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闽苣苔(苦苣苔科)花部器官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 ,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 ,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 ;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 ;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 :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 2原基— 2侧原基 ,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 2侧萼片—远轴 2萼片 ,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 ,即远轴中裂原基 (下唇中裂片 )—远轴 2侧裂原基 (下唇 2侧裂片 )—近轴 2裂原基 (上唇 2裂片 )。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 ,从外向内 :下唇中裂片—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或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 ,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 ,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 ,但较小 ,并与近轴心皮 (或柱头上唇 )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 (Scrophulari 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 (Rhynchoglossum)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台闽苣苔族(Titanotricheae)这一单种族的科级系统位置,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台闽苣苔( Titanotrichum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植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发育过程.随着下胚轴的向下伸长,两个子叶开始不明显的异率生长,其中一片子叶略大于另一片子叶.但两片子叶均正常发育并位于同一高度.当真叶发出后,两片子叶几乎等大,并且两个子叶柄等长.在幼苗生长期间,随着子叶的生长,胚芽也正常萌发出茎的顶芽.顶芽持续进行顶端生长产生交互对生的真叶.这一幼苗生长式样和苦苣苔亚科其他类群的仅一片子叶发育与胚芽被抑制的幼苗生长式样有明显区别.考虑到台闽苣苔植物在总状花序的上部大量簇生无性珠芽,并落地迅速生长出新的植株这一在苦苣苔科中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及相关性状,台闽苣苔族可能较早地从苦苣苔亚科中分化出来,并在繁殖体的功能进化方面和其他类群发生歧化进而获得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台闽苣苔族在系统发育上应该被认为是其他苦苣苔亚科类群的姊妹群,应当提升为亚科等级.  相似文献   

3.
峨眉尖舌苣苔(苦苣苔科)花部形态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峨眉尖舌苣苔(Rhynchoglossumomeiese)花序及花的形态过程,并同近缘类群进行比较和分析,结论如下:1)峨眉大苣台花发生组织通常的总状花序分生组织已发生开变和位偏从而导致不平衡分化,形成花偏向于腹部一侧的变了形的总状花序,2)花冠和能育雄蕊的两侧性可能和退化雄蕊相关。3)该种雄蕊早期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仍保持着祖先群群中轴肥座的系统发生式样,并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转变成侧膜胎座,4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台闽苣苔族 (Titanotricheae)这一单种族的科级系统位置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台闽苣苔 (Titan otrichumoldhamii (Hemsl.)Solereder)植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发育过程。随着下胚轴的向下伸长 ,两个子叶开始不明显的异率生长 ,其中一片子叶略大于另一片子叶。但两片子叶均正常发育并位于同一高度。当真叶发出后 ,两片子叶几乎等大 ,并且两个子叶柄等长。在幼苗生长期间 ,随着子叶的生长 ,胚芽也正常萌发出茎的顶芽。顶芽持续进行顶端生长产生交互对生的真叶。这一幼苗生长式样和苦苣苔亚科其他类群的仅一片子叶发育与胚芽被抑制的幼苗生长式样有明显区别。考虑到台闽苣苔植物在总状花序的上部大量簇生无性珠芽 ,并落地迅速生长出新的植株这一在苦苣苔科中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及相关性状 ,台闽苣苔族可能较早地从苦苣苔亚科中分化出来 ,并在繁殖体的功能进化方面和其他类群发生歧化进而获得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台闽苣苔族在系统发育上应该被认为是其他苦苣苔亚科类群的姊妹群 ,应当提升为亚科等级。  相似文献   

5.
广西苦苣苔科一新属——文采苣苔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一新属和一新种,即文采苣苔属Wentsaiboea D. Fang & D. H. Qin及文采苣苔W. renifolia D. Fang & D. H. Qin, 并提供墨线图。文采苣苔属的柱头外形略似长檐苣苔属Dolicholoma D. Fang & W. T. Wang, 不同在于前者叶肾形,基部心形,具掌状脉,花冠斜钟状,裂片圆形,雄蕊和退化雄蕊着生于冠筒近基部。新属在体态上还接近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 W. T. Wang, 但前者叶具掌状脉,冠筒钟状,远轴侧膨胀,柱头马蹄形;在后者叶具羽状脉,冠筒筒状,不膨胀,柱头下唇倒梯形至线形。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一新属即方鼎苣苔属Paralagarosolen Y. G. Wei 和一新种方鼎苣苔P. fangianum Y. G. Wei。方鼎苣苔属与细筒苣苔属Lagarosolen W. T. Wang近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花筒细筒状,不肿胀,柱头2;不同点是方鼎苣苔属叶基部有时盾状,聚伞花序具1朵花,花冠裂片顶端圆钝,蒴果宽卵状椭圆球形。  相似文献   

7.
8.
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喜鹊苣苔属(Ornithoboea Parish ex C.B.Clarke)一新记录种——雷氏喜鹊苣苔(O.lacei Craib),该种与滇桂喜鹊苣苔(O.wildeana Craib)近似,其区别特征在于花冠下唇裂片顶端凹陷,退化雄蕊3。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西蛛毛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种——桂林蛛毛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自中国广西的苦苣苔科新种桂林蛛毛苣苔Paraboea guilinensis L. Xu & Y. G. Wei。新种体态及叶形接近厚叶蛛毛苣苔P. crassifolia (Hemsl.) Burtt,与后者不同在于叶革质,花序梗、花梗及花萼均无毛,花冠明显二唇形,蒴果不旋扭。  相似文献   

10.
记载了广西苦苣苔科一新变种——翅茎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 var. pterocaulis Z. Y. Li。该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具翅,花期较早。  相似文献   

