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丹江口水库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库区206尾鲤(Cyprinus carpio)肠道中检获蠕虫11种,其中复殖吸虫3种,线虫5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总体感染率为45.63%,平均感染丰度为4.23±12.65,平均感染强度为9.29±17.48,其中饭岛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的总感染率(25.24%)和平均感染丰度(1.76±6.46)最大,瓣睾鲫吸虫(Carassatrema lamellorchis)的感染强度(25.00±46.68)最大。除部分平均感染丰度较低的线虫如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外,其他蠕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63,均匀度指数为0.60,对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每尾鲤感染蠕虫种数多在1—4种之间,所有感染的11种蠕虫中优势种为饭岛盾腹吸虫;次优势种为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瓣睾棘吸虫和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非优势种为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鲤带巾线虫、鲤杆咽吸虫(Rhabdochona cyprin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在种间协调关系方面,鲤杆咽线虫和瓣睾鲫吸虫、鲤长棘吻虫和饭岛盾腹吸虫、对盲囊线虫和木村小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和木村小棘吻虫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关联。对优势种和次优势种蠕虫中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鲤寄生蠕虫各组分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秋、冬季节的感染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到春夏则急剧下降,但中华许氏绦虫无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 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  相似文献   

3.
鲻鱼(Mugil cephalus)寄生蠕虫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017尾鲻鱼(Mugil cephalus)肠道内获得寄生蠕虫9种,均为常见种类,即复殖吸虫(Digeneans)8种,棘头虫(Aacnthodephala)1种,总感染率为24.0%,平均感染强度8.73,种群平均密度2.10,其中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最大。鲻鱼寄生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193,群落均匀度指标为0.6370。鲻鱼感染寄生蠕虫种数在1-3种之间,优势种1种,为惠东拟腔吸虫;次优势种3种,分别为鲻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单睾椭囊吸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非优势种5种,分别为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elongatus)、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osplanchus diorch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和浦里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purii)。略多于 寄生蠕虫复合群落和组分群落在一年四季中均由9种蠕虫组成,其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变化各有所不同,即从夏季开始,鲻鱼寄生蠕虫总感染率和各组分群落的平均密度则逐渐增高,冬季碹以一个高峰,随后逐渐下降;鲻鱼寄生蠕虫复合群落的平均密度从冬季开始逐渐下降,至秋季为最低;而圆颚针鱼析棘吻虫的感染率的四季变化与8种吸虫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即从春末开始增大,夏季达到最大值,随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至春初则有所下降。9种寄生蠕虫的种间协调关系经卡方值测定,呈无明显协调关系。各种寄生蠕虫的种群分布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4.
鲻鱼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018尾鲻鱼(Mugil cephalus L.)体内获得各类寄生蠕虫9种,共2133个虫体,其中复殖吸虫8种,棘头虫1种。寄生蠕虫总的感染率为24.4%,感染强度1-81,平均感染强度为8.8,平均密度为2.3。鲻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和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anchnus diorchis)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下降,而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elongatus)、浦里单脏吸虫(H.purii)、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单睾椭宝贵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的感染率与宿主体长相关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楔形单脏吸虫、长表单脏吸虫、惠东拟囊腔吸虫和浦里单脏吸虫的感染强度则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大,其余5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强度与宿主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鲻鱼寄生蠕虫在不同月的感染率和种群数量差异,除10月与11月及8月与9月不明显外(P>0.05),其余月份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根据感染率和种群密度变化分析,优势种为惠东拟囊腔虫;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鲻鱼体内寄生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样性指标、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体长于70mm的亚组分群落下值则随体长增加而上升,而平均种数减少。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裸鲤体腔寄生蠕虫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青海湖裸鲤体腔为三种寄生蠕虫寄生,即裂头绦虫裂头蚴,舌状绦虫裂头蚴和对盲囊缄虫的三期幼虫,这几种蠕虫不同大小的青海湖裸鲤中数量差异很大,将其看作一个组分群落,并根据其发生数量进行模糊聚类和极点排序,结果将其分为二个亚组分群落,即体长小于150mm的青海湖裸鲤体腔蠕虫亚组分群落和体长大于150mm的个体的体腔蠕虫亚组分群落。这与宿主的行为和食性改变有密切关系,舌状绦虫与另两种蠕虫间有显著负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冬季分别对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ferrmequinum)越冬群消化道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寄生蠕虫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越冬期消化道寄生蠕虫共有5种,2种吸虫,即济源中孔吸虫(Mesotretes jiyuanensis)和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2种绦虫,即垦丁蝙蝠绦虫(Vampirolepis kengtingensis)和东北蝙蝠绦虫(V.toohokuensis),1种线虫,即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Strongylacantha pretoriensis)。2006~2007年越冬期缺少了垦丁蝙蝠绦虫。2005~2006年越冬期总感染率为94.74%,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3.68%和63.18%,2006~2007年总感染率为91.30%,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8.26%和65.22%。两个越冬群感染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比较高的是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优势种以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为主;所感染蝙蝠体内寄生2种蠕虫的蝙蝠个体在两个冬眠群中占蝙蝠总数的比例都比较高(约50%以上);虫体数量在30条以内的蝙蝠个体约占蝙蝠感染总数的75%以上。数量较多的朝鲜斜睾吸虫、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在越冬群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排斥作用,这3种寄生蠕虫的寄生事件应该是相互独立的。结果表明,济源市人工隧道越冬马铁菊头蝠群消化道寄生蠕虫感染率比较高,不同年度冬眠期消化道内寄生蠕虫除朝鲜斜睾吸虫的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之外,相同种类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冬眠期蝙蝠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7.
