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首次报道获得小麦花粉植株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提高花粉植株产率的研究。已经肯定的对小麦花药培养十分重要的因素有:(1)用适当的化学杀雄剂在减数分裂前后处理供体植株;(2)在3—5℃下预处理花芽1—7天;(3)采用花粉单核中期的花药作为培养物;(4)在29—30℃弱光下培养;(5)选用合适的培养基。至于花药培养基的研究,以往的文献指出,小麦和水稻花药培养要求适当低的铵离子浓度,因此具有低铵离子的N6及马铃薯二号培养基一直被用于小麦花药培养。近  相似文献   

2.
花药培养成功地用于改良重要作物,例如水稻和小麦。然而,花药培养用于作为其它作物(象大麦)的育种手段,其效果不明显。据两个英国研究小组报告,培养的大麦的反应显著受培养基中花药的方向的影响。在 John Innes 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当大麦花药固定在平坦位置(花药的两片均与培养基接触),没有或只有少数愈伤组织形成。那些形成的愈伤组织生长缓慢,并很少有生长  相似文献   

3.
922236种间杂文水稻杂种的花药愈伤诱导及绿色植株的高频再生[英〕/Rout,J.R.…2 Euphytiea一1992,54(2)一155~159〔译自DBA,1991,10 (23),91一13558〕 将种间水稻杂种o,,;a sa‘£。a LJ.火0.,。-f‘尹0900 Griff.的花药培养在N6和Potato一2培养基上,每一培养基补加7种组合的植物生长因子 (2,4一D、NAA、Kn)和6%(w/v)蔗糖。花药在连续弱光下培养,把2一3周龄的愈伤移到改良MS再生培养基里。所有培养物均保持在23~25℃下。在Potato一2培养基上花药愈伤的诱导率为9.9~23.9%,在N6培养基上为3.9~9.4%。2二g/l NAA最适于愈伤诱导。在两…  相似文献   

4.
942168芥菜品种PR一45花药培养物的花粉粒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英]/Agarwal,P.K.…∥Euphytica.一1993,70(3).一191~196[译自DBA,1994,13(7),94—03991] 将芥菜品种PR一45的花药:或花芽培养在改良Ke lle r培养基上。破裂花药释放出花粉粒胚亦在相同培养基上培养,到双子叶期,然后转移到含有脱落酸或赤霉素的Gambor‘g B5培养基,最后转移至B5基础培养基。用4m1/i(v/v)乙烯利处理供体植株或延迟供体植株的播种时问可大大促进花药培养物中花粉粒胚胎发生,后者方法优于前者,按正常播种期播种2月后生长植株的花药有18%雄核发育,而对照仅占3…  相似文献   

5.
甘蓝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形成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甘蓝F1、F2和自交系S33个世代6种基因型材料进行甘蓝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形成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高浓度蔗糖对甘蓝胚状体形成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6%蔗糖浓度是甘蓝花药培养的最适浓度,其胚状体的诱导率最高达12.2%;(2)材料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F2和F1代材料胚状体诱导效果好,且胚状体诱导率F2代(F2P192和F2P194)18.9%比F1代(F1S17和F1S13)17.1%较高,但差异不显著,自交系S3代材料很难诱导出胚状体;(3)B5培养基比MS培养基更适合甘蓝花药胚状体的诱导培养。结果表明,甘蓝F2代是其花药诱导培养胚状体的最佳基因型材料,B5 2.0 mg/L 2,4-D 2.0 mg/L KT 6%Suc是甘蓝花药诱导培养胚状体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用花药培养创建小麦加倍单倍体作图群体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花药培养创建加倍单倍体作图群体是构建数量性状基因作图群体的有效途径,但通过花药培养生产小麦加倍单倍体的成功率较低。该文考查了小麦幼穗发育时期、低温处理幼穗及高温处理接种花药对花粉愈伤诱导率的影响。采用春播小麦做为花药供体,推迟花药接种时间,避免试管苗在低温条件下越夏,有利于早移栽,培育冬前壮苗,同时加强试管苗移栽后的田间管理,保证安全越冬,有效地提高了花药培养生产加倍单倍体的成功率。通过花药培养创建了一个具有191个个体的小麦加倍单倍体作图群体,该群体将用于小麦有关抗旱性状及产量性状基因的遗传作图  相似文献   

