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嗜热蓝藻优雅粘囊藻(Myxosarcina concinna Printz.)中分离到具有放氧活性的藻胆体-类囊体膜复合物。它的吸收峰位于680、628、490、438和420 nm ,在低离子强度(0.1~0.4 m ol/L)磷酸缓冲液中的664 nm 荧光发射峰随离子强度的降低而升高,718 nm 荧光发射峰与此相反(77 。K,Ex= 580 nm )。当把游离的藻胆体和已解离去藻胆体的类囊体膜在蔗糖磷酸缓冲液中重组时,随时间延长(0~60 m in),718 nm 荧光发射峰逐渐升高,685 nm 荧光发射峰逐渐下降(77 。K,Ex = 580 nm ),表明藻胆体与类囊体之间的解离和结合对光能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藻胆蛋白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分子内能量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偶联剂3-(2-吡啶联巯基)丙酸N-羟基琥珀亚胺酯(SPDP)及改变配料比, 合成了两个R-藻红蛋白(R-PE)与C-藻蓝蛋白(C-PC)的复合物A和B.利用吸收光谱确定了分子内R-PE与C-PC的摩尔比为6∶1和2∶1. 通过荧光光谱, 观察到能量传递现象, 并计算出能量传递效率为63%和88%.证明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很高. 二硫苏糖醇(DTT)还原连接R-PE与C-PC的二硫桥键后, 能量传递被阻断. 这一现象进一步证明复合物中存在分子内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3.
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藻胆体一类囊体膜的吸收峰位于678,624,490,438和418nm.当用580nm波长光激发藻胆体一类囊体膜中藻胆蛋白时,室温荧光峰位于662nm,在680nm附近有一肩;液氮温度荧光峰位于655,666,695和730nm.这说明藻胆蛋白捕获的光能能有效地传给叶绿素a.当用436nm波长光激发藻胆体一类囊性膜中叶绿素a时,室温荧光峰(?)于683nm;液氮温室荧光峰在730nm,另一小峰在695nm.表明叶绿素a捕获的光能不能传递给藻胆蛋白.藻胆体一类囊体膜放氧速率为245μmoleO_2/小时,毫克叶绿素,电境照片显示在类囊体膜上有大量藻胆体.用0.3M蔗糖,O.05M磷酸缓冲溶液洗藻胆体一类囊体膜,能使藻胆体与类囊体膜分开.对藻胆体与类囊体之间的光能传递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5.
藻胆蛋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扼要介绍了藻胆蛋白的种类、组成和性质,讨论了藻胆蛋白及其超分子聚集体-藻胆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藻胆蛋白的分子生物学近况和合成调控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藻胆体组分的分子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光动力复合藻胆蛋白及其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杂双官能团偶联试剂,3-(2-吡啶联疏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PD),我们合成了R-藻红蛋白(R-PE)与变藻蓝蛋白(APC)的共轭复合物。这种光动力复合藻胆蛋白具有一些特别的光物理性质,如很大的stokes位移(约170um,490nm激发,665nm发出荧光)、高效的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等。复合物中R—PE与APC的摩尔比为14,且R—PE和APC在复合物中保持了它们各自的光谱性质。通过荧光发射光谱,我们观察到了这种复合藻胆蛋白的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计算表明从R—PE到APC的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为65%。二硫苏糖醇(DTT)对复合物中联结R—PE与APC间的脂族二硫桥键的还原导致分子内能量传递的阻断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复合物中存在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根据Forster能量转移机理,计算得出给体与受体发色团间距离为72A,这一距离与两种蛋白的大小是基本相符的。  相似文献   

7.
8.
藻胆蛋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藻胆蛋白是大量出现于红藻 (Rhodophy ta)、蓝绿藻 (Cyanophyta)和隐藻 (Cryptophyta)中的捕光色素蛋白 ,主要包括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三种。藻胆蛋白把捕获的光能高效地传递给叶绿素 ,从而使海藻的光合作用得以发生[1] 。细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很多“天线分子” ,这些“天线分子”吸收光能并通过非放射性过程将激发能传递到含有叶绿素的“反应中心” ,在红藻、蓝绿藻和隐藻中 ,藻胆蛋白就充当这种“天线分子”的角色。因此 ,最初的藻胆蛋白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光合作…  相似文献   

