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hosaku Numa博士,日本人,195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系,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Max-Planck细胞化学研究所接受博士后训练,现任京都大学医学院医用化学及分子遗传学教授。在利用DNA重组技术探索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中,Numa博士阐明了胆碱N和M受体、钠通道、钙通道以及钙释放通道的初级结构,所获得的有关受体结构的资料还表明递质问离子通道、电压门离子通  相似文献   

2.
《基因和染色体》(Genes & genomes)由Maxine Singer和Paul Berg著,1991年University Science Books出版,929页。该书阐述了复杂有机体遗传信息的分子结构和机制。重组DNA技术获得突破后,人们希望能把握机遇,吸收新知识,对未来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3.
王虹 《遗传》2006,28(9):1055-1056
自1900年诺贝尔奖设奖以来, 许多科学家获得这一科学上的最高奖, 但能两次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少之又少, 弗雷德里克·桑格就是这样的杰出科学家。桑格于1955年完成了第一个蛋白质——牛胰岛素化学结构的测定, 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77年, 他的研究小组成功地测定了第一个噬菌体ΦX174全基因组5 386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 并发明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新方法。因此, 与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P. Berg)和吉尔伯特(W. Gilbert)分享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伯格(P.Berg)利用内切酶把分属2个不同作用的DNA重组到一起,宣告了基因工程的诞生。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按人们的  相似文献   

5.
植物基因工程是近二十年来随着DNA的重组技术、基因的遗传转化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以及目的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的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家P。Berg首次实现了DNA分子的试管内重组,随后几年里。以细菌质粒(Plasmid)为载体与DNA片段的重组试验取得 了很大成功,于是目的墓因的克隆技术逐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简介(2)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晓强 《生物学通报》2003,38(10):59-60
(续 2 0 0 3年第 38卷第 9期第 6 2页 )获奖时间 获奖者获奖者供职机构 (国籍 )获奖工作 (获奖原因 )备注1980伯格 ( Paul Berg)斯坦福大学 (美国 )在重组 DNA中的关键的、历史性成就 1980诺化伯耶 ( Herbert W.Boyer)加州大学 (美国 ) 重组 DNA方法学的卓越贡献 ,特别是在酶学、质粒和合成 DNA的应用科恩 ( Stanley N.Cohen)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美国 ) 重组 DNA方法学的重大贡献 ,第一次实现了细胞间的基因转移1981麦克林托克 ( Barbara Mc-Clintock)美国华盛顿大学卡内基学院、冷泉港实验室 (美国 )第一次发现特定的遗传元件…  相似文献   

7.
1953年,当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人们意识到认识人类自己的遗传结构不再是梦想,而1973年由Berg等人发明的DNA重组技术,使得分离某个特定基因成为可能,这个伟大的革命促使Maxam和Gilbert及Sanger等人发明了DNA  相似文献   

8.
最近,由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所、九州大学医学院以及癌研究会癌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一个促进基因工程盼研究组织,并将开展以下研究活动: 1)、有关重组DNA实验的国内外情报的收集和提供; 2)、制作广泛用于重组DNA实验的寄主、载体、限制酶等的标准试样;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美国斯坦佛大学的科学工作者 P.Berg等,已经成功的把家兔的血红蛋白β链的基因嵌接在sv-40 DNA中形成一个重组DNA分子,然后用这种重组DNA去浸染非洲绿猴的培养细胞株,侵染的重组DNA取代了细胞内的合成机器,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包括由嵌入的兔血红蛋白β链基因指导合成的兔血红蛋白β链。这种培养细胞株来源于非洲绿猴的肾脏,它们在正常情况下是不生产血红蛋白的,尤其不会生产家兔的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0.
植物基因载体—Ti质粒的应用方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中期,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DNA重组技术及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植物基因工程。由于传统的农业育种工作对新技术的迫切需要,高等植物之基因工程一开始就发展迅猛。植物基因工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外源DNA引入具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Chilton等(1977)证明,根癌农杆菌使许多双子叶植物产生冠瘿瘤是其  相似文献   

11.
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recombihant DNA),顾名思义,即将两种不同的DNA分子,经过裁剪并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杂合的DNA分子,然后将它转化或转导至受体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复制以及表达。这一技术通常叫作基因工程,广义来讲也称为遗传工程。197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P.Berg等人首先将XDNA上剪切下来的一段基因,成功地拼接到SV_(40)病毒DNA分子上,从而开创了这一崭新的技术。随后,这一技术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又开拓出新的生物学领域一植物基因工程。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突破很多。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模式是:分离和制备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嵌入载体,获得重组DNA,将重组DNA引入植物细胞,使其稳定存在并能复制,转录和翻译;重组DNA还可经有性或无性方式传递给植物子代,达到按人类的目的修饰和改造植物细胞的遗传性状。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74年细菌DNA的体外重组技术问世以来,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做的DNA克隆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的生长激素、胰岛素、干扰素等已经可望利用微生物来生产。DNA体外重组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必将对人类带来深远的影响。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遗传工程能不能应用于放线菌?由于放线菌这一类微生物所产生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等,对医药、  相似文献   

