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体灌流心脏希氏束电图记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稳定地记录离体心脏希氏束电图,我们研制成一种新型的二合一插管电极,利用这种电极可同时完成Langendorff法心脏灌流及希氏束电位记录。心脏取自成年家兔或幼狗,与Langendorff法相同,首先经主动脉逆行插入这种插管电极实现心脏灌流,然后在示波器监视下小心转动插管,当电极贴近希氏束部位时,即可记录到离体灌流心脏的希氏束电位。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波型记录稳定。如配合心电等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自1969年B.J.Scherlag首次用右心导管检测到人体腔内希氏束电位以来,导管希氏束电图已成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最可信的电生理检查方法。与此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无创记录希氏束电图的方法以代替这种有创的方法。 其中一条途径是用食道电极记录希氏束电图,它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由于食道离心脏较近,且体内组织阻抗较皮肤阻抗低,可能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氏束顺序起搏时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效应,为临床开展生理性心脏起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犬20只,全麻机械通气下,开胸暴露心脏,将特制希氏束(His Bundle,His B)标测/起搏电极进行His束电图标测,选择最佳His束起搏位点,并与右心房(right atria,RA)、右室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心外膜起搏位点组合成不同的心脏起搏模式,比较RA-AAI、Sis B-VVI、RVA-VVI单腔按需型心脏起搏和RA-His BDDI、RA-RVADDI双腔按需型心脏起搏时的心脏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特点。结果:His B起搏阈值接近于RVA起搏;RAAAI、His B-VVI和RA-His BDDI起搏时心输出量(CO)较起搏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RA-His BDDI起搏CO提高最显著约29.64%(P<0.01),RA-RVADDI起搏提高约0.25%(P>0.05)、单RVA-VVI起搏则降低约5.41%(P>0.05),每搏量(SV)、左室每搏功(LVSW)和右室每搏功(RVSW)等参数明显优于RVAVVI和RA-RVADDI起搏。结论:His B-VVI和RA-His BDDI起搏由于将起搏位点从传统的右室尖改为His束,从而保持了近于正常生理性房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故可维持整个心脏协调有序的收缩和舒张,产生优于RVA-VVI、RA-RVADDI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致病性的大肠埃希氏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会严重危害健康。快速准确地测定大肠埃希氏菌的污染来源对有效缩小疫情影响范围极有帮助,从而避免对人类健康和经济贸易造成重大损失。建立简便高效的分型方法是微生物溯源的关键,常见的大肠埃希氏菌分型方法可分为表型分型和分子分型,这些分型方法各有优劣,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型方法,并对国内外大肠埃希氏菌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致病菌溯源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防御并控制致病菌引起的流行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快速提取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的方法。该法是对Kapur等发表的方法的改进。全过程只需超速离心一次,比Kapur等的方法缩短了4h。所得样品可直接用于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模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在离体家兔右心房-房中隔与房室结-希氏束标本上,用微电极技术研究了β-受体阻断剂甲磺胺心定(Sot)对窦房结(SAN)、心房肌、房室结(AVN)、希氏束细胞的电生理效应。Sot(1.6×10~(-6)—1.6×10~(-4)M)对上述4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振幅和0相最大除极速度皆无影响。Sot 能显著减慢 SAN 与 AVN 的自搏频率,并延长自律恢复时间。标本被驱动时,心房SAN 逆传时间与房-室传导时间均被 Sot 延长。Sot 还能显著延长上述4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与有效不应期,并且是浓度依赖性的。β-受体阻断剂甲氧乙心安(Met,1.2×10~(-7)—1.2×10~(-4)(M)对这些指标无影响。说明 Sot 尚具有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此外在8只标本上用期前刺激诱发了动作电位的快速自动发放,这是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基础。Met 仅对1例有效,Sot 能全部制止其余7例的 AP 自动发放。这显然是由于 Sot 延长了细胞复极化过程和不应期,阻断了折返兴奋的传播,从而显示其优于β-受体阻断剂的抗心律失常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种快速提取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一种快速提取禽源性大肠埃杀氏外膜蛋白的方法,该法是对Kapur等发表的方法的改进,全过程只需超速离心一次,比Kapur等的方法缩短了4h,所得样品可直接用于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模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在微生态学中应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染色法鉴定细菌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报告了用埃希氏大肠杆菌(O_(111)B_4)腹腔感染小鼠,取其多种脏器制石蜡切片,建立PAP染色程序。确定了第一抗体(兔抗埃希氏大肠杆菌O_(111)B_4型血清)最佳染色滴度为1:800~3200。观察到埃希氏大肠杆菌(O_(111)B_4)定位于组织器官上的状态。在细菌鉴定上PAP染色法较其它方法更具有优点。  相似文献   