7.
小麦花药培养诱导率的配合力、遗传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堂  朱惠梅  毕艳娟 《遗传》1985,7(4):17-19
研究小麦花药培养诱导率的配合力、遗传 力,对于正确选配亲本、合理配制杂交组合,提 高诱导效率,进而提高花药培养育种效果,具有 重要意义。以往这方面研究多限于小麦杂交育 种的几个主要经济性状,有关小麦花药培养诱 导率配合力、遗传力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花 药培养作为一种新技术运用到小麦育种工作中 来,其目标是要在更短的育种周期中,创造出更 多的超亲优异的纯合品系,配合力、遗传力的分 析已成为重要课题。Sprague和Tatan (1942) 提出的两种配合力概念,即一般配合力(gea)和 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主要受加性基因 效应所决定,特殊配合力则由非加性基因效应 所决定,这些理论已成为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 律的重要依据。本文是应用9个小麦品种双列 杂交设计的统计分析资料,重点探讨小麦花药 培养诱导率配合力、遗传力问题。 核靠边期晚期花药做禽体培养,每一试验株接 种花药60枚,培养基为C17。在培养期间温度 为26-28OC,湿度为60-80务,加光照时间为 13小时/日。配合力分析按Griffing的方法 2、模型1进行〔2,3,47。双列杂交随机区组方差分 析按组内只有单个观察值的两向分类资料的方 差分析。经F值测验达显著水准,表明遗传型 间效应差异显著,进一步做配合力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的创制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来源于组合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8个花粉植株中,分离获得1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WER-1-2。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衍生出易位系WER-1-2的原始麦穗含有1条完整的1R染色体和1条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染色体,所缺失部分易位到1条小麦染色体上。推断该易位是在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经异常有丝分裂产生的,而非异常减数分裂的产物。表明花药培养是一条实现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基因)向小麦转移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癸培养基的研制及在小麦花药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多年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花药培养育种及对多种培养基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从调整培养基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入手,建立了癸培养基。经过L_(16)(4~5)正交实验,筛选出NH_4N0_3、KNQ_3、MgSO_4、MnSO_4在培养基中较优的配比。在培养基对比实验中,癸培养基的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比C_(17)、W_(14)、N_6培养基提高了30.31%、50.60%和57.96%,且对不同的杂交组合都能表现出优越性。在癸培养基中附加0.9mg/L REA(rare eaxth addition,稀土元素附加剂),可使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提高54.25%~64.07%,并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颜秋生  李向辉 《遗传》1981,3(4):20-21
近年来,在小麦、水稻花药培养的研究中, 使用了马铃薯简化培养基,已取得很大成 效[1-3]。我们在大麦、小麦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的 研究中,为了寻找能促使其再生细胞进行连续 的细胞分裂,除了采用各种合成培养基外,也使 用了马铃薯培养基。本文简要报道小麦叶肉原 生质体在马铃薯简化培养基中能有规则地进行 有限的几次细胞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NAT对植物生长及生理活性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萍  姜丽娜  朱广慧  李金亭  尚玉磊   《广西植物》2000,20(2):189-192
以新合成的 N- (1-萘乙酰基 ) - N′- (4 -氨替吡啉基 )硫脲 (NAT)配制成不同浓度 (10、2 0、50mg.L-1)的水溶液 ,对大田扬花期小麦进行叶面喷洒和蜀葵叶片扦插基部的浸泡处理 ,并在分别含有 0 .1mg.L-1NAT与 NAA的培养基中对护颖分化期的小麦幼穗进行离体培养。测定了处理后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的生理指标 ,统计测量了扦插生根的效果 ,并观察记录了幼穗培养再分化的情况。结果表明 ,NAT可有效的延缓小麦旗叶的衰老 ,促进蜀葵叶柄的扦插生根和促进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再分化作用。其效果比 NAA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的花药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基本培养基N_6和 B_优于 MS。2.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在6—9%为最好。3.2,4-D 浓度用0.5—10毫克/升,一般采用2毫克/升。4.培养基中加入0.5%的活性炭有利于提高花粉愈伤组织的频率。5.花药在不加琼脂的液体培养基上漂浮培养,比在固化培养基上培养效果更好。6.光照或黑暗培养对花粉愈伤组织的形成并无显著地影响。7.在接种前将穗子插入 N_6培养基(无琼脂)中进行冷冻处理,和插入水中的对照相比花药的出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曾分别报道过利用大麦淀粉凝固培养基以及利用麦芽糖作为组织培养底物,以提高大麦、碧冬茄、野萝卜、烟草、罂粟花药培养物的胚胎形成.最近,西德联邦农林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U.Kuhlmann和B.Foroughi Wehr将具有高度敏感性大麦基因型的花药培养在含有20%,Ficoll、20g/1麦芽糖和大麦淀粉的液体培养基上,每个花药平均产生0.5个植株,每个花药最多产生90株绿色植株.尽管他们认为此培养基是对大麦再生能力和单  相似文献   

