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刊在1979年16卷6期发表了王颉修同志的“对宋哲和著《农药药效试验的设计与分析》一书的若干意见”一文(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对显著性检验中多重比较问题的不同看法。认为《分析》一书“无根据的否定了t测验的作用而错误的介绍邓肯(Duncan)氏和哈特利及柯尔斯(Hartley & Keuls) 氏(称Q值法)测验法。”并提出了“差异显著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的意见。因为多重比较问题是科学实验尤其是农药药效试验分析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方法很多,应用的条件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想就一些常用方法的检验功能和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北京摇蚊(从它的幼虫期至蛹期发育过程中)的第Ⅳ染色体上“泡”的变化以及对第Ⅳ染色体的组织化学分析。观察结果表明,唾腺细胞第Ⅳ染色体的IVA_3、IVA_5、IVB,斑带上的“泡”在不同发育过程中其表现不一致,每一个“泡”的发生、发展和消退都各自有自己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泡”中含有少量的酸性蛋白、碱性蛋白和大量的RNA。而且还观察到RNA从“泡”释放到核液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PF是两仲药品即苦味酸(Picric acid)和甲醛(Formaldehyde)的英文字头。PF固定液是依据Bouin氏液改良而来,去掉了其中的冰醋酸,配制比例也作了改动。主要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组织化学的研究,它能较好地固定组织、细胞和抗原。其配方如下: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正在按A、B、C……顺序排版,涉及微生物术语名称有关姓氏问题。提到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中的“氏”是否可以省除?长期以来,在微生物学中发现的某菌均有以发现者姓氏命名的还不少,在术语名称中这个“氏”不可去掉。对某种新发现的微生物,以姓氏命名者如已提到的沙门氏杆菌,加上“氏”(相当中国人的姓)以表示对发现者的尊重与纪念。这个属细菌是美国细菌学家DE Salmon发现的而得以命名的,译成中文名称即沙门氏菌属,曾译为沙门氏杆菌属,其中“杆”字倒可省去,而“氏”应保留。还有如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ella)、志贺氏菌属(Shigella)等等。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菌的发现者并以其命名加个“氏”的内涵不仅仅表示对发现者的尊重与纪念,而且避免与地名汉译术语相混淆;再者,带“氏”的菌名术语名称在教科书中久已通用成为习惯,突然将“氏”省去,似感到不适应;第三,菌的发现者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被后人铭记并激励后人,在未来的生命科学,特别是微生物学的发展进程中,地球、宇宙间客观存在的那些未知微生物或超微生命体,能培养或不能培养的等等,都有待生命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究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达尔支第一次提出性选择学说,远在1842年。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这一伟大著作中,曾有一节提出其性选择学说的大要。1871年达氏所著“人类起源”一书出版,该书第二部份即专门为阐明此学说而写。占该书五分之三篇幅,达六百页之多。在此书中将次性征与性选择活动的事实材料,依纲依目列举,至今还认为是最丰富最详尽的。由达尔文提出性选择学说时计起,至今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 (一) 第二性征,或称次(副)性征在动物界是明显而又常见的现象。首先是雌雄体躯大小不同。一般是雄性大雌性小。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昆虫中蚕蛾、蚁类,  相似文献   

6.
