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蝮蛇毒素(β-agkistrodotoxin简写β-AgTX)对骨胳肌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已有实验分析,本文则观察了β-AgTX对蟾蜍交感神经节胆碱能性和非胆碱能性突触电位的作用。结果表明,β-AgTX对胆碱能性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和由压力微量注射ACh产生的ACh电位快成分有可逆性抑制作用,且对f-EPSP的幅值抑制率明显大于对ACh电位的抑制率,方差分析显示β-AgTX对f-EPSP和对ACh电位的抑制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β-AgTX对非胆碱能性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s-EPSP)无明显作用。本结果提示β-AgTX可能是通过抑制节前神经末梢释放AGh的突触前机制和占据突触后N型胆碱能受体影响ACh的作用之突触后机制,抑制蟾蜍交感神经节的胆碱能性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通过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方法观察到:(1)5-羟色胺(5-HT 1-100μmol/L)灌流可在部分 IMG 细胞引起与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s-EPSP)相似的缓慢去极化;(2)持续灌流5-HT 可使对5-HT 敏感的 IMG 细胞的Is-EPSP 明显阻抑;(3)5-HT 去极化及5-HT 敏感细胞的 Is-EPSP 均可为5-HT 再摄取抑制剂氟苯氧丙胺(50μmol/L)所增大,而对5-HT 不敏感细胞的 Is-EPSP 则不受这种药物的影响,(4)5-HT 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PCPA)预处理可使 IMG 细胞的 Is-EPSP 的出现率和去极幅度均明显减低。上述结果表明:5-HT 可能参与介导豚鼠部分 IMG 细胞的Is-EPSP。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节前纤维,在细胞内可依次记录到四种突触后电位: f-EPSP、s-IPSP、s-EPSP 和 L-s-EPSP. 其中 f-EPSP 代表神经节传递的经典通路.节前神经末梢释放的节 ACh 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N 和 M 胆碱受体,分别产生 f-EPSP 和 s-EPSP.s-IPSP 的产生和调节机制,说法不一,本文对此作了重点介绍.L-s-EPSP 表示非胆碱能突触传递,其递质可能为促黄体释放激素或 P 物质.本文还简要介绍了与神经节突触传递有关的其它神经递质或调制物.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节前纤维,在细胞内可依次记录到四种突触后电位:f-EPSP、s-IPSP、s-EPSP和L-s-EPSP。其中f-EPSP代表神经节传递的经典通路。节前神经末梢释放的ACh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和M胆碱受体,分别产生f-EPSP和s-EPSP。s-IPSP的产生和调节机制,说法不一,本文对此作了重点介绍。L-s-EPSP表示非胆碱能突触传递,其递质可能为促黄体释放激素或P物质。本文还简要介绍了与神经节突触传递有关的其它神经递质或调制物。  相似文献   

5.
运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豚鼠(Cavia porcellus)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细胞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s—EPSP)与蛙皮素(BOM)、P物质(SP)的关系,以探讨肽类神经递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P去极化、BOM去极化与Is—EPSP具有相关性;SP受体脱敏使SP敏感细胞的Is—EPSP减弱或消失,但不影响BOM引起的去极化;BOM受体脱敏使BOM敏感细胞的Is—EPSP减弱或消失,但不影响SP引起的去极化。大部分Is—EPSP阳性细胞对SP、BOM敏感,而对SP、BOM均不敏感的细胞多数不出现Is—EPSP。结果提示,BOM、SP通过IMG细胞膜上相应受体参与了Is-EPSP的形成,受体间无交互脱敏现象。  相似文献   

