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设置6个光照时间梯度和两个光照强度梯度,分别对3种(基因型)果蝇进行光照处理,结果显示:在5001ux光照强度下,光照处理3h/d的果蝇发生量最少,其他各光照时间果蝇发生量无显著差异;1000lux光照强度下,不同光照时间果蝇发生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基因型果蝇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连续光照处理使黑檀体果蝇后代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 资源日趋衰退, 科学评估其资源利用现状, 对合理开发与科学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9—2015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 分析了广东鲂生长与死亡相关特征及参数变化; 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ment, 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 SBR)和生物学参考点评估了西江肇庆江段广东鲂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 西江广东鲂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1.518×10–5L3.051(R2=0.962, n=2252), 生长方程为Lt=419.989[1–e–0.225(t+0.172)]; 现有捕捞强度(F平均1.27/年)远超过种群开发可承受水平(F40%=0.53, F0.1=0.27, F20%=0.94); YPRave=30.58 g, 远低于YPR0.1(36.73 g)和YPRmax(45.89 g); SBR=11.5%, 低于20%的下限临界参考点。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已过度开发, 处于补充型捕捞过度和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目前珠江禁渔期制度的实施对广东鲂资源补充起到了良好作用, 但提高开捕体长至250 mm资源恢复效果将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1)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Osbeck)中肠肠壁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 :中国对虾中肠肠壁由内向外依次为上皮细胞层、结缔组织层、肌层和结缔组织层四层结构。中肠上皮有明、暗两种细胞 ,以暗细胞占多数 ,两种上皮细胞都具有从肠腔吸收营养物质和向结缔组织中转运营养物质的功能。 (2 )运用酶细胞化学技术 ,显示中肠组织细胞中的酸性磷酸酶 (ACP)和酚氧化酶 (PO)活性 ,电镜观察显示 :ACP阳性反应出现在明细胞顶部的圆形小泡和明、暗两种细胞的溶酶体中 ,暗细胞顶部聚集着大量ACP阴性反应的酶原颗粒 ,酶原颗粒主要由暗细胞合成并分泌。PO颗粒出现在患病虾肠壁结缔组织内解体的颗粒细胞上和游离于结缔组织中。结缔组织除具有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还在对虾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板栗瘿蜂是我国板栗主要害虫,虫瘿是该害虫危害产物.在自然状态下,虫瘿的形成和发育性状在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对栗瘿蜂在直观上容易识别和观测的虫瘿的形成及其形态、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与虫室数和虫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单瘿质量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0.1712,峰度系数1.3853,个体质量最大和最小相差15.5倍,体积相差6.4倍.虫瘿质量(X1)、体积(X2)与瘿内虫室数和虫数(Y)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813,R22=0.874,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板栗品种对栗瘿蜂的抗性为处暑红>蜜蜂球>二水早.天敌主要是中华长尾小蜂,虫瘿寄生率72.7%,幼虫(虫室)寄生率24.06%.  相似文献   

5.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病虾组织病理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比较研究正常与发病的中国对虾7种组织细胞病变化,结果显示,病毒侵染后,对虾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的肝胰腺、中肠、胃等组织。在光镜下,可见消化道内壁上皮组织广泛受损,细胞大量坏死或空泡化;电镜下可见主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嵴大量断裂、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溶酶体增生、病变细胞内出现大量变性的膜性结构等。观察结果为弄清对虾病毒引起的病症及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地区红腹滨鹬迁徙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我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2003~2004年,通过对渤海湾北部双龙河口(东经118°21′,北纬37°2′)及其附近地区红腹滨鹬的种群调查,发现其迁徙高峰期出现在4月底到6月初,峰值为2004年5月15日的3 814只;2004年北迁时期,记录到佩戴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脚旗的红腹滨鹬17只次,证实在澳大利亚西北部、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等3个地区越冬的2个红腹滨鹬亚种都在北迁时使用渤海湾作为其停歇地。  相似文献   

7.
