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4)
采用样方法,对南岳境内的野生篦子三尖杉株群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1 500m2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123种,隶属于69科99属,群落优势科不明显,种类主要集中在单种的科属内。植物生活型谱以小高位芽为主的木本植物占优势,叶的生活期以夏绿叶为主,常绿叶次之,群落外貌较整齐,冠面颜色黄绿色,结构层次明显,群落中乔木种类稀少,个体数较多,优势种为毛竹,灌木层的种类和个体数最多,优势种为篦子三尖杉等。该群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有13个分布区类型,温带性成分占52.53%,热带性成分占38.38%,说明该群落植物属具有较强的温带性质,并表现出该区域植物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该群落多样性指数不高,各层次的丰富度格局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乔木层,多样性格局、均匀度格局和生态优势度局均为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3.
篦子三尖杉的胚胎学研究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的成熟花粉包含两个细胞,花粉管在精原细胞产生后 经历了一年的休眠期; 精原细胞分裂产生两个体积不等的精子; 雌配子体游离核经12次分裂后形成细胞壁; 窄长的颈卵器单个顶生; 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类核仁状体; 受精时,雌雄核在分裂中期完全融合; 原胚游离核在16核时产生细胞壁; 原胚具冠细胞; 无裂生多胚现象; 成熟胚 二枚子叶。总之,蓖子三尖杉与本属其它种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精原细胞分裂前细胞中心细 胞质浓缩成星状放射区域; 苗端早在胚成熟前分化形成明显的突起,以及成熟胚的子叶极为发达等等。因此,作者赞同将蓖子三尖杉在本属中另立一组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三尖杉培养细胞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Hook.f.)茎和叶片作外植体在MS附加KT 0.1 m g/L、NAA 3 m g/L培养基上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建立了三尖杉悬浮培养细胞系,研究了光、pH 值、激素、碳源和添加物等因子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pH 5.8 及低浓度的糖和NAA适于细胞生长,糖含量超过40 g/L则不利于细胞生长,NAA 大于3 m g/L抑制细胞生长。蔗糖或葡萄糖作碳源,二者无明显区别。添加水解蛋白或氨基酸不适合细胞生长。白光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建立了灵敏、快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测得离体培养细胞含有三尖杉碱及抗癌酯类生物碱:三尖杉酯碱、异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细胞悬浮培养中合成生物碱的能力明显高于固体培养,前者有效生物碱的含量和细胞增长速率均比后者高1 倍以上。悬浮培养细胞中各生物碱组分比率为:22% 三尖杉碱,6% 氧桥三尖杉碱,8% 三尖杉酯碱,23% 高三尖杉酯碱,41% 异三尖杉酯碱。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除测得上述生物碱外,还检测到细胞培养物中含有去氧三尖杉酯碱、麦角甾醇、豆甾醇和谷甾醇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 Hk.f.) 5个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海南粗榧5个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分化程度。结果表明:海南粗榧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多态位点比率P=0.33,等位基因平均数A=1.3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He=0.135,观察杂合度为Ho=0139。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分化系数Gst=0.123,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的均值分别为0.9719、9.0288。黎母山种群与其它种群分化最大,其原因可能与传粉时盛行的风向有关。 相似文献
6.
抗癌植物冬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冬凌草含有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等一系列萜类成分。其茎叶的精油经分馏、氧化铝柱层析加以分离,通过薄层层析、气相色谱分析,物理常数和红外光谱测定,鉴定了九种成分:α-蒎烯(1%),β-蒎烯(0.16%),柠檬烯(0.16%),1,8-桉叶素(0.33%),对-聚伞花素(0.16%),壬醛(1.33%),癸醛(1%),β-榄香烯(20.23%)和棕橺酸(6.6%)。其叶的乙醚提取物经氧化铝或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八种结晶成分(Ⅰ—Ⅷ),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衍生物制备和物理化学常数测定,其中三种成分,即冬凌草甲素(Ⅰ),冬凌草乙素(Ⅱ)和结晶(Ⅵ)分别鉴定为oridonin。ponicidin和α-香树脂醇。根据药理及初步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冬凌草甲素和乙素均为该植物的抗癌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苦草属(Vallisneria L.)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苦草是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苦草属(Vallisneria)沉水草本植物,无直立茎,叶基生,线形或带形,常被称为扁担草、蓼萍草、水韭菜、面条草、扁子草和鸭舌条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本属植物有6~10种〔1,2〕,我国的苦草属植物依《中国植物志》第8卷有3种——苦草(V.natansHara)、刺苦草(V.spinulosaYan)和密刺苦草(V.denseserrulataMakino),而没有V.spiralisL.,VasiaticaMiki和V.giganteaGraebner等种〔1〕。本文苦草属植物的命名以《中国植物志》第8卷为准,引用文献一般尊重原作者的意见。下文中,无具体说明,苦草均为苦草属植物的通… 相似文献
8.
