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新疆乌伦古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气候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约9.99~7.72cal.kaBP期间,气候温暖干旱;7.72—3.62cal.kaBP,气候由温和偏湿逐渐转向温暖偏干;3.62—1.24cal.kaBP,气候由寒冷干旱逐渐转向寒冷偏湿到温和湿润;1.24cal.kaBP至今,气候总体上温和干旱。在这四个大阶段的气候背景下,还存在8.90cal.kaBP和8.35cal.kaBP左右、3.62—2.80cal.kaBP期间、0.82—0.45cal.kaBP期间和约0.23cal.kaBP时的突然变冷事件。本剖面的孢粉组合在约9.99—7.72cal.kaBP期间反映的是湖区的植被,早期为以芦苇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随后演替成以黑三棱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自7.72cal.kaBP以后,孢粉组合反映的是区域植被,与气候相应的区域植被依次经历了荒漠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或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的多次演替。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白洋淀白4号孔的孢粉分析、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白洋淀形成于中全新世。晚全新世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凉变干,古白洋淀开始收缩和解体,但在人类活动的利用改造下,使逐渐解体的白洋淀得以保留下来。依据气候地层学的观点,并结合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白洋淀地区的全新世地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即古全新世(距今11000—9000年),气候温和湿润;早全新世(距今9000—7500年),气候偏凉偏干;中全新世(距今7500—3000年),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距今3000年至今),气候温凉偏干。  相似文献   

3.
中全新世以来福建东北地区植被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沿海平原XPZK3钻孔的年代和孢粉记录用于研究中全新世以来福建东北地区的植被与环境变化。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植被中亚热带木本成分逐步降低而落叶阔叶成分逐渐增多,反映气温逐步降低,与东亚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的趋势相同,反映在轨道尺度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对东亚季风的影响。DCA分析显示,中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是影响研究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5 000 cal. yr BP以来,松属、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的逐步增加反映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逐步加重,尤其是1 370 cal. yr BP(南北朝)以来,反映人类活动的孢粉占主要地位,人类活动对植被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大约4200年前的一场持续干旱可能是当时史前文明快速衰落的重要推手,这在全球许多区域均有记录,但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是否存在该事件依然缺乏有力证据。本文通过分析托勒库勒湖沉积地层的孢粉,发现新疆地区也存在类似4.2 ka BP气候事件的记录。4.5—3.8 cal ka BP期间的孢粉谱与前后时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禾本科和蒿属花粉含量快速降低、藜科急剧增加、A/C值降低;区域环境短期内变得极为寒冷-干旱,先前的草原/荒漠草原演化为荒漠。对比也发现,尽管这一事件在不同研究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略有差异,但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目前,关于这次事件的驱动机制仍不清楚,还需在新疆及其他敏感区域开展更多古气候研究。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全新世花粉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全新世青藏高原的花粉记录,反映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截然不同的孢粉类型。东南部主要国常绿硬叶种类及潮湿亚热带成分。而西北部几乎没有乔木树种花粉,主要为干旱灌丛和草原成分。文中根据青藏高原20个湖沼孢粉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全新世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植被史及古气候状况。由于高原的特殊大气环流形势,夏半年受西南季风控制,由东南向西北,水份逐渐减弱;冬半年高原面受干冷西风环流影响,致使气候寒冷干燥。全新世植被  相似文献   

6.
末次冰盛期以来,地球系统经历了一次从冷到暖完整的气候旋回,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段。本文基于陇中黄土高原会宁硝沟剖面河湖相-水下黄土沉积序列的高分辨率地层孢粉记录,探讨该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及其气候响应模式,旨在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且对进一步探讨区域气候演化机制、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硝沟剖面的孢粉记录揭示,末次冰盛期以来该区的植被演替过程为:荒漠草原(寒冷的盛冰期)→针叶疏林/森林草原(逐渐增温的冰消期)→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暖的盛间冰期)→针叶疏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相应的气候变化模式为:冷干→较温湿→较暖湿→暖湿→温凉偏干→较冷干。总体来看,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植被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随着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森林/疏林草原带自东南-西北发生多次进退;区域顶极植物群落为中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发育的针阔叶混交林,研究区早中全新世较长时期都有较大面积的针阔叶混交林发育;晚全新世植被退化为干草原/荒漠草原,一方面可能是气候持续变干的自然响应,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此时强烈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森林/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7.
根据花粉模拟的中国植被及6000aBP植被制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现代植物花粉与植被的类比关系,运用花粉植被化模拟技术进行植被类型模拟和制图。首先利用中国表土花粉资料,设计了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功能型植物,并组合成植被型,以运行植被模型。该实验能够模拟出中国现代的主要植被类型,其地理分布与实际植被有较好一致性。进一步对中全新世花粉资料运行,初步模拟了112个花粉样点上的植被类型,并做出了中全新世的植被分布图。该图能够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对比,它为恢复古植被提供了一个较客观地制图法。它的精度可以随着资料密度和花粉类型的增加而不断提高。该研究对国际性的全球古植被制图和对比气候模型驱动的植被模型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3C测年建立了样吕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被演化历史,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区域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最近12000年来青藏高原植被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 30个点湖泊的孢粉记录综合研究显示 :在进入全新世之前 (12kaBP以前 ) ,除最东南部外 ,高原从东到西均发育为荒漠草原植被。全新世早期 (12 .0 - 9.0kaBP)高原东南部 (10 4° - 98°E)为落叶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中部 (98° - 92°E)为草甸或灌丛草甸 ,再向西至 80°E左右为草原植被 ;全新世中期 (9.0 - 3 .2kaBP)高原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发育为针阔混交林和硬叶阔叶林 (10 4° - 98°E)→针阔混交林 (98° - 94°E)→灌丛草甸 (94° -92°E)→草原 (92°- 80°E) ;全新世晚期 (3.2kaBP以后 )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为硬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荒漠。  相似文献   

