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以微种植钉为支抗压低伸长磨牙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9月1日期间,11例修复空间不足,需要压低因对颌牙缺失而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18~40岁,平均26岁.9位患者下颌单侧第一磨牙缺失,2位患者下颌双侧第一磨牙缺失,上颌磨牙由于对颌牙长期缺失而伸长,咬舍于对颌牙槽嵴黏膜,妨碍牙列修复治疗.利用微种植钉作为支抗,使用弹力链牵引伸长的磨牙,产生根向压入力.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结果:11例患者伸长的磨牙均成功压低,获得足够的义齿修复的垂直空间,伸长磨牙平均压入3mm,成功进行了种植义齿或固定义齿修复.治疗时间平均为6个月.结论:采用微种植钉作支抗,能有效压低伸长的上颌磨牙,创造足够的义齿修复空间,且方便、高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患者发生焦虑状况的可能影响因素。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牙列缺损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的状态和特质焦虑量表(STAI)、修正版牙科焦虑量表(MDAS)和VAS疼痛评分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根据术前的SAI和TAI评分将牙列缺损患者分为低焦虑组、中焦虑组和高焦虑组,高焦虑组的VAS评分和MDAS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SAI、TAI和MDAS评分分别与VAS评分显著正相关(r=0.664,r=0.758,r=0.437,p<0.05)。性别(女)、年龄(<25岁)、付费方式(自费)、居住地(农村)和收入(<4 000元)为牙列缺损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牙列缺损患者行种植修复手术前的焦虑水平与术后的疼痛正相关。性别、年龄、付费方式、居住地和收入是牙列缺损患者焦虑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种植牙技术在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牙列游离端缺失修复患者进行抽样,选取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义齿修复,实验组应用种植牙技术进行修复,对比两组患者咀嚼率、稳固率、成功率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咀嚼率、成功率、稳固率(91.18%、94.74%、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71.05%、84.21%、73.68%),且主诉美观效果、固位功能、舒适性(84.21%、94.74%、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63.16%、65.78%、71.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种植牙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疗效确切,修复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丝固位修复、粘接固位修复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龈下菌群分布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牙种植并完成修复体的牙列缺损患者98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螺丝固位修复组和粘接固位修复组,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2个月牙周健康指标[种植义齿边缘骨吸收量(MBL)、探诊深度(PD)、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以及龈下菌群分布的差异。 结果 修复后3个月和修复后12个月,两组患者MBL、PD、mPLI、mSBI水平及咬合力、咀嚼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龈下产黑色素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丝固位修复组患者龈下厌氧菌、具核梭杆菌数量大于粘接固位修复组患者(均P结论 螺丝固位修复、粘接固位修复均是牙列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螺丝固位修复可能导致术后龈下厌氧菌繁殖增加,需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用于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80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观察组采用磁性附着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固定力、咀嚼效力、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及牙周微生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固定力、咀嚼效力大于对照组[(4.07±0.38)N vs(3.10±0.29)N,(0.80±0.23)%vs(0.59±0.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均优于对照组[(4.21±0.45)score vs(3.10±0.42)score,(4.79±0.50)score vs(3.90±0.42)score,(3.98±0.61)score vs(2.76±0.56)score],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I、PD显著小于对照组[(1.34±0.31)°vs(1.49±0.43)°,(1.53±0.29)mm vs(1.67±0.32)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治疗牙列缺损疗效显著,能够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提高舒适度和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6.
