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图是表示多种植被或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环境的地图,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研究、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依据.目前,中国植被专题资源信息的本底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从开始绘制至今已将近40年,中国的植被分布格局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已存在植被斑块的类别和边界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中国的植被分布本底数据亟待更新.如今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大面积区域的植被制图提供了一种实用且经济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家尺度植被图的制图方法和卫星遥感技术在植被分类制图上的进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新一代1:50万植被图的遥感制图方法.新一代1:50万中国植被图的绘制通过众源采集结合专家鉴定的方式获取海量植被类型样本,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以植被斑块为对象,采用深度学习的方式实现遥感植被分类,并基于自主构建的植被在线平台,借助于全国各地的植被生态学家的专业知识实现对制图结果的校订和更新.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和该图说明书<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及其电子版DVD已于2007年底出版.该图件的电子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数据库及植被信息系统>亦同时建成发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近年来江苏植被的研究结果和实地考察,对江苏植被的研究历史、分布格局、变迁及驱动力进行了综合考证研究,以期为江苏1∶50万植被图的编研绘制和植被保护工作提供支撑.江苏植被图编研工作始于1964年,最后成图于2001年.江苏植被包含栽培植被、人工林植被、天然林植被、草本沼泽、草甸、稀灌草丛等.农作物栽培植被分布在江...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1:50万植被类型图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辽宁省划分为7个一级植被区、15个二级植被区和25个三级植被区。 分出的每级植被区,不仅具有定量的依据,而且符合植被的区域分异规律。 最后作者提出本植被分区所遵循的区划程序。  相似文献   

5.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元谋河谷是170万年前元谋猿人活动的地区,是人类最早祖先的发源地。在猿人发掘地点同时发现炭灰残迹,足见当地植被早已受到影响。以后地史变迁、河谷形成以及人类发展诸方面的影响都导致在元谋河谷植被的现状上打上了植物区系和植被起源演变的烙印。加上干热河谷植被是我国植被中比较独特的类型,过去研究不多,故研究元谋河谷植被在科学上具有较大意义。1983—1984年,我们对元谋河谷周围的山地植被进行较为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公路绿化工程为对象,对现有公路绿化带结构类型及生态效益进行调查。按照不同的绿化带结构类型选择典型路段设置调查样带,在样带内设置梯度采样点和观测点,以树种组成、密度、郁闭度、疏透度、LAI等关键性林带特征因子对各生态效应的影响为依据,建立公路绿化带生态效应模型,分析公路绿化植被对SO2和NO2的净化效应、滞尘效应、降噪效应、降温效应。通过生物量计算绿化植被碳储量,分析山西省公路绿化植被的固碳释氧效应,并采用生态经济学中替代市场法,对山西省公路绿化植被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相应的货币化计量。结果表明:至2011年,山西省公路绿化工程建设的有效绿化面积为29194.29 hm2,碳储量总计887343.6 t,山西省主要公路绿化植被对SO2和NO2的年净化效益经济价值分别为54.3和48.7万元·a-1,公路绿化植被年滞尘效益为442.1万元·a-1,降噪效益为98.7万元·a-1,公路绿化植被的固碳效益为26271.3万元·a-1,释氧效益为7744.1万元·a-1,降温效益为21.4万元·a-1,总计山西省主要公路绿化植被生态效益经济价值为3.47亿元·a-1。  相似文献   

7.
侯学煜教授著的《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一书,不久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总结建国以来植被调查及植物研究所生态研究室对全国优势植物元素化学成分研究的成果。首先,作者根据中国植被的特征和自然条件提出本人对自然植被和农业植被高、中级分类单位的原则和系统的看法,并对中国植被分区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全书按地图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1:100万植被图的图例内容,分述了各植被单位的植物组成、分布和优势植物元素化学成分的特点。最后,作  相似文献   

