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在成都双流机场作鼠类调查,现简报如下:鼠密度:花园鼠密度高达32%,机场跑道和草坪密度达14%,餐厅和食堂鼠密度分别为11.1%和9.3%。鼠种:室内捕获109只,有褐家鼠(67.9%)、黄胸鼠(25.7%)、小家鼠(5%)、四川短尾鼩(3%)。室外捕获26只,有褐家鼠(60.7%)、黑线姬鼠(8.9%)、四川短尾鼩(8.9%)、黄胸鼠(7.1%)、黑腹绒鼠(5.4%)、小家鼠(5.4%)、巢鼠(3.6%)等。室内、室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成都双流机场鼠种调查简报@李才明$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孙苑$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王崇义$成都民航机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2.
在同温及安静条件下,小家鼠的耗氧率为最高,褐家鼠次之,黄胸鼠和臭鼩较低。耗氧率与它们的体重呈负相关;两性间没有差异。血红蛋白(Hb)含量以臭鼩为最高,小家鼠次之,褐家鼠和黄胸鼠较低。Hb含量与性别和体重大小不呈相关性。安静状态下Hb含量与耗氧率相关关系的回归系数r不显著,这些物种间Hb含量差异的生物学意义尚待探明。  相似文献   

3.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4.
印鼠客蚤的生态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是公认的世界家鼠鼠疫的首要传播媒介,是预防鼠疫的重要监测对象。因此,对其繁殖孳生,季节消长等有关生态习性问题已有较多研究。我们在防疫工作中也作了一些调查工作,现就几个方面综述供参考。 一、宿主 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的鼠属(Rattus)鼠种,在云南主要是黄胸鼠和褐家鼠。除此以外,家栖的小家鼠、臭鼩亦有寄生,但并不常见。至于野栖的大足鼠、斯氏家鼠、齐氏姬鼠、大绒鼠、赤腹松鼠、树鼩、黄鼬等,虽有检获记录,但甚为罕见,可认为是家、野鼠类相互交窜,偶然接触所致。 二、吸血习性 如上所说,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鼠类,成蚤特别嗜吸家栖鼠类的血当无疑问。至于对已发现寄生的众多野栖动物的刺吸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洞庭丘岗平原区农村鼠类群落演替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郭聪  陈安国 《兽类学报》1992,12(4):294-301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洞庭丘岗平原区鼠类群落的演替趋势及演替原因。80年代以前,该地房舍区鼠类群落组成以黄胸鼠及小家鼠为主,种群数量均较低。80年代初期,种植业、饲养业大发展,农户贮粮及防鼠设施未跟上,致使褐家鼠数量激增。80年代中后期,贮粮和住房条件改善,并经常使用敌鼠钠盐灭鼠,褐家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室内鼠类组成正向以小家鼠为主的方向演替。80年代初期农田区褐家鼠的比例亦上升,中期回归到以黑线姬鼠为主的状态。预测今后小家鼠和黑线姬鼠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成为今后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2004年8月,通过铗日法对四川南充城区的鼠型小兽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在调查地共发现8种鼠型小兽,其中食虫类2种、啮齿类6种.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860和0.816;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次之,为0.619;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最低,为0.001,几乎等于0.小家鼠Mus musculus和社鼠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为0.789;社鼠与微尾鼩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次之,为0.664;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与小家鼠,黑线姬鼠Apodernus agrarius与小家鼠、灰麝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为0,不存在对资源利用的竞争.在研究的生境中,鼠型小兽表现出对不同生境有较强适应性,但对资源利用存在较小程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7.
