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机体健康息息相关。粪便微生物移植(又称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完整肠道菌群移入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患者胃肠道内,经肠道菌群重构、恢复至正常状态。用FMT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效果显著,且可能对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有潜在价值。本文主要对FMT技术的发展进程、在疾病上的研究以及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应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况和营养吸收代谢。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塑肠内菌群结构进而调节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成为新兴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粪菌移植对儿童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等肠道外疾病的运用与进展,表明粪菌移植治疗安全有效改变了肠道病理生理,有望成为治疗多种儿科疾病的技术。现就FMT在儿童肠道外疾病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体内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参与机体物质与能量代谢,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神经疾病的发作密切相关。目前,针对PD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成果丰富,表明肠道菌群在PD发病中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梳理了肠道菌群紊乱与PD发生的相关国内外文献,通过深入分析P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讨论了PD与肠道菌群变化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粪便移植技术在PD治疗中的应用,旨在为有效预防与治疗PD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可以重建正常肠道微生态结构,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性疾病。国内外均有FMT的相关报道,但FMT的具体机制及标准化过程并不明确。本研究针对现有的FMT开展案例,对FMT操作方法、研究治疗现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旨在重建患者肠道菌群从而达到对肠道内外疾病治疗的目的。肠道微生物稳态及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FMT在IBD中的治疗作用,现主要阐述粪菌移植在儿童IBD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形成肠道微生态稳态,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肠内、肠外疾病相关。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及疾病中作用的深入认识,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被给予厚望,其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已成功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等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认为是近年的突破性医学进展。随着近几年FMT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FMT对各系统疾病皆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1990年之前,菌群移植都是经灌肠实施,近几年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途径也呈多样化发展。本文对粪菌移植途径、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种创新的方法,通过将健康供体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疾病患者体内,达到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为治疗疾病提供帮助。粪菌移植技术在复发性艰难拟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rCDI)的治疗中效果很好,并且其治疗潜力不仅局限于胃肠道疾病,而且在其他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中被不断挖掘。探索FMT成功治疗疾病的影响因素,除了肠道细菌的恢复,还涉及肠道噬菌体的调节。肠道噬菌体是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菌的复杂动力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转移可能与FMT的疗效有关。本综述回顾了肠道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策略,总结了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临床研究,探讨了FMT中肠道噬菌体群落的变化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讨论了肠道噬菌体与FMT疗效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既能提高对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理解,也能推动FMT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BD),其病因尚不清楚,以慢性、反复复发、迁延不愈为特征,临床治疗效果欠佳。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环境、遗传、微生物和免疫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增加肠上皮细胞通透性,最终导致过度的免疫反应。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重塑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可帮助肠道菌群失调的UC患者重建肠道新的肠道微生态。本文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阐述FMT、肠道微生态和UC之间的联系,探讨目前FMT治疗UC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从健康供体获得的粪便悬液转移至患者消化道,从而恢复肠道正常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FMT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疗效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种方法已经成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成熟替代疗法。此外,FMT还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和胃肠疾病以外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关于FMT仍有许多未解的问题,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研究。本文就IBS的发病机制、FMT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因其高传染性和不可治愈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HIV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发病机制、抗逆转录病毒耐药及肠道免疫激活的相关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降低肠道黏膜免疫和导致持续炎症的独立风险因素。肠道菌群参与或干扰抗病毒药物的代谢,造成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移位,激活不同的T细胞亚群的免疫活性,产生炎性因子导致CD4+细胞数量持续低下。某些特定的益生菌及粪菌移植(FMT)可调节HIV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延缓AIDS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不同程度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探讨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疾病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MiSeq PE2x300 bp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G1组,GCS≤8分)和14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G2组,GCS>8分)粪便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定性分析,并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生物学分类比较、多样性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1组患者肠道厌氧球菌属(Anaerococcus)、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数量高于G2组(均P<0.05)。结论 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其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下降,有害菌数量升高,有益菌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疗效。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的12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均给予FMT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患者腹部疼痛评分、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粪便评分、全球IBS评分和IBS-QOL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12周。