三尖杉属植物的生物碱研究及其化学分类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根据近年对于三尖杉属植物的生物碱化学研究,并联系到有关本属的其他化学成分、形态解剖、分类、化石和地理分布等资料,讨论了本属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尖杉属(科)植物的双黄酮成分及其化学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和提取、分离、光谱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三尖杉属植物叶的双黄酮类化合物,根据获得的化学分析结果,我们同意:(1)将三尖杉属分为二个组:篦子三尖杉组Sect.1 Pectinaea,只包括蓖子三尖杉一种;三尖杉组Sect.2 Cephalotaxus,包括本属所有其它种。(2)支持三尖杉科只包括三尖杉属1属,不支持将红豆杉科中的穗花杉属(Amentotaxus)归入三尖杉科的主张。(3) 认为三尖杉科与南洋杉科、松科、杉科和柏科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红豆杉科及罗汉松科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11.
三尖杉属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作者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比较观察了三尖杉属植物叶片构造与叶
表面角质层的特征。
观察结果表明,篦子三尖杉的气孔为双环型,少数为单环型, 单位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较
多(120.6个/mm2), 具皮下层, 叶肉中含有大量丝状石细胞和少量星状石细胞及短石细胞, 叶
下表面角质突起不明显。而三尖杉属的其余种类,气孔均为双环型,气孔平均数较少(47.3一
88.1个/mm2), 除日本粗榧与柱冠日本粗榧外,均无皮下层, 叶肉中具星状石细胞、短石细
胞、纤维状石细胞或完全缺如, 叶下表面具明显的角质突起。依据上述特征以及大体形态和生
物碱成分等有关资料,我们建议在三尖杉属中可分为: 三尖杉组(Sect.Cephalotaxus)和篦子
三尖杉组(Sect.Pectinatae)。 此外,本文还对三尖杉组中的分系与某些种的划分,以及三尖杉科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豆科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植物地理分布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豆科锦鸡儿属约80种,可以明确地分为6组14系。编绘了79个种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每个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生境,以系和组为单位探讨了锦鸡儿属植物各类群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种类形成和演化过程。Sect. Caragana为东亚--蒙古高原分布型,其Ser. Caraganae的种类在东亚地区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规律, Ser. Microphyllae在蒙古高原地区随经度的干旱梯度变化呈现出清晰的种类替代关系,本组各系间也有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现象。Sect. Prunosa为东亚--中亚间断分布型。Sect. Longispina为喜马拉雅分布型。Sect. Tragacan thoides为环青藏高原--北极高山分布型。Sect. Frutescentes广泛分布于亚洲干旱地区。Sect. Chamlagu为东亚分布型。本属种类可分为6个分布型,分布型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亚洲干旱区植物区系形成的渊源和联系。Sect. Caragana为本属的原始类群,起源于东亚,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随青藏高原的隆起,原始类群就地分化形成不同的类群,在此基础上迁移分化适应,形成了现代多样的分布格局,中亚为本属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3.
15.
蓖麻毒素——植物抗癌新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蓖麻,是一种大戟科蓖麻属的油料作物。从它的种子中提取出来的肽类毒素——蓖麻毒素,是一种植物抗癌新秀。近年来,科学家已阐明了它的结构。过去只限于在动物上试验,临床上一直没有很好地开展。但近年来的临床试验结果却非常鼓舞人心。它对细胞有毒性,中毒细胞早期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合成抑制,而后DNA合成减少,最后RNA合成受到抑制。不同蛋白质合成受抑制的速度不同,其中对骨髓瘤蛋白合成抑制最迅速。 相似文献
16.