9.
三种藻胆蛋白在复合累积LB膜中的能量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R-藻红蛋白(R-PE)、C-藻蓝蛋白(C-PC)及变藻蓝蛋白(APC)的单组分累积LB膜及三组分复合累积LB膜. 吸收及荧光光谱测定表明三种蛋白的LB膜的光谱重叠性质与他们在水溶液中的性质相同. 结构测定表明, 三种蛋白在其LB膜中排列有序, 且由它们组装的复合累积LB膜结构类似于藻类植物中的藻胆体结构. 通过稳态荧光光谱及其光谱解叠, 观察到了三种蛋白在复合累积LB膜中的激发能量传递现象. 根据给体荧光峰的猝灭, 计算出在复合累积LB膜中从给体R-PE经C-PC到受体AP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1%.  相似文献   

10.
11.
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测定了藻胆蛋白短肽中天然色素基团的稳定性,确定了最适保存条件。研究了样品中乙醇含量、微量元素及稳定剂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对藻胆蛋白短肽的影响。找出了可使其更稳定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优雅粘囊藻藻胆体的特性。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吸收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可证明,它的PBS含有一种红色藻胆蛋,两种C-藻蓝蛋白和三种别藻蓝蛋白。但是,用PAGE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所得藻胆蛋白,一般仅得到一种C-PC和一种亚基组成特殊的别藻蓝蛋白APC。这种APC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相同于已报告的APC660nm。但是它的亚基组成是(αα'ββ')2而不是(α'α2β2β')Lc^10或α  相似文献   

13.
盐泽螺旋藻藻胆蛋白的分离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盐泽螺旋藻(Spirulina subsalsa)的水溶性色素粗提物经过硫酸铵沉淀和羟基磷灰石(HA)柱层析后可以分出两种藻胆蛋白,即藻蓝蛋白(c-PC)和别藻蓝蛋白(APC)。它们的纯度(指其在可见光部分的最大吸收与280nm处吸收之比)可分别达到7.27(c-PC)和6.55(APC)。而一般认可的纯度标准,PC为5,APC为6。纯化后的c—PC和APC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中仅见一条色带,其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20nm和650nm,其室温荧光发射峰分别为642nm和657nm。  相似文献   

14.
藻胆蛋白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广策  曾呈奎 《生命科学》1998,10(6):312-315
藻胆蛋白在藻类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光合作用捕光色素系统。在蓝藻和红藻中,不同的藻胆蛋白形成高度有序的超分子复合体──藻胆体作为捕获光能的功能单位。另外,藻胆蛋白在细胞内还可以作贮存蛋白,以使细胞在缺氮的环境中能生存。由于藻胆蛋白与植物光敏素在形态、结构、组成以及光谱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而且在体外,可以诱导藻胆蛋白具有类似于植物光敏素的光化学特征。因此,我们推测藻胆蛋白与光敏素之间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它们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蛋白,在长期的进化中,两者的功能发生改变,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藻脂蛋白可能会行使类似于植物光敏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藻胆蛋白荧光探针及其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藻胆蛋白是一系列新型的荧光标记探针,具有优良的荧光特性,以藻胆蛋白荧光探针标记抗体还可用于血清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荧光免疫检测,其标记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结合藻胆蛋白的特点,研究藻胆蛋白的标记方法有助于提高荧光免疫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藻胆蛋白与荧光免疫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Wu P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1):82-84
藻胆蛋白是一种新型的荧光标记物,在荧光免疫分析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流式细胞荧光测定、荧光免疫检测以及单分子检测等。在可溶性抗原、抗体检测方面的研究则开展较少。  相似文献   

17.
聚球藻藻胆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中有五个吸收峰,它们位于420nm,438nm, 490nm,624nm和678nm。放氧速率为161-179mol O2/mg Chl.hr.电镜照片中显示在类囊体膜上有大量藻胆体。  相似文献   

18.
藻胆蛋白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藻胆蛋白是某些藻类特有的捕光色素蛋白,有很高的生物学研究价值与良好的医学应用前景。文章从藻胆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医学应用两个方面介绍了藻胆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PBP)的生物活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进展,主要包括提取原料、细胞破碎法和分离纯化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聚球藻藻胆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中有五个吸收峰,它们位于420nm,438nm,490nm,624nm 和678nm。放氧速率为161—179mol O2/mg Chl.hr.电镜照片中显示在类囊体膜上有大量藻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