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国内外保护工作者与学者基本认同的一种不仅可以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自然保护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又可以有效缓解自然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关注,几乎全国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被纳入了当地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国际上已经有不少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成功例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青川县大熊猫冬季对栖息地选择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栖息地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表明该地大熊猫冬春季对地形的选择主要为向阳的陡坡和斜坡或较干燥的阴坡,郁闭度0.6以下,主要活动在海拔2200-2800m区域;随着年代的递增,栖息地的面积日趋缩小,种群数量也逐步减少,分别为114只、60只和47只;探讨了影响分布和数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四川青川县大熊猫种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青川县大熊猫冬春季对栖息地选择和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和 90年代栖息地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表明该地大熊猫冬春季对地形的选择主要为向阳的陡坡和斜坡或较干燥的阴坡 ,郁闭度 0 6以下 ,主要活动在海拔 2 2 0 0~ 2 80 0m区域 ;随着年代的递增 ,栖息地的面积日趋缩小 ,种群数量也逐步减少 ,分别为 114只、6 0只和47只 ;探讨了影响分布和数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龙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年龄结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6 ̄10月,在野外采用路线-聚类法对黄龙寺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现有大熊猫23只,竹林内生态密度为0.439只/km^2。此外,首次采用了离差平方和聚类的方法,将该种群划分为4个年龄组。其中幼年组个体上占13.33%,青年组个体占6.67%,成年组个体占60%,老年组个体占20%。最后还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2000~2001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的种群数量为547只左右,种群密度为9.32±3.03只/km2,每群结群数为5.17±2.37只。白鹇的种群数量已呈下降趋势,有待于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四川动物》2021,40(4)
为了解现阶段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动态与多样性,2015年5月—2016年12月、2018年1—5月和2018年8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加上2015年5月—2021年3月的相机拍摄记录,共记录鸟类293种,综合文献记载,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8目66科39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5种;留鸟188种,夏候鸟100种,冬候鸟18种,旅鸟85种,迷鸟1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保护区春季的多样性指数(5.84)和均匀度指数(0.785)最高,冬季的多样性指数(5.48)和均匀度指数(0.756)最低;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5.74)和均匀度指数(0.825)最高,高山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的多样性指数(4.51)最低,针叶林的均匀度指数(0.703)最低。研究结果为保护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卧龙大熊猫保护及研究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与监测进行评估,阐述了卧龙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的进展,包括饲养管理、种公兽的培养、人工授精、哺育期母兽管理、人工育幼、亚成体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提出了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监测以及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的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卧龙大熊猫的保护与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长达16年的监测,发现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基本趋于稳定,但较之70年代种群有所下降。1983年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没有造成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急剧下降,到2003年,冷箭竹更新竹林才能全面恢复到1983年前的水平。1991-1996年,卧龙共繁殖大熊猫11胎16仔,成活11只,成活率近70%,为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的生境选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2009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利用分布频率法和Bailey法,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结构和主食竹3个方面研究了大熊猫的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对生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地形上,多选择海拔在2500~3000 m的山体脊部、上部和中部的均匀坡和凸坡,坡向西南,坡度在6°~30 °,与水源距离>300 m的环境;森林群落结构上,多选择起源为次生林、针阔混交林,微生境为竹林的生境,乔木平均高度在20~29 m,灌木盖度在0~24%;主食竹多选择平均高度在2~5 m,竹丛盖度>50%,混生,生长状况良好的缺苞箭竹.  相似文献   

10.
Kang DW  Zhao ZJ  Guo WX  Tan LY  Kang W  Li JQ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519-525
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2009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利用分布频率法和Bai-ley法,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结构和主食竹3个方面研究了大熊猫的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对生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地形上,多选择海拔在2500~3000 m的山体脊部、上部和中部的均匀坡和凸坡,坡向西南,坡度在6°~30°,与水源距离>300 m的环境;森林群落结构上,多选择起源为次生林、针阔混交林,微生境为竹林的生境,乔木平均高度在20~29 m,灌木盖度在0~24%;主食竹多选择平均高度在2~5 m,竹丛盖度>50%,混生,生长状况良好的缺苞箭竹.  相似文献   