植物多酚的防癌抗癌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植物多酚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多酚(如单宁)、黄酮、酚酸等。体外实验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对多种人癌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抑制动物体内肿瘤生长。其作用机理与抗氧化、调控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影响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信号传导等有关。对植物多酚的防癌抗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稗类(Echinochloa spp.)植物的开花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稗类(Echinochloa spp.)常见种类[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无芒稗 E.crusgalli var.mitis(Pursh)Peterm.;西来稗E.crusgalli var.zelayensis(H.B.K.)Hitchc.;细叶旱稗E.crusgalli var.praticola Ohwi;旱稗E.hispidula(Retz.)Nees和光头稗E.colonum(L.)Link]的开花过程和节律,温度、光周期、晴天和阴雨天对其中部分稗类植物开花的影响以及套袋条件下无芒稗和旱稗的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稗类植物的开花的过程基本相似,从颖壳微微张口到闭合大约需20-30min,但花约伸出颖壳后,散落花粉的过程很快,颖壳闭合后柱头外露率达100%。稗类植物每穗开花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20-25d,随种类的不同略有变化;稗类植物每穗每天开花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呈抛物线状,每天的开花比例变化较平缓,即使在开花高峰期,开花数也只占总数的10%-15%,开花高峰期因稗草种类的不同略有变化,但都在始花后11-15d左右。每日的开花节律为70%-80%的颖花在7:00之前开,15%-20%在7:00-8:30开,8:30之后零星开花,10:30尚未见开花。温度、光周期、晴天和阴雨天对开花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条件下的结实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三尖杉属植物茎次生韧皮部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作者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三尖杉属Cephalotaxus 4种及1栽培变 种茎次生韧皮部的结构,主要结果为:(1)属内各种茎次生韧皮部的结构比较一致。横切面筛胞与薄壁组织细胞呈单层切向带交替排列; 厚壁组织切向带的径向宽为1—4个细胞,带间 距离较宽。(2)根据韧皮纤维的类型,石细胞数量多少或缺如,可作本属分种鉴定特征; 也为 属内分组提供了佐证。(3)本属茎次生韧皮部中有些薄壁组织细胞的内切向壁中嵌埋有草酸钙结晶。这有别于松柏类其它各科,也是自然分类的一新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产复叶耳蕨属植物进行了再次的分类订正研究,确认云南有该属植物20个种类,其中,华南复叶耳蕨Arachniodes festina(Hance)Ching和齿头复叶耳蕨A.aristata(Forst.)Tindale为云南分布新记录;将《中国植物志》等资料中的Acrorumohra dissecta、Arachniodes ailaoshanensis、A.australis、A.austro-yunnanensis、A.caudata、A.chinensis var.cornopteris、A.chinensis var.jinpingensis、A.chingii、A.dayaoensis、A.futeshanensis、A.gongshanensis、A.guangtongensis、A.lushuiensissis、A.pianmaensis,A.pianmaensis、A.pseudo-aristata、A.ppseudo-assamica、A.sshuangbaiensis、A.sinoaristata、A.sporadosora和A.triangularis等20个名称作为新异名处理。还列出了云南产该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名称的处理及分类讨论、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树脂铸型法对东北地区10种李属植物导管分子类型、纹孔式、穿孔板类型的微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并测量管腔长度、宽度、尾端长度及端壁斜度角的量化数据。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下该属同种植物的导管类型、尾端长度与穿孔板类型较为稳定。所观察的李属植物存在3种导管类型:螺纹、孔纹、网纹导管。除山杏、欧李、东北李3种植物中仅存在网纹与孔纹2种类型的导管外,其余7种植物普遍存在3种类型导管。螺纹加厚在该属导管分子中普遍存在。单穿孔板在李属所观察植物中普遍存在,仅在黑樱桃、毛樱桃和郁李中发现梯状穿孔板。仅在稠李、东北李、郁李及山杏中观察到相对原始的对列—互列同时存在的纹孔式,其余6种均为互列式纹孔式。根据结构分析,认为东北地区10种李属植物中,郁李最为原始,欧李最为进化。同时,发现管腔长度、宽度与端壁面积与生境显著相关。在对尾端长度测量发现,同种植物导管分子的尾端长度在不同生境下长度较为稳定,几乎没有变化,可作为微观植物分类学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