贺克全 《蛇志》2006,18(4):320-320
埋伏多生牙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埋伏多生牙易导致多种错殆畸形,影响临近恒牙的正常萌出,甚至形成含牙囊肿,故应及早拔除。术前准确定位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创伤,但埋伏多生牙临床上一般不易发现,不易定位。本文总结我院102例患者113颗埋伏多生牙定位的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固定-可摘联合义齿应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牙周病伴牙列缺损诊断标准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可摘夹板式活动义齿修复,观察组给予固定-可摘联合义齿修复,两组患者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戴义齿18个月观察组咀嚼效率(55.4±3.8),显著高于对照组(50.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戴用义齿后基牙拔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固定-可摘联合义齿应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效果较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3种獐牙菜属植物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春迎  刘建全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1):112-116,T003,T004
獐牙菜属的红直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四数獐牙菜3种植物花蜜腺都属花被蜜腺,其结构相似,均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为结构蜜腺,是花冠其部薄壁组织恢复分和能力形成的,分泌表皮无气孔器,原蜜汁由蜜腺周围的维管束提供,经产蜜组织加工后,由分泌表皮外薄的角质层泌出。四数獐牙菜花蜜腺裸露,凸起,而另2化蜜腺凹限为囊状、;红直獐牙菜为脱落蜜腺、而抱茎獐牙菜和四数獐牙菜为宿存蜜腺,其花蜜腺的性状基本印证了3种獐牙菜属植物的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对牙列缺失患者生活质量及龈沟液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列缺失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实施常规修复,观察组给予口腔种植修复,随访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生活质量、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龈沟液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8.15%vs87.04%)(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分别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分别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41%vs22.22%)(P0.05)。结论:牙列缺失患者经口腔种植修复方式治疗的效果更好,对于龈沟液细胞因子水平上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少并发症,值得关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聚醚醚酮在先天性缺牙患者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5月至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先天性缺牙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口腔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D打印聚醚醚酮修复治疗,记录与随访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修复,治疗3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9%(P<0.05)。两组治疗3个月的牙龈指数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感染、刺激痛、出血、修复体脱落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8%(P<0.05)。治疗后3个月与4个月,观察组的美学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聚醚醚酮在先天性缺牙患者修复中的应用能够促进牙周清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与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的三列齿类化石是该类动物在我国西北地区之首次出现,与四川自贡所产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的自贡似卞氏兽(Bienotheroides zigongensis)归同属同种,故认为五彩湾组可与下沙溪庙组相对比。新标本的发现在若干形态特征上补充了以往记述之不足。  相似文献   

12.
四列藻在营养限制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四列藻在营养限制胁迫下培养 1 0 d后 ,在恢复营养进行培养的初期 ( 1~ 5 d) ,表现出较强的超补偿生长能力。与持续正常营养培养的对照组比较 ,两者间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 ( P<0 .0 5 )。四列藻超补偿生长的主要特征表现是在恢复营养进行培养的初期 ,处理组的藻细胞比对照组平均相对生长率提高 ,细胞数增多 ,叶绿素 a含量和生物量增高 ,细胞数净增率最高达 68.2 %~ 1 2 1 .1 % ,生物量净增率最高达 2 1 .8%~95 .3%。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 ,由于环境容量的限制 ,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到了培养的后期 ,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各生长参数都趋于一致。同时发现 ,在受到营养限制胁迫后 ,藻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内糖和蛋白质 /糖 ( P/C)的比值发生了变化 ,但是在恢复营养进行培养 1 0 d后 ,均基本上恢复至处理前的水平。藻类中存在的这种超补偿生长特性有可能是引起藻华和赤潮的一个生物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种以牙种植体为中心来测量其周围骨壁厚度的方法,并对由此方法制作完成的改良游标卡尺进行精确性评价.方法:使用Solid Edge软件设计制作一种以ITI种植体为中心来测量其周围骨壁厚度的改良游标卡尺;将种植体植入透明复合树脂块中;使用改良游标卡尺测量种植体周围树脂壁厚度,然后将树脂块连同种植体沿其长轴纵切开;拍照并用Digimizer软件对树脂块纵剖面实际壁厚进行测量;最后将两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改良游标卡尺组测量结果为7.97-8.09mm,树脂块纵剖面组测量结果为7.98-8.12mm,标准差为0.03,t值为1.09,P值为0.28,两种测量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种植体为中心的改良游标卡尺满足了设计要求,精确度高且可重复性强,可用于评估种植体唇颊侧骨壁的骨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4.