11.
刘雪华  王亭  王鹏彦  杨健 《兽类学报》2008,28(2):180-186
本文分析了1981 ~ 1983 年卧龙自然保护区6 只大熊猫的无线电定位数据,结合DEM 高程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进行了大熊猫的垂直移动(海拔变化)和水平移动(2 个相邻日的移动距离变化)规律研究。应用了“箱图” 法和Mann-Whitney U test 统计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卧龙地区的大熊猫从每年的4 月份起从2 800 m以上的高海拔区域下移至2 600 m左右的低海拔区域,在较低海拔生活至6 月底,然后上移回到2 800 m的高海拔区域,表明大熊猫存在“季节性垂直移动”。大熊猫的2 个相邻日移动距离年平均值为550 m;在4 月份的水平移动距离最大,达到700 多米,而在夏秋季的水平移动距离较小,为400 m上下。本研究中的雌雄体大熊猫在移动形式(海拔变化、相邻日移动距离变化) 上存在差异,雌体大熊猫下移海拔变化较雄体明显,但相邻日移动距离却明显比雄体小。本研究结果可为野外大熊猫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交配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On March 26 and 27, 2003, we observed six and five giant pandas assembled together respectively in Huodiba and Lijiagou districts of Sanguanmiao, Foping Nature Reserve,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he mating sites were located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and mixed coniferous and deciduous forest, with steep slope and sparse shrubs and bamboos. Wind power was estimated over 3rd category in those two days. The competition and lighting among male pandas were observed, and the mating right with the female panda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ordering. However, not all the winners during competition can be access to mating with the female panda. For wild giant panda, its mating system is maybe plastic, which perhaps i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time and panda population itself. Cubs or sub-adults are observed oceurring at the mating sit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linked with the learning of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Our results maybe provide a useful guideline to the management and breeding of giant pandas in the captivity.  相似文献   

13.
野生大熊猫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严旬 《兽类学报》2005,25(4):402-406
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相似文献   

14.
野生动物在长期的栖息地选择过程中,能判断其生境质量,而趋向于选择既能降低能量消耗,又能获得营养价值和能量净收益较高的有利生境。以往的研究多是从统计学方法或宏观尺度对大熊猫生境进行评价,很少考虑到野生动物自身生物学特性及生境选择过程中的空间利用特征。本研究结合家域模型与景观格局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大熊猫实际空间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破碎化程度,进而反映不同时期大熊猫生境选择模式及栖息地生境适宜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在对栖息地的实际利用过程中向更适宜的区域集中,使得高适宜等级区域面积有所增大;而边缘生境区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破碎化加剧,需要在保护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大熊猫行为模式特征出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评估大熊猫对生境选择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丰富了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的时空尺度选择,为更准确地制定保护区管理政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空间利用是野生动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模式和活动格局,影响着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生存发展。我们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附近区域,采用GPS颈圈跟踪技术对分布和放养于该区域的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马群进行了定位监测和样地调查。分别选择了3只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的GPS颈圈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动物移动模块等工具提取和计算了它们活动区域的地形地势、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并检验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空间利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不同月份和整体之间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巢域面积、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性的差异。野生大熊猫表现为随季节和食物类型(竹笋、竹秆、枝叶)丰度的变化分别活动于拐棍竹林、短锥玉山竹林和冷箭竹林中,活动空间较大(海拔范围、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较短和核域数量多等特征的随机扩散模式,且不同个体和月份之间波动性较大;放牧家畜则因初始放养于不同区域的竹林(拐棍竹林、冷箭竹林)和人为干涉程度的大小差异,显示出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但与大熊猫相比,总体而言都具有巢域面积小、日移动距离略大、核域数量极少等“步步为营”空间利用模式的特征,且不同畜群和不同时间之间的变化幅度也小于大熊猫。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强度截然不同,大熊猫的利用模式有利于竹子资源的更新恢复和生境结构的持续发展,而放牧家畜的利用模式将造成竹子资源的死亡衰败和生境结构的破坏退化。因此,加强放牧家畜的管控,有效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卧龙自然保护区(特区)今后工作和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熊猫保护战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旬 《动物学杂志》2005,40(5):57-60
简述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当前的生存状况,包括种群数量、密度、栖息地及其周边社区环境,分析了保护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严重的人为干扰造成大熊猫种群的孤岛状态;(2)竹子开花依然对大熊猫种群构成威胁;(3)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并提出了大熊猫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目标:(1)形成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2)减少永久性工程对大熊猫活动的阻隔;(3)统筹发展社区经济,积极实施社区共管;(4)实施圈养大熊猫放归。文中指出了为实现这些方针和目标所需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1999~2002年,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健康大熊猫20只次受配后行为进行了观察,以了解大熊猫配种后的行为变化,结果发现有以下4种情况:1)妊娠反应明显;2)妊娠反应不明显;3)假妊娠;4)无任何反应。并对这4种情况从行为上进行了探讨,明显的妊娠反应是怀孕产仔大熊猫的普遍规律,在产前27d左右明显减食、拒食,静卧安静休息时间在91%以上,有明显的临产反应,外阴、乳房发生明显的变化;不明显的妊娠反应是怀孕产仔大熊猫的特殊情况,有所减食,静卧安静休息时间无明显变化,也无明显的临产反应,有的外阴变化不大;假妊娠反应类似于明显的妊娠反应,出现在部分受配和未受配的大熊猫中,食欲变化有波动,到一定时间后食欲、活动量及外阴逐渐恢复;无任何反应是受配后一直无任何与妊娠有关的行为表现,食欲、活动情况如常。  相似文献   

