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啮齿类动物糖尿病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急、慢性高血糖及其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世界范围内大约有两亿多人受到此病困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建立合适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既往的糖尿病模型主要包括自发性模型及采用化学、手术、饮食单独或共同诱导型模型。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转基因动物、基因敲除动物及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研究。本文对目前若干啮齿类动物糖尿病模型的来源、主要特点和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孔琪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3)
人们包括小鼠、大鼠、豚鼠、仓鼠和田鼠在内的多种啮齿类动物都作为候选动物模型进行了SARS-CoV攻毒试验。BALB/c、C57BL/6、ICR等品系的小鼠均出现了SARS病毒在动物体内的复制,同时出现在脾脏、肝脏、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小鼠病理表现很轻,主要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在BALB/c小鼠体内进行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试验显示有预防性治疗作用(Subbarao,Ket al,2004)。灭活疫苗、蛋白疫苗和DNA疫苗也在小鼠中出现了保护性免疫反应。各种活的病毒载体疫苗都在小鼠中作了有效性和免疫原性试验。在小鼠动物模型中,也出现了转基因和基因敲除… 相似文献
3.
人类可以模仿他人行为并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这一现象被称为情绪传染。作为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啮齿类动物(主要为大鼠和小鼠)同样存在情绪传染现象,并与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动物间不同情绪的传播过程,本文将情绪传染的定义和过程、影响因素、主要类型及其生理学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饮食限制是迄今为止除基因编辑以外对机体功能最有效的一种非药物干预方式之一。饮食限制不仅可以延长多个物种的最大寿命,还能够推迟或减少老年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此外,饮食限制在免疫代谢改善、神经系统保护等方面也有突出效果。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在多种模式生物如酵母、果蝇、大小鼠等进行了大量实验。本综述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重点总结啮齿类动物在饮食限制上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啮齿类动物的限食策略、限食结果以及整个饮食限制方案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分布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布鲁斯效应是一种由陌生雄性以及其化学信号所引起的妊娠终止现象,首次在实验室小鼠(Musmusculus)中发现。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从行为到内分泌,从神经机理到进化意义,都有相关的研究报道。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布鲁斯效应在其他啮齿类物种中的情况,其生物学意义及神经内分泌机制,有效诱发雌鼠妊娠终止的化学信号成分等几个方面。本文就目前对布鲁斯效应已经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作为合适的分子遗传操作哺乳动物模型,啮齿类动物凭借其多方面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病的实验模型中。近年来在先前定性评估视觉方法的基础上,学者又提出了多种量化动物视觉的新方法。本文将探讨动物视觉电生理检测方法及其在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啮齿类动物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重要模式动物,包括先天性胸腺缺陷型的裸鼠、不患癌的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和盲鼹鼠(Spalax galili)等。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与癌症发生率有关,衰老的程度与患癌机率呈正相关。由于啮齿类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的40%,因此研究长寿型啮齿类动物抗肿瘤机制对于抗癌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制性衰老是啮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抗肿瘤机制,但在裸鼹鼠和盲鼹鼠体内发现了独特的抗肿瘤机制:盲鼹鼠主要的抗肿瘤机制是由细胞释放IFN-β,激活p53和Rb信号通路,进而导致细胞集中性死亡;裸鼹鼠的抗肿瘤机制是由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引起的早期接触性抑制介导。此外,裸鼹鼠和盲鼹鼠的基因组中还含有高表达与调节细胞死亡和抗炎机制相关的基因。本文对裸鼹鼠和盲鼹鼠的独特抗肿瘤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7,(3)
认知是前额叶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主要包括注意定势的组建、维持和转移,而认知的行为学表现结果不仅受到外在的注意定势转移任务(attentional set-shifting task,ASST)检测方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内在特定脑区及特定神经递质的调控。因此本综述回顾了有关ASST检测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啮齿类动物ASST的检测方法、原理及检测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系统地总结了不同脑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多种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在ASST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详细地阐明了目前有关ASST检测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挖掘认知灵活性的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亲缘关系与啮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动物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遗传等方面适应周围环境之外 ,也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 ,其中种内个体社会联系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由于自然选择提高了个体的生存价值和广义适合度 (inclusivefitness) ,所以如果个体间亲缘程度不同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亲缘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研究源于行为生态学 ,其中以Hamilton[32 ] 提出的亲缘选择和广义适合度理论为代表 ,将亲缘关系和自然选择联系起来 ,扩展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范围 ,较好地解释了利他行为 (altrus… 相似文献
10.