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空间配置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84年3月-1985年1月对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根据鼠种类和数量组成,该区可划分为针毛鼠+社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4个鼠类群落。不同鼠类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有不同的季节变化。本文比较了不同鼠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相对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一年农村小兽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预防鼠传疫病的发生,指导灾后的媒介生物控制和鼠源疫病防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每月对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汶川6地灾区进行1次小兽(鼠情)监测。选择农田和村庄2种主要生境,采用夹日法进行调查。其中农田生境的捕获率达7.35%,主要捕获到啮齿目(Rodentia)和食虫目(Insectivora)两类,其中啮齿目为1.49%,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为5.86%。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as)、巢鼠(Micromys minut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臭鼩(Suncus Murinus)。村庄区域的捕获率为12.50%,主要捕获的亦是食虫目鼩鼱科的四川短尾鼩,高达10.02%,啮齿目的捕获率为2.48%。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结果表明,经过灾后的各种控制措施,鼠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啮齿目种类的捕获率基本低于3%。但食虫目鼩鼱科的捕获率较高,特别是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四地的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高于已有报道的同期水平,并维持较高的繁殖力,且大量进入房舍区域。另外,黑线姬鼠的繁殖率也不低。需密切关注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种群动态趋势。据以往类似研究结果,结合初步调查数据和从控制鼠传疾病的角度考虑,灾区鼠情的监测要有中长期的思想准备,至少持续3a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9.
臭鼩(Suncus murinus Linnaeus)因其外形略似鼠类,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少人把臭鼩误认为“鼠类”,称之谓“骚鼠”。有人认为臭鼩咬食水稻禾苗、甚至认为臭鼩发出的奇臭气味也能使禾苗枯萎,比鼠类还有害;但是,也有部分群众认为臭鼩是益兽,不仅不会危害农作物,而且捕食农业害虫。 我们于1963—1966年在广东省斗门县平沙农场收集了有关臭鼩的资料,根据资料证明,臭鼩是农业上的益兽,应予保护。  相似文献   

10.
洞庭平原农房家鼠的栖息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美文  王勇  郭聪  李波 《兽类学报》2003,23(2):145-152
洞庭平原农房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鼠密度最高为厨房, 其次为杂屋, 卧室和堂屋较低。房屋的不同地面对鼠密度与鼠种组成都有影响, 地面用水泥硬化后房间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未硬化泥土地面,硬化地面以小家鼠为主, 泥土地面以褐家鼠占优势。不同结构房屋的鼠密度亦有差异, 砖混结构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 其鼠种组成也不同, 砖混结构的房屋小家鼠占优势, 土木结构房屋则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房屋地面的硬化对害鼠的影响比房屋结构的改变要大。综合来看, 鼠密度最高的房间为泥土地面+ 土木结构的厨房; 鼠密度最低为硬化地面+ 砖混结构的堂屋。通常, 在家具等物品摆放整洁、食物与水源少的硬化地面的房间鼠密度较低, 且以小家鼠占优势; 在杂物堆放较多、脏乱差的泥土地面房间的鼠密度较高。因此, 在防治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鼠密度和优势鼠种, 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洞庭平原农区住房的改善对家鼠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美文  王勇  郭聪  李波 《动物学研究》2002,23(5):394-399
于1996-2001年采用铗日法对湖南省汉寿县株木山乡的一个村子进行了鼠情调查。结果表明:(1)洞庭平原家鼠群落主要由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组成;(2)房屋内地面的硬化对家鼠群落的影响很大,混凝土硬化地面房间内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泥土地面房间,硬化地面后小家鼠取代泥土地面时褐家属的优势地位;(3)房屋结构的变化对家鼠群落的数量与组成都有影响,砖混结构房屋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鼠种组成也由原来土木结构房屋的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演变成以小家鼠占优势,与1986-1990年在同一地区调查的结果比较显示, 随着我国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将土木结构泥土地面的房屋逐渐改造为砖混结构混凝土地面的房屋后,将会大大降低鼠害。同时,在防治过程中应根据农舍结构的不同,增设适当的防鼠设备,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2年7月的调查资料对乌鲁木齐市养禽场鼠类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鼠类可划分为2种群落,(1)褐家鼠 小家鼠群落;(2)小家鼠 灰仓鼠群落。同时对鼠类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沙的鼠类,秦耀亮(1979)曾报道有黄胸鼠和作为我国新记录的印度小鼠(缅鼠)两种。