8.
植被图通常采用不同的颜色并结合符号来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 以期更加直观、清晰地将植被类型信息传达给读者。如何通过色彩和符号的合理搭配来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是植被制图中的关键步骤, 尤其是对于植被类型较丰富的区域, 植被图的色彩和符号设计更为复杂。植被图图例系统建立在植被分类系统之上, 近10余年来我国的植被分类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 非常有必要在最新的植被分类系统基础上, 提出一套植被制图色彩和符号设计方案, 用以指导当前的植被制图工作。该研究整理了地图学、植被图以及其他专题地图色彩和符号设计的要求, 提出了植被制图的色彩和符号设计原则。在最新的植被分类系统基础上, 采用颜色三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及符号的基本视觉变量(形状、尺寸、方向、色彩、密度、亮度)的变化及其组合, 依据色彩和符号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象征性等原则, 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高级分类单位中的植被亚型, 进行了标准化配色和符号设计, 旨在为植被制图工作者及新一代1:50万植被图编研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提升植被制图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范泽孟 《生态学报》2021,41(10):4066-4076
黑河流域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系统过渡带,深入分析该区域内植被垂直分布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开展区域尺度植被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极具代表性。近30年来,黑河流域的植被分布随着平均生物温度和降水分布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尤其是垂直分布上发生了系列变化。基于黑河流域植被类型的410个野外调研采样数据、1980s年代的植被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数据、DEM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了黑河流域气候要素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变化的空间分析模型,定量揭示了黑河流域绿洲农田荒漠带(≤1700 m)、荒漠草原植被带(1700-2100 m)、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2100-2500 m)、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2500-3300 m)、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3300-3800 m)和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带(≥3800 m)6个植被垂直带的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1980s-2010s期间,整个黑河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率为25.75%,发生变化的总面积为203.12万hm2;绿洲农田荒漠植被带的变化面积最大(72.24万hm2),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率最高(56.93%);6个垂直带内的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降水的增长率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而平均生物温度的增长率则随海拔升高呈持续上升趋势;黑河流域中低海拔植被带内的植被动态变化与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的相关性整体上高于其他植被带;荒漠草原植被带和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植被带内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宁世江  赵天林   《广西植物》1993,(1):93-93
<正> 由广西植物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广西区科委委托的国家重点项目《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中的“广西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植被、林业资源调查”,根据“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第七编的要求,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广西海岛的植被和林业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查清了广西海岛现有的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森林、植被分布规律,对海岛森林植被现状特点和防护林规划布局上存在的问题及林业发展潜力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和正确评价,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近16万字的两个调查报告和5万字的3个专题研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气候变化与生态植被变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析了128万年以来陕北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植被变迁。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周期变化。陕北植被变迁在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早期,主要由气候条件所控制,植被类型随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而变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气候条件不再是影响植被变迁的唯一因素,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明清时期,气候冷干,旱灾频繁.陕北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垦殖和滥烧使自然植被迅速减少,陕北自然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20世纪50年代,陕北逐步开始生态环境治理,在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又对部分地区自然植被进行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彩色红外航片研究大气污染与植被生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于大气环境研究的新课题。本研究是使用广州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指挥部提供的1:2万比例尺的彩色红外航片及1:1万比例尺的天然彩色航片。我们的做法是根据显示在航片上的植被信息和部分准同步监测结果,建立解译标志,然后进行解译:进一步将准同步监测、历年大气监测、污染源等资料对解译结果作论证;再到现场调查证实。结果表明:彩色红外航片上的植被信息记录了大气污染与植被生态变化的真实情况;从而认为利用航片上的植被信息特征反映大气污染状况及范围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环保部门的决策、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地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区植被及植被地带特征的研究,过去曾提出过一些不同的区划方案,并论及本区植被地带性的特点和规律。前人的研究是进一步探讨本区植被地带的重要基础。60年代以来,我们在参加中国科学院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以及各项专题性的调查过程中,对本区植被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本区位于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高原的全部、鄂尔多斯高原和东北的西辽河平原以及境内的山系。总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在这辽阔的土地上,绝大部分都有天然植被的覆盖。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南部景观生态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对山东南部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景观生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该地区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7个景观型、17个景观亚型,其中,景观型根据植被(植被型或栽培植被型)划分,景观亚型根据地貌、植被(群系组或栽培组合)划分.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单位,以1∶100万土壤图为基础底图,参考多种比例尺的卫星照片、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地貌图等,编制了山东南部1∶100万景观生态类型图;在景观生态类型图上量算了各景观亚型的面积.据此详细分析了山东南部稀疏植被景观、常绿针叶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旱地作物景观、水旱轮作景观、湖泊景观等主要景观型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南缘最近10万年来的植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期进行对比.森林植被仅在某些相对短暂的时段出现,如榆树(Ulm us)林约95.1~90.7 ka BP(9.50~9.32 m );榛树(Corylus)林约25.1~21.1 ka BP (4.00~3.48m );铁杉(Tsuga)林约13.7~11.8 ka BP(2.20~1.80 m ).根据植被区划, 现代黄土高原南部的植被归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现代这里塬面缺少森林植被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从渭南剖面及其它一些剖面花粉资料看,10万年中不可能存在足以对植被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为因素.因而可以认为,现在黄土高原塬面上草原植被是原生的,无林的原因可能要从其它方面寻找,如水土流失等  相似文献   

