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块菌属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块菌属Tuber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形态特征、生态特征以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对比研究了欧洲和北美的部分块菌属标本,对中国块菌属已知种类进行了分类订正和系统的总结.研究确认我国分布有17种块菌,其中3/4的种类分布于西南地区.尚有6种因未观察到可靠的标本而存疑,3种排除在我国分布.文中对该属在我国...  相似文献   

2.
范黎 《菌物研究》2023,(Z1):65-81
中国地下菌物种多样性丰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在森林形成、生长发育以及生态平衡维护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20世纪早期欧美学者在中国的零星采集,到80年代后中国本土科学家们陆续地系统研究,目前中国地下真菌种类涉及到球囊菌门、毛霉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共4门5纲10目26科51属275种,其中子囊菌7科16属135种,担子菌19科35属138种,球囊菌门、毛霉菌门各1种。块菌属Tuber是中国子囊菌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地下生菌物类群,其他常见的地下子囊菌类有大团囊菌属Elaphomyces、腔块菌属Hydnotrya、粒块菌属Hydnobolites、猪块菌属Choiromyces、疣被块菌属Pachyphlodes、胶纵块菌属Balsamia等类群。层腹菌属Hymenogaster是中国担子菌类最常见的地下菌类群,其他中国常见的地下生担子菌有须腹菌属Rhizopogon、黑腹菌属Melanogaster、红菇属Russula地下类群、高腹菌属Gautieria、块腹菌属Protubera、片腹菌属Hysterangium等。我国研究地下菌的科研人员严重缺乏,断代、后...  相似文献   

3.
中国块菌属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国报道的块菌属(Tuber)有35个名称,其中21个具有标本引证的支持、有3个缺乏明确的标本引证、3个与国际上已有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1、个鉴定时使用的是暂定名而有待进一步查证、还有2个名称已被证明为异名、5个名称为不合格发表而不应再继续使用。作者对我国的块菌属研究概况进行了概述,并对有关种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分布进行了介绍,同时也整理和修订了这些种的汉语学名。  相似文献   

4.
文中首次报道了史蒂芬块菌属Stephensia在中国的分布.史蒂芬块菌发现于滇中地区呈贡县,生于l株栽培的天麻旁边,附近长有云南松和榛属植物.标本的特征与文献中对于该种的描述一致,即子囊果表面具褐色绒毛,产孢组织有曲折的脉沟,脉沟向中心辐聚,中心有时形成空腔,孢子球形,直径18~25 μm,无油滴,包被(外囊盘被)角胞组织.中国标本的ITS序列与北美和欧洲样品有99%的相似性,其LSU序列仅有3个碱基与北美样品不同.史蒂芬块菌在分子系统上与腔囊块菌属Hydnocystis和地杯菌属Geopxyis近缘.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长突飞虱亚科昆虫进行了系统整理,该亚科在中国迄今共记录了3个属:长头飞虱属Terauchiana Matsumura,1915(3种)、鞘茎飞虱属Preterkelisia Yang,1989(1种)和长突飞虱属Stenocranus Fieber,1866(20种).文中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记录了各属的主要特征、种类、分布及部分种类的寄主植物.记述采自我国贵州的长突飞虱属1新种,畸剌长突飞虱S.anomalus sp.nov.,绘制了新种的鉴别特征图.研究标本和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文中首次报道了史蒂芬块菌属Stephensia在中国的分布。史蒂芬块菌发现于滇中地区呈贡县,生于1株栽培的天麻旁边,附近长有云南松和榛属植物。标本的特征与文献中对于该种的描述一致,即子囊果表面具褐色绒毛,产孢组织有曲折的脉沟,脉沟向中心辐聚,中心有时形成空腔,孢子球形,直径18~25μm,无油滴,包被(外囊盘被)角胞组织。中国标本的ITS序列与北美和欧洲样品有99%的相似性,其LSU序列仅有3个碱基与北美样品不同。史蒂芬块菌在分子系统上与腔囊块菌属Hydnocystis和地杯菌属Geopxyis近缘。  相似文献   