1980年5、6月间我们对西沙群岛七个主岛的鼠类进行了历时2个月的调查,除捕获黄胸鼠、缅鼠外,还捕到褐家鼠;同时对鼠的分类作了研究,对各岛鼠类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分布亦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臭Qu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动物,与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组成矾家栖鼠形哺类动物群体。根据雷州半岛40多年(1950 ̄1994年)鼠疫监测和10年(1985年2月 ̄1995年1月)鼠情监测资料,对臭Qu的数量、分布、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臭Qu占家栖息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比例逐年上升,80年代在高峰;其分布是农村多于城市,野外也有发现;月份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全年均可繁殖,月均怀孕率为35.7%,每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洪灾淹没区鼠类群落结构恢复的生态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美文  王克林  王勇  郭聪  李波 《生态学报》2004,24(6):1212-1218
在 1998年特大洪灾中被淹没 3个多月的湖南省安乡县安造大垸 ,经退水后连续 3a的观察 ,揭示了洪涝灾害对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群落演替或恢复的过程。当地的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洪灾后农田区残留的主要鼠种 ,但密度极低 ;房舍区则以中型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为主 ,并保持较高的密度。在农田 ,灾后近 2 a时间内都仅捕获黑线姬鼠 ,而农房的鼠种组成很快变成与未被淹地区相似 ,不同的是在未被淹地区小家鼠的比例比灾区高。比较灾区与对照区群落的鼠种组成、群落优势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性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 ,发现随着群落的演替 ,灾区鼠群落逐步地与对照区趋于一致 ;仅有灾区的害鼠密度例外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房屋的顶层或楼房的 2层以上部分 ,在洪灾中未被淹没而成为害鼠的避难地 ,因此洪涝灾害对房舍区鼠群落结构的破坏比农田区的小 ,这从灾后的鼠密度和结构的变化可知 ,也是房舍区鼠类群落的恢复速度比农田区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2006年2月对四川省南充市郊区的鼠型小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鼠型小兽1499只,隶属于2目2科7种,根据优势种分为两个群落:微尾鼩 黑线姬鼠群落中除优势种外,还捕到少量大足鼠、社鼠、褐家鼠和灰麝鼩,主要分布于住宅区以外的农田林地;褐家鼠 黄胸鼠群落,有少量微尾鼩,分布于住宅区。采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Hurlbert生态优势度和物种数对沟谷地、半坡地、坡顶地以及住宅区4种微生境中捕获的小兽进行了分析。住宅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沟谷地。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居室内家鼠组成及数量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 ̄1997年北京市开展室内家鼠组成及数量变动调查。结果有褐家鼠、小家鼠两种,前者这农村优质种,后者为城镇优势种,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一般前峰在2 ̄4月,后峰在9 ̄11月。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来鼠活动以来,并未改变此规律,但使家鼠密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褐家鼠在内陆干旱区的群落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内陆干旱区原无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栖息,新疆褐家鼠是随铁路运输经火车从中国内地自然移入的.褐家鼠移入新疆后,又随当地公路及铁路运输进行了第二次扩散.目前已遍及铁路沿线主要城镇及附近农村,并有向边远市镇再扩散的趋势.由于该鼠具有个体大、食性杂、繁殖快和生存适应能力极强的特性,所到之处很快占领生态位,以指数增长的形式生存和发展,形成稳定种群,排挤它鼠而成为当地新优势种,并造成危害.褐家鼠在新疆各地同小家鼠(Musmusculus),灰仓鼠(Cricetulusmigratorius)等家栖鼠类一起共同组成当地新的鼠类群落.  相似文献   

19.
臭NFDA7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动物,与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组成南方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根据雷州半岛40多年(1950~1994年)鼠疫监测和10年(1985年2月~1995年1月)鼠情监测资料,对臭NFDA7的数量、分布、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臭NFDA7占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比例逐年上升,80年代达高峰;其分布是农村多于城市,野外也有发现;月份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全年均可繁殖,月均怀孕率为35.7%,每胎胎仔数1~7只,平均为3.15只,频率分布近似正态.  相似文献   

20.
臭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动物,与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组成南方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根据雷州半岛40多年(1950~1994年)鼠疫监测和10年(1985年2月~1995年1月)鼠情监测资料,对臭的数量、分布、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臭占家栖鼠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比例逐年上升,80年代达高峰;其分布是农村多于城市,野外也有发现;月份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全年均可繁殖,月均怀孕率为357%,每胎胎仔数1~7只,平均为315只,频率分布近似正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