10.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4C测年建立了样品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被演化历史,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区域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晚全新世植被演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一个泥炭剖面高分辨率花粉资料序列,初步重建了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晚全新世的植被演化过程。在3100 a BP以前,该地以固定沙丘上生长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等阔叶疏林为主;以后随着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增多,蒿属(Artemisia L.)和藜科等草本植物逐渐增加,而固定沙丘上的阔叶树则趋于减少。在1000~660 a BP期间,麦里地区几乎所有沙丘植物都经历了繁盛生长,蒙古栎种群的扩大尤其显著。3100 a BP以来植被和沙丘的演化可能同人类活动影响有直接关系,而1000~660 a BP期间的植物繁盛则由生长季雨量增加引起。花粉统计分析还表明,在森林草原等生态过渡带,花粉浓度和花粉沉积率比花粉百分比更好地指示了植被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浑善达克沙地5 000年以来的植被演化过程, 我们对内蒙古正蓝旗境内高西马格湖人工挖掘2.0 m深的剖面进行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并参考孢粉组合与植被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 该期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 I(约5 010~4 040 aBP),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13.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孔上部8m地层孢粉资料显示该地区自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壳斗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森林成分以栎属(Querc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栗属(Castanea)、栲属(Castanopsis)/石栎属(Lithocarpus)和松属(Pinus)为主,同时混生有少量的枫香属(Liquidambar)、冬青属(Ilex)、水青冈属(Fag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等乔灌木。本阶段孢粉浓度较高,气候较温暖湿润,为早全新世升温期;2)9500—3900cal.aB.P.,植被演替为中亚热带性质的常绿阔叶林。此阶段特别是8000cal.aB.P.以来,植被以青冈属为主的常绿分子获得大发展为特点。当时森林繁茂,气候暖湿且较为稳定,对应于中全新世大暖期(适宜期);3)3900cal.aB.P.以来,森林植被表现为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青冈属、栎属骤减,松属、禾本科(Poaceae)及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含量明显增升。本阶段孢粉浓度减为最低,据研究区周边的孢粉资料推测此时期气候温凉湿润。本阶段晚期森林植被受到人类的干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如禾本科(35—45μm)、十字花科和菊科等花粉类型含量持续增多,表明研究区自全新世晚期以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的迹象。Zk01钻孔点位处古河道,磁化率和粒度证据揭示了研究点沉积环境全新世早期为河流相,水动力较强,中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晚期减弱。最后,结合孢粉资料和沉积环境简述了植被变化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全新世花粉分布图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国玉 《古生物学报》1999,38(3):365-385
根据65个地点化石花粉分析资料,编制了我国东北全新世每隔每千年时间片断的花粉百分值图和花粉等时线图,并进行初步分析,花粉图展示了东北地区植被演化的主要特征。桦树在全新世初期遍布从三江平原到辽东半岛南端的东北东部地区,在森林中占据色对优势地位,榆属和栎属等阔叶乔枯木要在早全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是东部森林中的主要种类;在大约5kaBP以后,松属在东北现在的森林地区开始增加,云,冷杉属也表现出较明显扩大,  相似文献   

15.
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通过对湛江湖光岩玛珥湖钻孔孢粉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期以来,该区植被类型从早期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依次演替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湖边草地)→热带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气候最寒冷的时期温度比目前至少降低了4—6℃以上。全新世早期相对于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赛里木湖流域现代植被调查及不同植被带的53个表土样品花粉鉴定分析,深入研究了该区域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组合可反映出该流域植被的总体特征,赛里木湖流域不同植被带内花粉组合差异显著,依据花粉谱特征可以分为草原带、针叶林带、森林灌丛带、亚高山草甸带、荒漠草原带、草原灌丛带、荒漠植被带;云杉属、蒿属、藜科、禾本科含量高、变化明显,可作为该流域古环境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蒿属/藜科(A/C)比值可以用来区分荒漠植被带和荒漠草原带,荒漠植被带A/C值平均为0.62,荒漠草原带A/C值平均为1.55,1是两者之间的界值;云杉属花粉含量≥30%时可认为该样品来自于云杉林,云杉属-蒿属-禾本科等花粉组合表明森林(灌丛)的存在,亚高山草甸以蒿属-禾本科-云杉属组合为主,(荒漠)草原(灌丛)以蒿属-藜科-禾本科为主,藜科-蒿属是荒漠植被的建群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北省文安洼湿地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粒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总体由凉湿转变为冷干,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3 200-2 010cal.a B.P.以湿润气候为主;2 010-1 280cal.a B.P.气候偏冷干;1 280cal.a B.P.以来气候进一步冷干。小冰期以来(556-160cal.a B.P.),中华卷柏孢子持续高含量,伴随粗颗粒物质63μm含量的上升,表明小冰期以来,文安洼流域气候波动较大,雨水、干旱、洪水并存。  相似文献   

18.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分布于新疆的菊科千里光族4属26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根据萌发沟长短和外壁纹饰待征将各属分成二种类型:(1)具长萌发沟:有橐吾属、千里光属和多榔菊属。(2)具短萌发沟:仅有款冬属。由此可看出,款冬是较独立的一类,与其余各属在亲缘关系上相距较远。花粉形态特征为多榔菊属分类地位的探讨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橐吾属两新种的成立提供了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