结果采用Cochran′s Q秩和检验比较FMT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2周状况(P50,P25~P75):腹部疼痛明显缓解[(5.00,4.25~6.75)vs(3.00,2.25~3.00),P=0.003];粪便性状改善[(6.00,5.00~7.00)vs(4.00,3.25~5.00),P=0.003];排便次数下降[(3.50,3.00~5.00)vs(2.00,1.00~3.00),P=0.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疗效稳定,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能够改善IBS-D患者腹泻症状,缓解腹部症状,12周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因虽未明确,但目前认为,肠道细菌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将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粪便微生物系移植组(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后3组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灌肠造模,造模2 d后分别用粪便悬液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 w。末次给药后禁食1 d,对大鼠粪便进行菌群成分分析,股动脉取血,对K+、Na+、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C-反应蛋白(CRP)、IL-1β、IL-10、IL-12和IL-17水平进行检测,取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通过TNBS灌肠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与模型组比较,FMT组的K+和ALB明显升高(P0.05),WBC、N%和CRP明显降低(P0.05),IL-1β和IL-17明显降低(P0.05),IL-10和IL-10/IL-12含量升高(P0.05)。FMT能显著改善TNBS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而抑制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上述结果证明,FMT可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其机制与其影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大兴趣。本文系统总结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改变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阐明了肠道菌群可能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使用抗生素、益生菌制剂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小分子抑制剂,来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物水平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粪便菌群移植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报道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的几年间,粪便菌群移植又在针对Clostridium difficile(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治疗中逐渐兴起,并且有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对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性肠炎的病症完全消失。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尝试粪便菌群移植的治疗方法,以代替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们意识到,肠道菌群已经不仅仅是人体肠道共生微生物而已,而是可以视为人体一个独立且密不可分的人体器官,承担着免疫系统与代谢系统中重要的生理活动。这些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对粪便菌群移植有着强有力的推动。许多疾病的发病根源,尤其是与微生物紊乱有直接联系的代谢疾病,都可以从微生物与人体的互作模式中寻找答案。本课题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粪便菌群移植在人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诊断及拟行PPIs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31名,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20 mg/次,2次/d,疗程4周,检测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构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在Shannon指数(4.61±0.62 vs 5.01±0.83;t=2.889,P=0.005)、Simpson指数(0.89±0.09 vs 0.95±0.11;t=3.159,P=0.002)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患者肠道菌群中Coriobacteriaceae、Eggerthella、Ruminococcus、Anaerotruncus、Dorea、Turicibacter、Para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治疗后,治疗后肠道菌群中Veillonellaceae、Campylobacter、Haemophilus、Streptococcus、Streptococcaceae、Lactobacillus、Lactobacil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PPIs可改变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  相似文献   

18.
早期灌喂母源粪菌对新生仔猪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  任二都  苏勇 《微生物学报》2018,58(7):1224-1232
【目的】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在人类肠道疾病治疗中有较多应用,但在干预新生仔猪肠道菌群上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早期母源粪菌移植对新生仔猪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一窝12头杜长大新生仔猪,随机分为粪菌处理组(feces treatment,FT)和对照组(control,CO)。FT组仔猪出生后1–5 d每日灌注母源粪菌接种液,CO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于1、3、5、7、10、14、18和22日龄采集仔猪粪样,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仔猪粪便菌群。【结果】灌喂母源粪菌有增加仔猪肠道菌群丰富度的趋势;主坐标分析显示,两组仔猪粪样菌群结构簇并未分开,并在18和22日龄时靠近母猪粪样菌群结构簇;随日龄增加,两组仔猪肠道中的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降低,而厚壁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且从10日龄起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之和约为90%;与对照组相比,灌喂母源粪菌增加了10日龄时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而降低了18日龄时该菌属的丰富度,18日龄时肠球菌属和普氏菌属的丰度则显著增加。【结论】1–3日龄口服灌喂母源粪菌液并不能影响仔猪肠道菌群的定殖,这一阶段主要受母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灌喂粪菌液对仔猪肠道菌群定殖的影响最多持续10–14 d;而且仔猪在22 d左右,肠道菌群结构逐渐趋同于母猪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茵陈合剂对急性肝病患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茵陈合剂,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观察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在经过茵陈合剂治疗后,治疗组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升高,肠道菌群恢复正常,肝功能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茵陈合剂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调节细胞因子,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调脂机制的新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通过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病人调脂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来探讨其调脂机制。方法 :对于 2 2名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银杏叶提取物 9片 / d,治疗 4w,检测其治疗前后空腹血脂变化 ,及高脂血症组治疗前与正常人肠道菌群变化 ,和高脂血症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1)高脂血症患者经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 TC、TG、L 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 .0 5)。 (2 )高脂血症患者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前较正常人肠道菌群变化显著 (P<0 .0 1)。高脂血症组银杏叶治疗后较治疗前肠道菌群变化显著 (P<0 .0 1)。结论 :(1)银杏叶提取物降脂有显著疗效。 (2 )脂质代谢紊乱时肠道菌群较正常人明显变化 (P<0 .0 1) ,尤其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明显减少 ,而治疗后肠道菌群得到调整 ,说明银杏叶可能通过扶植肠道有益菌生长繁殖 ,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对脂质代谢发挥作用 ,达到其调脂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