14.
刘传暄  马清钧  苏国富 《遗传》1985,7(3):15-17
在遗传工程中,目的基因与载体DNA进 行连接反应时,为确保这些DNA与载体重组成 功,通常需加人数倍于目的基因的载体DNA, 但是,大量加人载体DNA,由于连接反应使大 多数DNA分子自身环化[[31,在转化时产生大量 不含目的基因的转化子,而含重组DNA的转 化子则很少,需筛选大量菌落,才能得到含有重 组DNA的转化子,这样,载体的自身环化给筛 选工作带来很大的工作量。Ullich等141介绍了 一种减少载体DNA自身环化的简单方法,就是 用碱性磷酸单醋酶切除掉载体DNA 5’末端的 磷酸基151,然后再进行体外重组。经这样处理 后的载体分子,由于缺少连接酶作用的底物(5’ 磷酸基),分子之间不能相互连接,但其3‘末端 的经基可与未脱磷的外源DNA连接成缺口环 状型的重组DNA分子。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大 大减少筛选时的工作量,所以碱性磷酸单醋酶 在DNA体外重组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我们选 用质粒四R325为模式,用细菌碱性磷酸单醋酶 处理后,转化Ecoli RRI,获得了较为满意的 结果。我们采用此法顺利地完成了国内乙型肝 炎病毒基因组与pBR325的重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搞清受体的化学本质,可为神经递质和药物的作用找到分子基础,多年来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由于组织中受体的含量极微,难以得到大量的受体蛋白;而且受体与细胞膜牢固结合,使得受体提纯非常不易。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和DNA功能表达技术的应用,使神经递质受体的研究取得重大进  相似文献   

16.
重组工程是近年来建立的一种基于高效率体内同源重组的新型遗传工程技术,可应用于靶DNA序列的敲入、敲除和基因克隆等。在应用重组工程技术进行基因亚克隆时发现,体外重叠PCR法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目的DNA打靶片段,严重影响重组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Red重组酶介导的体内同源重组工作原理进行了技术改进。先用PCR方法合成egfp和kan两条末端互补的线性DNA片段,然后将其电击共转化进入携带Red重组酶和pcDNA3.1载体DNA的大肠杆菌DY331菌株内,经体内同源重组直接产生的pcDNA3.1—egfp-kan环状重组质粒DNA分子可通过抗生素标记筛选获得,阳性率可达到45%。瞬时转染pcDNA3.1-egfp-kan可获得绿色荧光蛋白在293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将串联的HIV-1 gp160、gag和protease基因以及表达元件插入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内部反向重复序列区,以获得携带HIV-1抗原的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疫苗。首先将HIV-1 gp160(B型和C型)、gag和protease基因串联克隆入pc DNA3获得重组质粒pc DNA/g Bgp和pc DNA/g Cgp,重组质粒转染293FT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HIV抗原表达。继而将pc DNA/g Bgp和pc DNA/g Cgp中包括HIV-1抗原基因和表达元件的表达框克隆入p KO5/BN获得重组穿梭质粒p KO5/BN/g Bgp和p KO5/BN/g Cgp,穿梭质粒电转含BAC-HSV的大肠杆菌,筛选重组菌,提取重组DNA并转染Vero细胞,挑取病毒蚀斑纯化重组病毒,Southern blotting鉴定重组病毒DN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中HIV抗原表达,并分析病毒的增殖特性。结果表明,Western blotting在pc DNA/g Bgp和pc DNA/g Cgp转染的293FT细胞中检测到表达的gp160和gag蛋白。p KO5/BN/g Bgp和p KO5/BN/g Cgp分别电转获得重组菌,并从重组DNA转染的Vero细胞中纯化获得重组HSV,Southern blotting检测表明重组HSV基因组发生特异性重组,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中检测到gp120和gp41,且重组HSV保留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复制能力。本研究获得携载HIV-1 gp160、gag和protease基因的重组HSV,并保留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复制能力,可作为HIV-1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  相似文献   

18.
人胰岛素是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个药物。这个产品的研究始于管理大规模DNA重组的联邦条例制订或DNA重组技术产品的商业开发之前。本文叙述了为争取大规模进行生产的许可与保证重组DNA产品的鉴定及安全所采取的措施。DNA重组技术的基础研究将继续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生巨大的影响,而在它在商业上的应用将取决于经济状况与投入的资本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低能氮离子注入介导外源DNA转化酵母菌,获得了遗传稳定的产醌类物质的重组酵母菌株N6076。利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从重组菌N6076的DNA中分离获得了14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断,其中由于碱基突变造成其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变化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别涉及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应用2-D荧光差异双向电泳-质谱(2-D DIGE-MS)技术,在重组菌N6076中共检测到56个蛋白质表达量变化的差异点(p0.05),其中26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编号为273和1 294的蛋白质可信度指数分别为81.37%和12.86%。本研究为离子束重组酵母菌生物合成醌类物质的代谢通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基因工程     
所克隆的DNA具有编码自交不亲和植物的S一位点糖蛋白的基础序列,已构建含有此克隆DNA.的新型重组DNA转移载体,同时获得了由此载体转化的新的微生物。还构建了编码S一位点特异的糖蛋白的嵌合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