亲体量和环境对东海小黄鱼补充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补充成功率通常可用多个假说机制进行解释,模型选择方法通过选择最优模型而支持某种特定假说.然而,由于忽略模型不确定性,将单一模型结果应用到衰退种类的资源管理或许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案.本研究利用1992—2012年东海区海洋渔业统计、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资源同步调查获得的小黄鱼亲体量丰度、补充量丰度资料,以及同年东海北部5—8月海表温度(SST)、经向风应力(MWS)、纬向风应力(ZWS)、海平面气压(SSP)和长江径流量(RCR)等水文环境数据,采用AIC、最大校正R2和变量显著性3种独立的模型选择方法对竞争模型进行优化,根据模型选择结果探寻影响小黄鱼补充成功率的显著因素.同时,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在模型不确定性假设背景下对多种变量进行了概率集成.选取平均绝对误差、均方预测误差和连续排序概率评分3种概率检验方法评估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和标准模型选择方法的预报系统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3种模型选择方法获得的模型形式并不一致,AIC选择的预测变量有亲体量和经向风应力,变量显著性方法为亲体量,最大校正R2为亲体量、经向风应力和长江径流量.亲体量与补充成功率为显著负线性关系(P<0.01),表明种群可能通过自相蚕食、饵料竞争等过度补偿效应控制补充成功率;经向风应力强度和长江径流分别对补充成功率有近似显著的正效应(P=0.06)和负效应影响(P=0.07).在平均绝对误差和连续排序概率评分分析指标中,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均最小,变量显著性方法最大,最大校正R2模型在均方预测误差中估计精度最高.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亲体-补充量集成预报不仅可以提供精度较高的预报均值,而且可以通过概率分布定量评价模型预报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微生态平衡原理,应用三种微生物菌群(系从中国对虾成虾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出来的)制成生态制品作为饲料添加剂,对中国对虾出池仔虾进行投喂,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生态制品不汉都能显著地提高仔虾的成活率,而且对仔虾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出池仔虾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微生态制剂的促生长机理,以及直接利用出池仔虾进行养成或放流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湾苹果产区老果园与连作果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树泉  沈向  毛志泉  尹承苗  王峰  王青青 《生态学报》2010,30(16):4445-4451
应用类群多样性、类群丰富度、个体密度和功能类群指数等群落参数,于2009年5-10月分3次对环渤海湾苹果栽植区老果园不同位置和连作果园取样研究了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苹果连作对果园土壤生物环境具有明显的恶化作用,连作果园土壤环境条件恶劣;对功能类群指数的统计表明,苹果连作明显改变了果园土壤中植物寄生性线虫r-选择和k-选择的比例,与自由生活线虫比较,连作对植物寄生线虫影响更明显;连作提高了果园的土壤线虫PPI/MI,说明连作对果园土壤健康的扰动最大;土壤不同食性线虫数量统计结果显示,环渤海湾苹果栽植区植食性线虫数量未达线虫伤害阈值,线虫不是引起环渤海湾地区苹果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性腺发育与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云 《生态学报》1995,15(4):378-384
  相似文献   

11.
从渤海湾岛屿上的天然植被根围土壤中分离到丛枝菌根真菌7属35种, 其中无柄囊霉属Acaulospora5种,原囊霉属Archaespora1种,内养囊霉属 Entrophospora 1种,球囊霉属Glomus属18种,巨孢囊霉属 Gigaspora3种, 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种。群生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gregaria和易误巨孢囊霉Gigaspora decipien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标本保藏于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徐洪涛  朴春爱 《病毒学报》1999,15(2):158-163
1996年6月至8月,青岛地区养殖的中国对虾大面积暴发流行病,死亡率达90%以上。发病对虾典型表征为甲壳白斑。病虾鳃组织匀浆滤液经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注射给健康对虾进行人工感染试验,9天内累计死亡率达100%,发病症状及体征与自然发病对虾相似。电镜下自然发病对虾鳃、胃、头胸甲下表皮、淋巴样器官、触角腺等组织细胞核内发现大量杆状病毒,未见包涵体;人工感染对虾相同组织中可见大量同样病毒。切片中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3.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百分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从黄河口向外海方向,有孔虫分异度和丰度都逐渐增大。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组合分区,I区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代表盐度较低的近岸海陆过渡浅水环境;II区为Cribrononionsub-incertum-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盐度较高的远岸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斑节对虾血淋巴中诺氟沙星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采用Agilent 110 0液相色谱仪测定斑节对虾血淋巴中诺氟沙星含量 ,并初步研究了斑节对虾一次性肌肉注射诺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 ,斑节对虾血淋巴药 时曲线可以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来描述。由此推算诺氟沙星的药动学参数 ,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 0 .0 6 35和 0 .6 12h ;曲线下面积 (AUC)、总体消除率 (CLs)和表观分布容积 (Vd)分别为 12 .42 5ug·h/mL、80 4.83mL/kg·h和 710 .35mL/kg。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海域口虾蛄的资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16.