6.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灭多威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wana腹六神经节(A6节)突触传递的影响。用灭多威溶液浸泡A6节,电刺激尾须神经粗支,用甘露醇间隙法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突触后动作电位。给予弱刺激只记录到EPSP时,灭多威作用初期EPSP幅度增加、时程延长,能诱发突触后动作电位,随后EPSP逐渐减小至消失,冲洗可恢复,突触前反应保持不变。增加电刺激强度记录到突触后动作电位时,灭多威可阻断A6节的突触传递,阻断时间是浓度依赖性的,阻断是可逆的,但冲洗30 min仍保留一定的后作用。对美洲大蠊雄性成虫腹腔注射灭多威测定致死中量(LD50)为(3.56±0.01) μg/g体重。根据灭多威的作用机理对其阻断A6节突触传递的特点以及对虫体的毒杀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神经肌肉接头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经典外周胆碱能化学突触。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形成依赖于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精细相互作用和复杂信号传递。此外,胶质细胞在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发育和成熟过程中亦发挥重要功能。现将主要围绕近年来神经肌肉接头发育过程中若干重要信号通路以及相关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翟进  马如纯 《生理学报》1990,42(1):29-36
本文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了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nifedipine)对离体豚鼠腹腔神经节突触传递的影响,硝苯吡啶(0.1-10umol/L)不影响所检细胞的静息膜电位,膜电阻及细胞内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但能显著阻断N-型胆碱能的突触传递,并且这种作用可被低钙模拟、高钙拮抗,硝苯吡啶(10umol/L)也不影响突触后膜对乙酰胆碱(ACh)的敏感性;但在高钾克氏液中,能减少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mEPSPs)的频率;在低钙和高镁克氏液中,能减少量子含量,而对量子大小无影响。结果表明,治疗量的硝苯吡啶(0.1umol/L)通过阻滞突触前膜钙内流及ACh的量子性释放,产生突触阻断作用。这可能是硝苯吡啶降压机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培养1─2周的大鼠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标本上,用膜片钳技术记录了单烟碱受体通道电流及胆碱能突触电流,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单烟碱受体通道至少有三种亚导状态,即15pS,27pS,38pS,其中以27pS最常见。通道有两种开放模式,即单个短促开放与长串开放。对应的平均开放时间分别为τ_1=1.71ms,τ_2=12.24ms。对自发突触电流的分析表明,其下降相的衰减时间常数(τ=15.7±1ms)与上述长串开放的持续时间相当,提示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释放的ACh引起了突触后神经元烟碱受体通道的长串开放。  相似文献   

10.
Yi BD  Ma B  Xing BR 《生理学报》1999,(2):147-152
在离体灌流的牛蛙交感神经节标本上,电刺激节前纤维,细胞内记录B细胞的电活动,观察给予皮质醇对B细胞突触传递作用。主要结果有:(1)电刺激节前纤维,细胞内记录170个B细胞的动作电位,给予皮质醇后0.5 ̄3min内,52个B细胞的突触传递发生脱漏甚至完全阻断,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甾体激素胞内受体阻断剂RU38486可部分阻断这种作用。(2)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不能阻断皮质醇的快速阻断作用。(3)阿托  相似文献   

11.
Kong DH  Wang G  Wang HM  Ke DP  Hu JL  Zhu Y  Huang ZX 《生理学报》2003,55(4):388-394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对铃蟾肽(bombesin,BOM)在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nferior mesenteric ganglion,IMG)非胆碱能兴奋性突触传递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重复电刺激突触前结肠神经,有74.3%(52/70)IMG细胞可诱发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在可引出ls-EPSP的细胞中,22%(4/18)细胞同时对BOM和SP敏感。用BOM持续灌流IMG,可明显抑制对BOM敏感细胞的ls-EPSP,对BOM不敏感细胞的ls-EPSP则无影响,且BOM受体与SP受体间无交叉脱敏。BOM受体阻断剂tyr^4[D-phe^12]bombesin能明显可逆性地抑制BOM敏感细胞的ls-EPSP和去极化,但对BOM不敏感细胞则无影响。研究结果提示,BOM可能是介导豚鼠IMG细胞ls-EPSP的一种递质。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酸性突触在痛觉和记忆中的突触和分子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Zhuo M 《生理学报》2003,55(1):1-8
谷氨酸是哺乳动物脑中的兴奋性递质。中枢神经系统的谷氨酸性突触广泛参与痛觉传递,突触可塑性和递质的调节。谷氨酸的NMDA受体参与前脑相关的学习及功能。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提出前脑的NMDA受体通过增强谷氨酸性突触传递导致长期性的炎痛。具有增强NMDA受体功能的小鼠会产生更多的慢性痛。NMDA NR2B受体抑制剂在未来可能被用来控制人类的慢性痛。  相似文献   