根据啮齿类动物缺血性脑卒中光化学模型制作方法和用途的不同将该模型分为4种,并对常用光敏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该模型对动物的创伤小、制作相对简便、重复性好,将来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和小鼠(Mus musculus)为对象,对其尺骨、桡骨和肱三头肌结构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力学模型,对这三种生活类型鼠类前肢的挖掘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甘肃鼢鼠肘关节位置大幅度前移,尺骨鹰嘴特化突出,形成更加省力的骨学杠杆基础,其中甘肃鼢鼠的鹰嘴尺骨比例达0.40;棕色田鼠和小鼠的鹰嘴尺骨比例分别约为0.19和0.18。此外,甘肃鼢鼠提供挖掘动力的肱三头肌近体端长头覆盖整个肩胛骨下缘,外侧头和内侧头覆盖桡神经沟到肱骨肘关节髁附近区域,远体端扁腱附着于尺骨鹰嘴,整块肌肉非常发达,棕色田鼠和小鼠均无此特化现象。说明甘肃鼢鼠前肢结构更加适应地下掘土生活,其挖掘效率远大于棕色田鼠和小鼠。 相似文献
12.
The ro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p-day method in Mashan Desert of Inner Mongolia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 1998 and 1999. Sixty-five sit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conditions of vegetation, landform, topography and soil. The area of the site was 10 ha in which 400 - 500 traps were arranged. There were 1019 samples captured with 31 469 effective trap-days in all sit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riones meridianus was a typical dominant species and Euchoreutes naso was one of representative rodents in Mashan Desert. The Mashan Desert was a new distribution region of Salpingotus crassicauda in China. Therefor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rodents was analyzed with Map-info Professional 6.5 software of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three rodents, which were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GIS, not only told the information of prophe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rodents in Mashan Desert, but also reported information of the rodents‘ distribution affected by habitat change, which can not be obtained by traditional site-distribution ways. This result can be used a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perfecting research design and monitoring harmful rodent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又103)中性多核 丈%)中性带状核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细胞 (%)嗜碱细胞 (%):、:1,土2 5士月 5十月 6+4O。6十1 .0 2+2 3士3 l十1 3土3 4+5 0一4 宝+20 .1+0.30 .7+0.80 .1+0.3 O0 .1+0.2 00 .3+0.70 .4+f .1O。2+〕。40 .3+侈.5 0一l3 .1+0.4-,︸,,、2 rJ,︸目、产d.+一+一土+一+一土十一十一+一八,,‘,乙,、JJ几.月片‘一、已、︼、︼、少几比几U﹃、J,JO协︸、nl] nll月j,幻,,八目八曰八廿,.n“+一+一+一+一+l+一+一+一士土,‘,乙.土t.L弓..︸,︼日弓一、子月..尸、n nUn︸办U 动物名称\\\\1.泣布拉多白足鼠博雷… 相似文献
14.
15.