7.
以印度块菌复合群(Tuber indicum complex)为代表的中国"黑块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和四川),是块菌属在我国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野生贸易食用菌种类.在最近一次块菌资源野外调查中,发现河北省遵化地区人工种植的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林下有大量的"黑块菌"产生.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新发现的"黑块菌"与已报道的台湾块菌T.formosanum及印度块菌T.indicum亲缘关系较近,结合其地理分布、共生树种等特点,本文将其作为T.indicum的一个生态类型处理.这是T.indicum在其主产区(我国西南地区)之外的地区首次大量发现,其新分布区的发现为全面系统地解析中国的块菌类群在全球块菌属的起源、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新的参考,同时对我国块菌人工种植有着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国"黑块菌"及其印度块菌复合群的经济重要性、分类的复杂性及保护的迫切性,本文对该类真菌研究现状及野生资源状况做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发展措施,为该类珍稀濒危食药用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8.
块菌是指Tuber属的真菌种类,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生在地下,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味和价值最昂贵的食用菌.中国食与药用真菌文化悠久,历代本草都不乏各种菌类的记载,但在本草中记载的与块菌有关系的菌类唯有1245年陈仁玉编撰的“菌谱”中称之为“麦蕈”和俗名为“麦丹蕈”的一种地下真菌.日本本草对“麦蕈”也屡有记载,并把“麦蕈”叫“地肾”和“松露”.这是“松露”一名的最早记载,“麦蕈”或“松露”可能是被现代菌物学称之为须腹菌(Rhizopogon spp.)的真菌种类.因而,“松露”一名虽是汉字,但是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应是须腹菌(Rhizopogon spp.),也称“假块菌”(false truffle),所以松露和块菌寓意各异.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食用黑块菌主要是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或中华块菌(T.sinernse)、夏块菌(T.aestivum=T.uncinatu)和拟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T.pseudoexcavatum),近年来身价倍增,成为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种类中名列前三甲的菌类,在世界块菌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在我国尚未发现它的踪迹.印度块菌和中华块菌形态上有差异,若把中国产的类似黑孢块菌的黑块菌统称为印度块菌(T.indicum)尚值得商榷.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形态和遗传变异多样,尚需进一步研究.2010年在云南和四川相继发现的大型香味浓郁的白块菌,近似于波氏块菌(T.borchii)组的块菌,颇具研究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表明我国块菌资源比原有记载的要丰富的多.由于利益之驱动和疏于管理,掠夺式的采收方法造成了块菌产区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商业化采集区的块菌已濒临灭绝,中国西南地区的块菌资源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产自欧洲、美洲的块菌、沙漠块菌,以及块菌的生态意义和种植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扁角叶甲属(Platycorynus Chevrolat)是肖叶甲科中一个较大的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印度支那、印度和非洲等热带地区。1961年,Gressitt和Kimoto在中国扁角叶甲属名录中共记录了27种(其中有两个是印度支那种,我国目前尚无纪录)。作者在整理此属标本时,于1980年记述了6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本文又增补了1个新种,共增进为33个种和亚种(不包括两个印支种)。本属种类的体色,除少数鞘翅有花斑外,多数为紫色或蓝色,外形十分近似,鉴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有的广布和优势种,例如 Pl.peregrinus(Herbst),种内变异很大,同种的个体往往被鉴定为不同的种。作者根据外生殖器的大量解剖,结合有关种类外部形态的变异范围,对本属种类做了一些订正,提出了Pl.plebe-  相似文献   

10.
北京自然博物馆于1965年2—4月在西沙群岛采获一批动物标本,鱼类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葆珊同志协助鉴定后,其中有些种类在我国为首次记录。现将其中的7个属种报道于下。1.长尾光鳞鲨 Nebrius macrurus(Garman) 须鲨科(Orectolobid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