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小麦广泛栽培在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中,近年来,播种面积有较大发展,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35%左右,可见,春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差异大,如青海高原的柴达木盆地亩产高达2,026.1斤,超过我国山东、河南等省小麦最高单产约1倍’。为探索不同春小麦品种类型在不同地区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给引种和育种提供依据。我们选用当前青海推广的5个不同类型品种,1980年冬在海南岛崖县,1981年春在青海省西宁市和柴达木盆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农业气象试验站春小麦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和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在内蒙春小麦产区的适应性,运用灰色关联法提取影响春小麦产量的优势因子,确定影响春小麦潜在产量的最优气象因子,探讨潜在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4年内蒙春小麦潜在产量总体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平均值为3560.84 kg·hm~(-2),其中20世纪80年代潜在产量最高为3681.33 kg·hm~(-2),21世纪初最低,为3432.82 kg·hm~(-2);区域间差异明显,近54年内蒙春小麦潜在产量分布由中间向东部和西部呈条带状逐渐增加,且3个区域中西部麦区潜在产量最大;影响内蒙古不同区域春小麦潜在产量的最优气象因子不同,其中,影响内蒙古东部麦区春小麦潜在产量的气象因子主要为生育期内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土壤表层温度,其次为平均温度、总辐射量和平均最高温度;影响西部春小麦潜在产量形成的因子为平均土壤表层温度、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总潜在蒸散量和空气湿度次之,而由总降水量和风速引起的内蒙古春小麦产量的变化不明显;中部麦区春小麦潜在产量形成对太阳总辐射和土壤表层温度最敏感,其次是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对平均风速和总降水量最不敏感。以上结果为今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解析内蒙小麦产区春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留茬免耕播种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大豆间作3种典型春小麦生产模式下,长期留茬免耕播种对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传统翻耕相比,留茬免耕播种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间作的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度下降明显,降幅分别为3.3%~8.6%、9.6%~20.5%和2.9%~8.8%、10.7%~61.7%;单作小麦的出苗均匀度有所提高,其中2019年显著增加14.9%,而出苗率在2020年显著降低4.2%;3种种植方式下,春小麦麦苗整齐度均有所下降。留茬免耕播种3种种植模式下,春小麦成穗数在收获时均与传统翻耕处理持平,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下的春小麦均可以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弱化出苗对产量的影响,在收获时,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0.3%~12.9%(单作小麦)、10.5%~11.9%(小麦/玉米间作)和10.3%~22.5%(小麦/大豆间作),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农田风蚀退化极其严重的河西绿洲灌区,留茬免耕播种是春小麦生产中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4.
世界小麦的生产与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雪  乔娟 《生命世界》2007,(9):22-25
小麦是全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40%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所占的比重一直逐步提高,1992年之前一直领先于水稻和玉米,小麦的贸易额占谷物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0%上下;而中国则是全球小麦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东部山区数十年来有栽培冬小麦的习惯。各小麦比春小麦早熟、能躲避銹病,产量较高,曾一度于平原地区试种。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年头,大部分麦苗可安全越冬,但在气候恶劣的年头,则麦苗大都死  相似文献   

6.
我国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精确度及其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03-2009年我国4个麦区、233个品种(系)、82个试点组成的全国旱地冬春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研究了我国旱地小麦国家区域试验点的精确度、环境鉴别力和代表性,并对试验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一年一点试验平均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为6.1%,平均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为10.5%,一年多点试验的CV值均在8.2%以内,大多数试点的CV和RLSD控制得较好,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均较高.试点分辨力以西北春小麦组最强,其他3个产区差别不大.试点代表性以东北春小麦组最好、西北春小麦组最差.在综合考虑试点分辨力和代表性基础上,借助GGE模型构建环境综合评价参数(rg-h),结果显示,我国旱地小麦理想试点比例只有32.4%,产区间比较,理想试点的比例依次为:西北春小麦旱地组(40.9%)>东北春小麦旱地组(33.3%)>黄淮冬小麦旱地组(30.4%)>北部冬小麦旱地组(21.4%).  相似文献   

7.
 增加有效分蘖数被认为是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小麦种群在生长进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存在“生长冗余”。研究了覆膜栽培对两个春小麦种群中无效分蘖比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并从植物个体大小不整齐性和生活史策略的种群生态学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与露地对照相比,覆膜栽培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38.5%);产量的提高源于地上部分生物量(+44.7%)的显著增加。但是, 覆膜种群的繁殖分配(穗重/地上部分生物量,-5.2%)和收获指数(-4.5%)显著降低;在几个主要生  相似文献   

8.
作物适宜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的适宜度理论和方法是一种描述作物与环境关系的定量方法,文中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适宜度过程、环境因子变化过程适宜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的适宜度模型及产量模型,将该理论及方法应用于分析定西春小麦生产,初步摸清了当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规律。本文提出的春小麦产量模型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含义并可用它在不同生物阶段对产量进行预测。经用1984、1986年的数据验证,模拟值与实值分别相差8%、7.  相似文献   

