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掘根微立地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2.55 hm2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具有坑和丘微立地的3个代表性林隙,并以空旷地和郁闭林分为对照,利用多通道HOBO自动气象站于2011年7-9月测定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和降水量,比较了不同月份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不同大小林隙在典型天气条件下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3个不同大小林隙的月均PAR和月均气温排序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月均相对湿度排序是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同一林隙中,丘顶部月均PAR和月均气温大于林隙中心,月均相对湿度为林隙中心>丘顶部;不同大小林隙和对照月均总辐射与月均气温均为7月>8月>9月,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月均相对湿度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分与各林隙以及与空旷地之间的月均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7-9月总降水量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减;无论晴天与阴天,丘顶部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林隙中心,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无论丘顶部还是林隙中心,晴天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阴天,日均相对湿度则为阴天>晴天. 相似文献
2.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HOBO自动气象站对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的小气候因子进行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与对照样地的光照、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林隙和对照样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均为早晨和傍晚较高,正午较低,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生长季内呈单峰型曲线,其中郁闭林分相对湿度最大,其次为小、中、大3个林隙,空旷地最小.林隙和对照样地降水量及降雨次数随林冠层郁闭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大林隙降雨量约为小林隙的1.4倍.在生长季内,空旷地、大、中和小林隙以及郁闭林分最大风速分别为3.34、2.97、2.87、2.41和1.84 m·s-1. 相似文献
3.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林隙内位置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大、中、小林隙的中心和通过林隙中心的南、北、东、西冠空隙边缘共5个观测点安装HOBO自动气象站,测定2010年6-9月的气温、相对湿度、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以及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和降水量,并在郁闭林分和空旷地设对照,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之间以及林隙中心与林隙边缘之间小气候的差异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比较了晴天和阴天对林隙小气候因子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PFD依照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的次序依次降低;对于同一林隙,林隙中心的PPFD大于边缘处;林隙中心的月均气温和月均总辐射均为7月>6月>8月>9月,并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减;月均相对湿度为8月>7月>9月>6月,并按照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和空旷地的次序依次递减;不同大小林隙和空旷地观测期间降水总量和各月降水量基本上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的次序依次减少.晴天,大林隙PPFD、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小林隙,阴天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相似文献
5.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大小及光照对草本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中选取的6个林隙内,以每个林隙中心为起点,沿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每隔2 m平行布置1个1 m×l m的固定样方.2011年6月和9月利用估测法测定样方内不同高度等级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多度,记载样方内基质特征.6-9月每月选择阴天,利用冠层分析仪拍摄鱼眼照片,用Gap Light Analyzer 2.0软件计算相对光强.分析不同林隙间相对光强、草本植物覆盖度和丰富度的差异,以及各物种覆盖度与直射光、漫射光和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开阔区和林冠下的大林隙相对光强均大于小林隙,而且从林隙中心到林隙边缘的漫射光、直射光变化范围也大于小林隙;不同区域大、小林隙到达地面的直射光大小顺序为北部大于南部;在Z1~Z4区域内,大林隙的草本植物覆盖度和丰富度均大于小林隙,其中大、小林隙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大多数草本植物覆盖度与漫射光和基质之间显著相关,只有少数草本植物覆盖度与直射光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内丘坑复合体微气候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5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混交林2.55 hm2的固定样地内,调查了由掘根风倒形成的38对丘坑复合体所处的7个小林隙、5个中林隙和3个大林隙以及7个郁闭林分的基本状况.于2012年6—9月,每月选定6个典型晴天,测定处于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以及郁闭林分内每个丘坑复合体不同微立地(坑底、坑壁、丘顶、丘面及完整立地)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 6—9月,丘顶的土壤温度平均值最大,坑底最小;坑底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值最大,丘顶最小.上述指标在大多数微立地之间差异显著.6—9月,位于不同大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丘坑复合体土壤温度总平均值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各月份土壤水分大小次序并不一致;6月、8月和9月丘坑复合体各个微立地月均空气相对湿度大小顺序均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7月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上述指标在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内丘坑复合体大多数微立地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大小林隙和郁闭林分内丘坑复合体各微立地月均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均为7月最大,9月最小;除完整立地6月月均土壤含水量最大以外,其余微立地均为7月最大,9月最小.丘坑复合体微气候的变化主要受林隙大小、微立地和时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大小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1年8-10月采用嵌套的网格化方法布点,利用土壤时域反射仪连续测定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根据地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林隙的土壤含水量最丰富,其次是大林隙和小林隙;大林隙空间样点的土壤水分极差最大,其次是中林隙和小林隙;大、中、小林隙各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块金值分别为0.001~0.404、0.001 ~0.273、0.001 ~0.261.