读《化石》1992年第2期《“活化石”异议》一文后,笔者认为对长期沿用的科学名词的去向一般宜顺其自然发展,生硬对待,未必妥善。从字面讲,“化石”应为“石”。但《辞海》“化石”条目明确指出:“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若拘泥于“未经改变的”都未“化”,都非“石”,势必将其从“化石”中排除出去。再以《化石》杂志中频繁出现的“恐龙”为例,就更值得推敲。我们可以说,“龙”是传说中动物,在现实世界中从未存在过,怎么能用“龙”来命名呢?过于谨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及5种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方法应用整块组织Grimelius银染法和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嗜银细胞在克氏原螫虾消化道除幽门胃外的各段均有分布,位于消化道上皮细胞间及结缔组织中。五羟色胺(5-HT)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生长抑素(SS)细胞仅在食道和后肠中有分布。胃泌素(Gas)细胞分布于除幽门胃和中肠外的消化道各段。胰高血糖素(Glu)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整个消化道均有分布,在食道和贲门胃中最多。胰多肽(PP)细胞仅在肠道中有较多分布。结论克氏原螫虾消化道中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的分布情况与其它甲壳动物存在一定的共性,然而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是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由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本刊为季刊。本刊主要登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病理及临床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细胞化学、放射自显影、原位杂交组织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凝集素、图像分析、流式细胞计、X射线微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论著。并辟有“综述”、“研究通讯”、“新技术交流”栏目、及时报道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2023年是《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出版一百周年。《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的诞生,旨在建立起原核微生物分类的明确标准,开启对原核微生物分类学探索的使命。随着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其相关研究技术的发展及学科交叉,微生物分类学逐渐发展为以系统发育和多相分类为基础、研究微生物物种进化与生物学特性和物种间相关性的学科,因此新发现的微生物物种及其生物学特征信息增加迅猛,该手册在2015年改名为《伯杰氏古菌与细菌系统学手册》,并采用了电子版,使得更新快捷,为原核微生物系统分类学领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是微生物系统分类学的经典之作,为微生物学者提供微生物物种分类信息的同时,也在引领该领域的学者探索更为广阔的微生物世界。“伯杰氏国际系统微生物学学会”于2009年成立,旨在促进国际微生物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原核微生物系统分类学的发展。本综述全面回顾了《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和“伯杰氏国际系统微生物学学会”的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卵胚胎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的病变和发病机理是由于虫卵在人体组织中引起肉芽肿所致。目前认为发育成熟含毛蚴的血吸虫卵分泌可溶性抗原物质,它致敏寄主后,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集聚在虫卵周围形成了肉芽肿,并证明血吸虫卵肉芽肿是属于迟发型超敏免疫反应(Warren,1972)。Warren等(1975)还认为日本血吸虫卵和曼氏血吸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有关免疫因素及发病机理可能有所不同。通过组织化学的途径对组织内日本血吸虫卵胚胎发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血吸虫卵发育的生理及寄主组织和虫卵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对血吸虫病的病原诊断方面亦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此,作者对沉积于组织内的虫卵从受精卵细胞至形成毛蚴的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了一般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牛蛙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鉴定牛蛙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存在。方法用于肥大细胞研究的一些常规组织化学技术与形态学方法。结果牛蛙的舌、肠、肠系膜和脾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多,少量也见于神经、心、肾、肝和皮肤等多种组织中。肥大细胞有沿血管周和神经分布的倾向。脾脏中的肥大细胞形状比较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而在其它部位的肥大细胞则形态多样。Bouin氏液及Carnoy氏液是牛蛙肥大细胞优良的固定液。然而,与哺乳动物的黏膜肥大细胞相似的是,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BF)固定显著的阻断了牛蛙肠黏膜肥大细胞(MMC)的染色。有趣的是,甲苯胺蓝是牛蛙肥大细胞的最佳染料,它比阿尔新蓝能很好地显示牛蛙的肥大细胞。透射电镜下证实,牛蛙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特征性的胞浆颗粒。肥大细胞靠近雪旺氏细胞,并可见于神经束膜间,甚至以其突起与神经束膜相连。结论通过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研究证实了牛蛙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存在,再次证实肥大细胞与外周神经之间存在密切的解剖学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植物学,第七章“植物的繁殖”“1.用茎繁殖”的一节(92—97页)中,我们认为在农业技术是占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是学生获得理论和生产技术最明显的一课。同时也是一年级学生初步了解:自然改造者——米丘林在改造果树,植物的伟大创造,因此我们认为在讲完这一节以后,及时利用教学园地领导实习是有必要的。现在把这节实习课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齿龈内阿米巴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齿龈内阿米巴是Gros氏从人牙垢中首次发现。后由Von Prowazek(1904)作了描述。许多学者认为它是非病源原虫。国内将其列入“罕见”人体寄生虫。但我们对内蒙古医学院口腔科门诊病人及正常人作阿米巴感染与疾病关系调后证明其在人群中感染普遍并与牙周病有关。为了解其流行与环境关系而对其生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一个科学家小组完成了人类降血钙素人工变体的设计和合成。小组组长认为,虽然天然降血钙素和其它荷尔蒙在此之前已经合成,但人工合成降血钙素这还是第一次。“重新设计自然”,而不是复制。他们的成绩有助于促进蛋白质工程这一新领域的发展。蛋白质工程有希望改变制造食品、药品和化学品的方法。人工合成降血钙素在医学上和其本身可能是重要的,因为它能改进佩吉特氏病(变形性骨炎)的治疗,变形性骨炎导致骨头畸形和其它以钙为基础的疾病。但对蛋白质工  相似文献   

15.