9.
麦秆蝇是春小麦的主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根据1958年在坝上的调查,小麦被害株率平均达30%以上;产量损失约三成左右,因此掌握麦秆蝇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是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重要措施。目前对麦秆蝇发生消长的观察记载资料不多,需加以研究,现仅根据几年来的初步观察,提出几点预测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0.
辽西半干旱区农田水肥耦合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最优饱和设计试验建立的春小麦产量回归数学模型表明,水分是影响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最为重要的因子,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灌水量上、下限分别为45mm和360mm时,N对春小麦产量影响更为敏感,其次为水与P因子,三因子对小麦产量影响统计分析达显著水平,并且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符合报酬递减率,获得最大利润时,N、P和水三因素最佳经济配比模式为施N量186kg.hm^-2,施P量63kg.hm^-2,灌水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甘肃省岷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7--2004年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气候变暖对高寒阴湿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8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并且变暖的幅度和速率远远大于全国近50年的平均值,春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在生长期缩短、产量增加;春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温度升高对各发育阶段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各阶段变暖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开花.乳熟期的温度增加和产量的相关性最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出苗-拔节期、开花.成熟期的温度增加以及拔节-孕穗期的温度降低,是引起每穗籽粒数增加而不孕小穗率减少,最终导致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春小麦生长期间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生长期缩短约9.2d,产量增加约26.2%;预计随着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该地区的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将会继续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可为旱地小麦高产生产提供依据。本研究在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全膜覆土穴播(PM)及无覆盖(CK)3种覆盖方式,分析其对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较CK相比,PM提高了7.5%~33.3%,SM提高了15.4%~25.3%,且主要促进了拔节至开花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PM和SM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叶、茎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覆盖也显著提高了叶、茎鞘、穗轴+颖壳花前累积的干物质在花后的再分配,其中茎鞘和穗轴+颖壳的花后转移率均以SM最大(3.9%和29.2%);同时,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PM和SM处理分别较CK增加了13.8%和14.1%;可见,覆盖可促进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进而促进产量提高。在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秸秆带状覆盖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性的覆盖措施,有利于该地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绿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分析了春小麦套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对作物根系、生育期和生长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指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改善我国北方地区粮作生产生态环境条件,实现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漫话小麦食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天独厚的小麦食品 小麦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栽培面积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第一位。占全世界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尤其是西方国家,小麦食品几乎是餐桌上唯一的谷类食品。  相似文献   

15.
苗期刈割伤害对春小麦影响的盆栽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盆栽实验研究了春小麦在苗期(三叶期)受到不同强度刈割伤害(模拟动物的采食)后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在保持田间持水量60%和90%两种水分梯度下,春小麦苗期的刈割伤害均可刺激生长,出现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超越补偿,而且受到重度刈割伤害春小麦(E、F)的补偿作用大于受到轻度刈割伤害春小麦(B、D)的补偿作用。这一超越补偿作用是以耗费较多的水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6.
1965—1975年间,我们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公社下滩大队,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开展春小麦高产稳产规律的研究。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革命促进了生产和科研的发展,该大队小麦平均亩产由1964年的419斤提高到1975年的1,032斤,其中良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1年来品种更换了两次,品种每更换一次,产量出现一次折的突破。比较各种类型的品种在丰产田中的表现,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高产对品种的性状要求,按照这些性状选育成新品种,用以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这样就将丰产栽培和育种联结起来,达到高产再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分区域、分阶段对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黄淮海区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一直保持着小麦主产区的重要地位,但玉米产量占全国比重明显下降;东北区和蒙新区正成为重要的新兴产区,特别是东北区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稻谷和玉米产区,是全国粮食新增产量最主要的贡献区域;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是重要的稻谷产区,但地位有所下降;西南区正成为全国重要的豆类和薯类产区。根据因素分解方法,2000—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单产效应,其次是规模效应,而结构效应则为负影响,且全国八大区域仅有东北区的结构效应为正。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V2.0)的逐小时0.0625°×0.0625°分辨率的气温、降水格点数据,结合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充分考虑内蒙古地区春小麦生产和农业气候特点,基于气候适宜度和关键气象因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春小麦气候区划指标,划分了春小麦综合区划等级,采用Arc GIS栅格计算和多元回归模型方法对区划指标要素进行空间化,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春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图并进行了分区评述。结果表明:基于CLDAS格点数据的春小麦农业气候区划结果与基于站点气象数据的区划结果趋势一致,但分布细节更为精细合理,且各气象站点综合区划结果与对应旗县1987—2016年春小麦平均单产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0,P0.01),说明分区结果能够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春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分布特点;内蒙古春小麦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是阶段性干旱和扬花灌浆期的干热风,制约了春小麦产量的稳定提高,其中河套灌区、西辽河平原灌溉条件良好,大兴安岭沿麓自然降水充沛,为春小麦最适宜种植区;阴山沿麓东段、大兴安岭北麓和南麓偏南地区,水热适宜,干热风风险低,为适宜种植区;阴山南北麓、燕山丘陵区、西辽河平原的旱作农区,由于在春小麦关键生长期易遭遇阶段性干旱,为较适宜种植区;内蒙古西部的主要旱作农区,自然降水与作物生长的供需矛盾非常尖锐,且干热风风险高,为不适宜种植区。本研究结果对内蒙古春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介绍了江苏银杏商业性栽培的品种、资源、产量等情况。其资源贮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0%,白果的生产量约占全国的55-60%。银杏综合利用的研究和系列产品的加工业在全国均占很重要的位置,并逐渐成为江苏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杨益众 《昆虫知识》1992,29(2):73-75
<正>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是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损失产量5~10%,大发生年份可超过30%。1984年全国农作物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