11.
海韭菜的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海燕  苏雪  陈纹  董莉娜  杨霞  孙坤 《植物研究》2008,28(6):653-656
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的花器官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海韭菜花发育是典型的单子叶植物发生模式,即两轮花被片、两轮雄蕊和两轮心皮以三基数轮状交替发生,花器官是以向心向顶的方式发生的,未发现“花被片—雄蕊复合原基”。 发育后期雄蕊和与之对生的花被片之间的共同基部可能是相继向上居间生长的结果。花被片轮和雄蕊轮二者之间在发育位置、时间和速率上存在差异,内轮花被片原基和外轮雄蕊原基的不同发育时间和发育速度使得在成熟花中内轮花被片位于外轮雄蕊的内方。观察结果不支持水麦冬属植物的花是退化(或压缩)的花序侧分枝等假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发育时期的长角凤仙花Impatiens longicornuta Y.L.Chen(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其花器官的分化及其发育过程。长角凤仙花为两侧对称花,具2枚侧生萼片,唇瓣囊状,旗瓣具鸡冠状突起,雄蕊5枚,子房上位,5心皮5室。其花器官分化顺序为向心式,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原基。2枚侧生萼片先发生,然后近轴萼片(即唇瓣)原基和2枚前外侧萼片原基近同时发生;但是这3枚萼片原基的发育不同步,远轴的2枚前外侧萼片原基的发育渐渐滞后,然后停止发育,最后渐渐为周围组织所吸收,直至消失不见。花瓣原基中,旗瓣原基最先发生,4个侧生花瓣原基相继成对发生,且之后在基部成对愈合形成翼瓣;5枚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5个心皮原基轮状同时发生。本文结果支持凤仙花属植物为5基数的花,并进一步证实了唇瓣的萼片来源;此外,研究结果表明花器官早期发育资料对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祥  苏雪  吴海燕  张辉  孙坤 《植物研究》2020,40(6):813-819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突脉金丝桃(Hypericum przewalskii)(金丝桃科)的花部器官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突脉金丝桃2枚苞片原基首先发生,花原基在苞片原基的包裹中完成发育。在苞片原基发生后,5枚萼片原基沿2/5圆周依次发生。萼片原基发生近完成时,5枚雄蕊—花瓣共同原基在萼片原基之间的角隅处近同时发生,此后,雄蕊—花瓣共同原基下部向外伸展形成花瓣原基,上部向上凸起形成与花瓣原基相对的雄蕊原基,之后雄蕊原基由内向外依次分化发育产生次生雄蕊原基,随着次生雄蕊原基的发育和数目的增多,形成了5束雄蕊。次生雄蕊原基发生的同时,5枚心皮原基近同时发生。突脉金丝桃雄蕊束的发生方式表明,金丝桃属的雄蕊束可能起源于5基数的单轮雄蕊。金丝桃科与藤黄科植物花瓣及雄蕊原基发生方式的显著不同,支持了APG Ⅲ系统将金丝桃亚科从藤黄科中独立为金丝桃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铁线莲属(Clematis L.)植物灌木铁线莲(C. fruticosa Turcz.)花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灌木铁线莲花原基形成后,4枚萼片以交互对生的方式首先发生,呈轮状排列。最早的4枚雄蕊原基在4枚萼片交接的位置上近螺旋状发生,此后,随着雄蕊原基的向心发生和数目不断增多,其发生的螺旋状序列逐渐明显。雄蕊原基发生后,在花原基顶端,心皮原基沿着雄蕊原基的发生序列呈螺旋状发生。本文结果支持在原始被子植物花中螺旋状排列和轮状排列同时存在的观点。此外,本文也进一步证实了花萼与苞片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广义马鞭草科花器官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水筛[Blxa japonica(Miq.)Maxim.ex Asch.et Guerk.]花器官的发生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萼片原基以轮关方式向心发生;花瓣原基轮状近同时发生,与萼片基基交替排列;雄蕊原基以对萼的形式轮关发生,与花瓣原基轮状近同时发生,与萼片原基交替排列;雄蕊原基以对萼的形式轮状发生,与花瓣原基交替排列;花柱原基在整个花的发育过程中发生较晚,以对瓣的形式轮状发生,与雄蕊原基交替排列。与同科其它属的花比较,水筛的花为两性,辐射对称,胚珠多数,体现了较原始的特征。花各部数目均为3,进化程度居于中间水平。该属花各部轮状发生,子房下位,心皮合生,体现了本科在泽泻亚纲中花部结构进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茄科 (Solanaceae)天仙子族 (Hyoscyameae)中国特有属马尿泡属 (PrzewalskiaMaxim .)马尿泡 (PrzewalskiatanguticaMaxim .)和天仙子属 (HyoscyamusL .)天仙子 (HyoscyamusnigerL .)的花器官发生和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尿泡和天仙子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具有以下 3个共同特征 :1)符合Hofmeister规律 ,即新器官的发生首先出现在花顶已经存在的器官之间 ;2 )花冠的发育模式符合茄科植物所具有的“后合瓣”(“latesympetaly”)现象 ,即花瓣单独发生但后来又通过它们基部分生组织的融合而连合起来 ;3)花被五基数且花器官原基发生顺序为向心发育。但是它们的花萼原基具有不同的发生方式。天仙子花萼裂片原基的发生方式为环状发生 ;马尿泡花萼裂片原基的发生方式为螺旋状发生 ,但 5个花萼裂片原基在都出现后就连成了一个环。马尿泡是介于天仙子属和山莨菪属之间的类群 ,它比天仙子属原始但较山莨菪属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