汪少平 《四川动物》1993,12(1):39-40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和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Richardson)是我国常见的二种小鱼,栖息于河川支流和湖泊中,除西南、西北和少数地区外,均普遍存在。它们寄生有多种寄生虫,并传播寄生虫病。我们近年来在福建许多县市进行黄颡鱼复殖  相似文献   

8.
9.
福建省大田县山羊的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生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0只山羊体内检得寄生蠕虫13种,其中吸虫6种、绦蚴1种、线虫6种.总感染率为100%,平均感染强度为646条.其中以鹿同盘吸虫的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为最高.山羊感染蠕虫种类在1~8种之间.种群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优势种有8种.该寄生蠕虫群落中各种群感染率和密度与山羊性别和年龄无关.种间关联分析表明该寄生蠕虫群落中具亲和性的种对有7对,关联和负关联达显著水平以上的种对分别有2对和3对.  相似文献   

10.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34-1044
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 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鮡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鮡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 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Contracaecum eudyptulae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 并对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黑斑原鮡按整个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全长群体进行划分, 分别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虫种进行分析, 并对各寄生蠕虫物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在黑斑原鮡群体中, 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 Berger-Parker指数为0.37,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其感染数量、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为最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性别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6—1.57,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3,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雄性群体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也为优势虫种, 两者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均较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全长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2—1.59,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4,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或新棘吻虫未定种,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基本以二者为最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和寄生特点, 为研究体内寄生蠕虫的环境适应性及与宿主的协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记述采自贵州施秉赫蚱属Hebarditettix 1 新种,短背赫蚱Hebarditettix brachynotus sp.nov.,并附有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所标本室(2♀♀).短背赫蚱,新种Hebarditettix brachynotus sp.nov.(图1~4)新种与长背赫蚱Hebarditettix dolichonota Zheng,2008相似,主要区别:前胸背板侧片后角横向伸出;侧面观前胸背板上缘平直;后突短,到达后足胫节的前1/3处;前足股节下缘略波状,下缘后半部具1列小齿突;后足跗节第1节与第3节等长.正模♀,贵州施秉(云台山),海拔950 m,2012-08-09,邓维安采.副模1♀,同正模.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过90d的投喂实验研究不同配方饲料对池塘养殖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生长性 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实验使用5种饲料 (Cont:对照、HP:高蛋白、HC:高糖、HL:高脂和HE:高能). 结果发现:HC组鱼体生长最差,而HP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都最高.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变 化趋势相反,HL组最低,HE组略高,HP组最高.鱼体脂肪主要分布于内脏,在HL和HE组显著增高,导致 出肉率(yield)显著降低,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增多.投喂实验结束时,鱼体背部黄度(B~*)HC组最高,HE组 其次,HP组最低,腹部红度(a~*)HE组最高,HL组次之,HP组最低.新鲜肉色各处理无差异,冰冻3d后,鱼 肉L~*和白度(△E)HE组最高,HL,组其次,Cont组最低;鱼肉a~*Cont组最高,HL组其次,HP组最低.新鲜鱼 肉硬度、胶黏性均为HP组最高,Cont组其次,HE组最低,其他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营 养中脂肪是影响肉质最明显的因素,饲料脂肪通过控制鱼体成分影响鱼体体色、肉质,以及冰冻储存产生的 MDA;冰冻储存显著降低鱼肉品质,冰冻后鱼肉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系水力都明显降低,黏附性明显增 大,该指标的变化是肉质降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长吻鮠和异育银鲫对玉米淀粉利用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同一实验条件下,通过8周生长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玉米淀粉含量的饲料对长吻鮠和异育银鲫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以探讨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对玉米淀粉利用的差异。长吻鮠的实验饲料是5种等氮等脂、玉米淀粉含量分别为0、5%、10%、15%和20%的半精制饲料。异育银鲫的实验饲料是5种等氮等脂、玉米淀粉含量分别为6%、12%、18%、24%和30%的半精制饲料。每天饱食投喂鱼两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长吻鮠,玉米淀粉含量为5%和10%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另外3组(Duncan’s多重比较,P<0.05)。但各组间的饲料效率、摄食率、蛋白贮积率都没有显著差异(Duncan’s多重比较,P>0.05)。当饲料中的玉米淀粉含量从6%增加到24%时,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也随之增加,而摄食率不断下降。玉米淀粉含量24%饲料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uncan’s多重比较,P<0.05)。长吻鮠和异育银鲫鱼体粗脂肪的含量都随着饲料中玉米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实验中,长吻鮠和异育银鲫饲料中的适宜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7.66%和15.62%。  相似文献   

14.