The oceanographic changes during the El Niño and La Niña of 1998–1999 have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document the effects of these events on the migratory patterns of gray whales ( Eschrichtius robustus ). Magdalena Bay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most point of the gray whale's annual breeding migration along the Baja California Peninsula in Mexico. Standardize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for three consecutive seasons (1997–1999) in Magdalena Bay, enabling an assessment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gray whales with altered temperature.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bay in 1998 was 4.2°C higher than in 1997 and 5.8°C higher than in 1999. The number of whale sightings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temperature, with nearly 15 times greater relative abundance observed in 1999 than in 1998. It is hypochesized that the decreasing temper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La Niña event of 1999 may have induced more whales to travel farther south along their migration rout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are also expiored. Comparisons of the three years are discuss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versus area fidelity as determining factors in the location of gray whale calving and breed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7.
运用灰色理论的系统分析模型研究叶绿素-b与不温,浮游动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铁和锰等10个海水理化因子间的关系,所有样品数据采自深圳大鹏湾的盐田海域。灰关联值的计算及其排序结果表明:硝酸盐,磷酸盐,亚硝酸盐和酸碱度对叶绿素-b的浓度比其他海水理化因子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建立叶绿素-b与这4个海水理化因子的灰模型{GM(1,n)},结果表明,相关因子与叶绿素-b的浓度变化 着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中华鳖卵孵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25℃,27.5℃,30℃,32.5℃和35℃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卵的孵化和胚胎的发育。卵黄和卵壳的湿重分别占卵重的85.10%和14.90%,含水量分别为76.63%和21.01%。中华鳖胚胎重随孵化时间呈逻辑斯谛曲线增长,孵化温度越高,胚胎发育速度r越大。25℃-30℃的胚胎发育仅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的前,中段,在孵化后期发育速度未受到明显的抑制,32.5℃和35℃温度条件下,后期发育速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孵出稚鳖湿重和干重均与初始孵重存在极显著的经性相关关系。孵化温度对孵出稚鳖湿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孵出稚鳖干重的影响极显著。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孵出稚鳖干重吾‘U’形变化,在适中温度下,胚胎的生长效率最低。卵黄干重随孵化时间呈指数递减,温度越高,孵黄的利用速度越快。在孵化过程中,卵重,卵干重和卵内水总量都随孵化时间的延长,孵化温度的上升而略有下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呈双曲线缩短,其相关关系可用方程I=30.6+109/(T-22.5)来表示。中华鳖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在32.5℃左右,胚胎孵化后期比早期对温度的需求可能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堵南山  姜焕伟 《动物学报》1995,41(3):229-234
中华绒螯蟹的成熟卵仅有初级卵膜,无次级和三级卵巢,质膜初期厚而多层,且具皱褶,卵核在卵的发育过程中变化很大,未发见中心粒,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始见于蟹卵发育的初期,皮层颗粒先出现于蟹卵深部,随后移到卵的表层,无滋养细胞,蟹卵由卵泡细胞提供物质,形成卵黄,此外,还可直接从血淋巴内摄取卵黄前身物质。  相似文献   

20.
用生物素化重组质粒探针检测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核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兹钧  胡木枝 《病毒学报》1995,11(2):173-179
用EDS-76标准毒株感染鸭胚后,提取病毒核酸,经PstI酶切后,与质粒pT7/T3α-19重组,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筛选出一个插入片段为318bp的重组质粒,并命名为pTEZP3。用生物素标记该重组质粒后,分别对正常鸭胚尿囊液、各地分离的EDS毒株和禽类易感的几种病毒进行核酸杂交试验,结果该探针对实验中收到的几种EDS分离毒均产生阳性反应,而不与正常鸭胚尿囊液和其它几种禽类病毒交;该探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