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莽山后棱蛇——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鹏  彭华贵  古河祥 《四川动物》2008,27(2):240-240
2007年7月,在对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期间,采集到4号游蛇标本,经鉴定属于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这是该蛇在广东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42-343
作者于1999年根据湖南宦章莽山标本发表新种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的鉴别特征,现对该蛇加以详细描述。莽山后棱蛇足小形水栖蛇,全长500~600mm,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一左右,身体圆柱形,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鼻间鳞前端窄,鼻孔背侧位;眼小,背侧位;前额鳞单枚,甚宽,其两外侧扩展至头侧;颊鳞长,后端人眶;无眶前鳞,眶后鳞2;颞鳞1+2(1);上唇鳞8(3-2-3)为主;下唇鳞10,前4或5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前对约为后对长的2倍。背鳞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余微棱,腹鳞159~167.肛鳞二分,尾下鳞55~59对。背面暗橄榄褐色,体侧具多数淡黄色横斑,左右横斑彼此交错或在背中线相连;腹面色白或偶有灰点斑。雄性头腹前端鳞片(如颏鳞、颔片和前4~5对下唇鳞)上有多数疣粒,雌性则无。此蛇见于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昼隐藏于岩洞、石下、沙砾或杂草间,晚上或黄昏外出活动觅食,共采到5号标本,其叶14号均采于晚上20~22点之间,1号采于18点左右;被捕捉的蛇离水后两三天就死掉。此蛇也曾见于农耕地灌溉渠旁的杂草中。 山  相似文献   

3.
2019年5月18和19日,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沟片区(28°26′12″N,105°59′52″E海拔465m)采集到8只两栖动物标本。形态上,这些标本与模式产地的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相近。基于528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本次采集的8只标本与峨眉角蟾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其遗传距离远小于角蟾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因此,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及形态学比较,确认这些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角蟾属的峨眉角蟾,系贵州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荔波臭蛙(Odorrana liboensis)已知仅分布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弄尧(23°01′21″ N,105°50′58″ E)采集到2号臭蛙标本(1雌,1雄)。经鉴定为荔波臭蛙,属广西两栖纲新记录物种。2号标本在形态上与荔波臭蛙模式标本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和腹部体色稍有差异。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荔波臭蛙那坡种群与模式标本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遗传距离为1.5%。本研究表明,荔波臭蛙广西那坡种群与模式产地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和形态分化,可为蛙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于2006年10月及2015年8月在中国云南省采集到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3号成体标本。1号雄性与1号雌性的标本来自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3′59″N,103°41′23″E,2 088 m),另1号雌性标本采自富宁县里达镇半边箐(23°28′11"N,105°35′59″E,1 442 m)。其尾毛长而稀疏,尾长变异大,后足宽大,后足足底和掌外侧垫突出、聚集且呈圆形,这些特征与模式产地的标本吻合。其线粒体Cyt b与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为1.6%。采集地生境为原生林与次生林交界处和落叶季雨林。  相似文献   

6.
琴蛙属(Nidirana)是广泛分布于东洋界的两栖动物,目前安徽省琴蛙属仅记录了弹琴蛙 (N. adenopleura)1种。2022年7月在安徽省黄山地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马金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9号两栖动物标本,其形态特征与孟闻琴蛙(N. mangveni)相似;此外,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此次采集到的琴蛙标本与孟闻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高的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98%),而且和孟闻琴蛙遗传距离最近,与模式产地的孟闻琴蛙遗传距离仅有0.04%。因此,结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琴蛙属标本为孟闻琴蛙,为安徽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一发现将孟闻琴蛙的分布范围扩展至皖南地区,为琴蛙属和皖南地区的生物地理学和地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7.
2018年5月,在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时采集到蛙属Rana物种标本10号,结合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物种为徂徕林蛙Rana culai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此次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徂徕林蛙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采集标本与模式产地标本在体型、趾间蹼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为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形态变异,还有待采集符合统计学的标本数据来论证。  相似文献   