14.
已有报告指出,低剂量的电离辐射能够促进水稻和芸苔(Brassica napus)花药培养中胚胎发生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在1991年细胞和组织培养国际会议上,Young Il-Lee报道,用γ射线照射盆栽水稻的花药,愈伤形成率比非照射植株的高得多。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R.R.Aldemita和F.J.Zapata用电离辐射照射水稻种子,使之生长并取其穗进行花药培养,发现辐射对难处理种花药培养的影响与敏感种类花药培养的相反。γ射线辐射处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花药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加速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和现有品种的纯化,我们对茄子花药离体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1.培养基培养花药及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我们采用两种基本培养基,一是 MS 培养基,另一种是 NT 培养基的无机盐加 H 培养基的活性物质。转移小苗时用 H 培养基,并根据需要附加萘乙酸(NAA)、吲(口朶)乙酸(IAA)、2,4-D、生根剂(Racine)、激动素等物质,蔗糖为2—3%,琼脂0.8%,pH 调至5.8,最后热压(15磅,120℃)消毒20分钟。  相似文献   

16.
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创制小麦- 中间偃麦草纯合易位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细胞工程途径,诱导小麦与中间偃麦草发生染色体易位,通过细胞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 ISH)和SSR鉴定出纯合易位系.研究结果表明,经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创制出1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纯合易位系99-803;其花粉母细胞(PM C s)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18.42个环状二价体 2.57个棒状二价体 0.01个单价体;中间偃麦草的7A i-1染色体与小麦7A或7B染色体发生了非罗伯逊易位,且中间偃麦草易位片段较小;通过该途径获得纯合易位系的频率约为2%.以上结果表明,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是一条向小麦转移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基因)的快速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1.在小麦花药培养中,花粉直接发育成植株的途径有二:一是由单核花粉经多次分裂后发育成成熟胚,再长成小植株;二是花粉分裂形成“球形胚”,“球形胚”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并在原培养基上迅速分化形成小植株。2.基本培养基以 N_6培养基为最好。3.在接种前,花药以相当于2000转/分离心力离心20分钟,对提高花粉直接产生植株的频率有明显作用。4.外源激素对小麦花粉胚的建成是有利的。材料7621的花药接种在附加吲嗓乙酸(1AA)2毫克/升、动力精(KT)6毫克/升和干酪水解物(CH)300毫克/升的培养基上,接种后以7—10℃低温连续培养120小时,诱导频率可达6.20%。  相似文献   

18.
胡世宽  李难英 《遗传》1983,5(5):11-13
应用花药单倍体培养技术选育新品种,在 小麦常规育种上正被逐步认识[1]。然而把这一 技术应用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目前国 内仅在水稻上有报道[2,3],而在杂种小麦的花培 研究上还未见报道。我们从1980 年开始连续 两年进行试验,将杂种小麦一代花药、改造恢复 系杂交一代材料花药和普通小麦杂交一代的花 药分别接种在N6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出愈 率和分化率分别是: 杂种一代花药为2.2%、 38.4%;改造恢复系杂交一代材料花药为 2.4沁、24.9并;普通小麦杂交一代花药为1.8多、 28,6并。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提型杂种小麦 花药出愈和分化率略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水稻(Oryza sativa)花药的离体培养及其花粉植株后代的表现,得到如下结果: 1.用加有2,4-D 1—5毫克/升的Blaydes培养基培养水稻花药,诱导出水稻花粉愈伤组织。采用花粉处于单核期的花药进行培养比较合适。 2.诱导愈伤组织成苗,以二次诱导法效果较好。即将愈伤组织种植在低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IAA 0.05—0.5毫克/升,激动素1—2毫克/升),在此培养基上分化快,芽点多,但芽不易伸长;芽点出现后再移到激素浓度较高的培养基上(IAA 2毫克/升,激动素4毫克/升),很快出现幼苗。 3.水稻花粉植株二代,田间表现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基本整齐一致,没有分离。杂种F_1花粉植株后代在许多性状上超过双亲,有选种价值。说明水稻花药培养用于育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稻品种冈46B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D63,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D63突变体花药瘦小呈乳白色,花药内完全无花粉粒,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与野生型亲本冈46B相比,D63突变体成熟期株高降低了13.7%,穗伸出度减少了266.7%,自交结实率为0,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区域In Del标记J2和J4之间,与J2和J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 c M和0.1 c M,该定位区间的物理距离为105.8 kb。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D63突变体在编码分泌性成束糖蛋白基因LOC_Os02g28970编码区第1580位碱基A突变为C,使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527位组氨酸(His)突变为脯氨酸(Pro)。D63突变体与已报道的mtr1突变体表型上不同之处主要是后者花药含有败育花粉粒,二者表型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LOC_Os02g28970基因序列突变位点不同,以及它们分别属于籼、粳亚种2个不同遗传背景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