历年来同学们对植物生理学都比较感兴趣,认为植物生理学是一门“说理”的课程;在劳动中栽培作物只是“知其然”,学了植物生理学后可以“知其所以然”;但同时也感到这门课程与农业生产有一定距离。曾经  相似文献   

16.
这种嗜盐细菌与其它嗜盐菌有些不同,它是以正方形形态而著称,有“方块”细菌之称,这类“方块”细菌的“方”之稳定性是由其遗传性而决定的。尽管在25年前英国微生物学家Anthowy Walsby在红海附近富盐池塘中首次发现了这种“方形”细菌,并在实验室里培养了这种叫Walsby氏正方形细菌(长1.5μm);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国产103型气相色谱仪,配合丝式居里点裂解器,分析了9株耶尔森氏菌。比较其指纹图,认为可以区别Y.intermedia ,Y.frederiksenii及Y.enterocolitca三种不同的耶尔森氏菌。另外,有毒株与无毒株之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之间,也可从指纹图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8.
鸡中枢淋巴器官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哺乳动物的,特别是啮齿动物和人类肥大细胞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关于家禽肥大细胞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阐明鸡中枢淋巴器官中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特征.本研究证实Carnoy 氏液是鸡肥大细胞的优良的固定液,而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BF) 却阻断了大多数肥大细胞的着染力.甲苯胺蓝和阿尔新蓝是鸡肥大细胞的良好的染料,但阿尔新蓝能使更多的肥大细胞着染,虽然其也可使杯状细胞着染.作者的一种新的染色法, 长时间阿尔新蓝染色(LAB-S)可用于NBF固定的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染色,因为其着染的细胞数与Carnoy 氏液固定甲苯胺蓝染色的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01).在胸腺髓质中见有大量的肥大细胞,而胸腺皮质仅可见个别肥大细胞位于血管周围及小叶间结缔组织中.腔上囊的皮质与髓质中很少见有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有血管周围分布的倾向,但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血管内偶尔也有个别肥大细胞.电镜下可见肥大细胞的胞浆颗粒内充满无定形的颗粒状基质,但其电子密度有的较高,有的较低.少数胞浆颗粒内有旋涡状及网状亚微结构.但未见有人类肥大细胞胞浆颗粒内特征性的晶格状和卷轴状的亚微结构,也未见到在绵羊肥大细胞中描述过的特殊亚微结构.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抑或“细胞凋零”邹原梅懋华(大连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大连116023)Apoptosis的中译名有“细胞凋亡”和“细胞凋零”两种,我们认为后一译名更为确切。凋零一词是指花瓣、叶片的脱落。秋风乍起,花自飘零叶自落,而整个植株仍保持其生命,其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胡子鲶(Clarias fusca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比较.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除胡子鲶后肠外,五羟色胺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贲门部或幽门部密度最高,前中肠次之,食道最少;胡子鲶消化道中生长抑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贲门部和胃部,食管、胃幽门及肠道内未见分布,而瓦氏黄颡主要分布于食管和胃部,肠道内未见分布;胃泌素细胞在胡子鲶消化道内只在肠内检测到,瓦氏黄颡只在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检测到;胰多肽细胞只在瓦氏黄颡的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有分布;胰高血糖素和P-物质两种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未见其分布.结论 两种有胃鱼消化道中六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有一定的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又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与各自食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