三种华枝断肢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竹节虫目)的昆虫具有很强的断肢再生能力。该文通过对华枝属(Sinophasma spp)三种昆虫的实验,表明其再生能力与断肢发生的时间及数量有关。断肢1只或2只的1~4龄虫体发育至成虫期或至若虫末龄时,其再生足的长度与相应的正常足长度相近。若在5龄初时断肢1~2只,也具有再生能力,但至成虫期其再生足的长度则短于相对应的正常足。若在6龄及成虫时断肢,则无再生能力(若6龄时出现断肢再生,则若虫期多为7龄)。实验结果还表明,若断肢为3只或3只以上,则虫体不能存活,且多在断肢后2~3 d内死亡。观察中尚发现,再生足生长速度明显高于正常足。而且,断肢的龄期越高,再生足生长速度越快。再生足的伸长生长与正常足一样,均出现于虫体蜕皮时。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贮藏期昆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对湖北省17个市县中药材仓库的调查,共发现湖北省中药材贮藏期昆虫(含蜱螨)123种,隶属于2纲10目49科。通过对各地昆虫群落结构的分析,明确了构成中药材贮藏期昆虫群落的主要类群为鞘翅目昆虫,占昆虫群落全部物种数的72.86±7.63%,全省中药材贮藏期鞘翅目昆虫共85种,占全部昆虫种类的69.11%。本文对各地昆虫群落的优势种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中药材贮藏期昆虫群落的优势种为烟草甲Lasiodermaserricurne(Fabricius),药材甲stegobiumpaniceum(L.),赤拟谷盗TriboliumferrugineumFabricius,咖啡豆象Araecerusfasciculatus(DeGeer)和印度谷螟Plodiainterpunctella(Hubner)等,但各地昆虫群落的优势种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37-141
为了阐明养殖环境对鱼类寄生指环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调查了湖北省梁子湖和湖北省石首市养殖池塘中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在梁子湖中的野生鲫共发现6种指环虫,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 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 arcuatus)、弓茎指环虫(D. baueri)、美丽指环虫(D. formosus)、望外指环虫(D. inexpeatatus);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望外指环虫外,其他5种指环虫均有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梁子湖野生鲫鳃部的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丰度以及其他4种指环虫(不含望外指环虫)的感染率与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中的指环虫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平均寄生虫数量以及Brillouin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野生鲫寄生指环虫的优势种是弧形指环虫(0.54),而池塘中的是坏鳃指环虫(0.76)。在宿主密度、种群大小、光照和溶氧等影响指环虫群落的因子中,溶氧可能是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养殖环境对鱼类寄生指环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调查了湖北省梁子湖和湖北省石首市养殖池塘中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在梁子湖中的野生鲫共发现6种指环虫,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arcuatus)、弓茎指环虫(D.baueri)、美丽指环虫(D.formosus)、望外指环虫(D.inexpeatatus);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望外指环虫外,其他5种指环虫均有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梁子湖野生鲫鳃部的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丰度以及其他4种指环虫(不含望外指环虫)的感染率与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中的指环虫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平均寄生虫数量以及Brillouin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野生鲫寄生指环虫的优势种是弧形指环虫(0.54),而池塘中的是坏鳃指环虫(0.76)。在宿主密度、种群大小、光照和溶氧等影响指环虫群落的因子中,溶氧可能是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