18.
放牧对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牲畜基本上都在保护区内放养。为研究放牧和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及放牧强度与竹类的关系 ,利用Forageratio选择指数 ,Pearson相关分析和联列表独立性检验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大熊猫活动区海拔为 2 870~ 390 0m ,并喜欢选择竹类盖度为 5 0 %~ 10 0 % ,竹类高度 2~ 3m ,竹类生长状况好的竹林。而放牧海拔为 2 70 0~ 4 0 0 0m ,放牧对竹类的盖度、高度、生长状况没有选择性 ,为随机利用。放牧海拔与大熊猫活动海拔无显著相关。大熊猫在放牧生境活动的频率较低 ;放牧生境中竹类的成竹平均密度和竹子平均密度都低于大熊猫活动生境 ,枯死竹比例高于大熊猫活动生境。放牧强度与竹类的有、无和竹类盖度是相关联的 ,大熊猫出现与否也与放牧活动相关联 (在 95 %的置信度 ,P <0 0 5 )。放牧强度强的生境没有大熊猫活动 ,竹子的盖度也较低。由于放牧活动对竹类的生长和盖度造成影响 ,从而影响大熊猫对放牧生境的利用 ,在保护区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放牧活动。  相似文献   

19.
秦岭大熊猫冬春季节对巴山木竹竹林生长指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冬季的12月、1月和春季的4月、5月,在秦岭山系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就大熊猫对构成其主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巴山木竹竹林的选择进行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在冬季,大熊猫栖息地多为幼竹与死竹比例基本持平、密度稳定的巴山木竹竹林,主要取食老竹;在春季,大熊猫更偏好选择竹子密度和盖度略低、竹子粗壮高大、幼竹与竹笋比例高的竹林活动,主要取食幼竹。大熊猫春季栖息地幼竹比例通常高过死竹比例,竹林密度处于增长期。竹林进入发笋期后,稀疏、高大的竹林下的粗大竹笋成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0.
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其行为生态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且警惕性强,很难在野外进行观察,有关其行为谱等基础行为研究结果主要是基于圈养大熊猫的观察研究。为了促进野生大熊猫行为学的深入研究,2015年1月—2016年6月,2018年8月— 2019年4月我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基于红外相机图片和视频数据,利用PAE编码系统建立了野生大熊猫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研究共计在14种环境背景中记录到大熊猫12种姿势、52种动作、56种行为。一方面,本研究结果基本涵盖了大熊猫的主要行为,并发现了一些未在圈养大熊猫行为谱中记录到的行为,如野生大熊猫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自我除雪行为;另一方面丰富了观察大熊猫行为的环境因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野生大熊猫行为生态学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