吸烟人口众多对社会的影响广泛,其中烟碱是烟气中最为关注的药理学成分之一。长期摄入烟碱会导致烟碱依赖行为,烟碱依赖会影响依赖者的大脑高级功能,可能涉及焦虑、学习记忆障碍以及决策能力异常等。为方便研究烟碱依赖的分子机制,目前普遍通过构建啮齿类烟碱依赖动物模型,以更好的研究其各项生理变化。本综述对已有的动物行为学评价实验在烟碱依赖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及评价,以期为研究者构建啮齿类动物烟碱依赖评价模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啮齿类动物胰管分布、走向、开口,并作种间比较,建立胰液采集方法。方法麻醉动物,暴露肝脏和胆囊,手术插管,推注美蓝,染色。结果小鼠胰腺十二指肠部、胰腺胆管部和胰腺胃脾部组织众多小胰管分别不断汇合成后、前两条大胰管,再汇合成一条胰总管。胰总管不开口于十二指肠,而开口于胆总管。大鼠的胰管也开口于胆总管,但有许多胰管开口,其中有前、后两条较大的胰管。豚鼠各叶胰腺小管的汇合成一条大胰腺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升部,无其他副管。结论小鼠、大鼠、豚鼠的胰管走向及开口位置均互相不同,采集胰液的插管方式也各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本实验室测定的中国地鼠、金黄地鼠和GenBank中田鼠、小鼠、大鼠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五种啮齿类动物的mtDNA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变异,探讨其分子进化关系。方法将五种动物各自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分别连接成一个序列,用DNAstar-EditSeq分析软件计算每个序列的碱基长度和组成,计算蛋白编码基因的碱基和氨基酸的差异。以人为外群,基于连接在一起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用MEGA4.0软件通过最大简约性法(MP)和非加权成对平均数法(UPGMA)构建进化树。结果在五种啮齿动物的13个蛋白基因序列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为32.4%、29.6%、26.2%和11.9%,中国地鼠mtDNA各蛋白编码序列以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相比,与金黄地鼠的相应序列差异最小,与大鼠mtDNA各蛋白编码序列以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分子进化树也显示中国地鼠和金黄地鼠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小鼠、大鼠存在的差异相对大。结论五种动物的碱基组成的百分比中显示G的相对缺乏,相互之间的进化关系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0,(1)
近几十年来,人们持续关注实验动物的福利,并在全球范围的科学研究中整合、协调和监督实验动物的使用。"3R原则"是被广泛认可接受的标准和规范的核心要义和精髓所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包含了必不可少的动物实验,如何保护实验动物福利是本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需要考虑的问题。国内外科研人员逐渐建立并优化在啮齿类动物(主要为大鼠和小鼠)上进行插管手术的技术,能让实验动物在清醒及自由活动状态下完成采血等实验。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药动学研究中使用的插管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对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实验动物福利保护有所助力。 相似文献
19.
过去认为体外连续培养的细胞在有限次数的细胞分裂增殖后 ,虽能维持基本代谢过程 ,但丧失了DNA合成及分裂的能力 ,最终导致细胞增殖能力的丧失 ,称复制性衰老 (replicativesenescence)。它也被认为是限制体细胞过度增殖的重要内在调控机制。某些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称永生化 (immoralization)细胞 ,它们的细胞周期检查点 (checkpoint)通常消失。新近用大鼠雪旺细胞 (schwanncells)———一种来源于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做体外细胞培养试验发现 :如果设法保留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物种差异对NAFLD模型复制的影响,探讨不同鼠种NAFLD形成及其机制.方法 长爪沙鼠、SD大鼠、ICR小鼠各20只,按种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16周后,观察肝脏HE及Mallory三色染色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血脂(CHO、TG、LDL-c、HDL-c)、肝功能(GOP、GPT)及肝组织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及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沙鼠Hyp、CHO、TG、LDL-c、HDL-c、肝指数、GOP、GPT、MDA、FFA均升高,SOD、GSH-PX、CAT活性降低(P<0.05,P<0.01),肝脏出现纤维化;大鼠CHO、肝指数、GOP、GPT、FFA、SOD活性升高,MDA含量、GSH-PX、CAT活性降低(P <0.05,P<0.01),有局灶性脂肪肝炎;小鼠CHO、LDL-c、HDL-c、肝指数、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 <0.05,P<0.01),肝脏病理正常.结论 三种动物在脂质代谢、肝功能、氧化应激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NAFLD模型:沙鼠形成伴高TG、CHO血症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形成伴高CHO血症的局灶性脂肪肝炎模型、小鼠形成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但肝脏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