16.
薛金儒  吕肖良 《植物生态学报》2022,46(10):1289-1304
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揭示黄土高原大面积实施生态工程后植被恢复区域的植被生产力效益。通过分析遥感观测的地表绿度特征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 该研究首先识别了近20年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区域和原有植被的空间分布范围, 在此基础上, 使用SIF和气象数据, 根据改进机理光响应模型(rMLR)计算了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 对比分析了植被恢复区域绿度特征变化下GPP的差异。结果显示: 空间上, 由于生态工程的广泛实施, 黄土高原整体绿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在2001-2020年间, 黄土高原上林地恢复面积约3.5万km2, 占区域总面积的7.42%; 草地恢复面积11万km2, 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5.25%。整体上, 林地恢复区域的光合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均低于原有林地, 而草地恢复区域较原有草地高; 恢复林地的GPP相当于原有林地GPP的83.86%, 恢复草地的GPP相当于原有草地的121.10%。在相同的叶面积指数(LAI)等级下, 植被恢复区域与原有植被的生产力呈现不同的差异性, 当LAI较大时植被恢复区域与原有植被的GPP差距较大。由裸地转变而来的植被恢复区域生产力效益最差, 而林地生长区域和退耕还草的植被恢复区域分别是林地恢复和草地恢复中的最优模式。植被恢复区域的LAI增长速率和恢复年限也影响了生产力, LAI增长速率越大的区域生产力效益越高, 林地恢复年限越久越利于生产力的提升, 草地恢复年限较短的区域有较高的生产力。总体上, 由于生态工程的实施, 虽然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面积和生物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植被生产力(尤其是林地)并没有获得同等程度的恢复, 影响了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植被是被覆在一个地区的所有植物分别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的总称。它包括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本文只介绍自然植被,对于栽培植被不作叙述。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在生态系统中能源运转和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控制作用的。我国植物十分丰富,其中蕨类和有花植物约三万种,由这些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也是极其多样的。同时,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幅员辽阔,面积约计960万平方公里。东部临海,深  相似文献   

18.
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纵向岭谷区主要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理想粒度是2000m;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表现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分异的"通道-阻隔"空间格局;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好,环境因子在空间上的分异格局是影响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在空间格局上变化的主要因素.纵向岭谷特殊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对该区的水热空间分布进行了再分配,是该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特殊空间格局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1:50万植被图和植被区划”科研成果于1985年1月15日通过鉴定。鉴定会由辽宁省科委组织、邀请了周以良等40余位专家参加。专家们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技术说明,审查了全部野外调查资料、计算数据和研究报告后,一致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达到了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图集是大型国家基础图集 ,由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主编 ,全国 2 5 0多位专家共同编撰 ,包括 1∶ 10 0万国际分幅植被图 6 0余幅和全国性地图 4幅 ,全面系统反映了 5 0年来我国植被生态学的调查研究成果 ,以地图形象表达了我国 11个植被类型组 ,5 4个植被类型的 796个群系和亚群系的地理分布及其小平地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空间分异规律 ,同时反映了我国 2 0 0 0多个植物优势种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土壤和地面基质的关系。图集以野外实地考察资料为主 ,辅以遥感资料 ,采用全自动数字化制图印刷工艺。科学出版社 2 0 0 1年 4月出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