随机部分引起的土壤水分异质性和系统总的空间异质性程度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中林隙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复杂,大林隙土壤水分格局变异的空间依赖性最强;中林隙高等级土壤水分斑块(土壤含水量为50%~60%)占据的面积最大,其次是大林隙,小林隙没有最高等级斑块的分布.对于相同月份、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小林隙等级分布最简单,大林隙和中林隙则相对复杂;土壤含水量最大值随着林隙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网格法和十字样线法布设样点,在各样点安置地面温度表和曲管地温表,于2006年5—9月,测定了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地表温度、地表最低和最高温度以及浅层(5、10、15和20 cm)土壤温度,分析了该区林隙土壤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林隙地表温度的高值区均未出现在林隙中心,其出现位置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出现次序依次为林隙的西北侧、北侧和东侧;在地表温度的高值区域内,最高温度由高到低的时间排序为14:00、12:00、10:00和16:00,其他时间林隙地表温度的分布较均匀;不同月份研究区林隙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复杂程度及斑块等级有所不同;各月林隙地表温度的高值区均位于林隙西北侧和东侧,呈不对称分布;树木生长季初期(5月)和末期(9月),研究区林隙地表温度平均日较差较大,而树木生长旺季(6—8月)却相对较小;东西方向上各观测点5、10、15和20 cm土壤温度呈双峰型日变化规律,南北方向上呈不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趋势;各月在东西方向上的土壤温度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南北方向上除5月呈随机变化以外,其余月份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连续6年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研究了施用秸秆(表施或混施)和接种蚯蚓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6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且表施秸秆比混施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在不同的秸秆施用条件下,接种蚯蚓未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表施秸秆和混施秸秆均能使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或显著增加,混施秸秆较表施秸秆更有利于热水提取态碳(HWEC)、可矿化碳(PMC)、酸提取态碳(AEC)、易氧化态碳(ROC)、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增加,而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变化与秸秆施用方式关系不大.在施用秸秆条件下,接种蚯蚓使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响应各异,不同处理中的土壤有机碳活性表现为秸秆混施+蚯蚓>秸秆混施>秸秆表施>秸秆表施+蚯蚓>对照.秸秆的施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主要因素,而蚯蚓活动则并非对所有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内丘坑复合体特征及分布格局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 大、中、小林隙及郁闭林分中丘坑复合体的丘宽、丘高、丘厚均大于与之对应的坑宽、坑长、坑深.大林隙内丘坑复合体的丘宽、丘高、丘厚、坑宽、坑长、坑深均最大,分别为2.85、0.37、2.00、2.99、2.10、0.39 m;郁闭林分均最小,分别为2.35、0.19、1.60、2.66、1.65、0.21 m.丘的平均体积(1.66 m3)均大于坑的(1.44 m3).同一大小林隙内绝大多数丘坑复合体之间的特征值差异显著,而郁闭林分内绝大多数丘坑复合体之间的特征值差异不显著.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丘坑复合体之间的特征值大多差异显著.2012年样地内丘坑复合体大多数特征值显著小于2011年.89.5%和60.5%的丘坑复合体类型为铰链式,形状为半椭圆状,丘坑复合体的分布格局为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在不同pH值饲料上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存活率、繁殖率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评价饲料pH值对桃蚜生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扩繁桃蚜饲料最适pH值。结果显示:不同pH值人工饲料饲喂桃蚜,其存活率3d后即呈现显著差异,在试验调查时间内,饲料pH值为7.0处理的存活率、单雌产蚜量和内禀增长率均为最高;不同处理桃蚜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处理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24h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有所下降;饲料pH值为7.0和7.2两处理的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在48h后接近正常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扩繁桃蚜较适合的人工饲料pH值为7.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镉胁迫对大弹涂鱼肝脏黄螵呤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不同浓度镉离子对大弹涂鱼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用于污染暴露的生物标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2+(0.05 mg·L-1)暴露使大弹涂鱼肝脏XOD和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升高,第10天达到最大值,中高浓度暴露(0.5 和5 mg·L-1 Cd2+)XOD和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低和高浓度镉胁迫处理的CAT活性在12 h显著降低,随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CAT活性恢复正常,高浓度组在第7天降到最低值, 并在恢复期的5 d中高浓度组CAT活性却极显著升高;低和中浓度镉胁迫处理的MDA含量12 h极显著升高,而高浓度却极显著下降,随时间延长低浓度恢复正常, 中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并到第5天达到最大值,而中高浓度在恢复5 d后MDA含量都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1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翡翠贻贝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长期胁迫(15 d)对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脂质过氧化(LPO)水平(以MDA含量表示)的影响,以及受胁迫翡翠贻贝在清洁海水中恢复阶段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胁迫阶段,0.5和2.5 mg.L-1DBP下翡翠贻贝内脏团SOD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逐渐恢复,12.5和62.5 mg.L-1下则持续受到显著抑制;不同浓度组CAT活性均明显被抑制.LPO水平明显升高.外套膜中,2.5 mg.L-1下SOD活性受到持续诱导,其他浓度组则先被抑制,后随曝露时间延长逐渐被诱导;各浓度组CAT的变化波动较大,没有明显规律;而LPO水平明显升高.净化恢复阶段,12.5和62.5 mg.L-1DBP胁迫下的内脏团SOD和CAT活性恢复较慢,其LPO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外套膜中SOD活性呈持续升高趋势,CAT活性和LPO水平则随时间延长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氯化钠胁迫对嫁接茄子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对80 mmol·L-1 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的光合特性、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代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分别比苏崎茄自根苗高67。8%、8。8%和31。1%,均有显著差异;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苏崎茄自根苗,而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苏崎茄自根苗.NaCl胁迫明显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了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但嫁接苗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苏崎茄自根苗,嫁接苗较强的耐盐性与NaCl胁迫下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较低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Nedelina Kostadinova Rumyana Boeva Radoslav Abrashev Jeni Miteva-Staleva Boryana Spassova 《Plant biosystems》2018,152(5):1128-1133
