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al neoformans menimgitis)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cryptocaccol),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合理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5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特别是新生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及正常人群均可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即便接受治疗,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及时的检测及早期隐球菌抗原检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晚期HIV感染者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筛查并进行抢先治疗,有望阻止其进展为临床感染。目前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及氟胞嘧啶,未来药物研究的重点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口服抗真菌药。本文总结近几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及治疗进展,旨在对隐脑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的蔓延,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东南亚、南部和东部非洲。有研究显示,即使在发达国家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也约为10%~25%,在资源有限地区该比例可高达4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4~2006年收治住院的艾滋患者中,11.7%(10/85)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37.5%(3/8)死亡病例死于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分别接受三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两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两联治疗者(分别为12 d和20 d,P=0.009),两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胡桃楸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闻平  陈蕾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5):335-335,338
目的 探讨胡桃楸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NCCLS方案检测胡桃楸提取物和伊曲康唑(ICZ)、氟康唑(FCZ)、两性霉索B(AMB)和5-氟胞嘧啶(5-FC)对133株白色念珠菌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标准菌株JC1A的MIC结果表明胡桃楸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相当于FCZ,略低于ICZ、AMB和5-FC;临床分离株对ICZ和FCZ的耐药率很高,对胡桃楸提取物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胡桃楸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长有强力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新生隐球菌或其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其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新型隐球菌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一般新型隐球菌在墨汁制片检查时,可见圆形有荚膜的菌体,而无长棒状的。我们于1980年12月首次从一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一种真菌菌株,其主要特征是在寄生状态  相似文献   

8.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和(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非化脓性脑膜炎。该病在我国仍以散发为主,AIDS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主要依靠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国内外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仍高达25%~60%;颅内高压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我科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其中14例患者早期进行了腰池脑脊液(CSF)持续引流,能迅速改善症状,使患者安全度过颅内高压危险期。与对照组10例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疾病者17例(77.27%),误诊12例(54.55%)。隐脑以颅高压、脑脊液低糖高蛋白为主。22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先用两性霉素B(AmB)或脂质体+5-氟胞嘧啶(5-FC)治疗者18例,待患者症状好转、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口服或静滴氟康唑(FCZ)巩固维持治疗,1例脑室扩大行侧脑室外引流术,2例因颅高压行Ommaya囊植入治疗。随访观察治愈6例,好转8例,死亡5例。结论 AmB+5-FC+FCZ联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人群隐球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2月至2014年3月)50例隐球菌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自身免疫情况分成免疫缺陷组(41例)和免疫健全组(9例),对研究病例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真菌药物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50例隐球菌血症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5~83岁,平均(49±17.0)岁;43例有不同程度发热表现,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时间、临床表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尿素氮等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缺陷组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同时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隐球菌病的病例高于免疫健全组。住院期间死亡10例,病情恶化13例,好转27例。结论隐球菌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免疫缺陷组较免疫健全组易引起隐球菌血症,免疫缺陷组更易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隐球菌病,隐球菌血症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疾病者17例(77.27%),误诊12例(54.55%)。隐脑以颅高压、脑脊液低糖高蛋白为主。22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先用两性霉素B(AmB)或脂质体+5-氟胞嘧啶(5-FC)治疗者18例,待患者症状好转、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口服或静滴氟康唑(FCZ)巩固维持治疗,1例脑室扩大行侧脑室外引流术,2例因颅高压行Ommaya囊植入治疗。随访观察治愈6例,好转8例,死亡5例。结论 AmB+5-FC+FCZ联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孙惠棉 《蛇志》2014,(1):82-85
<正>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是隐球菌由呼吸道感染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脑膜炎症,重者合并脑炎,预后差,死亡率高。隐球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继发于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如艾滋病、淋巴瘤、糖尿病、营养不良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近年来,结核病、慢性肝炎等合并隐脑已有不少文献报道[1],同时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日渐增多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该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儿童隐脑是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而且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及脑脊液检出率低,极易造成误诊及延误治疗,从而导致儿童的致残及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酵母类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HIV感染是导致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关于非HIV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具有内在抗性。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用于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而长期广泛用药引起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年升高,患者临床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加深对新生隐球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报道及相关研究,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诊治方法和耐药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尽管近些年来,随着CM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的重大进展,患者整体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呈升高趋势,在我国尤为明显。虽然CM常发生在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如HIV患者,但HIV阴性的人群患病率却逐年升高,且二者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HIV阳性与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的新进展,旨在对HIV阳性和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死亡率高。研究隐球菌如何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穿过血脑屏障,是揭示隐球菌嗜中枢性的关键。许多因素影响了隐球菌穿越脑血管内皮细胞,如隐球菌毒性因子降解酶、尿素酶使脑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脑血管内皮细胞CD44分子、HIV-1gp41蛋白能提高隐球菌对大脑血脑屏障的侵入能力等。现就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17例尸检材料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1例艾滋病尸检材料中发现17例合并隐球菌感染,均经病理学确诊,患者男15名,女2名,平均43.6岁。12例发生脑膜炎、肺炎和淋巴结炎各7例,尚见脾(6例)、肾(5例)等器官受累。9例为播散性感染。病变为慢性肉牙肿性,其中见有隐球菌。本文描述隐球菌性脑膜炎、肺炎等临床病理学表现,并讨论其病变特征与病理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萍  李晨曦  郝晓冉  朱旭东 《菌物学报》2018,37(10):1357-1363
新型隐球酵母是一种担子菌病原真菌,主要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例如HIV-1感染病人,最终会引起致命隐球菌性脑膜炎。非编码小RNAs一般指长度为20-30nt的小RNAs,具有调节功能。新型隐球酵母能够产生大量的小RNAs,但是其生成(biogenesis)过程以及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阐述。本文就新型隐球酵母中小RNAs的特征和产生、以及在新型隐球酵母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重庆地区住院患者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概况、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2018年1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资料。诊断方法以脑脊液隐球菌培养作为参照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49个病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54±12.94岁,发病以男性(72.5%)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4.00个/μL,有84.50%的患者HIV RNA≥4 lg拷贝/mL;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的阳性率为98.00%,灵敏度96.80%,特异度100.00%,诊断符合率为61.1%,隐球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3.10%;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2.08%(18/149)。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4~60岁)、体重下降在2 kg以内、抗真菌治疗前初始脑脊液氯化物正常或降低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院内结局的保护因素,而头痛、意识障碍、乏力、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12细胞个数/μL、初始脑压大于250 mm/H_2O为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在18~44岁是艾滋病合并隐脑住院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意识障碍、乏力为住院患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住院患者院内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影响因素多,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该疾病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