13.
兔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两种非胆碱能性慢突触后电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常规细胞内记录技术对兔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跨膜电位进行了观察。对节前神经的短串脉冲刺激,可诱发出一串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或顺向动作电位;在此之后,大多数细胞还出现一个持续约2min 的缓慢去极化电位。该电位具有抗箭毒和阿托品性质,受低钙高镁溶液的可逆性阻抑,因而可称为非胆碱能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者也可归入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多数细胞的 ls-EPSP 伴有膜电阻增大,电位的幅度随细胞静息电位的超极化而变小;提示在这些细胞上,钾电导的失活很可能参与了电位的发生。以P物质溶液灌流神经节未见该电位有显著改变。另外,在箭毒化加阿托品化的神经节中,还发现少数细胞对节前神经的串刺激发生一个持续约一分钟的超极化电位。它也具有抗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的性质,受低钙高镁溶液可逆性阻抑,为此我们命之为“极慢抑制性突触后电位”(vs-IPSP),以区别于“慢抑制性突触后电位”(s-IPSP),后者是通常用以表示一种胆碱能性的慢电位。本文所述的这两种非胆碱能性的突触电位有关递质,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14.
突触的药理     
早在1886年His和Forel即提出神经系统包括许多神经细胞的概念。1891年Wal-deyer首先提出“神经原学说”,认为神经系统的活动单位为神经原。Cajal 确定了神经原间的联系为接触,而非延续。1897年Sherrington给神经原间的功能联系命名为突触(synapse),并证明它在整合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由于对突触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有关突触传递的电学说和化学学说之间的争论。目前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已被普遍接受。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还积累了大量有关神经原和突触亚微结构的形态学资料。这些资料完全证实了神经原学说的正确性,也为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5.
杀虫环对黑胸大蠊神经突触传递的阻遏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电生理糖间隙法研究杀虫环对黑胸大蠊神经突触传递的作用,并以α-银环蛇毒素作比较。结果证明:1)杀虫环阈浓度1×10-5M即显著地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作用开始使之阈值递增,此时只有增加刺激强度方可诱出EPSP。2)(虫非)蠊第Ⅵ腹神经节是胆碱能的。已知突触后阻遏剂如α-银环蛇毒素的作用是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专一性配基,与杀虫环阻遏神经突触的传递颇为相似,二者均不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传导;而杀虫环对非胆磁能的神经肌肉接头则无影响。3)自发突触后电位随杀虫环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开始自发释放电位的振幅、频率逐渐增加,继之产生持续期较长的阵发性高频发放,以后又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海马和脊髓的神经元上发现,经过反复刺激后,可以产生更强的突触传递效应,即长时增强效应(Iong-term potentiation,LTP),这些突触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此现象引起许多神经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给某些记忆方式提供了细胞基础。但对其机理的了解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突触被反复刺激后,突触前膜中的谷氨酸释放增加造成突触传递增强,但也有人把这种增强效应看做是由于突触后膜的谷氨酸受体活性增高。最近的几项工作,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轮廓:突触的增强效应既有突触前也有突触后的作用。 Kauer等首先发现LTP由两种成份组成:第一种为短时相成份,较短暂,大约只维持半个小时。在不刺激  相似文献   

17.
突触前α7烟碱受体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Liu ZW  Yang S  Zhang YX  Liu CH 《生理学报》2003,55(6):731-735
采用盲法膜片钳技术观察突触前烟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l receptors,nAChRs)对海马脑片CAl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nAChRs激动剂碘化二甲基苯基哌嗪(dimethylphenyl—piperazinium iodide,DMPP)不能在CAl区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烟碱电流。DMPP对CAl区锥体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具有明显的增频和增幅作用,并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DMPP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EPSC)具有增频作用,但不具有增幅作用。上述DMPP增强突触传递的作用不能被nAChRs拮抗剂美加明、六烃季铵和双氢-β-刺桐丁所阻断,但可被α-银环蛇毒素阻断。上述结果提示,海马脑片CAl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前nAChRs含有对α-银环蛇毒素敏感的胡亚单位,其激活可增强海马CAl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前递质谷氨酸的释放,从而对兴奋性突触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神经元持续活动影响下发生的特异性数目、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它是学习记忆形成的基础,在神经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和结构可塑性,二者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有密切关系。本文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突触相关蛋白、神经递质以及神经受体和离子在AD脑内的改变,探讨突触可塑性在A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为研究AD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APCs)之间的识别过程介导了适应性细胞免疫和抗体应答反应。当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s)识别APCs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pMHC)上结合的肽段(抗原)时,T细胞信号立即被启动。TCRs与pMHC的识别,加上细胞间黏附受体的参与,共同形成了T细胞和APCs之间的特殊结构,称为免疫突触。免疫突触能介导效应分子和胞内信号在突触间隙进行有效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Ca2+和突触细胞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突触传递对于神经系统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神经突触传递涉及到突触囊泡膜和突触前膜的融合,3种膜蛋白SNARE特异性识别并形成复合物,从而介导了神经递质的释放。Ca^2 通过其感受器突触结合蛋白而调节了突触细胞的融合过程,也最终影响了神经元的胞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