White-rot fungi of the Phylum Basidiomycota are quite promising in ligninolytic enzyme produc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ir synthesis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nhanced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Cu) ions (25–1000 μg/ml) on the activity of the ligninolytic enzyme complex (laccase, Lac; lignin peroxidase, LiP; Mn-peroxidase, MnP) in Trametes trogii 46, as well as the changes in the antioxidant cell response. All concentrations tested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growth and glucose consumption. Cu ions affected the ligninolytic enzyme activity in a dose dependent mann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nge of 25–100 μg/ml strongly stimulated Lac production (a 5–6-fold increas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LiP activity was also induced by Cu, with the peak value being recorded following exposure to 50 μg/ml metal ions. In contrast, the addition of Cu ion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MnP activity at a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100 μg/ml. The maximum enzyme level was achieved at 1000 μg/ml. The results obtained on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activities indicated that exposure of T. trogii 46 mycelia to Cu ions promoted oxidative stress. Both enzyme activities were co-ordinately produced with Lac and LiP but not co-ordinately with MnP. 相似文献
18.
19.
The effect of diets containing antioxidant vitamins and trace elements on chicken tissue activities of SOD, CAT, GSH-Px and of LPO levels was investigated. Chickens, 45 weeks of age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control group, Cu group (13.2 mg Cu kg(-1) diet); Se group (0.07 mg Se kg(-l) diet); vitamin E group (70 mg DL-alpha-tocopherol acetate kg(-1) diet) and a constant level vitamin C, 200 mg kg(-1) diet); vitamin A group (240 mg retinol acetate kg(-1) diet) and vitamin C group (500 mg ascorbic acid kg(-1) diet).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these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and LPO levels according to gender was demonstrated statistically. In the Cu group, CuZnSOD activity in the liver, erythrocyte, kidney and hear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75, 40, 12, 12% respectively (P<0.05). MnSOD activity in the heart, liver, kidney and brain of the vitamin C and in the heart of Cu group were found to be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15%, while in liver tissue of the Cu group it was reduced by 19% (P<0.05). GSH-Px activities in the Se, vitamin E and C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nversely LPO levels decreased (P<0.001). CAT activities in the liver and heart of the vitamin 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32%), but in kidney tissue only that of the Cu group was increased from 30.2 +/- 4.767 to 144.49 +/- 6.93 U mg(-1) P<0.001. The resistance to stress of the vitamin E and C groups, which ha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decreased lipid peroxide 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60% moisture medium at 45 degrees C. 相似文献
20.
低温胁迫下嫁接对黄瓜叶片SOD和CAT基因表达与活性变化的影响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低温胁迫下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Mn-SOD、Cu/Zn-SOD和CAT mRNA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变化及其与抗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嫁接与自根黄瓜叶片Cu/Zn-SOD、Mn-SOD mRNA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分别与其Cu/Zn-SOD、Mn-SOD活性变化相吻合,而CAT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与其CAT活性变化并不一致;嫁接黄瓜叶片Cu/Zn-SOD和Mn-SOD mRNA相对表达量及SOD、Cu/Zn-SOD和Mn-SOD活性均高于自根黄瓜,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均低于自根黄瓜,嫁接黄瓜较高的SOD基因表达量调控的较高SOD活性是其抗冷性强于自根黄瓜的主要因素;嫁接黄瓜的功能叶CAT mRNA相对表达量略高于自根黄瓜,而幼叶CAT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后者,但两者CAT活性差异不大,说明低温胁迫对嫁接黄瓜叶片CAT mRNA相对表达量及CAT活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