9.
用生物学和气相色谱的方法分析确定,大肠埃希氏菌细胞壁核心糖有9种。除已知的Rl、R2,R3、R4、K-12和B外,还发现3种新的核心糖,暂定名为N1、N2和N3。福氏志贺氏菌的核心糖为R3,宋内氏志贺氏菌的核心糖为R1。E-4噬菌体的受体定位是Rl、R3和R4核心糖上的次端位半乳糖。根据E-4组噬菌体裂解谱,LPS使50%噬菌体失活量(Phl50)测定,以及分离E-4噬菌体抗性株的试验,表明E-4噬菌体的受体定位还有细徽的变化,呈现8种不同裂解型,这种变化与核心糖类型(即单糖分子比)无关。试验证明,核心糖为R2的大肠埃希氏菌细胞壁上具有完全有效的O-I噬菌体受体定位。  相似文献   

10.
利用诱发电位技术(Evoked Potential)来分析生物电信号,能够去除干扰及噪声等无用信号,大大提高信噪比,因而对听觉、视觉、痛觉等感觉生理的研究以及微弱信号的观测(如希氏束电图等)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国内已有这种功能的数据处理机,如某些医用数据处理机等,但都是老产品,体积大,功能小。我们利用国内组装微型电脑CMC—80机再加上一台小型简易打印机,便可以对生物电信号进行诱发、叠加、积分等多种信号的处理,其结果还可以通过打印机永久记录下来。记录方式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诱发电位的波形描绘,整个系统的造价只要二千多  相似文献   

11.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食源性致病菌,迅速确定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污染来源可有效缩小疫情影响范围,建立简便高效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与分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控制疫情的关键。为适应对时间敏感度较高要求的现场或在线检测,基于PCR技术的检测分型方法不断地被标准化和规范化。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子检测与分型的PCR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详细地介绍了多重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为致病菌溯源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对防御并控制致病菌引起流行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中间埃希氏菌(Escherichia intermedia)细胞用包埋方法固定在角叉菜凝胶中,应用于从邻苯二酚、丙酮酸和氨酶促合成L-多巴。含75mg细胞/克凝胶的制剂保留原酶活性的60~65%。通过对三种底物抑制作用进行观察。看到底物浓度对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合成L-多巴初速度的影响几乎相似,在分批反应器中,20小时得到7.8克/升以上的L-多巴(产率是0.39克/升小时)。在初速度条件和分批反应器中,固定在角叉菜凝胶中的细胞合成的L-多巴比固定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细胞要高。  相似文献   

13.
用K—B法测定了50株来自临床尿液标本的大肠埃希氏菌对6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头孢噻甲羧肟耐药率为4%,头孢噻肟为6%,头孢呋肟为14%,头孢唑啉及头孢哌酮为30%,头孢噻吩为50%。  相似文献   

