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产紫萼香茶中一新二萜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丽江紫萼香茶菜(Isodon forestii(Diels)Kudo)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萜甙,命名为Abieforrestin,已知化合物分别为:腺花素(Adenanthin),显脉香茶菜素(Nervosanin),乌苏酸(Ursolic acid),2α-羟基鸟苏酸(2-Hydroxy-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erol)及胡萝卜甙(Daucosterol).  相似文献   

2.
对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显脉香茶菜(I.nervosa)和大萼香茶菜(I.macrocalyx)不同产地和器官(根、茎、叶)共21个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出峰时间-峰面积为指标,以样品为对象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样品间的差异程度。结果发现,(1)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在高效液相色谱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2)基于HPLC显示的香茶菜不同种群间差异比三个种间的差异更为明显,说明不同产地对香茶菜属植物样品的植化组成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种在植化上的相似性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替代药材;(3)研究反映出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PCA在反映不同样品植物化学组成差异程度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细锥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锥香茶菜(Rabdosiacoetsa(Buch.Ham.exD.Don)Hara)的叶中分离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阐明其结构,其中1个为新的二萜酸———7α,12α,14β三羟基15酮对映贝壳杉18羧酸,命名为细锥香茶菜酸(coetsanoicacid)。另外8个化合物分别为二氢昆明香茶菜丙素、昆明香茶菜丙素、白柔毛香茶菜甲素、大萼香茶菜丙素、4羟基Δ8,9(Z)鞘氨醇2′羟基正二十(二十一二十六)碳酸酰胺、乌苏酸、2α,3β二羟基乌苏酸和胡萝卜甙。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显脉叶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Hemsl.)C.Y.Wu et H.W.Li)又称兰花柴胡,蛇总管和大叶蛇总管等,多年生草本,生于山沟、潮湿地和水边,广泛分布于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茎、叶入药,民间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毒蛇咬伤、脓疱疮、湿疹、皮肤搔痒,外用治疗烧伤等。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为了探讨其生理活性成分,我们对河南大别山地区产的显脉叶香茶菜进行了研究。从叶  相似文献   

5.
香茶菜属3种植物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大萼香茶菜(I. macrocalyx)、显脉香茶菜(I. nervosa)8个居群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香茶菜的花粉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共同特性 ,但在外壁纹饰、大小、穴的形状上存在差异.香茶菜属不同种在花粉形态、大小、外壁纹饰、穴分布情况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些花粉表面微观形态的差异可为品种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叶分别鉴定出80、85、79种挥发性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3. 66%、88. 05%和72. 62%。采用化学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尾叶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叶分别鉴定出80、85、79种挥发性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3. 66%、88. 05%和72. 62%。采用化学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尾叶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胶粘香茶菜(I.glutinosa C.Y.Wu et H.W.Li),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产于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海拔2000-2300m的河谷两岸山坡砾石地或干燥灌丛中。从云南丽江产胶粘香茶菜中,已分离和鉴定了2种不同结构类型的二萜成分,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地区产该种植物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我们对大理苍山产胶粘香茶菜进行了研究。由2316g茎叶得149g提取物,然后经硅胶柱层析,依次用氯仿、氯仿-乙酸乙脂(8:2→4:6),乙酸乙酯梯度洗脱,除分离和鉴定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乌苏酸(ursolic acid),山植酸(crataegolic acid)和丁二酸(butanedioic acid)外,还得到迄今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氧化程度最低的一个对映-贝壳杉烯型四环二萜类化合物:对映-贝壳杉烷-16β,17-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1)(2.8g)和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活性的松香烷(abitane)型二萜pisiferic acid(2)(1.2g)。pisiferic acid(2)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河南大别山地区产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Hemsl)C.Y.Wuet H.W.Li)叶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三个二萜成分,其中已知成分odonicin和新化合物nervosin已经报道,现将另一个新化合物,命名为novelrabdosin的结构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0.
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C.Y.Wu et Hsuan),又名铁棱角、蛇总管、铁丁角等,广泛分布于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广西等省。全草具抗菌消炎等作用,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蛇伤、疮毒、消炎退烧以及抗肿瘤等。近年来,李广义,程培元和王先荣等先后对江苏、安微等地的香茶菜进行了化学成份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生理活性成份,我们对河南省新县地区产的香茶菜进行了研究。从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到了两种新的ent-Kaurem型二萜苦味成份,分别命名为香茶菜醛(amethystonal)(Ⅰ)和香茶菜酸(amethystonoic aci)(Ⅳ)。这是从香茶菜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到的碳12-和18-位同时被氧化的新化合物。本文就其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