牙源干细胞是由人类牙齿及其周围相关组织中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自2000年从牙髓组织中发现和分离出牙髓干细胞以来,已有7种牙源干细胞被分离和鉴定。近年来,学者不但对这些干细胞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大量基础方面的研究,而且对其临床应用也作了广泛的探讨。该文对牙源干细胞在口腔科学领域的应用,如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造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它们在全身疾病的治疗潜能方面作概括的介绍,如在治疗脑血管意外损伤、脊髓神经损伤、帕金森氏病、心肌梗死、糖尿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牙源干细胞在基础与临床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在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桩核修复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纤维桩修复、对照组患者接受铸造金属冠修复。修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咀嚼功能、并发症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发生桩核松动、脱落、折断以及牙根折断、牙龈变色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纤维桩修复能够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改善咀嚼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整体疗效优于铸造金属桩,是大面积牙体缺损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四列藻在光限制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海洋微藻四列藻为试验材料,试验前期微藻经光限制(500 LX)胁迫处理10 d,试验后期重新接种并恢复正常光照(5000 Lx)培养10 d,均以正常光照(5 000 Lx)培养作对照,测定四列藻的细胞密度、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细胞内糖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处理组在恢复工常光照的初期(1~2 d)细胞生长量超过对照(P<0.05),即藻细胞平均相对生长率提高,细胞数增多,叶绿素 a含量和生物量增加,细胞数净增率最高达31.6%,生物量净增率最高达34.8%。同时,四列藻在受到光限制胁迫后,藻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糖(P/C)的比值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恢复正常光照培养后,这几个指标均逐渐恢复至处理前的水平。四列藻的这种受到光胁迫后细胞生长量增加的特征表明微藻具有超补偿性能。  相似文献   

17.
报道中国鞘翅目1新纪录科1新纪录种,即毛牙甲科Spercheidae和凹缘毛牙甲Spercheus emarginatus(Schaller).共计2头雄性和1头雌性采自黑龙江密山,对其进行了再描述.该虫已知分布于欧洲中西部和南部、俄罗斯南部和远东地区、亚洲中部和东部区,目前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发三维测量软件,使用该软件对下颌非游离端单颗磨牙缺失后缺牙区相关解剖数据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0名确诊为下颌非游离端单颗磨牙缺失的成年患者,拍摄锥形束CT并运用3D-DMTC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缺牙区相关解剖数据。对各项结果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下颌单颗磨牙缺失后相关解剖数据库。结果:成功研发三维测量软件3D-DMTC。测得缺牙区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的最近距离平均值为:15.84±2.10 mm;下颌神经管距离下颌骨颊侧壁最近距离平均值为:5.83±1.56 mm;下颌神经管距离下颌骨舌侧最近距离平均值为:3.78±1.19 mm;相邻两牙间最短距离平均值为:10.08±1.58 mm;剩余牙槽骨体积平均值为:2674.94±775.67 mm3。建立下颌单颗磨牙缺失后相关解剖数据库ADSML。结论:通过使用自主开发的测量软件测量得到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可辅助临床医生深入对患者颌骨的解剖情况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牙体严重缺损,牙髓不可避免受累,要先作根管治疗然后再根据形态和功能的要求进行牙体修复。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成品牙本质固位钉加银汞或复合树脂修复体修复大面积缺损的牙齿。由于死髓牙本质脱水弹性和张力强度降低,容易引起牙折,常导致修复失败。70年代根管桩加银汞修复体十分盛行,但此种设计远期效果不理想,往往易引起牙根折裂,Sorenser指出经根管治疗的上下后牙未作冠复盖的临床成功率只有50%左右,而作冠复盖的临床成功率达90%以上。因此,经根管治疗的牙齿,大多数临床牙冠缺损严重,用冠类修复能获得较好效果。而桩和核心制作为冠修复打下基础。桩、核可给修复体提供垂直与水平向的支持与固位。桩、核套上全冠修复体,使患牙具有更大防裂能力,同时增加冠外抗力和咬合力的保护,并可预防根面龋。在桩、核上可根据患者条件和需要制作任何一种全冠修复体。目前随着修复材料不断改革提高,对残冠残根的修复带来美好前景。我们对牙体严重缺损保存治疗中桩核的应用作了一些探索,在临床上我们对50多只牙冠大面积缺损的牙齿应用桩核冠系列修复获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在口腔牙体牙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以提高规范化培训效果。方法将在牙体牙髓科轮转的20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制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笔试、临床操作、病例分析考核以及培训效果满意度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制教学的实验组各项出科考核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授课满意度、自学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在口腔牙体牙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可显著提升住院医师的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