14.
鮻单脏吸虫,新种Haplosplanchnus lizae sp. nov. 和巨卵希氏单脏吸虫,新种Schikhobalotrema megaovus sp. nov. 检获于厦门集美附近海域棱鮻Liza carinatus肠道.鮻单脏吸虫,新种Haplosplanchnus lizae sp. nov与该属已知种的双腺单脏吸虫H. bivitellosus Zhukov,1971最为相似,它们都具有2列卵黄腺,但在卵黄腺的组成和虫卵大小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巨卵希氏单脏吸虫,新种Schikhobalotrema megaovus sp. nov. 与该属已知种的区别在于其虫卵0.130-0.12×0.096-0.120(0.133×0.108)特别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大肠埃希氏菌CICC 11021S发酵液中分离一株噬菌体,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体CICC 80003;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提取噬菌体基因组,核酸内切酶处理并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p H和温度稳定性、宿主谱。考察CICC 80003对CICC 11021S生长和L-天冬氨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CICC 80003噬菌斑圆形透明,有明显晕环;头部规则,直径约50-60 nm,尾部长约120-130 nm;基因组能被核酸内切酶Bam H I和Mlu I切开;最佳感染复数0.1,潜伏期5 min,裂解期25 min,平均裂解量约86个;最适p H值8.0;90°C温育15 min,噬菌体全部失活;能裂解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的部分菌株。发生噬菌体污染时,CICC 11021S无法正常生长,基本检测不到L-天冬氨酸酶活力。【结论】CICC 80003属于长尾噬菌体科ds DNA噬菌体,液体环境中能够彻底裂解大肠埃希氏菌CICC 11021S。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我国盘菌属中两个具有绣球样子囊果的种。一个是新种贵州盘菌(Pezizagutzhouensis M.H.Liu);另一个是国内新记录种希氏盘菌[Peziza shearii (Gilkey) Korf]。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描述并附图,描述了新记录种并附图。还为该属中具绣球样子实体的已知种提供了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的主模式保藏在HMAS,等模式保藏于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标本室(GZAS)。  相似文献   

17.
黄彰海  孙文颖 《生理学报》1986,38(6):589-596
本文在 79只清醒麻痹大鼠身上,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痛兴奋(PfPE)和痛抑制(PfPI)单位的放电及其对刺激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的反应,并观察切割脊髓背外侧束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DMH使PfPE 单位的自发放电及痛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使PfPI 单位的自发放电增多,并解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抑制效应;(2)刺激DMH引起PfPE 单位的抑制效应,在切割脊髓背外侧束后仍然出现。上述结果提示:DMH 对丘脑束旁核在处理痛觉信息上具有调制作用,这种调制作用可能不通过脑干下行性抑制系统完成,而主要是通过脊髓上联系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痛传入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背景]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病原菌,有关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探讨从病猪肺脏中分离鉴定的3株ExPEc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为从抗生物膜形成角度防治猪肠外大肠埃希氏菌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结合正交实验优化猪源ExPEc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最佳条件与成膜能力;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各菌株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利用PCR方法检测其携带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生物膜态与浮游态下猪源ExPEc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3株猪源ExPEc的最佳成膜条件并不一致,但在各自最佳条件下均能形成很强的生物被膜且同时携带10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gaA,pgaB,pgaC,pgaD,luxS,fimA,hipA,iha,flhC,flhD)。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菌株SE-1聚集后可形成片状生物膜,菌株SE-2和SE-3聚集后可形成多...  相似文献   

19.
为精准、快速检测畜禽养殖粪污中典型致病微生物,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肠炎沙门氏菌3种常见致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其特异性引物与探针、优化反应系统,建立起快速、稳定的多重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反应体系。通过检测不同菌株验证该体系的特异性,并确定畜禽养殖废弃物致病菌的检出限,开发出多重微滴数字PCR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对引物探针对目标菌株均能扩增,ddPCR体系内未出现交叉反应,检测肠炎沙门氏菌的绝对定量检测低限为0.68 copies/μL;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绝对定量检测低限为0.79 copies/μL;检测大肠埃希氏菌的绝对定量检测低限为1.02 copies/μL。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实现对畜禽养殖粪污中3种典型致病菌的高效率、高精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大肠杆菌学名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或E.coli),在生物界的分类为细菌界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种。大肠杆菌潜伏在人体内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甚至在人类远祖还不能称作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直到1885年一名叫埃舍利希的德国小儿科医生,在健康婴儿的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