食荚率10%~20%,严重者在90%以上。我们于1989~1992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介绍如下。豆生活史及习性室内饲养及田间调查表明,首香螟在密山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2年5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6月初始见成虫,6月上旬成虫羽…  相似文献   

10.
为害水稻的螟虫主要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这两种螟虫的分布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浙省东部多种双季稻和早中稻,春耕期比较早,所有绿肥田都在谷雨前後於三化螟蛾尚未发生前就进行翻耕灌水,故对三化螟虫起了极大的消灭作用。二化螟虫的越冬处所不仅局限於稻根里,有的年份在稻草内越冬的比稻根中还多,此外在菱白和杂草中越冬的也不  相似文献   

11.
水稻钻蛀性害虫主要包括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目前,对于二化螟和大螟的防治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但是,在杀虫药剂的胁迫下,部分螟虫会接触到低剂量的杀虫药剂,导致部分个体产生亚致死效应。为明确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是否对水稻螟虫取食有刺激作用,本实验通过稻苗浸渍法测定这两种农药对水稻螟虫的毒力,确定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25),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螟虫取食水稻3 d后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茚虫威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5.420、4.707 mg/L;LC_(25)分别为10.246、8.462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7.601、5.517 mg/L;LC_(25)分别为14.361、10.981 mg/L。生长发育和营养指标测定发现,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YLC_(10)处理组的近似消耗率(AD)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均无显著差异。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LLC_(25)处理组的体重增加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食物消耗量和体重增加量均显著上升;除LLC_(25)组的粗生长率(EC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近似消耗率和ECI均显著下降。LLC_(10)处理组二化螟幼虫的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大螟幼虫后,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茚虫威YLC_(10)和氯虫苯甲酰胺LLC_(25)处理组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干物质积累曲线,我们发现除氯虫苯甲酰胺LLC_(10)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二化螟幼虫干/鲜比大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处理组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除茚虫威LC_(25)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大螟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亚致死剂量(LC_(10)、LC_(25))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取食、营养、消耗等指标存在一定影响,某种程度上能够刺激水稻螟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大螟是近年来我国南方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2012 和2013 年调查了大螟越冬幼虫在水稻田的分布形式, 通过聚集度指标和频次分布分析了大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水稻田中呈聚集分布, 其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三化螟虫的分布北限有很多的说法,三化螟虫不像二化螟那样耐低温,凡是在1—2月间的平均温度在3.5℃以下的地区三化螟就难以生长,此其一。在1956年稻螟预测预报技术总结里曾提到三化螟随着水稻的向北扩种逐渐北移,但到目前为止仅是接近北纬34°的皖北宿县和涡阳等地有三化螟发现。以上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省植保工作会议上,对于稻螟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全面讨论,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关于稻螟发生期的预测 根据虫态历期,结合气象、水稻生育等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进行发生期的预测,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较为准确。 1.越冬代蛹、蛾初见期的预测 据几年来的观察,越冬幼虫在  相似文献   

15.
甘蔗螟虫是我省甘蔗生产的主要害虫,尤以甘蔗黄螟(Argyropoce schistaceana Snellen)为重。多年来以生防与药防结合防治甘蔗螟虫,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仍未彻底解决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不少文献报道了应用不育技术、保幼激素、性外激素治虫新方法。我省自1974年起,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发现甘蔗黄螟性引诱效果明显。若能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对贵州省赤水地区新发现的一种主要产虫茶昆虫紫斑谷螟Pyralis farinalis Linnaeus进行了报道。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紫斑谷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紫斑谷螟在赤水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吐丝连缀茶叶形成的隧道内越冬。其中以越冬代历时最长,共经历约200d,越冬代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历时最短,从5月上旬至7月上旬,仅经历约60d;第2代历时较长,从7月中旬到9月下旬,共经过约90d。  相似文献   

17.
黄环绢须野螟Palpitaannulata(Fabricius)是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Carr.)上新出现的一种害虫,严重危害小叶女贞叶片,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同时也危害金叶女贞(L.vicaryi)。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和第1、2代成虫分别于4月下旬、5月下旬和6月下旬出现。成虫产卵于嫩梢顶端叶片上,卵期3d,幼虫期9~12d。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是第1代和第2代幼虫盛发期,危害最重。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喷药是防治该虫的关键,在成虫期和幼虫期分别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12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稀释液喷洒寄主叶面,可控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19.
江苏地区烟粉虱的越冬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模拟寒潮、越冬大棚内虫量观察,以及冬后田间调查,研究江苏地区烟粉虱的越冬状况。结果表明,在0℃以上的环境温度下,72 h内各虫态烟粉虱均不会造成急性致死,在-2℃的环境温度下,1 h内低龄若虫开始死亡,24 h后高龄若虫开始死亡,6 h后卵全部死亡。在-4℃的环境温度下,6 h后烟粉虱所有虫态均全部死亡。在单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成虫在-2.5℃的寒潮下全部死亡,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可以安全越冬。研究认为,在江苏地区,烟粉虱可以在日光温室或双膜覆盖的大棚内越冬,苏南部分地区可以在单膜覆盖的大棚内越冬。  相似文献   

20.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