8.
李仕泽  石磊  吕敬才  魏刚  徐宁  陈靖  姜森  王斌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10-1117
2015年5月至7月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号臭蛙标本,经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属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本文给出了这6号标本的22项外形特征量度,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基于12S r RNA和16S r RNA基因片段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且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小于臭蛙属物种之间的距离。宜章臭蛙在贵州的新记录将促进该物种的分类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彭东  王亚丽  杨旭  肖宁 《动物学杂志》2021,56(6):882-890
洞鳅属(Troglonectes Zhang, Zhao & Tang 2016)鱼类为中国特有的小型洞穴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贵州和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流中。2018至2019年在贵州省荔波县境内进行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时采集到4号洞鳅属标本,经过形态比较,与弱须洞鳅(Troglonectes barbatu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Cyt b重建的系统发育树及遗传距离分析显示,4号洞鳅属标本与来自模式产地的弱须洞鳅高度支持聚为一支;利用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基于16S rRNA和Cyt b的遗传距离,这些标本与弱须洞鳅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4%和0.2%,小于洞鳅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16S rRNA遗传距离为2.4%,Cyt b遗传距离为6.1%)。本次研究使用16S rRNA和Cyt b分子标记研究洞鳅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综合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采集自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的4号标本为隶属于鲤形目条鳅科洞鳅属的弱须洞鳅,系贵州省洞穴鱼类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宁陕线形蛇Stichophanes ningshaanensis Yuan,1983是游蛇科Colubridae的单型属单型种,为中国特有种,至今仅被报道分布于陕西省宁陕县火地塘(模式产地)、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市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对该物种的研究和野外采集记录甚少。2017年7月8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到1号疑似宁陕线形蛇的雌性成体标本。经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宁陕线形蛇。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和核基因片段cmo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城口大巴山标本嵌入宁陕线形蛇支系中,与该物种其他种群在cyt b基因上的遗传距离(0.001~0.009)远小于与其近缘种的(0.174~0.292)。本研究揭示宁陕线形蛇种群间存在形态和遗传上的分化。形态上,城口大巴山标本上唇鳞数量为5/5,而神农架和火地塘种群均为6/6,前者尾下鳞数量为61对,少于后者(64~73对)。在cyt b基因上,3个种群各自拥有1个单倍型。城口大巴山单倍型与湖北神农架单倍型之间有1个突变、与宁陕火地塘单倍型之间有9个突变,而分子系统树支持宁陕火地塘种群与湖北神农架种群关系更近。研究结果为宁陕线形蛇的地理分布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连罗霄山脉,东、北、西三面与武夷山脉、大别山脉、武陵山脉隔水相望。笔者于2020年9至12月间,对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及标本采集,共采集标本562号,对保护区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及统计,分析研究区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特征,并与江西7个地区苔藓植物的相似性和热带性质/温带性质(R/T)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58科100属179种(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藓类植物34科64属113种,苔类植物23科34属64种,角苔类植物1科2属2种。(2)九岭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区系成分以东亚分布最高;温带成分略高于热带成分,该区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3)九岭山苔藓植物与大部分地区科、属的相似性都较高;九岭山与阳际峰种的相似性最高,而与鄱阳湖湿地种的相似性最低。(4)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R/T值最高为1.32,鄱阳湖湿地R/T值最低为0.50;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的R/T值最接近,且都是温带性质略高于热带性质,具有明显过渡性。总体来看,江西从南到北热带成分逐步减少,温带成分不断增加,中部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2.
张亮  肖荣高  遇宝成  罗键 《四川动物》2012,31(4):616-618
2011年10月2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1号雄性白头蝰,并从该保护区博物馆检出另1号雄性同种标本,11月25日又在广东省博罗县的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第3号雄性同种标本,正式报道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李仕泽  刘京  徐宁  魏刚  王斌 《四川动物》2020,39(1):75-80
2015-2018年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湍蛙属Amolops 3号成体标本及1号蝌蚪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中华湍蛙Amolops sin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另外,本文首次对该种的蝌蚪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4.
In 2012 and 2013, three and nine bat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ngga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Jiangxi Province. All specimens were small sized with forearm length of 30.51 to 34.62 mm and orange-yellow ventral fur. Based on their external and skull characteristics,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Murina shuipuensis; a newly named species reported by Eger and Lim (2011) from Guizhou. These are the first recorded in the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outside of its type locality (Shuipu Village, Libo County, Guizhou, China). All specimens were deposited in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Biod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松桃县一村庄采到雄性角蟾标本1号,经鉴定为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2年和2007—2009年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岳桦林带所采集的标本,报道了长白山亚高山岳桦林带分布的大型真菌10目29科57属114种,包括中国新记录种5种,吉林省新记录种4种。采集地点包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西坡和南坡的岳桦林带。本名录共引证标本180余份,所有标本均为首次被引证,保藏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在湖北省建始县采集到的2只务川臭蛙 (Odorrana wuchuanensis)标本,为湖北省新纪录。该记录使务川臭蛙的分布区由大娄山脉东段,沿武陵山脉延展至湖北建始县。因此,建议将其濒危等级调低至濒危(Endangered, 缩写为EN)。与模式标本比较,建始县雌蛙标本头体长99.6 mm,远大于模式标本雌蛙的最大记录;成年雄蛙62.8 mm,亦小于模式标本的最小记录;建始雌蛙体侧背皮肤亦有淡色小刺粒,因此,该特征不属于第二性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